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课件:19第十七章~二十章40年代文学思潮、小说概述

现代文学史课件:19第十七章~二十章40年代文学思潮、小说概述
✓上海孤岛沦陷后: 在上海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市民文学 华北以周作人为代表的闲适文学
Your company slogan
40年代文学思潮
文学论争
一、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二、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战国策派”,是指主办《战国策》杂志的一些 人。主要是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陈铨、 雷宗海、贺麟等人,他们于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在 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其后于41年12月至42年7 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办刊的 宗旨是探讨战时文化重建问题。
Your company slogan
40年代小说概述
一、抗日救亡小说
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特征
民族意识的张扬
赞美英雄
Your company slogan
40年代小说概述
二、七月派小说
“七月派”小说: 是第三个十年国统区小说创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个 文学流派。因胡风在抗战初期创办的文学刊物《七月 》而得名。七月派小说以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 ,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反映下层社会的“带着精 神奴役的创伤”的民众生活,追求主客体之间“人格 力量”的渗透融合。
“民族形式”作为一个口号: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中国共产党 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提出.
要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 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 和中国气派” 1940年初,毛泽东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 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第十七、十八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40年代小说第一节、第二节
Your company slogan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一、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在“文协”的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等一系列提案。

选出了郭沫若、茅盾、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郁达夫、朱光潜、王平陵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之后,又选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这是当时中国文艺界规模最大的组织,其成员包括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除汉奸以外的各抗日阶级、阶层,各种流派的文艺工作者,而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又是其中的主体。

她的诞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文协”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创办了各种会刊。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刊物,是《抗战文艺》。

它于1938年5月4日在汉口创刊,之后移往重庆,共出版印行了十卷七十一期,直至抗战胜利。

它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与文艺相关的其它文章,极大地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它自己也成了抗战时期一颗璀璨的文艺明珠。

其二,团结了最广大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左联”时期的关门主义偏向。

同时,也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习班”、“座谈会”等,培养了许多青年文艺工作者。

二、1940年,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0年,当一个特别的文艺派别“战国策”派出现以后,围绕这一派别,又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

这一派别的骨干成员是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

他们是聚集在昆明的教授和文人,其主要活动阵地有《战国策》半月刊和《大公报》副刊《战国》。

这一派别虽主要从事文艺活动,但却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2他们的政治观是“争于力”,他们认为,“科学发达的国家,随时可以用科学的力来支配其他落后国家的生命”,战争,“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标准,只有力,力就是正义。

”中国昔日的“战国时代”,“也就是现在(抗战时期——引者注)的整个局势的特点”。

同时,他们认为:“抗战以来,中国最有意义,最切合实际的口号,莫过于‘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 西撤,上海租界外围地区 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尚 未向美、英、法等国宣战, 由他们所控制的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宣布“中立”, 苏州河南岸地区一度与外 隔绝,史称“孤岛”。

旧上海的日本领事馆
(四)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陷的上海。 另外,东北、华北沦陷区。 处于政治高压下的“不自由”状态,在“言与不言” 之间。日伪政府一方面严禁一切“激发民族意识 对立”、“对时局具有逆反倾向”的作品,大规 模的“焚书”;另一方面力图引诱和胁迫作家为 “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写作,这给很多作家造 成了压抑和梦魇的印象。
创作倾向:



a、坚持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描写沦陷区人民的 真实的生存困境; b、从战争的自我体验出发,从时代中心主题转 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如张爱玲等; c、雅俗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接近。
研究论著



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 , 1997年版; 范智红:《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探索》,《文学评论》 1995年第3期; 刘增杰:《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版;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 一、概述

1、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言, 简称《讲话》。
抄写讲话事件 (2012年)



抄写《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者: 贺敬之 铁 凝 陈忠实 王蒙 莫言 二月河 张 平 翟泰丰 高占祥 李存保 严良堏 贾平凹 吉狄马加 冯骥才 李希凡 海 岩 玛拉沁夫 王 昆 周巍歭 刘大为 朱奇 冯德英 丹 增 黄亚洲 蒋子龙 唐浩明 叶兆言 周克玉 梁晓声 黄济人 秦文君 赵 玫 周大新 范小青 毕淑敏 张海迪 何申 李佩甫 关仁山 刘醒龙 刘庆邦 陆文虎 白 刃 叶延滨 朱向前 叶文玲 王树增 韩少功 周梅森 赵本夫 顾 骧 苏童 徐光耀 叶 辛 刘 恒 周国平 张笑天 马识途 池 莉 陆天明 张洁 刘玉民 柳建伟 谭 谈 王巨才 葛 文 杨益言 严阵 冯苓植 熊召政 陈祖芬 郑伯农 孟伟哉 苏叔阳 黎辛 邓友梅 王朝柱 徐贵祥 杨红樱 徐怀中 束沛德 王 火 麦 家 谢铁骊 阎肃 胡 可 汪国新 田 华王晓棠 刘兰芳 郭汉城 李国文 徐沛东 梁 衡 于 蓝 于 洋 秦 怡 何建明 卞毓方 王立平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

二、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既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又受到中国 古典小说、诗词的熏染,还受到“五四”新文化 的、新思潮的影响,她的创作反映了较为复杂、 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中外艺术、新旧文艺、新旧 意境的揉和与交错,极具艺术个性。 1、苍凉的底色 2、中西、雅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3、丰盈而繁富的意象 张爱玲善于捕捉各种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官 现象,使意象常新。如《金锁记》几次出现的月 亮的意象,《茉莉香片》中“绣在屏风上的鸟” 这一意象

路翎是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创作,带有“七月派”作品
的典型特征:注重主观感情的渗 入,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富于 慷慨悲壮的悲剧美。

其作品写出了爱好思索的知识者 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及痛苦 紧张的精神历程。在整个现代文 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


第二节 沙汀
一、生平与主要作品 沙汀,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1921年就读 于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1年在上海开始 创作。在上海时期,著有《法律外的航线》、 《土饼》、《苦难》、《祖父的故事》等短篇小 说集,成为左翼文坛中具有独特现实主义风格的 新人。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代主任。1939年冬回四川工作。皖南事变后还 乡蛰居七八年,专事写作。

4、卓越的心理表现技巧 她善于在苍凉的铺叙中,把客观世界“内化” 于心头,又将内心动作“外化”为行为与言 语。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她 笔下人物的动作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涵量, 如七巧对姜季泽的掷扇子动作,流苏和范柳 原的接吻,许小寒同他爸爸的对话,人物的 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呈现出内心的搏 斗与变动 5、富有色彩感的语言
(1910~1941)
2.社会批判和世情讽刺小说 重要作品有张天翼的《华威 先生》 、艾芜的《石青嫂 子》 、张恨水的《八十一 梦》、钱钟书的《围城》 等。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沦陷区“孤岛”文艺运动
被称为上海“孤岛”这块地域是原 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 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这两个外国租界 犹如江洋中的一块孤岛,就是在这片孤 岛上,掀起了有声有色的、规模和影响 较大的抗战文学运动。
“ 孤岛”的形势特殊,条件特殊,所以, “孤岛”的文学运动自有其特殊性。 它战斗性强,因“孤岛”邻近日、伪统治 中心南京,揭露敌人阴谋及时,抨击敌人有力。 “孤岛”信息来源广,传播快,不仅能迅速汇 集大后方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信息,而且能很 快得到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和反法西斯文学的 大量信息。 “孤岛”也不受国民党的文艺控制,能更 自由地开展抗战文艺运动,印刷和传播抗日民 主根据地反映新生活、新面貌的文艺书刊。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努
力,出现了张爱玲这样兼
具现代与传统色彩的作家,
和秦瘦鸥等新言情小说作 家,文学呈现出雅俗共赏 的局面。
解放区文学概论

如果说抗战及其后国统区创作基调是沉 郁凝重,或间杂有喜剧性的批判色彩,解放 区文学呈现出明朗、素朴的色彩,政治上翻 身的农民,要求文化上的翻身,专业作家与 群众文艺相结合,表现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 美以及对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文学的 视角转向了普通的民众,文学向民族化、大 众化方向发展。
40年代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面貌: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 发生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全国划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 区及上海“孤岛”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其文学 也相应地被称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 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这几个区域的文学有其同属于“40年代文学” 的共性的方面,但由于受不同区域社会制度与政 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各个区域的文学面貌 也有所不同。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 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 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 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 争。”

第十七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七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丁玲: 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丁玲:《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 艾青: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罗烽: 还是杂文的时代》 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 王实味: 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野百合花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萧军: 论同志的“ 》《杂文还废不得说 杂文还废不得说》 萧军:《论同志的“爱”与“耐”》《杂文还废不得说》
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 和一个“ 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 “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 群众” 的问题: 群众” 的问题:
A.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 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原则的问题;“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B. 如何去服务的问题,就是普及与提高的问 如何去服务的问题, 题。 “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通过改造思想来达到与
④过于偏重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忽视 过于偏重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 了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超阶级 审美的特质; 的、审美的特质; ⑤其所提倡的文艺创作模式及批评标准由 于过多的强调了服务政治, 于过多的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长 期以来的创作、批评的简单化、概念化; 期以来的创作、批评的简单化、概念化; ⑥毛泽东的个人权威性及维护权威的力量 长期以来压制了对其质疑和修正的呼声, 长期以来压制了对其质疑和修正的呼声, 造成了文艺的停滞和发展。 造成了文艺的停滞和发展。
第二节 延座讲话及四十年代文艺思潮
一、延安整风前的文学背景回顾: 延安整风前的文学背景回顾: 1.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 文协( 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 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 2.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有志文学青 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 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 年涌向红色圣地延安; 年涌向红色圣地延安; 3.四十年代初延安的“杂文运动”(丁玲、 四十年代初延安的“ 四十年代初延安的 杂文运动” 丁玲、 王实味、艾青、萧军)。 王实味、艾青、萧军)。

现代文学第17章40年代小说

现代文学第17章40年代小说

第3节 钱钟书和张爱玲
一、钱钟书与《围城》 1. 《围城》的主题:
⑴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 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
⑵ 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 境的象征,暗示着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境遇的束 缚。
第3节 钱钟书和张爱玲
2.方鸿渐形象:
方鸿渐有小聪明,口才好,善于讨女孩子的欢心。 但同时又具有着爱面子、懒惰、软弱、遇事犹豫不 决的毛病,小说中他明白自己是个西洋人所谓“道 义上的懦夫”,赵辛楣在西行路上最后对方鸿渐有 简短而尖锐的评价:“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不过,方鸿渐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富有正义感, 对于人生、事业和爱情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他 从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一张假文凭,可是并不像韩 学愈那样以博士自居且招摇撞骗,而是多次对自己 的的荒唐行为做自我批评。
注重发掘时代氛围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⑷浓郁的地方色彩。
第4节 孙犁(1913-2002.7.11)的诗化小说
三《荷花淀》
⑴解放区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识大体顾大局,爱丈 夫,更爱祖国的美好心灵
⑵跳跃性的生活片断 ⑶诗味浓郁的意境
第3节 钱钟书和张爱玲
3.《围城》的艺术
⑴ 《围城》的底蕴是悲剧,基调是讽刺。钱钟书 讽刺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充满着趣味性和知识性。
⑵小说对于人物的隐秘心理和心理变化也有细 腻的描写。
⑶小说的议论语言自成特色,为小说增加了独 特的魅力。
第3节 钱钟书与张爱玲
一、创作概况:
二、雅俗融合的艺术特质
性和戏剧性,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可贵的 艺术经验。《登记》 第三,语言朴素、明朗,自然中见隽永,在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和通 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到人物 对话和叙述过程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富于艺术感染力, 看似浅显却又耐人寻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思潮

403第一节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一、战争对文学的影响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1949):八年抗战+三年多内战,一个动荡的、大转折时期。

这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

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思维方式、审美心态,促成战时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争直接影响作家的写作心理、方式及题材、风格。

即使远离战争现实的创作,也不自觉打上战时的烙印。

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又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倾向(审美标准也随时代变):初期、相持、解放前都不一样。

二、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此时期特殊之处)战时的地缘政治文化,制约了文学的发展、风貌。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另外,还有1937(日占上海)-1941(珍珠港事件)年间,相对独立的上海租界,被称为“孤岛”。

文学也因此而分流为四。

它们在相对独立的状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身,各具特色,也因相互隔离而难以形成整体。

共同点是:都受战争环境影响、都接续五四的新文学传统。

第二节主要文学思潮(1.5课时)一、国统区文学思潮国统区在全国所占面积最大,作家最多、流派也多,所以思潮、创作都较为活跃,更能代表40年代主潮。

在不同阶段,文坛呈现不同的基调与面貌。

1、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中心;P278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文学体裁小型化、轻型化了: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通俗易懂的宣传抗战的鼓词、唱本、小戏等唱主角;报告文学因时而繁荣,以至于所有文学体裁也都程度不同地报告文学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 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1949年7月)
第十七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疏疏的星, 疏疏的树林; 疏林外, 疏疏的灯。 ……… (俞平伯)

透明的夜。
……
村, 狗的吠声,叫颤了 满天的疏星。 (艾青)

关 键 词




文学的区域分化 “孤岛文学” 现实的参与 人道主义的深化 智性审美因素 雅俗互动 “民族形式” 胡风文艺理论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想特 色与艺术追求
6
二、分割并存



区域化特征明显。 随着战争时局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形式上相对稳 定和统一的文学空间被渐次打破。与政治上的格 局相对应,全国分裂成国统区(以重庆、昆明为 中心,还包括桂林、香港等地) 、解放区(延安 为中心) 、沦陷区(东北、华北为中心)三个话 语空间,还有“上海孤岛时期”一个小小的话语 形态。 由于各个话语空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气候、时代 处境、地域特色和知识结构,决定了40年代文学 的纷繁、复杂和多变。 既都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又共同承接着“五四” 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分裂成三个有意味的思想空间


有差异的审美选择和走向
国民性的缺失与重新认识 怎样看待“五四”新文学的思想资源 民间化与政治化的合流及向当代文学领域的涌动
4
一、战争对文学的制约


战争与救亡。
战争带来文化与文学力量的迁徙流动与重新布局。


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 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 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 潮流与趋向。 在动荡、苦难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时代与 个人三个命题——三种文学精神的激荡、互渗与 转换,驱动着4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成与发展。
20
《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


研究对象: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日本 军事占领区的中国文学。 目的: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入中国现 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 作者简介:耿德华(Edward Mansfied Gunn, Jr.) 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主要 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话剧、电影、文化批评、 流行文化、中文叙事文体,以及中国当代地方 媒体与文学中的方言等。
创作倾向:



a、坚持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描写沦陷区人民的 真实的生存困境; b、从战争的自我体验出发,从时代中心主题转 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如张爱玲等; c、雅俗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接近。
研究论著



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 , 1997年版; 范智红:《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探索》,《文学评论》 1995年第3期; 刘增杰:《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版;


主调:讽刺。 喜剧性的批判色彩。戏剧如丁西林的《三块钱国 币》 ,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捉鬼》, 小说如《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
(二)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 文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农民“对话”,而且 其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政治轨道,因此 解放区文学呈现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呈现了一 派明净素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3月27日成立, (简称“文协”),形成 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强调文学 的战斗性、时代性、功利性、宣传性,丧失了文 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文协会刊《抗战文 艺》“发刊词”提 出:“要把整个的 文艺运动,作为文 艺的大众化运动, 使文艺的影响突破 过去的狭隘的知识 分子的圈子,深入 于广大的抗战大众 中去”。
三、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风貌:

(一)国统区文学:
国统区即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区域,其文学创 作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抗战之初的亢 奋热烈到相持阶段的凝重反思,再到40年代 的喜剧性嘲讽,文学情绪的变化影响着文学 风貌的转换。
总基调:沉郁凝重。




第一阶段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基调: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启 蒙” 。 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之〈启蒙与救 亡的双重变奏〉 另著有《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等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 西撤,上海租界外围地区 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尚 未向美、英、法等国宣战, 由他们所控制的公共租界 和法租界宣布“中立”, 苏州河南岸地区一度与外 隔绝,史称“孤岛”。

旧上海的日本领事馆
(四)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陷的上海。 另外,东北、华北沦陷区。 处于政治高压下的“不自由”状态,在“言与不言” 之间。日伪政府一方面严禁一切“激发民族意识 对立”、“对时局具有逆反倾向”的作品,大规 模的“焚书”;另一方面力图引诱和胁迫作家为 “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写作,这给很多作家造 成了压抑和梦魇的印象。
第二阶段 (抗战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 ; (2)发掘民族美德,如《四世同堂》,《呼兰河传》; (3) 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如《财主底儿女们》、 《困兽记》以及戏剧《岁寒图》、《雾重庆》等。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
创作基调:明朗朴素。 主题及题材:对新社会制度 的赞美,对人民群众斗争生 活的热情描绘。 人物:工农兵。 形式及风格:民族化,大众化。 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 政治,忽略了文学 自身的发 展规律等。

(三)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 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至1941 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历时四年零一个月。


“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 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上 海租界,在类似“孤岛” 的特殊环境中从事文学创 作,史称“孤岛文学” , 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戏剧运 动。 代表作品:于伶的《夜上 海》、阿英的《碧血花》 等,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 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 社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