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承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代表着该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价值观、思想和传统。
传承传统文化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
当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不仅可以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可以鼓励其他国家和民族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样一来,世界上的文化多样性得到了保护,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其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代表了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思想。
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并且能够将这种认同传递给年轻一代时,他们就会有更强烈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冲突和分歧。
第三,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培养出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灵感。
很多世界级的艺术、文学和科学作品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启发和影响。
当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也在传递这种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通常包含一个民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这些准则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教育年轻一代如何做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综上所述,传承传统文化对世界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它有助于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是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所以说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记忆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记忆和经验的结晶,它记录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文明进步。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祖先的智慧和价值观,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2. 塑造文化身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传统文化是这种文化身份的核心。
它通过语言、民俗、传统节日等方式,使得一个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3. 培养美的情操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培养了人们的美的情操和艺术素养。
例如中国的传统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学理念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 传递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传承载体。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关于道德与伦理的规范和准则,例如孝顺、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价值观。
这些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1. 保护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独特财富,它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之一就是要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使其得以延续和发扬。
2. 传承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自信、自豪和凝聚力。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把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让后人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引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为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积极地开展以下方式和途径:1. 教育传承: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通过教育传承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文化交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 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推陈出新,更好地吸纳当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需求,实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势头,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传承也已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实施“华夏文明国家重点传承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等。
这些实际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并促进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继续保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凝聚着历史、民俗、艺术、哲学等诸多方面的智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它帮助我们记住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指引。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2.文化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平衡。
3.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形式等,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手工艺、影视等产业的发展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1.现代化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传统习俗和技艺逐渐消失。
2.文化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使得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习俗被边缘化。
3.资源流失:一些传统技艺和知识因为缺乏传承而流失,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
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策略政策支持1.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
2.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
3.人才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确保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社会参与1.公众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民间组织参与: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个人共同参与的局面。
3.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保护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礼节习俗等。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传承和创新的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之道。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认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将历史文化传承给后代。
二、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1.教育传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途径是通过教育。
学校教育应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将其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家庭传承: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父母应该在家庭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讲故事、传唱经典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3.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经典戏剧演出等,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并传承传统文化。
三、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1. 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的创新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融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感。
比如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演出形式。
2. 推陈出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于固守不变,应该适时进行创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转化,创作出适应现代观众需求的作品。
3. 引入国际元素: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引入国际元素来丰富文化内涵。
借鉴国外的表演形式、创作理念等,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社会的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蕴含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演绎着精致的文化氛围,还倡导着“诚实守信、慈善爱国”的价值观,营建着文明的精神家园。
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造就美好的文明氛围。
二、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吸纳了许多文明古国的先进成果,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宣扬和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还可以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活力,包括毅力、勤奋、智慧、节制等,给广大民众带来正能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个强大的民族,要立足自身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要继承最古老的传统,还要把传统文化发展成最新的文化,以满足社会的发展。
当人们熟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便能真正理解、认同自身的文化,从而形成让人尊重的民族观念,获得自身的文化信念和自信心。
四、维护传统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是我们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延续历史,而且可以丰富各地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化。
比如,通过文化交流,华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进行融合,促进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壮大;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有必要遵守《世界遗产宣言》,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受破坏,维护文化多样性。
五、发挥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化价值在于其特定的丰富性,它揭示着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沉淀历史、发展历史的重要体现,而经典文化主体价值又反指向了民族文化活力来源。
舞蹈、诗歌、文化传统等都属于传统文化,它们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激情、自信心,让人们接受它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历史上未开拓的文化之路再一次显现出来。
总结: 桑拿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提升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维护传统文化多样性,还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化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心得体会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心得体会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历史长河中广泛流传的宝贵财富。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心得体会。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诠释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唤醒了人们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其次,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能够为国家和民族找回自己的文化根基,使其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保持独特性和自主性。
再次,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增设相关课程或专题,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讲座,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社区活动:社区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承担传统文化研究的任务,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体会心得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和心得:1. 保持开放心态: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其广阔而深奥的领域,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学习。
我们要摒弃以往的偏见和成见,愿意去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之对话和交流。
2. 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多角度的了解和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与长辈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与措施

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与措施摘要:一、引言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1.加强文化教育普及2.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3.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4.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肩负的重要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担当。
只有传承好优秀文化,才能为民族的长久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2.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传统文化更具活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力量。
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1.加强文化教育普及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普及。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应该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我们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使之成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等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4.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与文化。
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5000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拥抱西方、对西方亦步亦趋的追随过程。
因此,五四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酵过程。
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文革等数次冲击,在亦步亦趋中逐渐的走向了舞台的后面。
可是以下的历史不能否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早很早就已经吸引了西方的传教士、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旅行家以及商人等等这些社会的精英分子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广泛的注意,并且通过他们又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文化在16到18世纪,通过有些著名的外籍人士,如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德国人汤若望(1592-1666)、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等一大批传教士的著作和他们的活动,在当时欧洲实际上掀起了一场实实在在的“中国热”。
我们的《诗经》是“五经”之首,尤其受到传教士的青睐,曾经出现过众多的译本。
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1623-1693),他主持翻译、编写的《中国贤哲孔子》,这本书在西方的反响也比较大。
该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孔子传》等几个部分,向西方全面地介绍了孔子这位贤哲的思想。
这本书极其推崇孔子,称他是“道德及政治哲学上的最博学的大师和先知”。
那么在西方,被称为“先知”的有耶稣、穆罕默德,中国的孔子也被他称为“先知”,而且还称为在“道德及政治哲学上的最博学的大师和先知”。
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就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一个是继承自己的传统,因为传统里面有许多我们自己创造的好东西;一个是吸收别人的经验,因为别人的经验里面有许多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好东西。
这个既尊重传统又见贤思齐的精神,是真正符合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站看今天的立场上看,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研究、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陈旧过时、荒诞迷信、低级趣味甚至阴暗野蛮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糟粕”的东西,这些东西,作为历史文化现象去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去弘扬它们就不需要了。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一般喜欢用一个词,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果我们从今天“世界文明”这个角度来追溯源头的话,一般的学术界的看法,是有四个大的源头: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的中华文明。
这四个源头到现在,有三个文明都终竭了,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不仅生生不息,日新月异,而且她是跨山过海,润泽全球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没有给予正确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弘扬民族精神”的习惯提法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提法。
增加“培育”两个字可谓大有深意,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民族精神,不等于说二者是一回事,而是说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的本质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广博深厚,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贵和执中、顺时承变的实践理念,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报国忧民、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操,团结御侮、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以德为基、以人为本、厚生利物、明分乐群的处世哲学,重文尚贤、乐善好施、直道而行、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讲信修睦、尊老爱幼、谦恭礼让、洁身自好的伦常操守等等。
其他还有讲求神韵妙味,重视社会功效的审美观念,追求稳健务实,推崇精微变化的思维取向等等。
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进一步升华,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如此丰富,我们应该传承它。
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中华文化,可以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那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与传承呢?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将“政绩诉求”上升为政治诉求,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传承中华文化工作,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与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
目前有不少省份提出打造“文化大省”的口号。
动机也许不错,但方法却大可商榷。
因为文化从来就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活态过程。
文化是一棵树,不是一架机器,需要的是细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护。
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远无法恢复或再生。
其次,从学者这个层面来说,应将理性的学术化的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对传承中华文化项目的普查工作。
工作者一方面要抛弃一切学理上的先入之见,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尊重民间的习俗和做法,尊重民间的首创精神,不能采取拔苗助长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法强行将民间的思路和做法纳入自己的学术框架。
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本土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以下是几点建议:
1.尊重和保护已有的古代文化和遗址(或文物),对文物保护单位要给予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对擅自破坏和诋毁者,给以强有力的处罚和回击,要制定可行的制度;
3.从中央到地方,到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骨子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
4.保护传统文化要从人员抓起。
必须配备专业人才,有远大心胸者担当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5. 一些戏论和对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各种传统理念的串改,虽近期能收到很好的卖座率,尤其是文艺工作者,为了近期利益或者标新立异的目的,串改了许多文化遗产的内容,或者戏谑了许多文化内涵,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止力度。
不能让非文化的文化占据主力市场。
或者,保留其娱乐大众的一面,但是不能作为文化保留下来。
这样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真正的古文化失真。
6. 尊重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从小孩子抓起。
总之,我们必须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因为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有利于建设文明的社会风气,帮助我们凝聚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