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讲稿

合集下载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近年来,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病因、症状以及预防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登革热的病因和症状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主要包括埃及伊蚊和亚洲虎蚊。

当感染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类时,病毒会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从而引发登革热的发病。

登革热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一般来说,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7天,患者在感染病毒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会出现上述症状。

在症状出现后,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登革热的预防方法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消灭蚊虫滋生地:蚊子是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媒介,因此消灭蚊虫滋生地是预防登革热的首要措施。

我们应该清理家中的积水,避免蚊子在积水中繁殖。

同时,定期清理花盆、水桶、花瓶等容器,以防止蚊子在这些地方滋生。

2.个人防护措施:在登革热高发季节,我们需要加强个人防护。

穿长袖衣物、长裤,尽量减少暴露在蚊虫叮咬的机会。

使用蚊帐、电蚊香等防蚊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3.环境卫生管理:社区和公共场所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垃圾、修剪草坪等,以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

同时,可以使用杀虫剂喷洒或灭蚊灯等设备来控制蚊虫数量。

4.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大家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公众传达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疾病。

5.加强监测和报告: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了解疫情动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同时,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提醒大家加强防护,共同防范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引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随着全球旅行和贸易的增加,登革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方法,包括环境管理、个人防护、社区干预、病媒控制和疫苗接种。

一、环境管理:1.1 清除繁殖地点: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我们应该清除蚊子的繁殖地点。

这些地点通常是积水的容器,如花盆、轮胎、水桶等。

定期清除这些容器中的积水,可以有效地减少蚊子的繁殖。

1.2 室内环境卫生:除了清除室外的繁殖地点,我们还应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干燥。

蚊子通常在室内活动,因此保持室内干燥可以减少蚊子的滋生和传播。

1.3 环境改善:在一些登革热高发地区,可以采取一些环境改善措施来减少蚊子的滋生。

例如,修复漏水的水管、改善排水系统等。

二、个人防护:2.1 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在蚊子活动频繁的地区,我们应该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2.2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地阻止蚊子的叮咬。

选择具有良好密封性的蚊帐,并确保其没有破损。

2.3 使用防蚊剂: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防蚊剂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选择含有DEET、IR3535或Picaridin等成分的防蚊剂,并按照说明正确使用。

三、社区干预:3.1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和方法。

加强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可以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

3.2 监测和报告:建立登革热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通过及时报告病例,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3.3 社区清洁活动:组织社区清洁活动,清除积水和垃圾。

这些活动可以减少蚊子的滋生和传播,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四、病媒控制:4.1 蚊子灭除:采取蚊子灭除措施,如喷洒杀虫剂、使用蚊香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蚊子的数量,从而降低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4.2 蚊子监测:建立蚊子监测系统,了解蚊子的密度和种类。

登革热讲话稿

登革热讲话稿

登革热讲话稿引言概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关于登革热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登革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一、登革热的病因和症状1.1 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和埃及伊蚊。

1.2 感染登革热后,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1.3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高发季节2.1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尤其是伊蚊和埃及伊蚊。

2.2 登革热多发生在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季节,如夏秋季节。

2.3 需要特别注意水源积水和环境卫生,避免蚊子滋生,防止登革热的传播。

三、登革热的预防措施3.1 消灭蚊虫滋生源,保持家庭和周围环境清洁卫生。

3.2 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用品,避免蚊虫叮咬。

3.3 注意个人卫生,穿长袖长裤,避免暴露皮肤,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四、登革热的治疗方法4.1 对于轻症患者,可采取对症治疗,如退烧、补液等。

4.2 对于重症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4.3 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恢复健康。

五、加强宣传教育,共同防控登革热5.1 加强对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5.2 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做好蚊虫防控工作,阻断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5.3 各级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要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共同防控登革热,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座的各位,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共同努力,共同防范,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谢谢大家!。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引言概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今天我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份预防登革热的讲话稿。

一、了解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1.1 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1.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同时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

1.3 高发季节:登革热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气温高湿度大是病媒蚊的繁殖盛期。

二、预防登革热的措施2.1 消灭病媒蚊:清除蚊蝇孳生源,定期清理废弃物,清洁水源,消灭蚊虫。

2.2 防蚊叮咬:穿长袖衣物、长裤,使用驱蚊剂,安装纱窗,避免蚊虫叮咬。

2.3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庭院、沟渠、花盆等积水容器,减少蚊虫繁殖。

三、个人防护措施3.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保持清洁。

3.2 饮食健康: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强免疫力。

3.3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

四、早期症状和就医建议4.1 早期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

4.2 就医建议: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4.3 预防传播:患者应避免外出,避免传播给他人,密切接触者也应及时就医。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监测预警5.1 宣传教育: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5.2 监测预警:建立登革热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防控工作。

5.3 联防联控:加强卫生防疫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共同防范登革热疫情。

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事,预防登革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执行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引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方法。

一、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1.1 蚊子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1.2 登革病毒通过感染蚊子,进入蚊子的唾液腺,然后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

1.3 登革热也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

二、个人防护措施2.1 使用蚊帐是有效的防蚊措施,特别是在睡眠时要确保蚊帐的完整性。

2.2 使用防蚊液、驱蚊器等个人防护用品,特别是在蚊虫密集的地方或活动时。

2.3 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暴露在蚊虫叮咬的机会。

三、环境防控措施3.1 销毁蚊虫的滋生地,如清除积水容器、清理废弃物等。

3.2 使用杀虫剂喷洒室内和室外环境,特别是在傍晚和清晨时段。

3.3 加强社区卫生宣传,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四、社区疫情监测和控制4.1 建立登革热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4.2 加强对登革热病例的报告和监测,采取隔离措施,阻断传播链。

4.3 组织社区清洁活动,清除蚊虫滋生源,减少蚊虫密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科研5.1 国际合作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

5.2 科研机构应加强病毒研究,开展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5.3 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结语:登革热的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

通过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共同打赢预防登革热的战斗!。

预防登革热广播稿[全文5篇]

预防登革热广播稿[全文5篇]

预防登革热广播稿[全文5篇]第一篇:预防登革热广播稿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新闻彩虹堂”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B:我是今天的主持人xxxA:我是主持人xxxB:在上周周末学校针对“预防登革热”工作,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消毒。

由此可见学校对“预防登革热”工作的重视,以及登革热对人类的威害。

今天就由我们来为大家讲解一些登革热方面的知识吧。

A:何谓登革热?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

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

全球每年约有五千万宗登革热个案,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域。

近年登革热转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国内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

B:登革热病媒是什么?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

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

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

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A:登革热的传染途径是什么?当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之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病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日)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

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B: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

发病后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

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A: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讲稿将介绍登革热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一、登革热的病原体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共有4个血清型,分别为DEN-1、DEN-2、DEN-3和DEN-4。

这些血清型都可以引起登革热,但是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感染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给人类。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然后通过蚊子的唾液传播给下一个叮咬的人。

此外,登革热也可以通过输血和性接触传播,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三、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眼结膜炎等。

普通来说,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至7天,发病后症状持续约2至7天。

大多数感染者的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人会浮现严重症状,如出血和器官损伤。

四、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 泯灭蚊子滋生地:蚊子主要在积水处繁殖,因此我们应该泯灭蚊子滋生地,如清理花盆、清除堆积的垃圾、修复漏水的水龙头等。

此外,可以使用杀虫剂喷洒在潜在的蚊子滋生地,以杀死幼虫。

2. 避免蚊子叮咬:在登革热高发地区,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蚊子叮咬。

穿长袖衣物、长裤,并使用蚊帐、蚊香和驱蚊剂等防蚊用品。

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殊是在蚊子活动的黄昏和黎明时段。

3.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时常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避免与感染登革热的人密切接触。

4. 加强社区防控:政府和社区应该加强登革热的防控工作。

建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加强蚊虫防控工作,如定期喷洒杀虫剂、清理公共场所的积水等。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引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对登革热的预防工作。

作为领导者,我们有责任向大家传达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预防登革热的措施。

正文内容:1. 教育宣传1.1 加强公众教育登革热的传播与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方法等知识。

1.2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应该将登革热的预防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育学生如何正确预防登革热。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卫生设施的管理,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

2. 环境管理2.1 消灭蚊虫滋生地蚊虫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我们应该积极消灭蚊虫滋生地,减少蚊虫的数量。

可以采取清理废弃物、清理积水、使用杀虫剂等措施,消除蚊虫滋生的环境。

2.2 加强卫生设施管理卫生设施的管理直接关系到蚊虫滋生的机会。

我们应该加强对公共场所、住宅区和工作场所的卫生设施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蚊虫的滋生。

3. 个人防护3.1 穿着长袖长裤蚊虫主要在黄昏和清晨活动,我们应该在这些时间段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3.2 使用蚊虫防护用品可以使用蚊香、蚊帐、蚊虫喷雾剂等蚊虫防护用品,有效地减少被蚊虫叮咬的风险。

4. 早期发现与诊断4.1 注意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4.2 进行病毒检测在就医时,医生可以通过病毒检测来确认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政府协调与支持5.1 加强监测与报告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佛山绿康医院谢毅生副主任医师
一、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等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1.急性起病,首发高热,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

2.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
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4.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

5.皮疹:于病程第3~6天出现充血性疹或点状出血疹。

6.典型皮疹为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7.出血倾向:如皮下出血、瘀点瘀斑、牙龈出血、
8.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二)极期
1.极期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
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2.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等。

3.具有极期的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4.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不同
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和休克等。

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5.部分病例发生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严重
出血。

(三)恢复期
1.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

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2.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仅有急性发热期和恢复期。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1.老人或婴幼儿;
2.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
3.二次感染患者;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重症病例的临床预警指征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血浆渗漏表现;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向;
7.肝肿大> 2 cm;
8.少尿。

**重症病例的实验室预警指征
1. 血小板快速下降(低于5万);
2. 血细胞比容(HCT)升高(>20%)。

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WBC减少,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

多数病例PLT减少,最低可降至5 x 109/L以下。

2. 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3. 生化检查:ALT /AST轻中度升高,少数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
1.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

2. 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增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

3. CT和MRI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
1.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NS1)抗原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2. 急性期IgM阳性,或IgM/IgG阴转阳可临床诊断
3. 恢复期IgG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
4. 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

三、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居住或来自疫区,蚊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4.病原学检测阳性:登革热NS1抗原及病毒核酸、IgM/G抗体等
5.排除其他诊断
(一)诊断分类
1.疑似诊断:
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WBC或PLT减少等
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IgM抗体阳性。

3. 实验室确诊:疑似或临床诊断患者加上以下之一:急性期登革热(NS1)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等。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登革热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等。

四、治疗原则及措施
(一)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二)治疗措施:
1.支持及对症治疗。

2.抗休克治疗
3.并发症治疗
4.中医辨证治疗
(三)登革热的临床处理方案
第一步综合评估:
1.病史,包括症状、流行病学、过去史和家族史
2.体格检查:全身体检和意识状态评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特异性检查
第二步诊断,病程和病情严重性评估:
第三步处理:
1. 传染病疫情报告
2. 根据临床表现和其它情况分组治疗:
A 居家治疗
B 住院治疗
C 紧急处理和尽快转诊
(四)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1. 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 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 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红细胞压积等;
对症治疗:
1.退热:物理降温为主,高热用扑热息痛,慎用阿司匹林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汤或果汁,慎用碳酸饮料;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处理。

门诊及急诊病人,应每天观察病情、口服补液量和液体丢失量、尿量及出血、血常规等。

发现症状无改善或热退后恶化、明显出血、少尿、气短等应立即住院。

(五)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1.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及综合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2. 动态监测神志、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HCT、血小板及电解质等。

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3. 补液原则是在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

可给于晶体液,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