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应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本文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VFA180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研究得到了“大成国学基金”的资助。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由此推动我国各地幼儿园开展了诸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教师作为实施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为了解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实施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学前教育子课题组对北京、广东、浙江、河南、重庆等5个省市的1300余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研。
本文结合调研结果总结了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动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建议。
一、幼儿园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普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认识比较清晰,选择的教育资源具有地域特色,采用的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他们通过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幼儿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幼儿园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高宏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霍力岩1.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调查发现,高达90.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高度认同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好家风经验分享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从未被摧毁!屹立东方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为什么绵延不断?答案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每个家庭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在我们家庭教育中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儿子牙牙学语时,妈妈每天晚上给他讲中国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画蛇添足、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等。
可能儿子还小,可能他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意义。
但随着儿子慢慢长大,他非常喜欢看成语故事动画片和图文画册,慢慢的能分辨出里面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事是正确的,哪些事是错误的。
或许是在成语故事的熏陶下,对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作用。
二、百善孝为先,孝道应占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我们在市里工作,儿子在市里上学,但每逢节假日基本都要回老家。
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相处。
让孩子叫一声“爷爷”,叫一声“奶奶”,爷爷奶奶心里都会很甜蜜。
让孩子学着递一块毛巾,为爷爷擦汗;让孩子学着拿把梳子,为奶奶梳梳头。
回到老家,一般都是我掌勺,媳妇和儿子打下手,让父母吃一顿现成饭。
点点滴滴中传承着我们家的孝道。
三、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成为孩子的习惯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家在饭桌上吃饭,儿子掉在桌子上的每一粒米,每一块菜,我都会捡起吃掉。
还有碗里的剩饭,基本都是我承包。
渐渐的儿子不在掉饭掉菜,也不在剩饭;每次洗菜、洗锅洗碗的水我都存起来浇花。
渐渐地儿子也学着我浇花;……。
在勤俭节约上,我没有吵他,也没有骂他,我用实际行动让他知道什么是节约。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是天,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认为是对的,并且会积极去模仿。
有时言传不如身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四、坚韧和勇敢,是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坚韧和勇敢也是一个人立世的必备品质。
有一次,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去紫山爬山,我担心儿子爬不上去,于是决定和他展开登山比赛,儿子欣然答应了。
学习诵读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诵读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经典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我们更加需要学习诵读经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一、经典文化的重要性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精髓。
学习诵读经典,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找到民族的根与魂,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
经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传承与发扬,才能保护并扩大这一宝藏。
二、诵读经典的意义1. 培养专注力和耐心学习诵读经典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耐心,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意志品质和自制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培养美好情感与情操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情感,诵读经典会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悟和共鸣,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提高人们的情感智慧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提升文化素养和修养诵读经典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有利于培养民族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4. 塑造人格魅力经典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常常会激发人们的内心,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
三、如何学习诵读经典1. 建立学习经典的意识学习诵读经典需要有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时刻牢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树立起学习经典的意识和信念。
2. 多渠道获取经典材料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经典文化材料,包括纸质书籍、电子书籍、网络资源以及线下课堂等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诵读途径。
3. 勤于诵读,多角度阅读学习诵读经典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诵读,并且注重多角度的理解和领悟,不断提高对经典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关于传统文化的摘抄

关于传统文化的摘抄
以下是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摘抄:
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
2. 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保持其文化根源的基础。
3.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重要财富。
4. 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5. 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其活力和吸引力。
6.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学术界、教育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7.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内涵。
8.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实践中的感悟和理解,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9.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10.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方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承文化,继往开来

传承文化,继往开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传承文化,继往开来,是每个时代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传承文化需要我们保护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代代相传的宝藏。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商业化、碎片化、文化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也影响了传承工作的开展。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传统文化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防止盗版和篡改。
广大民众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爱护和维护,不轻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守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
只有通过保护好传统文化,才能有效地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确保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够得以延续。
接着,传承文化需要我们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体系,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具有无限的潜力。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之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活动,如建筑、服饰、美术、戏曲等,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食粮。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使之更富活力和魅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得以续写。
传承文化需要我们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需要从娃娃抓起,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体制中。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编辑相应的教材,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等,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须把握“三个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幼儿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期和关键期,确保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新生代儿童发展同步,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加强幼儿教育阶段的文化熏染和教育引领,对其奠基人生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须在幼教理念上革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恢复,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全民共识,这是我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良好体现。
但是,在当前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热”的背后,人们往往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突出了“文化性”,忽略了“儿童性”,这十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文化素养的积淀。
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革新教学理念,始终坚持儿童立场,注重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的亲近性和可理解性,以适宜的内容培育幼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须在幼教内容上出新。
中华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更是广泛多样,在幼儿教学中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回答好的时代问题。
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中不断推陈出新,紧扣文化传承的“时代性”,从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中,精心甄选幼儿喜闻乐见、能够理解、与之对话的经典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构建起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为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供内容保证。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须在幼教方式上更新。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应更加注重体验和养成。
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摒弃“拔苗助长”式训练、死记硬背式“读经”等传统模式,通过创设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将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游戏、曲艺、体育、礼仪等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之中,让幼儿可以深入文化情境,多感官地与传统文化进行交流,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学校如何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如何传承、传播优秀传统⽂化2019-08-09导语:3⽉4⽇下午,全国⼈⼤代表、内蒙古⾃治区集宁⼀中校长李⼀飞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记者采访时表⽰,⼀味强化应试教育,会导致学⽣太缺乏常识,其实现在学⽣最应该具备的是常识教育。
⽽常识教育的落实是基于优秀传统⽂化之上的。
要想保护、传承、诠释、传播好优秀传统⽂化,⾸先应该从娃娃抓起,从下⼀代抓起,学校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化的第⼀阵地,承接着孩⼦的未来。
因此,李⼀飞代表今年在两会上提出了学校如何传承、传播优秀传统⽂化的议案。
2016年8⽉30 ⽇,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在北京建成,弘扬中华传统⽂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再⼀次成为每个炎黄⼦孙的共识。
春节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化传承发展⼯程的意见》。
党的⼗⼋⼤以来,深刻阐发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针。
可见,国家对传承传统⽂化⾮常重视。
的确,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存的精神⽀柱,是民族凝聚⼒和国家认同的主要依据,更是⽂化⾃信的重要源泉⼒量之⼀。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进迫切需要⼀种来⾃历史深处的⽂化精神和思想⼒量予以有⼒的⽀持与驱动,迫切需要坚定⽂化⾃信与⽂化⾃为意识,⽤优秀传统⽂化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丰厚滋养。
⽽要想保护、传承、诠释、传播好优秀传统⽂化,⾸先应该从娃娃抓起,从下⼀代抓起,因此,学校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化的第⼀阵地,因为学校教育承接着孩⼦的未来。
如何做好接⼒,弘扬中华传统⽂化,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
那么,学校该如何让优秀传统⽂化落地⽣根,开花结果呢?⼀、围绕⽴德树⼈的根本任务,遵循学⽣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化全⽅位融⼊思想道德教育、⽂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始终。
以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充分⽤好中学道德与法治、语⽂、历史等课程教材。
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作文

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90后的大学生,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从古至今,这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自信自强的不竭动力。
然而,在当今这个globalization时代,我们不可回避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一些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甚至对其有所误解和曲解。
我们要反思,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认为,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厚植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落伍于时的包袱,而是丰厚的精神家园。
只有真正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坚定文化自信,从内心深处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其次,我们要学会用创新的眼光重新发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能止步于对古老文物的单纯欣赏,更要透过文物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智慧精华。
只有用新的方式诠释经典内涵,中华文化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再者,我们还应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以更多元的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互联网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微博、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在学好国学经典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变迁,用创新的思维解读经典,用年轻的视角詮释传统。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华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生生不息地绽放光彩。
同学们,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手中。
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谱写新的辉煌篇章!篇2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自豪地肩负着承先启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于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
对于初接受教育的幼儿来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当地本土特色对幼儿进行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吟诵经典诗词,传承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
在幼儿园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重大使命,我深思:传承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诵读经典,浸润心灵
季羡林先生说:“振兴国学,诵读经典,必须从娃娃抓起!”我园把幼儿经典诵读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诵读最有价值的书可以使幼儿受到文化的熏陶,培养人格。
1.幼儿经典诵读的内容选择。
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等教材,通过唱歌、角色游戏及讲故事等方法教孩子们学习,浅显易懂,效果极佳。
让孩子们在《弟子规》里聆听圣人训,在《三字经》里体悟中华传统美德,在《唐诗三百首》里感受汉文字的魅力,在《成语故事》中有所悟,有所成长。
2.幼儿经典诵读的课堂形式
我们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机制,让经典走进课堂。
孩子们跟着节奏明快的传统民谣做起了广播操;音乐课上古诗词编成的优美旋律响起;语言课上孩子们看图讲述《弟子规》里面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从而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关注传统节日,把“根”留住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资源。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园教师经过探索研究,决定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幼儿走进传统节日,关注传统节日。
1.弘扬传统文化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如在端午节,我们除了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习俗,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包粽子、缝香包的实践活动之外,还开展了“走近屈原”的活动。
一场“屈原故事知多少”的讲故事比赛让孩子们更翔实地了解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
又如清明节,我们收集资料,追寻清明文化,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传说,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父母和孩子一起画一幅清明的画,充分挖掘其内涵: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
同时向家长和幼儿倡导:低碳清明,保护环境。
2.弘扬传统文化与亲子互动活动相结合。
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家长共同体验做月饼的亲情互动活动,一边品尝着亲手制作的月饼,一边播放着与中秋节有关的地方民俗的视频,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重阳节,我们组织幼儿、家长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培养幼儿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把我们的“根”留住。
三、开发《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的言传身教,成人创设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环境,幼儿接受的就是怎样的文化教育。
1.以“楼道文化”为依托,开发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自2009年以来,我们开发了以“山西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研究,把“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成了独立的课程。
我们经过收集整理,精心构思,整体打造,楼道墙壁上有了“晋商文化”、“古建宗教”、“黄河古道”、“山西特产”、“民间艺术”、“孝悌文化”等系列课程内容;教室墙壁上红红的中国结,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灯笼、玻璃窗上的十二属相,等等,处处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特色。
只要一踏进园门,就会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孩子们耳濡目染,在传统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中,充分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2.以民间艺术活动为载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以“‘山西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游园暨亲子制作活动”为代表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主题新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如“广灵的剪纸”、“晋南的花馍”、“孝义的皮影”、“布老虎”、“彩绘”、“刺绣”、“面食表演”、“秧歌”、“旱船”、“滚铁环”、“玩陀螺”、“踢盒子”等,家长和孩子们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山西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是一个仍可深挖的课题,虽然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动只是涓涓细流,但是若大家团结起来行动,就会汇成滔滔的江河,流淌出中国文化的情感与思想,流淌出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传承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