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和振动污染控制工程讲义全

噪声和振动污染控制工程讲义全
噪声和振动污染控制工程讲义全

噪声和振动污染控制工程讲义

噪声和振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噪声是由振动引起的,这种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中进行传播,分别称为气体声、液体声和固体声,通常将固体声称为振动。噪声和振动污染的控制原理十分相似:隔振的同时也起到降噪作用。

第一节噪声和噪声污染

一、噪声定义

正如水、空气和土壤等是我们生存必要的条件那样,我们必须生活在一个有声的环境之中,声音可以帮助人们交流信息、认识事物等,成为人们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前提基础。但有些声音对人体有害或者是多余的,便称为噪声,由噪声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噪声污染。

广义上说来,一切可听的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我们所听到的各种声音是否成为噪声与许多条件和因素有关:除与声音本身的基本特性(波长、频率和声级)有关外,还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有关,因此噪声和非噪声的区别不仅在于其本身特性(频率和强弱),更在于接受对象的感受性和条件性。

二、噪声污染的特性

1,噪声属于物理性污染:这种污染是局部性的,不会造成区域、全球性污染。

2,噪声污染一般没有残余污染物:噪声一旦消除污染问题就得到彻底解决。

3,噪声污染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尽管有影响,但我们需要生活在适度的声响环境中。

三、噪声的危害

1,听力损害

(1)暂时性听域迁移:当人耳短时间暴露于噪声时,会引起人们的听觉疲劳,但此时的听觉器官尚未发生器质性病变。一旦噪声消除,听觉疲劳也就逐渐消失,直至听觉恢复到正常状态。

(2)永久性听域迁移:又称为噪声性耳聋,是指人耳长期暴露于强噪声环境之中,听觉反复受到噪声的不断刺激,听域迁移由暂时性逐渐成为永久性,听觉恢复越来越难,死亡的听觉细胞无法再生,造成永久性耳聋。耳聋有轻重之分,一般以听力损失进行衡量,如表1所示。

表1 听力损失与耳聋程度

2,诱发疾病

诱发疾病是噪声污染的一个重要体现。噪声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得大脑

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导致头昏脑胀、疲劳和记忆力衰退以及肠胃功能紊乱等症状,严重时诱发胃溃疡、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3,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降低人们睡眠、学习、工作、语言交流的效率和效果。严重时使得这些活动无法进行。

四、噪声分类

声音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两方面产生。虽然自然界的声音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成为噪声,如雷鸣声、风的呼啸声等,但噪声通常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称为人为噪声。

人为噪声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通常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交通噪声由交通车辆产生,如公路和城市街道上的各种汽车轰鸣声、喇叭声,喷气式飞机螺旋桨产生的高速气流与空气的摩擦声以及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和汽笛声等;工业噪声由各种机器设备的振动、摩擦和管道排气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由各种施工机械设备造成,如打桩机与桩的撞击声、卷扬机噪声等。噪声还可以产生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与生活,如各种电影院、音乐厅、舞会在某些情况下都可能成为噪声的来源;居家的家用设备如空调器、电风扇、洗衣机和电视机等因为影响人们的休息、学习和工作而成为噪声。

环境治理系统中经常使用的鼓风机、空压机、水泵、搅拌机等也是噪声的重要来源。

按照发声机理,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三类。机械噪声是由于机械部件在撞击力、非平衡力作用下产生,是由固体振动而产生;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高速或高压气流与周围介质(空气)发生剧烈混合而产生;电磁噪声是由于电磁场的交替变化引起机械部件或空间容积振动而产生,如日光灯的整流器、电动机和变压器产生的电磁噪声等。三类噪声中以机械振动噪声最为常见,其次为空气动力性噪声,而电磁噪声较少见。

表2 常见的工业设备噪声围

频率是声音的重要参数。按照频率高低,噪声分为:低频噪声(f<500 H Z)、中频噪声(f=500 H Z~1000 H Z)和高频噪声(f>1 kH Z)三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与噪声的频率有关,其中危害最大的当属可听声,其频率围为20 H Z~2000 H Z,成为噪声控制的主要对象。

五、噪声污染控制途径

与其它污染控制相似,噪声污染控制的途径主要有:行政管理、规划和噪声治理。1,行政管理措施

对噪声采取必要的管理方法以限制噪声污染,其基本做法为行政立法。我国对交通噪声、机动车辆噪声、飞机噪声、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娱乐场所噪声污染的控制进行立法。如<中华人民国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348-90)中规定:交通干道环境噪声≤70-87dB(A);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如下表3所示。

表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施工机械昼间夜间

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 dB(A) 55 dB(A)

打桩打桩机85 dB(A) 禁止施工

结构混凝土搅拌机70 dB(A) 55 dB(A)

装修吊车、升降机65 dB(A) 55 dB(A) 2,规划性措施

(1)区域性规划: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将飞机场、重工业区等高噪声源布

置在远离市区的郊外,并按照噪声从高到低依次进行布局。

(2)道路规划: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

通干道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如规定交通干道距离居住区不小于30m;一级、二级公路和铁路不允许穿越居民区等。

(3)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入口密度决定了交通流量、商业以及生产活动等产生的噪声高

低以及影响程度。噪声A声级L dn(dB)与当地入口密度ρ(人/km2)的关系为:L dn=10 log ρ+26。

(4)利用各种措施进行隔声,如利用土丘、绿化带等减轻噪声对安静区域的影响。

3,治理措施

(1)噪声源的控制

①研究工艺过程:使用低噪声工艺代替高噪声工艺

②研究降低噪声源辐射噪声的激振力

③研究降低噪声源中、噪声辐射部件对激振力的响应

(2)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

①研究城市、工厂和车间如何全面合理布局

②研究噪声传播途径上的声学技术措施(隔声、吸声和消声)

(3)个人防护措施

常用的噪声个人防护用品有:耳塞、耳罩和头盔三种。这些防护用品除减弱噪声危害外,还有保暖、防冲撞的功能。

第二节声的基本知识

噪声也是声音,因此在讨论噪声治理和污染控制前对声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是必要的。

一、声波和瞬时声压

在各种弹性介质中,物体的机械振动由近而远的传播过程称为声波。依据声音传播的介质不同,声波有空气波、液体波和固体波三种。声波的传播方向与介质有关:空气和液体中声波传播方向与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基本相同,构成纵向波;而在固体介质中的声波则既有纵向也有横向。

声波在传播时将引起介质中质点所受压强的变化,通常将声场中某一质点在瞬时由静压(未受声波影响时的压强)P0变化为P’所产生的压强增量称为该质点的瞬时声压P,单位为Pa或N/ m2。

P=P0-P’ (1)

二、频率、波长、波速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1秒钟质点振动的次数就是该声波的频率f,单位为H Z;质点往复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振动周期T,单位为s;相邻波对应质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λ,单位为m;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c,单位为m/s。

f、T、λ和c之间的关系为:

f=1/T (2)

λ=c/f=c﹒T (3)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本身密切相关,如介质类型(气、液、固)、介质温度和密度以及压强等。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最快,其次为液体,而在气体中的传播较慢。

表4 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21.1℃)

介质空气水软木玻璃钢

波速(m/s) 344 1372 3353 3658 5182

三、声波阵面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同一时刻由相位相同质点构成的轨迹称为波阵面或波的基本几何形状,波阵面分为平面波和球面波两种。

1,平面波

平面波的波阵面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如活塞在汽缸中产生的声波为典型的平面波。2,球面波

在点声源形成的声波中,波阵面为同心的球面,这种波称为球面波,球面波中声源的几何尺寸很小(<<λ)。

四、声强、声功率、声能密度、声阻抗率

在物理学上,声波是一种能量形式。单位时间声波辐射的声能量称为声功率W,单位为W;单位时间透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称为声强I,单位为W/m2;单位体积介质所含的声能量称为声能密度D,单位为W/m3;瞬时声压P与质点振动速度之比即为声阻抗率Zs,单位为Pa﹒s/m,Zs与介质密度和声速有关,而与声波波长和频率无关。介质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声速越大,则Zs越小。

Zs=ρ0﹒c (4)

式中:ρ0-介质密度(kg/ m3)

五、声压级和声强级

声压级L P 和声强级L I 都是衡量声波强度的相对指标,简称为声级,单位均为dB ,其

相对基准分别为基准声压P 0(0.2μPa )和基准声强I 0(10-12W/ m 2)。

L P =20 lg (P/ P 0);L I =10 lg (I/ I 0)

声压级和声强级是衡量噪声强弱及其对人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常温、常压下L P 和L I 在数值上相等。

噪声环境有稳态和不稳态之分,通常需要将不稳态噪声采用能量平均的方法换算为稳态噪声才能与稳态噪声进行比较,换算结果称为等效连续A 声级L eq ,其相互换算公式为:

L eq =10 lg 1 T∫0t 10 0.1L A

dt (5) 式中:t -不稳态噪声暴露时间,h

L A -t 时间的A 声级,dBA

六、声源的指向性

当声源尺寸大于或接近于声波波长时,声源在各方向辐射的声压(或声强)不相同,成为指向性声源:频率高的声波指向性强,频率低的声波指向性弱。

声源的指向性可以用指向性图来表示,类似于气象中的风向玫瑰图,将声源中某质点的声强与同一声功率声源在相同距离同心球辐射面上的平均声强之比称为声源指向性因数Q 。对于点声源,Q =1,Q 越大则声源的指向性越明显。

七、声波的叠加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多种声波的混合,即由各种来源、各种频率、各种形状的许多列简谐波叠加的混合声波。根据各种声波在叠加时是否发生相互干扰将声波分为相干波和不相干波两种。在同一直线、相同方向上的相干玻叠加、合成的结果形成驻波,驻波属于相干波合成的特例。

表5 相干波和不相干波

相干波

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

不相干波 频率相同、相位差物规则变化 频率不同、有固定相位差

频率不同、无固定相位差

相干波的叠加规律:叠加后合成声压等于各相干波的声压之和,即:

n

P t =P 1+P 2+……+P n =∑P i (6)

i=1

式中:P i -第i 列声波的声压

P t -合成声场的声压

n -声波列数

不相干波叠加规律:叠加后声压的平方等于各不相干波声压平方之和,即:

Pt2=P12+P22+……+Pn2=∑Pi2 (7)

八、声波的反射、透射、折射和绕射以及衍射

声波向介质中传播又称为入射,入射的声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被反射或折射,另一部分将透过该界面继续传播。入射、透射和反射情况和传播介质有关:介质的Zs增加,难透射,易反射;Zs降低,易透射,难反射。反射和折射的区别在于:反射时反射线在入射面(由入射线和界面构成),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折射线在入射面之外的第二种介质,入射角θ1正弦与折射角θ2正弦之比等于介质1声速c1与介质2声速c2之比,即: sinθ1 c1

= (8)

sinθ2 c2

图1 声波的入射、反射和折射

当声波的波长远远大于障碍物或孔洞尺寸时,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或孔洞的边缘继续前进并引起传播方向的改变,成为绕射声波或衍射声波。声波的绕射与声波频率、波长和障碍物的相对大小有关,高频率、长波长的声波遇到尺寸较小的障碍物或孔洞时绕射或衍射明显,这是屏障隔声降噪的依据。

图2 声波的绕射或衍射

九、声波衰减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由于扩散作用、空气吸收以及障碍物的存在导致声强、声压和声能减弱,发生声波衰减。

1,扩散引起的衰减

声波的传播过程即是声波在介质中的扩散过程,波阵面随扩散距离的增加而逐渐扩展,导致声能分散、声强随距离越来越弱,称为扩散衰减。

2,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部分声波被空气吸收作用、部分声能将发生转换和迁移,籍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一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一、实验目的 交通噪声是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通过实验加深对交通噪声特征的理解,掌握等效连续声级及统计声级的概念,并且希望能够提高以下技能:1、掌握声级计的使用方法。2、熟练地计算等效声级、统计声级、昼夜等效声级、标准偏差。二、测量仪器 采用积分声级计和噪声频谱分析仪。 三、实验条件 测量时应该无雪、无雨,加防风罩。使传声器膜片保持干净。 四、测点选择 测量点选在两个路口间、交通干线路边的人行道上,传声器距离路中心7.5m 处。测点在路段中间,距两交叉路口应该大于50m,小于100m。测点距地面1.2m(无支架手持时距人身体0.5m),尽量避免周围反射物体(离反射物体最短距离3.5m)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五、测量方法和步骤 1.准备号复合条件的测试仪器,对传声器进行校正,检查声级计的电池电压是否足够 2.在选定的位置布置测点,并标注在城市街区图中。 3.在规定时间(白天8:00~12:00,14:00~18:00;夜间22:00~05:00),每个

测点每隔5s读取瞬时A声级,连续读取200个数据,同时记录车的种类和数量及车的总流速(辆/h)。

4.计算噪声瞬时声级的标准偏差 () ∑=--= n i i L L n 1 2 11σ(dB ) 5.测量后,用校正器对传声器再次进行校正,要求测量前后传声器的灵敏度相差不大于2dB ,否则重新测量。 六、数据处理 将测得的200个A 声级数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读出L10(第20个)、L50(第100个)、L90(第180个)的声级值,得到统计声级L10 、L50 、L90,由于交通噪声的声级起伏一般复合正态分布,所以等效声级根据下式近似值计算: 七、测试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1.测试路段及环境简图;测试时段;车辆类型、数量及流速; 2.测试数据列表(自己设计表格),标出统计声级L10 、L50 、L90,计算出等效连续声级Leq ,依据该路段所处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查资料列出),判断交通噪声是否超标。 八、注意事项 声级计属于精密仪器,使用时要格外小心,防止碰撞、跌落,防止潮湿淋雨。 九、思考题 1、你监测的路段是否超过了交通噪声标准? 2、请提出减少交通噪声污染的措施。 ()60 2 901050 L L L L eq -+ ≈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一章 概述 1.1 生物处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废水生物处理的目的:1) 絮凝和去除废水中不可自然沉淀的胶体状固体物; 2) 稳定和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3) 去除营养元素氮和磷。 废水生物处理的重要性:1)城市污水中约有60%以上的有机物只有用生物法去除才最经济;2)废水中氮的去除一般来说只有依靠生物法;3)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90%以上是生物处理法;4)大多数工业废水处理厂也是以生物法为主体的。 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主要有三个作用:1)去除有机物(以COD 或BOD 5表 示),去除其它无机营养元素如N 、P 等;2)絮凝沉淀和降解胶体状固体物;3)稳定有机物。 微生物代谢过程简介: 微生物代谢所需要的几个基本要素:能源;碳源;无机营养元素——N 、P 、S 、K 、C a 、M g 等;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有机营养物(也称生长因子,如维生素、生物素等) 废水生物处理中涉及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主要有:化能异养型代谢;化能自养型代谢;光合异养型代谢;光合自养型代谢。 生物处理中的重要微生物 ①细菌:细菌——包括了真细菌(eubacteria )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a );——是废水生物处理工程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根据需氧情况不同:好氧细菌、兼性细菌和厌氧细菌;根据能源碳源利用情况的不同:光合细菌——光能自养菌、光能异养菌;非光合细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根据生长温度的不同:低温菌(-10oC ~15 oC )、中温菌(15 oC ~45 oC )和高温菌(>45 oC ) ②真菌:真菌的三个主要特点:1)能在低温和低pH 值的条件生长;2)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的要求较低(是一般细菌的1/2);3)能降解纤维素。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处理某些特殊工业废水;2)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处理 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主要以细菌为食;其种属和数量随处理出水的水质而变化,可作为指示生物。后生动物以原生动物为食;也可作为指示生物。 1.2 生物处理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地位 有机物在废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去除方法:颗粒状有机物(>1μm ):可以采用机械沉淀法进行去除的颗粒物;胶体状有机物(1nm ~100nm ):不能采用机械沉淀法进行去除的较小的有机颗粒物;溶解性有机物(<1nm ):以分散的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的有机物 有机物 微生物 新的细胞物质 CO 2、H 2O 生物残渣 内源呼吸 分解 合成

噪声污染控制措施方案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本项目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强化公司广大管理人员和作业班组操作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意识,保证施工现场周边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噪声进行预防和控制。施工噪声的控制是消除外部干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国法和政府的要求,是企业行为准则。 本工程根据市建设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文明施工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本项目工程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特制施工生产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请上级职能部门监督执行。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ISO/4001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 市政府环境保护规条文 公司环境保护手册 三、工程概况

四、现场概况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市成华区保和片区3号地块,交通较为方便。场地属岷江水系二级阶地,地势较平坦。场地为耕地,场地东南部位置为自然形成的低洼地带,西北侧位置相对较高,场地形有较小起伏,地面标高505.9-508.7m(以钻孔孔口标高为准),相对高差约3m,30米均为农田,无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无地下管线。 五、结构概况 本工程地下2层,部分为核6级人防工程,主楼地下一层以上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为一级,主楼地下室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裙楼地下室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裙楼地下一层以上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本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主楼框架-剪力墙结构为19层建筑,采用筏形基础;裙楼、纯地下室采用框架结构,独立基础。 1、地基基础 本工程主楼采用筏板式基础,天然基础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复合地基设计要求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spk>650kpa,群楼采用独立柱基础,以粘土层为持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义+笔记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参考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

目录 目录 (1) 专题一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2) 专题二污水的物理处理(1) (7) 专题三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3) 专题四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理 (22) 专题五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二)——活性污泥法 (26) 专题六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29) 专题七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36) 专题八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39)

专题一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污水水质 国际通用三大类指标: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 水质分析指标 物理性指标 温度:工业废水常引起水体热污染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色度:感官性指标,水的色度来源于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嗅和味:感官性指标,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固体物质:溶解物质 悬浮固体物质挥发性物质 固定性物质 水和污水中固体成分的内部相关性 水和污水中杂质颗粒分布 化学性指标有机物 生化需氧量(BOD)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在一定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d)。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讨论:①任何日BOD与第一阶段BOD(L0)的关系 生化研究试验表明,生化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微生物和有机物的含量,至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只要满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就可以,在反应初期,微生物的数量是增加的,但到一定时间后,微生物的量就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而达到最大值,此时反应速度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即有机物的降解速度和该时刻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成正比,由于有机物可以用生化需氧量表示,所以水中的耗氧速率和该时刻的生化需氧量成正比 d(L0-L t)/dt=KL t dL t/dt=-KL t 式中: L0、L t─分别表示开始、t时刻水中剩余的第一阶段的BOD K─反应速率常数,d-1 积分得:任何时刻水中剩余的BOD为Lt=L0 e -Kt 从而求得经t时间反应消耗的溶解氧BODt为: BODt=L0-L t=L0(1-e-Kt)=L0(1-10-kt) (k =K /2.303) (经验表明:20℃时,k=0.1 日-1,若t=5天,则 BOD5=0.68L0)系 ②反应速度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 利用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可求得: K(t)=k(20)θ(T-20) 式中:K(t)─20℃时反应速率常数,d-1 k(20)─T℃时反应速率常数,d-1 θ──温度系数(经验:在10--30℃时,θ=1.047) ③第一阶段BOD(L0)与温度的关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高廷耀版

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 第一章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

第七章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七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声源、传声途径和接受者。 2、一个向周围媒质辐射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3、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称为声功率。 4、有声波传播时,压强随声波频率产生周期性的变化,其变化的部分,即有声波时的压强与静压强之差,称为声压。 5、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内的平均声能量称为声强。 6、描述一个简谐声波只需要频率(音调)和声压幅值(响度)两个独立变量。 7、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约在20 Hz~20000Hz。 8、音色取决于谐频分量的构成。 9、在应用声学中,通常用倍频程和1/3倍频程来表示声音强度。 10、倍频程的中心频率为31.5 Hz、63 Hz、125 Hz、250 Hz、500 Hz、1000 Hz、2000 Hz、4000 Hz、8000 Hz、16000Hz。 11、上下限频率值之差,称频程宽度,简称频带宽。 12、所谓一个倍频程,就是上限频率比下限频率高一倍 13、1/3 倍频程的上限频率为下限频率的1.26 倍。 14、波阵面是空间中相位相同的相邻点构成的面。 15、声线是声波的传播途径。 16、平面声波向前传播,声音不衰减。球面声波要衰减。 17、所谓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 18、A声级是参考40方等响曲线,对500Hz以下的声音有较大的衰减,以模拟人耳对低频不敏感的特性。 19、等效连续A声级是某一时间间隔内A计权声压级的能量平均意义上的等效声级,简称等效声级。 20、在对不稳态噪声的大量调查中,已证明等效连续A声级与人的主观反映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我国使用该量作为噪声评价指标。 21、L10=70dB,表示测量时间内有10%的时间,噪声超过70dB。 22、通常,在评价交通噪声或其他噪声时,多用L10,L50,L90。 23、NR评价曲线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用于评价公众对户外噪声的反应。 24、点源和球源,距离增加一倍,衰减6dB。 25、线源和柱源,距离增加一倍,衰减3dB。 26、空气的吸收性能可用空气的衰减常数表示,其值主要取决于空气的相对湿度,其次是温度。 27、室内声场是含直达声、反射声等的混合声场。 28、在声源停止发声后衰减60dB的时间称为混响时间。 29、混响半径是在直达声的声能密度与反射声的声能密度相等处,距声源的距离,也称临界半径。 30、舒适的住宅声环境有两方面的含义:低噪声、声音私密。 31、我国住宅分户墙及分户楼板空气声隔声等级一级标准是≥50dB,二级标准是≥45dB,三级标准是≥40dB。 32、我国住宅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隔声等级一级标准是≤65dB,一级标准是≤75dB,三级标准是≤75dB。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习题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及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及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及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及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特点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DOC)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一般规律,对于性颗粒易与气泡粘附。 2、在常温、稀溶液中,离子交换树脂对Ca2+、Cr3+、Ba2+、Na+的离子交换势高低顺序依次为> > > 。在离子交换过程中,上述离子最先泄露的是。 3、反渗透膜是膜,反渗透的推动力是___,反渗透膜透过的物质是。 4、根据废水中可沉物的浓度和特性不同,沉淀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5、过滤机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6、加Cl2消毒时,在水中起消毒作用的物质是。 7、测定废水的BOD时,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是。 8、稳定塘按塘内微生物类型、供氧方式和功能来分类,主要类型有、、 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竖流式沉淀池常作为二沉池? 2、如何提高滤池的含污能力? 3、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4、简述SBR工艺的工作原理,并说明该工艺具有哪些特点。 5、简述UA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形成条件。 三、论述题(共36分) 1、在20℃时,亚硝化细菌的世代时间是多少天?为什么污泥龄太短的曝气池氨的硝化作用不完全。(8分) 2、如何通过废水的BOD5和COD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某工业废水水质为COD 650mg/L,BOD552mg/L,问该工业废水是否适宜采用生化处理。(8分) 3、在电渗析操作过程中,工作电流密度超过极限电流密度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消除?(8分) 4、某企业以废箱板为主要原料生产箱板纸,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和COD,其水质为pH 7~8、COD900~1100mg/L、SS800~1100mg/L。请制定一废水处理工艺,使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pH 6.0~9.0;COD ≤100mg/L;SS ≤100mg/L,画出工艺流程简图,并说明各处理单元功能。(12分) 四、计算题(共14分) 1、某种生产废水中Fe3+浓度为2.0mg/L,要使Fe3+从水中沉淀析出,废水应维持多高的pH值?(K spFe(OH)3= 3.2×10-38) (4分) 2、有一工业废水,废水排放量为180m3/h,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拟设计一座平流式沉淀池对其进行处理。沉淀池的设计参

(整理)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

噪声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参考资料 1、杜功焕等,声学基础,第一版(198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三册噪声部分),1986 年,国家环境保护局。 3、马大猷等,声学手册,第一版(1984 ),科学技术出版社。 4、噪声监测与控制原理(1990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 、国标(GB-9660-88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和国标(GB-9661-88 )《机场周围 飞机噪声测量方法》 6、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参考)试题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环境噪声电磁辐射法规和标准汇编(上册),北京市环境辐射管理中心 一、填空题1.测量噪声时,要求气象条件为:无、无、风力(或)。 答:雨雪小于 5.5 米/秒(或小于四级) 2.从物理学观点噪声是指;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噪声是指。 答:频率上和统计上完全无规则的声音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3.噪声污染属于污染,污染特点是其具有、、。 答:能量可感受性瞬时性局部性4.环境噪声是指,城市环境噪声按来源可分为、、、、。答:户外各种噪声的总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其它噪声 5.声压级常用公式L P= 表示,单位。 答:L P=20 lgP/P ° dB(分贝) 6.声级计按其精度可分为四种类型:O 型声级计,是;Ⅰ 型声级计为;Ⅱ型声级计为;Ⅲ型声级计为,一般用于环境噪声监测。答:作为实验室用的标准声级计精密声级计普通声级计调查声级计不得 7.用A 声级与C 声级一起对照,可以粗略判别噪声信号的频谱特性:若 A 声级比 C 声级小得多时,噪声呈性;若 A 声级与 C 声级接近,噪声呈性;如果 A 声级比 C 声级还高出1-2 分贝,则说明该噪声信号在Hz 范围内必定有峰值。 答:低频高频2000-5000 8.倍频程的每个频带的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之比为。1/3 倍频程的每个频带的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之比为;工程频谱测量常用的八个倍频程段是Hz 。 答: 2 21/3 63,125 ,250 ,500 ,1k ,2k,4k ,8k 9.由于噪声的存在,通常会降低人耳对其它声音的,并使听阈,这种现象称为掩蔽。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完整)演示教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因素; 2.通过实验,确定给定所配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药量; 3.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 实验原理: 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物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Zeta电位,实现胶粒“脱稳”;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混合和反应是混凝工艺的两个阶段,投药是混凝工艺的前提,选者性能良好的药剂,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利条件,是混凝的关键问题。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设备及用具: 1.定时变速六联搅拌机; 2.HS酸度计; 3.WG光电浊度仪; 4.1000 mL烧杯、洗耳球、移液管; 5.硫酸铝、氯化铁、蒸馏水; 6.水样。 注意事项: 1.在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的形成、外观、大小、密实程度、沉降性能等; 2.因投药量少,所以要用洗瓶将加药管内的残余药液洗至水样杯内以免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3.吸取上清液时,要用相同条件吸取上清液,不要把沉下去的矾花搅带上来,以免影响测量效果。 步骤及纪录: 1.测定原水水温、浊度; 2.认真了解六联搅拌机的使用方法; 3.分别量取原水样600mL于六个1000mL烧杯中,置于搅拌机下; 4.选用一种混凝剂,用移液管分别量取不同量药液于搅拌机的加药试管中;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一 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一、实验目的 交通噪声就是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通过实验加深对交通噪声特征的理解,掌握等效连续声级及统计声级的概念,并且希望能够提高以下技能:1、掌握声级计的使用方法。2、熟练地计算等效声级、统计声级、昼夜等效声级、标准偏差。 二、测量仪器 采用积分声级计与噪声频谱分析仪。 三、实验条件 测量时应该无雪、无雨,加防风罩。使传声器膜片保持干净。 四、测点选择 测量点选在两个路口间、交通干线路边的人行道上,传声器距离路中心7、5m 处。测点在路段中间,距两交叉路口应该大于50m,小于100m 。测点距地面1、2m(无支架手持时距人身体0、5m),尽量避免周围反射物体(离反射物体最短距离3、5m)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五、测量方法与步骤 1、准备号复合条件的测试仪器,对传声器进行校正,检查声级计的电池电压就是否足够 2、在选定的位置布置测点,并标注在城市街区图中。 3、在规定时间(白天8:00~12:00,14:00~18:00;夜间22:00~05:00),每个测点每隔5s 读取瞬时A 声级,连续读取200个数据,同时记录车的种类与数量及车的总流速(辆/h)。 4、计算噪声瞬时声级的标准偏差 ()∑=--=n i i L L n 1211σ(dB)

5、测量后,用校正器对传声器再次进行校正,要求测量前后传声器的灵敏度相差不大于2dB,否则重新测量。 六、数据处理 将测得的200个A 声级数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读出L10(第20个)、L50(第100个)、L90(第180个)的声级值,得到统计声级L10 、L50 、L90,由于交通噪声的声级起伏一般复合正态分布,所以等效声级根据下式近似值计算: 七、测试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1、测试路段及环境简图;测试时段;车辆类型、数量及流速; 2、测试数据列表(自己设计表格),标出统计声级L10 、L50 、L90,计算出等效连续声级Leq,依据该路段所处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查资料列出),判断交通噪声就是否超标。 八、注意事项 声级计属于精密仪器,使用时要格外小心,防止碰撞、跌落,防止潮湿淋雨。 九、思考题 1、您监测的路段就是否超过了交通噪声标准? 2、请提出减少交通噪声污染的措施。 实验二 驻波管法测定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认识与了解驻波管法测定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装置的结构与原理; 3、学会测定常用材料吸声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厅堂音响设计中,特别就是在音质设计中,广泛地要选用各种吸声材料及其构造。对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测试方法的了解,就是每个建筑施工、设计人员应该掌握的。驻波管法就是测定材料的吸声系数方法之一,测试的就是当声波垂直入射到材料 ()60 2901050L L L L eq -+≈

船舶噪声污染与控制

目录 1、绪论1 1.1内河运输的发展情况1 1.2内河航运船舶特点以及噪音污染现状1 2、船舶噪声概述2 2.1船舶噪声分类及其特性2 2.2大型船舶与内河小型船舶的噪音污染情况对比3 2.3船舶噪声传递途径4 3、船舶噪声对生物的影响4 4、船舶噪声的控制4 4.1声源控制是噪声控制中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4 4.2传递途径中的控制是最常用的方法5 4.2.1用吸声、隔声等工艺来降低船舶噪音5 4.2.2用绿化来降低船舶噪音5 4.3接收器噪声防护设备提供的被动保护也是重要手段6 5、建议与总结6 参考文献7

船舶噪音 摘要:船舶噪声是一种污染,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和相关组织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内河船舶噪声污染现状的探讨,试从船舶噪声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分析,提出控制船舶噪声的措施。 关键词:船舶噪声;特性;分析;控制措施 1、绪论 1.1内河运输的发展情况 如今,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污染之一,它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今年来,各国的运输业都在进一步降低运费和能耗而努力。内河运输以其量大廉价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运输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内河已经不再遵循“尽多、尽快”的运输原则,而是以“最大运量和最低运价”为目标。这以前提对目前的运输战略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各国水路运输的自然条件差异和其他制约因素,各国内河水运所占地位及在总运输量占有的比重也各不相同。其中,中国被公认为是目前内河航运业四大中心之一,虽然其相对比例看起来很少,但是其中包含的运货量却相当的大。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今年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河水运将临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但是,内河水运的蓬勃发展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其中船舶的噪声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船舶,船舶噪器噪声不仅影响船内各种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还会影响船舶的安全性、隐蔽性、可用性和居住性等。为此,船舶在设计时必须注意采取控制噪声的措施,对于已建成的船舶,如不能满足标准要求,也需要采取必要的降噪措施。 1.2内河航运船舶特点以及噪音污染现状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1402032026孙小飞环境工程(2)班 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性污染愈发严重。其中振动污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了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的内容。 关键词:振动污染;控制技术。 一、概述 振动定义:(1)任何一个可以用时间的周期函数来描述的物理量,都称之为振动(2)当一个物体处于周期性往复运动的状态,即可说物体在振动。 1.振动现象 物理现象:声、光、热等物理现象都包含振动;生命和生活:心脏搏动、耳膜和声带的振动是人体的基本功能。 工程技术领域: 桥梁和建筑物在阵风或地震激励下的振动 飞机和船舶在航行中的振动, 机床和刀具在加工时的振动, 各种动力机械的振动, 控制系统中的自激振动等。 2.振动污染: 振动超过一定的界限,从而对人体的健康和设施产生损害,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干扰,或使机器、设备和仪表不能正常工作。 振动污染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 自然源: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 自然振动带来的灾害难以避免,只能加强预报减少损失。 人工源:工业振动源:旋转机械、往复机械、传动轴系、管道振动等,如锻压、铸造、切削、风动、破碎、球磨以及动力等机械和各种输气、液、粉的管道。特征参数:常见工厂振源附近面上加速度级:80~140dB;振级:60~100dB;峰值频率:10~125Hz。 工程振动源:工程施工现场的振动源主要是打桩机、打夯机、水泥搅拌机、辗压

设备、爆破作业以及各种大型运输机车等。特征参数:常见工程振源附近 振级:60~100dB。 铁路振源: 频率:一般在20~80Hz范围内; 离铁轨30m处的振动加速度级范围85~100dB,振动级范围75~90dB内 公路振源: 频率:一般在2~160Hz范围内,其中以5~63Hz的频率成分较为集中; 振级:多在65~90dB范围内。 二、振动的影响 振动的生理影响主要是损伤人的机体,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代谢系统、感官的各种病症,损伤脑、肺、心、消化器官、肝、肾、脊髓、关节等人们在感受到振动时,心理上会产生不愉快、烦躁、不可忍受等各种反应。除振动感受器官感受到振动外,有时也会看到电灯摇动或水面晃动,听到门、窗发出的声响,从而判断房屋在振动。人对振动的感受很复杂,往往是包括若干其他感受在内的综合性感受。振动引起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振动可使视力减退,用眼工作时所花费的时间加长。振动使人反应滞后,妨碍肌肉运动,影响语言交谈,复杂工作的错误率上升等。振动通过地基传递到构筑物,导致构筑物破坏。如,基础和墙壁龟裂、墙皮剥落,地基变形、下沉,门窗翘曲变形,构筑物坍塌,影响程度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强度。由于共振的放大作用,其放大倍数可由数倍至数十倍,因此带来了更严重的振动破坏和危害。 三、振动控制技术 振动控制的任务:通过一定手段使受控对象振动水平满足预定要求。 受控对象:各类产品、结构或系统的统称。 实现控制振动的目的需经历的五个环节(1)确定振源特性与振动特征 (2)确定振动控制水平 (3)确定振动控制方法 (4)进行分析与设计 (5)实现振动控制

水污染控制工程学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一1.水资源与水循环 70%被水覆盖;我国水资源总量全国6,人均水量1/4,排116位; (三)水的循环,自然循环,社会循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废水的分类:(1)生活污水(成分较稳定);(2)工业污水(生产污水,生产废水);(3)降水(雨雪) 二、污水水质 污水污染指标包括物理性质【感官温度、色度】、化学性质【一般水质指标(包括PH ,碱度等);有毒化学物质指标】和生物性质。 1污水的物理性质和污染指标:主要有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 1)固体物质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固体(SS),在国家标准和规范中,又称悬浮物,用SS表示)。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千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很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休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量即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2)温度,色度(表色和真色),表色是由溶解物质+胶体+悬浮物质共同引起产生的颜色;真色是由溶解物质+胶体物质;液体过滤后测得真色。怎么测表色(直接测)真色(过滤) 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 1.有机物 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较复杂,分别测定各类有机物的周期较长,工作量较大,通常在工程中必要性不大。有机物的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因此,在工程中一般采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有有机物的含量。 (1)生化需氧量(BC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牛物降解的有机物量。生化需氧最愈高,表示水中耗氧有机污染物愈多.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液化所需的氧量.微生物的活动与温度有关,测定生化需氧量时以之20℃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一般需20天左右才能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分解氧化过程,即测定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20天时间,这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璧的标准时间,简称5口生化需氧量。据试验研究,生活污水5日生化需氧量约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70%左右。(20℃下培养五天(只能完成70%)20天(完成95-99%)为什么不培养20天呢?因为20天是碳化和硝化过程的和,不能完全代表氧化过程。) (2)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斌化荆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化学需氧量愈高,也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愈多。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声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时,测得的值称COD Mn,或简称Oc。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测得的值称COD Cr重铬酸钾的氧化能力强于高锰酸钾,所测得的COD值是不同的,在污水处理中,通常采用重铬酸钾法。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则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重铬酸钾化学需氧量与第一阶段 5日生化需氧量(BOO)测试时间长,不能快速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可以采用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里的测定甲并寻求它们与BOD5的关系,实现快速测定。 总有机碳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也是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参数:有机物中除含有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寒,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与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2.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3.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 行分离。 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 示,称为沉降比。 6.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 们最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称为~。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 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8.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 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 的盐类,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 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 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13.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 指吸附层边界。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 之间。 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 附剂及溶液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称为~。 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 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 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 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 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总氧量。 26.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27.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28.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等量。 29.自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完整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一、污水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污染雨水及城镇污水(综合污水)。(P1) 二、水质指标 三、滤膜:反渗透膜(﹤1nm)→纳滤膜(﹤2nm)→超滤膜(﹤2~50nm)→微滤膜(200nm) 四、化学指标:BOD5(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以mg/L为单位,(20℃,5d))、BOD Cr、I Mn,TOC。 五、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的机制:①、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②、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和分解);③、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六、污染源类型(点源与面源)及其特征/区别 七、氧垂曲线定义: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八、天然水体的水质参数(无COD)及其成分 九、(选择题/填空题)水循环 十、(名词解释/填空题)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其任务 十一、城市处理(三阶段) 十二、(了解及记忆)地表水水质分类: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类),记忆相关的项目的指标。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一、格栅的作用及种类 (1)、作用:去除可能堵塞和缠绕水泵机组、曝气器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2)、种类: A.按格栅形状: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B.按栅条净间距:①、粗格栅(50~100mm);②、中格栅(10~40mm);③、细格栅(1.5~10mm);C.按栅条断面形状:圆形、矩形与方形。 (3)、格栅渠道的宽度的选择标准:应使水流保持适当流速→一方面泥沙不至于沉积在沟渠底部,另一方面截留的污泥不至于冲过格栅。 二、格栅、筛网截留的污染物的处置方法:①、填埋;②、焚烧(820℃以上);③、堆肥; ④、把栅渣粉碎后再返回废水中,作为可沉固体进入初沉池。 三、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 (1)、沉砂池:作为预处理手段去除无机易沉物; (2)、初沉池:去除水中悬浮物,包含部分呈悬浮态有机物,减轻后续处理的有机负荷。(3)、二沉池:分离前方生物处理中产生的污泥/生物膜,使水澄清(浊度下降)。 (4)、污泥浓缩池:把初沉池与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尺寸、处理负荷及成本等。 四、(填空题)沉淀类型(四种):①、自由沉降;②、絮凝沉降;③、成层沉降;④、压缩沉降。(悬浮颗粒浓度由低到高) 五、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以理想沉淀池解释)。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2套)含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 一、名词解释 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P-102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P-103 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P-103 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对于有回流的活 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 计)。(网上搜索的) 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