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旨在破除旧有历史观的局限,探究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点关注边缘化历史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这一理论强调文本和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文本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文本的研究需要结合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历史现象的背景,以全面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反抗主流正统历史观的文化批评理论,主张关注被历史学界忽视的边缘文化,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想象力和权力关系上反映的文明表现。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较少关注文本的内在美学特征,而更注重文本如何反映出作家自己的时代,以及作品如何与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相互作用。
新历史主义对美国文学史的传统分类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要求重审历史文本,并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1.强调历史背景: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阅读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文本在历史时期内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文本、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分析,新历史主义可以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建构。
2.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关注文本中的话语和意义形成过程。
通过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深入挖掘隐含的社会和政治想象,并探究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意识形态。
3.关注边缘文化:新历史主义主张关注边缘化的文化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他们在历史和社会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反映出历史象征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
4.阐释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对文本和社会中不同的权力结构和关系进行反思和阐释。
通过对权力结构的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权力罗曼史,从而推断文本所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方式。
5.认为历史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
新历史主义 外国文学教案 ppt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historicism)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 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 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 方法,是对形式主义、 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 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 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 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 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 文化诗学” “文化诗学”。
双向互动
作者与社会能量双向互动, 作者与社会能量双向互动,这是新历史主义 的理论主体观。 的理论主体观。 作者参与了社会流动,并发挥了动力功能。 作者参与了社会流动,并发挥了动力功能。 如作家梅勒采访了一些死刑犯人, 如作家梅勒采访了一些死刑犯人,然后写成 刽子手之歌》 了《刽子手之歌》。 作品不止是反映, 作品不止是反映,它本身就是社会力量参与 了社会进程。这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彩、 了社会进程。这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彩、 精辟之处。 精辟之处。
如何利用焦虑? 如何利用焦虑?
焦虑是一种教育工具——统治者惯用的策略。 统治者惯用的策略。 焦虑是一种教育工具 统治者惯用的策略 使焦虑至极,然后拿出赦令, 使焦虑至极,然后拿出赦令,让人转而感激 不尽。 不尽。 莎士比亚戏剧能引起焦虑的情形,历经艰难, 莎士比亚戏剧能引起焦虑的情形,历经艰难, 最后团圆,喜剧的结局把焦虑转换为感激、 最后团圆,喜剧的结局把焦虑转换为感激、 服从与爱。悲剧《哈姆雷特》 服从与爱。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大多数人 物虽然最终都死了,但是坏人被揭露了, 物虽然最终都死了,但是坏人被揭露了,秩 序恢复了。庄严的死亡与悲壮化。 序恢复了。庄严的死亡与悲壮化。
文学的功能
颠覆,即对统治秩序的颠覆; 1. 颠覆,即对统治秩序的颠覆; 抑制:对颠覆力量的限制; 2. 抑制:对颠覆力量的限制; 这两者是一对矛盾。 这两者是一对矛盾。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抑制,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抑制,而英国的新历 史主义强调颠覆(激进)。 )。在一定程度上可 史主义强调颠覆(激进)。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说, 以说,莎士比亚戏剧保证了伊丽莎白女王时 期英国社会的安定;当时, 期英国社会的安定;当时,焦虑是一种普遍 的社会心态(伊丽莎白女王无子嗣, 的社会心态(伊丽莎白女王无子嗣,英法百 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等)。 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等)。 女王善于利用戏剧。 女王善于利用戏剧。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主义

中国当代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文本比较——由《红日》与《历史的天空》谈起新中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之后才建立起来的,革命战争也就成了宣传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内容。
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在50年代之后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状态。
新政权要求作家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并通过艺术形象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新政权从形式到建立的历史知识。
描写战争,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
于是便出现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红日》、《红岩》等。
在经历了文革之后,极左的思潮开始退却,作家们开始反思历史,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的真面目应该是如何的,成了当下作家们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的一个热点。
对于革命战争史的反思,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思考。
于是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对革命战争进行新解构的作品,如《历史的天空》便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同样是对那一段革命战争历史的描写,《红日》和《历史的天空》却呈现着不同的解读方式。
究竟哪一个文本的创作更接近历史我们无从考证,也许“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所掌控的。
然而文学创作面对的不仅是文本与当下语境之间的关系,还要面向广阔的过往空间,考虑如何在全方位的时空流动中展现历史的真实逻辑与生命形态。
对比发现,《红日》和《历史的天空》可以代表中国当代以文革为界的两个时期的不同的历史小说创作。
前者实践的是历史主义的主题,而后者则可以归入新历史主义的主题。
一、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在当下中国的界定历史素来是作家关注的对象,历史题材常常成为作家寄寓时代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最佳创作对象。
历史主义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它将历史视为一种线性发展的线索观念,当历史主义的观念运用到文学之中后,历史的文学叙述就成为一种被广大作家所接受的创作方法。
这种被统治者所修订后的历史的文本也就被广大的作者所认同,被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三、叙事的历史化与历史的叙事化 怀特十分重视叙事以及叙事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
位。 首先是历史的叙事化。 其次,是叙事的历史化。
海登·怀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于影响表 现为消解了历史客观性与当代主体性、非历史文本 与历史文本之间的界限,为重新思考审视文学与历 史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格林布拉特看来,文化诗学研究就是要有目的地 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符号系统的组成部 分,从而消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之间封闭的 话语系统,恢复文学研究中文本与创作主体、文本 与读者、文本与世界等诸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以此揭示作为人类特殊活动的文学艺术问题的无限 复杂性。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能量 在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间性批评研究中,意识形态的
学者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 哲学大旗,否定传统客观
克罗齐
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观念。
(三)新的文本观 在新历史主义的研究视野中,文本的历史维度不再
是线形的、矢量的、连续的时间延伸,而是一个充 满无穷的中断、交置、逆转的断片存在,文本可以 通过“历史事实”去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于 是,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都在文本的意义中达 到瞬间融合。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与特征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 在西方,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念主要以意大利
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赫尔德以及黑格尔的 思辨历史哲学为代表。 这种观念认为历史具有文学所永远无法企及的真实 性、清晰性和具体性,文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寻文 学背后的历史,说明文本对历史背景的反映程度。
最后,怀特的元历史观以转喻理 论和叙事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书写中的文本观念 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将文学与历史、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解读文学作品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这种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受到当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观点中,文学作品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回应和反映,而且作品的意义和解读也取决于历史语境。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了权力关系、社会阶级、种族、性别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这种批评方法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以及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新历史主义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理解。
他们还会探讨作品中的权力关系、社会冲突以及文化认同等主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此外,新历史主义批评也强调了文学作品与权力、权威和话语的关系。
批评者会关注作品中的权威性声音和边缘化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反映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新历史主义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强调作品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偏见,从而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第七章新历史主义

一、什么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阐释文学文本 文本的 文本 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特定的批评方法,又 历史与文化 称“文化诗学”。 1)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某些类似之 处在于对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强调 2)不同之处在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有 不同理解性 (二)历史的文本性
第七章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评
第一节、新历史主义批评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的。 20世纪的文学几乎完全推翻了原有的文学 世纪的文学几乎完全推翻了原有的文学 世纪70年代末 研究范式,但在20世纪 年代末, 研究范式,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新 的文学批评方法却体现出一种回归的特质, 的文学批评方法却体现出一种回归的特质, 这就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这就是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历史的文本性 传统的文学与历史史观:
历史是真实的再现, 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为基本特征。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是 “事实与一个观念构造的
结合” 1)我们只能以文本的形式记录历史 2)历史必然具有文本的某些特质,如 虚构性,阐释上的多义性。 3)“历史”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仅 仅是一种“历史表述”
新历史主义批评反对那种把文学作品视为 自足的、 自足的、独立的符号体系的形式主义观 认为文本属于特定的历史, 点。认为文本属于特定的历史,植根于 一定的社会权利体制之中并受其制约。 一定的社会权利体制之中并受其制约。 例1:莫里哀伪君子和光明的尾巴 : 样板戏” 例2:对“样板戏”的理解 : 但此历史非彼历史,因为历史是具有“ 但此历史非彼历史,因为历史是具有“文 本性” 本性”的。
(一)文本的历史性
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 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negotiation) ) 以后的产物, 以后的产物,商谈的一方是一个或一群创 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 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人所公认 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 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 为使谈判达成协议, 为使谈判达成协议,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 种在有意义的、 种在有意义的、互利的交易中得到承认的 通货。 通货。 —— 格林布拉特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个人意识与历史叙述》
李陵事件的打击以及汉武帝时皇 权在文化上的控制力还远未登峰造极, 使《史记》的历史叙述有了强烈的抒 情的色彩,在历史客观叙述中,融入 了著作者司马迁的个人叙述,以自己 的价值观、思想观衡量评价史实。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错综变化的叙述形式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新历史主义
新批评的衰落
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一起兴起
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
研究方法有着共同的对历史文化关 注的倾向,新历史主义渐渐兴起,于 1982年葛林伯雷第一次提出了“新历 史主义”这一概念。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宣称所有的历史是主观的,是被人写出来的,
历 写的人的个人偏见影响了对过去的阐释 史
是 一 种
历史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真理,也从来不会 给我们有关于过去事件的完整的精确的图景
话
语
历史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思考与描
述世界的一种“话语”
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二、理论概述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将文本历史化。
文本于是成了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成 了存在于作者、社会、习俗、制度和社会 实践的文化网络中的社会性文本。
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 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第十章 新历史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看葛林伯雷如何使艺术作品成为各方“谈判”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 的社会话语和审 美话语中间存在 着“流通”
构成了现 代审美实践的 核心,艺术作 品也是一番流 通的产物
是创作者 与“社会机制和 实践”“谈判” 所形成的“协议” 性产物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诞生
• 20世纪80年代诞生 • 格林布拉特确立了这一流派的存在及名称, 成为该派的精神领袖 • 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半个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 批评和历史主义批评的清算上,进行历史— 文化转型,强调对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 合治理并将形式主义颠倒的传统颠倒过来, 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 权力话语的关系
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这里的 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近代著名思 想家哲学家如黑格尔、柏克、卢梭、维柯、克罗 齐、斯宾格勒等人都强调历史的总体发展观: • ⒈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 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 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 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 ⒊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 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 ⒋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 自主的思维形式。
对历史主义的进攻
• ⒊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 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 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 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 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 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 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 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理论特征与走向理论特征与走向
• 3. 历史与文本: •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 本 • 历史不是矢量的时间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过程 • 历史具有不可逆转性但过于与未来在文本意义生成 中瞬间接通 • 历史视界使文本成为一个不断解释而且被解释的螺 旋体 •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 的空间 • 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历史主义在历史批评方法论上也受到解构思维的深刻影响,也倾向于以历史的文本性的基点从而颠覆作为宏大叙事的历史叙事,但在文化层面却更加重视从文本的历史性角度出发重构历史叙事的文化动因。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
这里的文本历史主义,即文本历史性,新历史主义把他看作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的基点之一,另一个是历史文本性,这个等下会细讲。
(后一句)其实是对文本历史主义的进一步解释,也就是说,历史是主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
跨学科特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以及其他艺术等放置在一起加以分析细读,文学打破了自治的领域,参与到与其他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和循环之中。
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
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二.内涵: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哈佛教授格林布拉特和斯坦福教授怀特,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格林布莱特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批评等形式主义批评的审美壁垒遭到解构主义批评的瓦解,文化诗学赞同解构批评对文本开放性的追求,却抵制其无限消解的主张,转而提出解构与建构并重的文化诗学念。
三.区别:他们既不愿像解构批评那样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 又不想回到旧历史主义的老家。
为此, 他们为自己重新建构了一个被称为“新历史”的新家, 即用逸闻佚事和文化碎片重设而成的“文化佚文史”的家园。
传统史学认为, “历史”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历史研究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寻觅来对历史作总体的把握、总结历史的客观规律、发现历史的客观真理。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则认为, 传统历史观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 历史研究的对象、主体、媒介本身都是动态的、多元的、非透明的, 因而这种旧历史观应当予以摈弃。
为此而提出自己独特的历史观。
格林布拉特的历史观深受福柯等人的知识考古学与权力谱系学的影响。
福柯等人把历史称为一种“历史的知识”( 历史话语) , 突出了历史的文本性。
他致力于揭示被原先单数而正统的“大历史”所压抑的复数而边缘的“小历史”, 揭示了诸种小写历史对大历史话语的镶嵌而导致的历史的异质性、断裂性或非连续性。
这种文本主义的历史观, 要义在强调“历史的文本性”。
文化诗学因此而显示了与旧历史主义的重要区别。
文化诗学的历史观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 “历史”不是非再现性的、纯背景性的、客观自明的, 而是各种以文本形态呈现的历史叙事。
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接触历史, 任何一种叙述和阐释都不会是中性的, 无论是历史材料的取舍, 还是历史意义的表述,都离不开史家的表述和阐释, 因而历史都是文本化的。
其次, “历史”并非连续的线性进化序列, 并非完全既往的东西, 而是充满着各种差异、断裂、非连续性、不断生成性和阐释性的开放文本。
再次, “历史”不是单数的同质的历史如政治国家史, 而是复数的异质的历史即文化诸历史、心灵诸历史。
一元化的历史决不可能将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一网打尽。
“历史”因此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文学性、文本性、多元性、偶然性和主观性。
新批评拒绝从传记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角度观察文学, 而将文学作品的审美语言、内在形式及其有机构成视为文学的本体, 注重对单个经典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象本身的细读, 避免作者的“意图谬误”和读者的“感受谬误”, 从而建构了一个自足的、超越的、永恒的、非历史的文学审美领域。
四.1980年,格林布拉特在其《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概念,认为“文化诗学”的中心考虑是防止自己永远在封闭的话语之间往来, 或者防止自己断然阻绝艺术作品、作家与读者生活之间的联系。
其阐释的任务是,“对文学文本世界中的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存在之于文学的影响实行双向调查”他在1982年将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定位为“向那种在文学前景和政治背景之间做截然划分的假设挑战, 或者说得宽泛点,向在艺术生产和其它社会生产之间做截然划分的假设挑战”。
太宽泛,旧历史主义也适用。
新历史主义:方法论上的困境: 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的高度紧张。
与共时方法相应的文化诗学和与历时方法相应的历史诗学是其观点的两个可以相互补充的方面, 并主张尝试建立历史文化诗学, 以保证研究视角和批评方法的完整性与涵盖性。
新历史主义这一术语显示出修正和更新旧历史主义的意愿, 换言之, 就是要向传统的历史修撰进行挑战。
五.蒙特洛斯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定义整饬而简明,“文本的历史性”是指, 所有的书写文本(不仅包括批评家研究的文本, 而且包括人们处身其中的社会大文本)都具有特定的历史具体性, 镶嵌着社会的物质的内容; 因此, 所有的阅读也都具有历史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成分。
格林布拉特认为, 文学与历史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甚至也不是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而是各种社会能量在“互文性”基础上的流通、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是各种社会文化力量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
因此, “文化诗学”研究应当揭示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界线的历史形成和历史变动的复杂机制, 聚焦于各类文化文本或历史表述之间的“流通”与“交换”, 从而打破传统学科关于各种文本之间的僵硬界线, 揭示文学与非文学之间边界的历史性、流动性和复杂性, 昭明文学文本及其历史语境的互动关系。
“历史的文本性”则指, 一方面,只有通过保存下来的文本, 我们才能真正地、完整地了解一个社会的过去和它的物质性存在; 另一方面, 这些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的基础的时候, 它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本阐释的媒介。
文学文本是各种社会力量交汇的场所。
一方面, 文学是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文学自身也对这种社会历史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与历史具有“互文性”, 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循环互动的过程。
(“互文性”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一个主要特征,即指一方面历史(客体事实)与本文(记叙文献)之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本文之间,如政治、哲学、宗教、法律、文学艺术等,相互之间有一种映照的关系。
在新历史主义表现为文学艺术本文与其他的历史本文的谋合与沟通。
)换言之, 历史事件转化为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识, 公众意识又转化为文学,而文学又影响着历史事件向历史文本的转化结果, 这是一个互相缠绕的循环过程。
文化诗学研究因而不再把作家视为孤独的天才, 各种文本之间都存在着广泛的互文性关系。
伟大的作品无一不是“原创性”与“互文性”的结合。
创作主体, 特别是像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大师们, 是一位高明的商讨者, 他们善于把广泛“流通”于各类文本中的“社会能量”集中于其戏剧作品这种审美客体。
莎士比亚的剧作所反映的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势力、各种利益、各种信念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它非文学文本中的社会能量“流”到了莎士比亚的剧作之中, 剧本在戏院演出之后,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能量又通过观众重新“流”回社会。
“格林布拉特在他的文本解读中, 一向都是采用这样一种在史实与文学之间穿行的办法。
他总是从一首不为人所知的诗, 一副文艺复兴时代的油画, 某名人记载的一件奇闻佚事, 甚至一座纪念碑或塑像, 总之从一件与所评析的作品似乎相隔遥远, 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文化意义的东西入手, 他的分析过程, 开始也许让人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但他总会出人意料地找到一个联结点, 让读者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在成文之时, 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有着怎样复杂的联系。
”例如, 格林布拉特《莎士比亚与祛魔师》一文意在读解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一剧。
然而, 格氏却首先分析了16 世纪英国的祛魔师的故事和当时一位名叫哈斯奈特的人撰写的一本题为《天主教会欺骗恶行纪实》的史籍, 然后将其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等剧本联系起来, 找出二者之间具有的互文性关系, 描述遭教会驱赶的祛魔术是如何被莎士比亚吸纳到舞台, 阐释他们共同具有的对祛魔术的揭露和嘲讽的作用, 说明莎士比亚供职于当时体制内的两大专业剧团之一, 从而揭示教会与剧院的互动以及当时的社会体制和戏剧活动的转换。
又比如, 格林布拉特《学会诅咒》一书是解读莎士比亚后期剧作《暴风雨》的。
格氏却从一位名叫丹尼尔的诗人写于1599 年的一首诗歌谈起, 分析诗中“把我们的语言宝藏”带到“陌生的彼岸”等诗句, 再联系欧洲殖民者与新大陆“野蛮人”的关系, 并将其与莎剧并置,最后分析出为莎剧所表现但又未被莎氏本人自觉到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这里要指出的是, 格氏读解莎士比亚《奥塞罗》一剧也用了同样的批评方法, 作出了几乎相同的阐释。
此外, 格林布拉特在《文艺复兴的自我型塑》一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历史人物莫尔及其代表作《乌托邦》的读解也是如此。
格氏从与批评对象似乎无关的一幅油画、一部传记谈起, 最后描述和阐释它们与莫尔《乌托邦》的相互振荡、回响和共鸣的互文性关系。
体现了“文学的历史性”六.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乃是一种采用人类学- 厚描的历史学和一种旨在探询其自身可能意义的文学理论的混合产物,文化解释学者格尔兹提倡“厚描”, 主张人类学的描述不能停留于“制度性素材的堆砌”, 而应该使理解超脱于“生硬的事实”之上,追求对被研究者的观念世界、观察者自身的观念世界以及观察者“告知”的对象即读者的观念世界的沟通, 这犹如在一系列层叠的符号世界里跨时空漫游, 其所要阐明的是意义的人生与社会里的重要角色。
这种“厚描”是阐释性的; 它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 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返的场合抢救对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
所谓“厚描”即是对具体文化文本的清晰、微观的描述和阐释, 是对文化叙事行为本身及其意义进行深层细致的分析, 是一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阐释方法。
所谓“深描”,“就是从极简单的动作或话语着手,追寻它所隐含的无限社会内容,揭示其多层内涵,进而展示文化符号意义结构的复杂社会基础和含义”深描是一种微观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