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新历史主义小说: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构思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情节时,作家通常会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并围绕这个时期展开故事。
他们不仅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
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非常鲜明。
他们不仅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动机,还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这些人物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他们的命运也因此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成为了塑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在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作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对话。
场景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对话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通常非常清晰,各部分之间具有连贯性。
作家会以一种流畅、自然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历史情境。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家还会设置高潮部分,通过紧张的情节安排和激烈的冲突,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在撰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过程中,作家需要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
他们通常会避免使用生僻字或方言,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
作家还会注意语言的质朴和流畅,以及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实现最佳的阅读体验。
新历史主义小说通过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束缚。
它的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而非单一的历史真相。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背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以及保持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历史。
新历史小说

第十四讲新历史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铁凝《永远有多远》,林白《致命的飞翔》。
一、概念新历史小说是形成于1987年前后到现在尚未终止的一种文学思潮。
集中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
其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以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代表性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刘震云“故乡系列”、《一句顶一万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苏童“枫杨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米》、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白鹿原》等。
二、新历史主义1.何谓历史?一个原初的存在?永恒的真实?还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历史是一种文本,一种话语,而并非还原过往生活经验的事实真相。
3.历史既然是被人写出来的,那它就必然带有撰写历史的人的理解和偏见。
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历史观比较1.历史的文本性与历史的真实性。
传统历史小说认为,历史是对过往生活经验的真实记录,是真实的,可以作为鉴古知今的教科书。
新历史小说则否定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新历史小说的这种历史观从何而来?来自于先锋小说对“世界”和“真实”的认识(世界:有序、可知——混乱、无序、不可知。
真实:拟真实——反真实)作家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什么是过去和历史?它对于我是一堆纸质的碎片,因为碎了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拾起它,缝补叠合,重建我的世界。
——苏童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
——李锐《旧址▪题记》2.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确定性。
在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是有规律可循、有其确定性、有其本质特征的,因而也是可以把握的。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现当代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思潮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文坛后,被某些人称为"1989 年——1992年这段时期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形成一种令人瞩目的小说创作趋向,并出现了一大批被广为关注的作品,如《白鹿原》、《丰乳肥臀》、《夜泊秦淮》、《妻妾成群》等等。
在阅读了几篇关于当代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之后,我做了一些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概念什么是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如何界定?刘人峰在《论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向》中提出“新历史小说幵不是传统文学理论所觃定的狭义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构建历史故事的框架,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
新历史小说消解着数十年来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论,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切入历史,展现全新的历史生活。
”陈国庆在《论新历史小说叙事特点及其解构倾向》中说“他们‘把过去所谓的单数大写的历史,分解成众多的复数的小写的历史;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故事’”。
周欣荣在《浅析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消解》的提要中写到“新历史小说主要从消解旧的历史观念出发,颠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英雄主题,力图向人们展示在权力话语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下的民间世界,以另类的言说方式来结构自己的审美空间。
”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是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以作者本身为基点,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进行创作,是“我”的写作,它向读者提供了不同于“正史”另一种话语体系,幵取得巨大成就。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新历史小说的“新”体现在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上。
这种新,颜敏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意识的历史小说“其指涉的对象是真实的历史世界”;“作家清醒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间距的差异;它们描述的历史世界都必须重合意识形态话语所设定的先验意向性”。
新历史小说“指涉的对象是生活的世界,它们的历史世界是作家根据历史流传性而想象、虚构的世界”;“历史与现实、记忆与当下的相互渗透幵不是一种历史叙述的禁忌”;“新历史小说属于个人性记忆的‘写作历史’”。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色之马矢奏春创作所谓“新历史小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宜为框架来建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示的倒是当代人的立场与思惟激情.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办法首先表示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最终关心,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品.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虑“和“文化介入精神”.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凸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平易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平易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写.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理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阐述.小说的架构很是伟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本身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经由进程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描写,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不雅念化的弊病,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苍生具体理性的生计状态和生命办法中去.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道命运和人道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有时性以及历史与人道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息灭既是一种不成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道喜剧.3、再次《白鹿原》照样一部具有浓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照样意象描写上都有光鲜的文化象征意义.假如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破坏“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进程的描写,以及对于朱师长教师“圣圣人格”的塑造,都散收回强烈的文化气息.《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伟大叙事的不凡才能,庞杂的事宜、浩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机关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新历史小说

4.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置于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两种作用 力发生交汇的场所,认为文学不是反映作为背景和对象的历史 现实,而是在“文本间性”基础上,通过“商讨”、“交换” 和“流通”等富有平等对话色彩的手段,与历史现实的各种力 量相互塑造。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强化政治批判性来体现自身的意识形 态性,认为阐释者对历史的批判必然包含对当代的批判。其通 用策略是边缘化:关注边缘人物,撷取边缘史料,采用边缘立 场,得出边缘理论。边缘化本身所具有的“非中心”潜能,常 常使得处于中心的各种话语露出破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 基础显出裂隙。
新历史小说
一、新历史主义 二、新历史小说 三、新历史小说的类型 四、创作特征 五、作品解析 六、缺陷或不足
1
“新历史小说”还是“新历史主义小说”?
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小说评 论》)
2
一、新历史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和文学界兴起的一种
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兴起于1970年代的美国,1980年代到 达鼎盛期)。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 代表人物有蒙特洛斯、海登·怀特、多利莫尔等。 理论基础: •尼采的历史健忘论和超人重构历史学说 •福柯的瓦解与重构历史文本学说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学说 内容:借鉴解构主义方法,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心思想, 反对文本的模式化,认为写作文学史文本是一种精神生产活 动,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超越、创造性的生产,反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
10
新历史主义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对比
• 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与传统历史小说对立设置的一种文体, 既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叛,也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超越。
• 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追问历史的本质、本原和基本动力 的一些哲学性见解。
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 的新写实小说家为主,其创作最大的特点是不 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 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 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 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类作品 的数量丰富而且质量日益提高,从八十年代末 至今已经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创作潮流。
3、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独立于认识评价的客观存在, 新历史主义改变了这种观念,强调了“历史”的“诗 性”,即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比如现 在的中国人们对大唐帝国,对武则天对唐明皇与杨贵 妃等人物、事件及情感的叙述就是一种虚构)。这些 因素造成了历史的“主观性”。 这一切在话语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历史话语经常采 用过去时态,但“在简单过去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 造物主,这就是上帝或叙述人”(巴尔特)。历史话 语一旦形成,首先要遵循的就不是历史过程的逻辑, 而是话语自身的逻辑。这似乎使话语有了特权,但这 种特权使作家暗中活跃起来。
(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产生原因
这些“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一方面是由 于社会现实急剧变动,许多作家难以把握生活 脉搏,因而选择历史题材来填补写作的空缺;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新一代作家对“真实性” 的重新界定及力图重新认识以往正统历史的执 着态度。同时,“新历史小说”中解构传统历 史的大胆,无疑也证明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 国政治氛围、文学氛围的宽松。
通过对这个家族的命运和对高密东北乡这个我虚 构的地方的描写,我表达了我的历史观念。我认 为小说家笔下的历史是来自民间的传奇化了的历 史,这是象征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这是打 上了我的个性烙印的历史而不是教科书中的历史。 但我认为这样的历史才更加逼近历史的真实。因 为我站在了超越阶级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悯的眼 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莫言) 我希望我渗入了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希望自己是 古代街肆茶馆中的一位老迈茶客,大千世界,芸 芸众生,岁月流逝,尽收眼底。(苏童)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审美维度

作者: 李爱华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页码: 139-14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观;审美维度
摘要:新历史主义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历史叙事小说,因其改写、解构或颠覆了既往话语赋予的特定价值和意义而具有了自身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质疑历史史诗的倾向;(2)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3)颠覆英雄神话,倡导“非英雄化倾向”。
并结合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小说(1)的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9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至今仍有余波,在十几年的时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和审美旨趣,进而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等。
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文本出发来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学思潮的这些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叙事立场的民间化
对于正史的正襟危坐的庄严姿态,新历史主义总表现出对于它的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
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与作者不谋而合,并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的民间化上。
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历来有着与“正史”相对的“野史”一面的存在,几经曲折之后,“野史”的精神在新历史主义小说这里重又得到了继承与张扬。
首先,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叙事时采取中立的立场,着意模糊、涂改、忽略作品人物之间的阶级界限,从民间视角关照国民的精神生存状态。
其次,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叙事时将目光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转向对历史的局部与细部的描摹,着力表现“家族村落的兴衰荣枯以及平民百姓的小小悲欢”,完成了从宏观向微观的叙事转变。
更进一步的,许多作品开始着力于表现平民百姓、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以精准细致的描摹勾勒出小人物在历史长河、时代风云中的生存状态,表达中和的民间历史观。
二、历史视角的个人化
新历史主义认同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认为人首先是历史的阐释者,所谓的历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已经消逝了的,现有的作为史料的“历史”都是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结果,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历史的“本质”,而历史只存在于人们对它的讲述,因而“每一部历史都必然呈现为叙述话语形式和历史文本,人们只能在叙述形式之中而不能在它之外把握历史”伸’,由此,他们“把过去所谓单线大写的历史,分解成众多直线小写的历史;从而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历史”。
而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关照历史时所采取的个人化、主体化姿态恰恰契合了这一理论观点。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多从个人化、主体化的历史视角切入,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述不是不作参与、不作判断的附和,而是力图消解历史客观性,在历史的讲述过程中显露自己的声音,从而建立自己个人化、主体化的历史视角。
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历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既定的客观实在,而是能随着讲述主体的变换而不断产生新意与惊喜的“万花筒”,作家们不断翻动的手腕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历史。
三、历史进程的偶然化
新历史主义对历史本质的怀疑和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导致了其对历史碎片与偶然的迷恋。
海登·怀特曾经指出,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
与此相呼应的,几乎所有的新历史主义小说都表现出了对偶然性的强烈兴趣。
新历史主义小说热衷于以偶然性作为作品关键性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决定因素与推动力量,往往将人物的命运遭际、历史的风云转换都置于偶然性的控制
之下,以一个偶然的因素或事件的发生来改变人物的命运或历史的方向,由此表达出对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不确定性的难以掌控的慨叹。
四、解读历史的欲望化
“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观念的提出¨列与对历史真实的追求,使新历史主义产生不断探究、解释历史动因的兴趣。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历史和文本构成生活世界的一个隐喻”,这种对历史与文本关系的理解,解除了作家们对历史膜拜的禁锢,使他们可以“自由驰骋于历史原野,甚至通过叙事话语操纵和戏弄历史”¨“,由此而在探寻历史发展与人物命运的动因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人的欲望。
新历史主义小说侧重于表现人性与文化范畴中的历史,因而在探究人物性格发展与历史前进方向的动因时,多从人性本源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而源自生命本能的欲望的人性与文化在现实的逼压下往往表现出晦暗与劣根的一面,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悲剧。
五、理想追求的隐离化
新历史主义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及其运作方式的关注使其对文学的揭露、批判和反抗的功能十分地彰显。
而新历史主义作家们在运用文学这一武器对现实、历史、人性等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于理想人性与生存状态等的期待与憧憬。
作家们往往将自己的理想隐寓在作品之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新历史主义作家对理想的隐寓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对具有优秀品质的正面人物的塑造上。
这些人物往往正直、宽容、坚忍,有着宽大的胸襟与顽强的毅力,始终展示着人性中善与光明的一面。
这正是作者着力赞颂与宣扬的对象。
总之,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是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特征。
时至今日,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思潮已由90年代初期的汹涌大潮化为如今的涓涓细流,但它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必然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