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合集下载

预防登革热小结

预防登革热小结

预防登革热小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和控制疫情的蔓延,制定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标准。

1. 环境管理措施:- 消灭蚊子的繁殖地:清除积水容器,如花盆、轮胎、水桶等,避免蚊子产卵和繁殖。

- 室内蚊虫控制:使用蚊帐、电蚊拍、蚊香等措施,减少蚊子叮咬机会。

- 环境卫生改善: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垃圾,防止蚊子滋生。

2. 个人防护措施:- 穿着合适的衣物:长袖长裤能有效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 使用驱蚊剂:涂抹含有驱蚊成分的防蚊露或喷雾剂,特别是在蚊虫活动的时候。

- 避免蚊子叮咬:避免在蚊子活动的黄昏和黎明时分外出,尽量待在室内。

3. 社区防控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和措施,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登革热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蔓延。

- 进行蚊虫灭除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蚊虫灭除活动,如定期清理公共场所的积水容器、喷洒杀虫剂等。

4. 医疗机构防控措施:- 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登革热症状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 建立登革热病例报告系统: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登革热病例,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 加强病例管理:对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情传播。

5.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登革热的防控经验,共同应对跨国传播的威胁。

- 信息共享:及时向公众发布登革热疫情信息,提供预防措施和就医指南。

以上是针对预防登革热的一些标准措施和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和环境特点进行调整和补充。

预防登革热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面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

预防登革热的防控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防控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防控措施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蚊虫叮咬、输血、垂直母婴传播等。

预防登革热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改善、蚊虫防控、个人防护、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

一、环境卫生改善1.加强公共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环境,减少垃圾、积水等滋生蚊虫的环境。

2.加强城市绿化,适当增大绿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提供蓄水功能,减少孳生蚊虫的环境。

二、蚊虫防控1.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排水不畅的地方安装蚊帐、纱窗等防护设施,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2.加强蚊虫灭活剂、杀虫剂、杀虫灯等蚊虫防控工具的使用,尽量减少蚊虫数量。

3.定期清理、清除积水容器,避免蚊虫在其中繁殖。

同时,鼓励居民将垃圾填埋,减少蚊虫孳生地的数量。

三、个人防护1.外出时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免暴露皮肤,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2.使用驱蚊剂,尤其是在蚊虫密集的地方或活动时,注意用驱蚊剂涂抹皮肤,保护自己免受蚊虫叮咬。

3.保持室内清洁卫生,使用电扇或空调等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蚊虫聚集和叮咬的机会。

四、宣传教育1.加强对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了解,增加他们主动参与预防的意识。

2.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发布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以上所述的是预防登革热的防控措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还需要综合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社区居民以及个人的力量,进行集中的协作与合作。

例如,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对环境卫生改善与蚊虫防控的投入;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与协调,确保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与诊断,及时采取措施;社区居民应主动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参与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个人应自觉遵守预防措施,增强预防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总之,预防登革热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与合作,只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包括环境管理、个人防护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一、环境管理1. 消灭蚊子孳生地:清除积水,包括花盆、水桶、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避免蚊子在这些地方繁殖。

2. 定期清洁水槽和水缸:清洗水槽和水缸,确保没有积水和蚊子的滋生环境。

3. 安装纱窗和蚊帐:在窗户上安装纱窗,使用蚊帐睡觉,有效阻止蚊子的进入。

4. 使用蚊香和蚊液:在室内使用蚊香和蚊液,能够有效地驱除蚊子。

二、个人防护1. 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在蚊子活动频繁的地方,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2. 使用防蚊喷雾剂:在户外活动时,使用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喷雾剂,可以有效地避免蚊子叮咬。

3. 避免蚊子活动高峰期:蚊子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活动,尽量避免在这些时间段外出。

4. 室内使用电扇:蚊子较难在有风的环境中飞行,使用电扇可以有效地驱赶蚊子。

三、社区参与1. 教育宣传: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社区清洁活动:组织社区清洁活动,清除垃圾和积水,减少蚊子孳生的环境。

3. 蚊虫监测和报告:建立蚊虫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蚊子密度异常增加的地区,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4.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登革热的防控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登革热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个人防护和社区参与。

通过清除蚊子孳生地、穿着适当的衣物、使用防蚊喷雾剂以及加强教育宣传和社区清洁活动,可以有效地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

政府和社区应共同努力,加强防控工作,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一、背景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的预防控制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1. 减少登革热病例发生率;2.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3. 加强蚊媒防控工作;4. 提高疫情监测和报告能力。

三、预防控制措施1. 健康教育和宣传(1)开展登革热知识普及活动,包括宣传册、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公众传达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方法等信息。

(2)开展社区、学校和单位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行为改变。

2. 蚊媒防控(1)环境整治:清除积水容器、修复漏水设施、清理垃圾等,减少蚊子繁殖地。

(2)化学防治:合理使用杀虫剂,对蚊子密集的区域进行喷洒,以减少蚊子数量。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食性昆虫等生物方法控制蚊子的繁殖。

3. 疫情监测和报告(1)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包括定期巡查、病例报告和疫情分析等。

(2)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收集登革热病例信息,确保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国际合作(1)加强与登革热疫区国家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2)参与国际登革热疫苗研发和推广,提高预防能力。

四、预期效果1. 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2. 通过蚊媒防控措施,减少蚊子数量,降低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3.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登革热病例,加强疫情控制。

4.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提高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能力。

五、实施计划1. 制定详细的预防控制方案,并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

2. 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3. 加强蚊媒防控工作,包括环境整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4.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5.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登革热疫苗研发和推广。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该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被蚊子叮咬后传播给其他人。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对公众健康造成了重要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预防控制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毒监测和报告1.建立登革热监测系统:包括监测感染者数量、感染地点和蚊子密度等信息。

监测结果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2.加强登革热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登革热病例,确保病例的准确统计和追踪。

二、蚊子控制1.环境清洁:清除积水,避免蚊子繁殖。

如清理堆放的废旧轮胎、空调外机的水盘等。

2.室内蚊虫防治:使用蚊香、电蚊拍等方法消灭室内蚊虫。

3.室外蚊虫防治:喷洒杀虫剂,布置蚊香等措施来减少蚊子数量。

三、个人防护1.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机会。

2.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有效防止蚊子叮咬。

3.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DEET成分的驱蚊剂,能有效驱避蚊子。

四、宣传教育1.开展登革热知识宣传: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开展社区宣传活动:组织社区活动,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和症状,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五、应急响应1.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对登革热疫情的紧急预案,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2.加强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加强病例追踪和隔离:对病例进行追踪,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毒传播。

六、国际合作1.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经验,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2.加强边境卫生检疫:加强对进出境人员的登革热检疫工作,防止病毒的跨境传播。

七、评估和监测1.定期评估预防控制措施:对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

2.加强疫情监测:持续监测登革热的疫情,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总结: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重要威胁。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引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一、病毒监测与疫情分析1.1 建立病毒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的病毒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病毒携带蚊子的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以及监测病毒感染人群的病例报告。

1.2 加强病毒分型和基因序列分析:对采集到的病毒样本进行分型和基因序列分析,及时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为疫情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3 建立疫情分析模型:基于病毒监测和病例报告数据,建立疫情分析模型,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的变化。

二、蚊媒控制2.1 泯灭病媒蚊的繁殖源:清除蚊子的繁殖源,如清理废弃轮胎、清理积水容器等,减少蚊子的滋生环境。

2.2 使用生物控制剂: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研发和应用生物控制剂,如使用登革热病毒的天敌蚊子进行蚊媒控制。

2.3 室内外喷洒杀虫剂:在疫情高发区域进行定期室内外喷洒杀虫剂,减少蚊子的数量,降低传播风险。

三、社区宣传与教育3.1 加强登革热知识宣传:通过社区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3.2 组织登革热预防培训:针对社区居民、学校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组织登革热预防培训,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

3.3 开展社区清洁活动:组织社区清洁活动,动员居民清理废弃物、整治环境,减少蚊子的滋生和传播机会。

四、早期病例发现与隔离4.1 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病例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疑似和确诊病例,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

4.2 提高医务人员识别能力:加强医务人员的登革热识别能力培训,提高早期病例的诊断和报告率。

4.3 隔离和治疗病例: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及时隔离和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的内容和措施。

一、病毒监测与报告1. 建立病毒监测系统:建立登革热病毒监测网络,包括定期收集和检测病毒样本,确保及时发现和监测病毒的传播情况。

2. 加强病例报告:建立完善的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登革热病例信息,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情严重程度等。

3. 数据分析与预警:对收集到的病毒监测数据和病例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变化趋势,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措施。

二、蚊媒监测与控制1. 蚊媒种类监测:定期进行蚊媒种类的监测,包括采集蚊子样本并进行鉴定,了解蚊媒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2. 蚊媒密度监测:通过蚊子的捕捉和统计,监测蚊媒的密度,及时掌握蚊媒数量的变化,为后续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 蚊媒控制措施:针对不同蚊媒种类和生活习性,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如灭蚊剂喷洒、环境改造、蚊帐使用等,减少蚊媒的繁殖和传播。

三、社区宣传与教育1. 宣传材料制作:制作登革热宣传材料,包括海报、宣传册等,内容包括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 社区宣传活动:组织登革热宣传活动,如宣讲会、义诊等,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并提供预防措施的指导。

3. 学校教育:在学校开展登革热预防教育,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四、病例管理与治疗1. 病例追踪与管理:对登革热病例进行追踪和管理,包括病例的隔离、治疗、康复和观察等,确保病例得到妥善处理,减少传播风险。

2. 医疗资源准备:加强医疗机构的登革热诊治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药品和设备,提高对登革热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 病例信息共享:建立登革热病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1. 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登革热防控经验交流,共享病例数据和科研成果,提高防控水平。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方案,包括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感染者的血液中含有病毒,当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其他人时,病毒会进入新宿主的体内,从而引发新的感染。

因此,控制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二、预防措施1.个人防护措施(1)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的皮肤面积。

(2)使用驱蚊剂,选择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产品。

(3)避免在蚊子活动最频繁的时段外出,如黄昏和清晨。

(4)在室内设置蚊帐,确保睡眠环境的安全。

(5)清除室内外的蚊子滋生地,如清理积水容器、清洗花盆等。

2.社区防控措施(1)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公共场所。

(2)建立蚊子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媒蚊的滋生地。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开展蚊虫防治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防控水平。

三、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有一些登革热疫苗上市,并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疫苗接种能够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积极接种登革热疫苗,特别是居住在登革热高发地区的人群。

四、环境卫生管理(1)清理积水容器,避免蚊子滋生。

(2)定期清洗花盆、花瓶等室内容器,消除潜在的滋生地。

(3)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蚊子的滋生条件。

(4)定期检查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确保畅通。

五、监测和报告(1)建立登革热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加强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和登记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3)开展病媒蚊监测,发现病媒蚊滋生地和密度变化。

六、紧急响应一旦发现登革热疫情,应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疫情控制。

包括加强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加强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约有100
多个国家25亿人口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尤其东南 亚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印尼、缅甸、越南、印度等。 全球每年发生登革热感染者超过5千万人,其中有50 万人为登革热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2.5万 人死亡。 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云南边境局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 热散发流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本病主要在广东 流行,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1999 年、2004 年和 2007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 行,其它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
中山疫情由澳门输入 ,阳江疫情由 泰国输入,广州疫情由阳江输入, 珠海江门疫情无明显输入来源
2001 中山(1)阳江(1)广州(1) 珠海(1)江门(1)
2002 广州(23)揭阳(1)中山(1) 汕头(1) 广州(4) 中山(1)潮州(1) 无 广州(10)汕头(2)阳江(1) 潮州(1)
无明显输入来源
1.5 疫点、警戒区、疫区
疫点 以病家或工作场所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 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 警戒区 疫点以外半径400 米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 疫区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 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1.6 输入性病例
年1-2月中旬发病4345人,死亡38人。
泰国2007年登革热发病4万人,死亡79人;2008年1月
-2月20日报告发病2800人,死亡4人。
越南2007年发生登革热病例9万多人。
南美洲登革热泛滥
1995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报告登革热14万人,
38人死亡。 2000年,泛美卫生组织报告,该地区发生登革热病例 25万人,死亡38人,其中巴西发病17.2万人,巴拉圭 发病2.4万人。 2002年,巴西登革热发病5.5万人,其中发展成登革 出血热1728人,死亡84人。 2007年中美洲国家报告登革热发病5万人,死亡32人, 其中墨西哥发病2.29万人,死亡6人。
2.3 流行环节(续)
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
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1/3隐性感染)。 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 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 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2.2 流行特征
分布特征
地理分布-地区性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性
(1)发病前15 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 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病例; (2)急性期血清的抗体阳性病例。
1.7暴发疫情
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
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 3 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的。 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 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
2003 2004 2005 2006
无明显输入来源 潮州疫情由泰国输入,中山疫情 无明显输入来源 无 无明显输入来源
福建省登革热发病情况
1999年,1563例,均分布在福州; 2000年,3例,分布在福州; 2001年,2例,分布在福州; 2002年,3例,分布厦门、莆田、泉州; 2004年,99例,福州94例、泉州4例、莆田1例; 2005年,11例,莆田5例,福州、宁德各2例,厦门、 泉州各1例; 2006年,3例,福州、莆田、泉州各1例; 2007年,111例,莆田104例、泉州7例; 2008年1-7月,6例,宁德2例、福州、南平、莆田、 泉州各 1例。

福建省三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简明表
年份 波及县区 发病数 流行月份 病毒类型 蚊媒密度 (布雷图指数)
1999
2004
福州市仓山区
福州市台江区 连江、闽侯县 莆田市涵江区
1594
94
7-10
9-10
D2
D1
64.4-199.8
7.87-35.83
2007
103
8-10
D2
20-119
为什么要学这个病?
可发生大流行
发病者:症状突出 登革出血热增加,死亡率增加
重要的虫媒传染病
1.2 登革热
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
(登革病毒:DENV-1、DENV-2、DENV-3、DENV-4)
临床特征:
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根据是否存在同时存在的血液浓缩和血小
伊蚊经卵传递
现场与试验证明伊蚊具有交配传播和垂直传播的能力。经卵传播
决定在自然界登革热病毒保存的意义
2.3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登革热流行需要伊蚊达到一定的密度可能发生流行 人口密度高,免疫力低的地区易引起流行 伊蚊有多次吸血的特性,城市化导致易感宿主增加,易 引起暴发 登革热流行与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
夏秋、雨季,5~10月
一定流行方式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周期性
2.2.1 地区分布
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性疾病,而且4种血清型都
有流行。70年代,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地区发生流 行。80年代登革热病毒散布到非洲。 每年发生登革热感染者超过5千万人,其中有50万人 为发生登革热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2.5万 人死亡。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芗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10月15日
主要内容
背景与有关概念
流行病学 预防与控制
一、概述
登革热
Dengue
登革热是无人关心的疾病,却正在威胁我 们的生活。 —— WHO日内瓦总部的登革热专家麦 克· 那森。
1.1 历史疫情
1779年发现,20世纪扩散到100多个国家
板减少
登革热:典型、轻型、重型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1.3 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 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
为严重。 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 存在。
1.4 登革热传播机制
2.2.3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 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 年为主 在东南亚老疫区和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 (泰国多发于14岁 以下儿童,占85%,5~9岁占45%) 性别上无明显差别
职业分布 所有职业均可感染发病 暴发地区,医院可能成为集散地
广东省1980-2006年登革热发病情况
年份 1980 1986 1991 1995 血清型 D3 D2 D1 D4 D1 病例数 3036 1226 258 5505 死亡数 4 4 3 ?
2002
2006
D4
D1 D3
1576
1022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爆发情况
年份 涉及地区及暴发起数 病例来源
高危因素



2.4 临床特点
潜伏期:为3~15天,通常5~8天
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
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发热:39-40℃,伴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 节和骨骼痛,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 皮疹:病程的第3-6天出现皮疹 出血:病程的第5-8天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存在着蚊媒孳生的自然条件,以及高
城镇化和高出生率,疫情年年不断,可分离多型病毒,主 要发生在儿童,常发生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三种疫源地
丛林型: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雨林中,主要通过伊蚊与非人灵长
之间传播、保存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的原始传播环,并传播乡村 和城市地区 乡村型:通过“伊蚊-人-伊蚊”之间传播 城市型:通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出现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另
有20个省份报告有输入性病例。 在疫情严重的广东省,除广州市外,佛山、中山、江门等地也 开始出现暴发疫情。截至10月12日零时,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 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30325例。病例分布 为:广州25732例、佛山2602例、中山417例。累计报告死亡病 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专家提醒,若控制不力,这些地方的疫情存在进一步升级扩散 的风险。 福建除漳州、泉州、三明外,其它市相继发生 200多病例
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
二、流行病学
2.1 流行环节
传染源
患者: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
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轻型患者 (占1/3)不易被发现,数量大,具有更重要传染 源作用。 隐性感染者(占1/3):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有部 分不发病,但可产生病毒血症,起到重要传染 源作用。 带病毒动物: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 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 传染源。
2.2.4 输入性
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
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 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 我国伊蚊分布地区,尤其是华南沿海都有可能因输入 性而流行 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和福建紧邻东南亚警惕输入 性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
2.2.5 自然疫源性
分地区。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 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
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
(丝虫)
按蚊 (疟疾、乙脑)
伊蚊:又称花斑蚊,身体黑白相间
活动特征:清晨或傍晚出生活动,
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猖狂攻击人畜
飞行直线距离100米以上 长的可达上千米 孳生地方:人工容器或植物容器积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