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之宋代嬗变
从档案文献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嬗变及其意义

(605)19051300700111605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需要而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项伟大发明和创造,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乃至东亚、欧洲的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档案文献记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多年,其间先后产生了多名状元,近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不计其数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从创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客观历史过程。
纵观这一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期:.创建完善期(隋、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统一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进士科的创建,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的办法,并在制度上进行了完备。
唐朝实行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制,定期举行,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
考试的科目主要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分期董奕王伟从档案文献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嬗变及其意义506892702唐朝常科的考生有两大来源:一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送往尚书省的受试者叫“生徒”;一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
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最受青睐的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考试的内容,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朝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科举制度自唐代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本文将以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为线索,分析其对社会结构的演变造成的影响。
唐代开创科举制度,其目的是选拔人才,壮大国家实力以及维持社会稳定。
科举制度分为明经科、明儒科和进士科,其选拔的对象主要是士人子弟。
在唐初,科举考试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选拔方式,被社会广泛认可。
然而,由于制度的滞后性,以及封建社会的固化,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推动了后来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一个变革可以追溯到贞元年间的宰相魏征。
魏征提出了“科应务实”的观点,主张考试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相匹配,而不仅仅是对文学典籍的死记硬背。
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唐代科举制度开始朝着实用性的方向转变,考察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更加注重学以致用。
这一转变为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二个变革出现在安史之乱后。
由于战乱的破坏以及封建社会的动荡,士人子弟的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唐代科举制度逐渐无法保证选拔到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这一问题使得唐代士人们反思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开始提出种种改革建议。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韩愈提倡的“贵行实学”观点。
韩愈主张将考试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把才能与德行相统一,以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唐代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后来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阶层日益壮大,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士人们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得以进入官场,成为官僚阶层的一员,享受多种特权和地位。
这种特权地位的确立,使得士人成为社会的权贵阶层,影响了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了士人阶层的影响力。
新的科举考试开始注重实用性,更加重视应试能力和经验,而非仅仅依靠书本知识。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唐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
这两个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演变和,下面将从政策背景、制度设置、考试形式、选拔标准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首先,唐朝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在大唐盛世之后,国力强盛的条件下,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以提高国家的人才储备而制定的。
它的制度设置主要分为进士科、明经科和明经举人制度。
进士科是通过唐代的乡试、会试和殿试进行,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才能获得进士科的资格,成为官员的候选人。
明经科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僚的后备干部,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书,通过明经科考试的人员可以获得明经举人称号。
明经举人与进士不同,他们不具备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但在后来逐渐失去作用。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科举制度的背景是宋朝国力的衰落,需要选拔更多的人才来维持国家的发展。
为了解决官员的滥发问题,宋朝科举制度的设置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科举制度的设置从原先的三个考试阶段减少为两个,即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第一轮考试,主要通过孝廉制度选拔考生,乡试通过后即可获得举人称号。
殿试是最后一轮考试,主要选拔进士,通过殿试的考生有机会成为官员。
其次,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宋朝科举制度注重考试内容的,除了经书之外,注重考察候选人的实际才能和国事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在选拔标准方面,唐宋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同。
唐朝科举制度对考生的选拔标准主要是看重其才干和知识水平,通过考察学问的广博程度来评判候选人的优劣。
而宋朝科举制度则注重考察候选人的品行和政治道德,例如考察他是否贪污、廉洁、体恤民情等方面。
这种倾向在宋代更加明显,科举制度开始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专利,类似平民百姓很难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总结起来,唐宋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唐朝科举制度注重选拔优秀人才、重视学问,设置了进士科和明经科。
宋朝科举制度在考试形式和选拔标准上进行了调整和,将科举制度逐渐革新为以政治道德和品行为重的选拔制度。
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

士廉 等 , 赐纸 札 , 各 别试 诗 赋 。 “ ” 乙亥 ( 二十 一 日) , 上御 讲 武 殿 亲 阅 之 , 进 士 二 十六 人 … … 皆 赐 及 得 第 。…… 自兹殿 试遂 为常式 。 口2。 ” 1 粥 卯
六 年三月辛 酉 ( 日) 新 及第 进 士 、 科诣 讲 武殿 七 , 诸 谢 。宋 太祖 “ 以进 士武济 川 、 三传刘 浚材 质最 陋 , 应 对失 次 , 黜去 之” 。武济 川是权知 贡举 李叻 同乡 , 太 祖不悦 。“ 士徐士廉 等击登 闻鼓 , 防用情 , 舍 进 诉 取
唐宋 时 期政治 、 济 、 化等 各方 面 的 变迁 都具 有 经 文 重要 意 义。科 举 分 为 贡举 、 举 、 举 、 子 举 等 武 制 童 等; 贡举又分 为 秀才 、 经 、 士 、 明 进 明法 、 书 、 明 明算
二柄取 士耳 , 为其下鬻 恩也 。 ’ 太祖 “ 无 ” 乃令 贡 院 籍终场 下第 者 姓 名 , 三 百六 十人 。 “ 酉 ( 得 ” 癸 十九 日) 皆召见 , , 择其 一 百九 十五 人 , ( ) 以下及 并 宋 准
县长官 主持 , 合格者 解送至 中央参 加 尚书省 主持 的 考试 , 称为 省试 。省 试合 格 , 即赐 及第 。唐代 省 试 的取 土 大权 , 由吏 部考 功 司掌 管 , 际 由考功 员 初 实 外 郎主管 ; 唐玄宗 开元二 十四年 ( 3 ) 7 6 以后 , 改由礼 部掌管 , 实际 由礼部侍 郎 主管 。应 举人 称 主考 官为
的变化 , 而仍 然 属 于量 的 、 度 上 的 变化 。 其 质 的 变 化 与 其 说 是 在 唐 宋 之 际 , 如 说 是 在 南 北 朝 程 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1)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首先,在科目方面,唐宋科举制度增加了殿试和武举,同时对明经和进士科的重视程度加大。
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不仅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还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
这样的改革有助于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考试内容方面,进士科逐渐重视诗赋,而明经科则注重帖经和墨义。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以及对经义的深入研究。
因此,唐宋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再次,在主持考试机构方面,唐宋时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的考试改为礼部侍郎主持,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严肃和正规,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才识的人才。
总的来说,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宋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其次,通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目录(篇2)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2)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变革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变革唐宋时期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有着经济、文化的昌盛,也有着科举制度的变革。
在唐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从初试到会试的发展,但进士制度却始终未变。
而宋代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它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唐代科举制度总体运作机制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基本上采用的是三步拔尖的选拔方式,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这个选拔方式在唐以前就已经被使用了,唐代则是推广并使之制度化。
在乡试中,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读书人,需要通过基础知识测试,这个测试能够说是非常容易的,因为甚至没有统一的准则,科举考官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发放成绩。
而会试中就显得比较有难度了,要求考试者需要以自己的限制条件草拟诗文、论文或者写信等等,这个相对于乡试就增加了考生的个性化。
进入殿试则相当于英雄赛场,对于考生的能力要求十分严格,是历史上古代抬举门第达官贵族的一种方式。
进士制度的特点唐朝的科举体系是会试制度,但是进士制度却比较特殊。
相对于今天的高考,进士考试十分严峻,而且对于考生的门第出身、家庭背景要求尤为认真。
一名官员的儿子就算是成绩平平,进去也很轻松,但是一个贫苦学子的话就会比较难以打破这样的门槛。
这种以出身为根据的体系不仅是对于读书人的排挤,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很不利。
这也就是唐朝科举体系所面临的局面。
告别进士制度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进士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取消了进士制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那么大家考试的目标现在是什么?这时科举制度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重点是选拔优秀人才而非门第出身。
在宋代,进士制度被废除后,科举制度从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部分中取任用之材,而不再强调读书人的家世,让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改革,成为了一个较为公正的选拔制度,将才华优异的人尽可能多地纳入国家工作,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尊重。
总结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发生过巨大的变迁,这不单是对科举制度本身的改革,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变化与内化。
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张希清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它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
研究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分为贡举、武举、制举、童子举等等;贡举又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其中贡举中的进士、明经两科取士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其影响也最大。
现仅举其荦荦大端,简述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一)创立殿试制度,由皇帝亲自掌握取士大权唐代贡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两级。
解试由州县长官主持,合格者解送至中央参加尚书省主持的考试,称为省试。
省试合格,即赐及第;不合格者,则黜落之。
唐代省试的取士大权,初由吏部考功司掌管,实际由考功员外郎主管;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改由礼部掌管,实际由礼部侍郎主管。
应举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而自称为“门生”,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
唐代还大兴“行卷”之风,士人纷纷请托达官贵人延誉,以求及第。
宋初承唐及五代之制,仍分为解试、省试两级考试。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了殿试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合格奏名举人的覆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等,是三级考试中最高、最后的一级考试。
关于殿试创立的经过,南宋史学家李焘有详细记载。
其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十四云:开宝六年(973)三月辛酉(七日),新及第进士、诸科诣讲武殿谢。
宋太祖“以进士武济川、三传刘浚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
1武济川是权知贡举李昉的同乡,太祖很不高兴。
“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诉昉用情,取舍非当。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唐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两个主要阶段,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士人的一种制度。
它在唐代达到了相对完善的状态,而在宋代则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和调整。
本文将重点介绍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
贞观时期,太宗开设了明堂、构造乐府、废除残兵坊等多项制度,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其中,科举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为了选拔贤能,创设科举,并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初期的文科科举分为明经科和直学士科,明经科是选拔文科人才,而直学士科则是选拔政务人才。
唐代科举制度在制度设置上基本沿袭了前代秀才、进士制度的惯例,但是在内容和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大,特别是增设了进士科,即进士及第之后为官,成为官员的唯一途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得以完善。
而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项重大,唐玄宗时期开始以进士科为主要选拔途径。
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考试难度,筛选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富贵门第靠世袭而腐败的现象。
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借助这一,唐代科举制度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唐朝的衰落,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动乱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瘫痪。
然而,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发展。
宋代科举制度从官制和考试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
首先,宋代修订了进士科,规定以乡试、省试和殿试的方式选拔进士。
在乡试中,将县试的范围扩大到州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考试;在省试中,增设了试论科目,以增加对经义、史书等非经典文学的考察;在殿试中,增加了多次考试的机会,扩大了选拔范围,提高了考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在官制方面,宋代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
首先,宋代废除了唐代的阶级制度,以平级官为主,减少由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决定官职的现象。
其次,宋代创立了新的官职分类制度,将科举考试的成绩和官职挂钩,使得考生能够凭借考试的成绩来晋升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宋代科举较唐之嬗变——以常科考试内容为中心关键词:选官制度科举制常科嬗变[摘要]:宋承唐制,但是宋代科举制在承袭唐代科举的基础上也作出了很多重大的变革。
这些变革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潮流而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尤其是在宋代常科考试内容方面,主要在明经科和进士科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使之越来越关注现实、摒弃空谈,为国家造就更多实用型人才。
其他科目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变化不大。
不过就总体趋势来说,宋代科举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主要的一种选官制度。
它萌芽于南北朝后期,创始于隋,形成于唐,中经五代十国,完备于宋,凝定于元明,废除于清末,前后延续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举士制度。
1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其影响范围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
至今,也是史学界广泛关注、高度重视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但在仔细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后,还是存在一点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唐代科举制度和宋代科举制度分别进行研究的比较多,比如何忠礼先生写的《科举与宋代社会》,和陈飞先生写的《唐代试策考述》等等。
而将唐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较唐之嬗变的较少。
有如下数据作为参考:自科举制度废除至今百余年的时间里,有关科举的各类研究文章逾千篇,有关科举的通史及断代研究著述近70部,除去总论性的文章之外,专论隋唐科举的文章近400篇,宋近200篇。
总论唐宋者不足20篇。
2但由于宋代科举制较唐代的发展、变革至少有25个方面3的不同,本文篇幅有限,因此,笔者欲以科举制中常科考试内容的嬗变为切入点,在这里讨论宋代科举较唐之嬗变的问题。
本文还是立足于前人学者分别对唐代科举和宋代科举的研究之上,将双方进行认真、仔细的比较,说明两者的嬗变过程及原因。
不过在本文对宋代科举制的探讨中,由于宋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而基于科举史料、文献繁多的原因,本文中将对宋代科举制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北宋,一般不论及南宋。
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题目及文中往往统称为“唐宋”。
宋代大部分的政治制度都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发展、完善。
当然,作为政治制度中重要的选官制度也不例外。
“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
”4宋初的科举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的科举制,但是单就考试内容这一个方面来说,由唐到宋还是发生了很多方面的变革。
而在科目设置上,唐、宋两朝大体都分为三科,即常科、制科和武科。
本文主要选取其中的常科科目考试内容进行比对、分析。
常科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考试科目。
在唐代,常科是一种大的科目系统,“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列,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此岁举之常选也。
”5这些科目都是唐代常科的考试内容。
其中的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由于它们的覆盖面较广,包容面较大,能够吸收其他科目之长,并且应试人数也较1陈秀宏著:《唐宋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2陈秀宏著:《唐宋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3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废除殿试黜落制禁止结成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严格控制主考官的权利;废公卷及行卷;禁止公荐;登第即释褐授官;特奏名;扩大取士名额;糊名法;弥封制;誊录法;确立三岁一贡制;禁止举烛夜试;锁院制;锁厅制;教官试;换资试;召试;废除明经、诸科,独存进士科;进士科废除诗赋、改用经义、策、论取士;门第限制的松弛;以及力图以三舍生代替乡贡进士、进士试法律、别头试等。
4(元)脱脱等著:《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科目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56页。
5《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多,所以延续时间比较长,是常科的科目中最重要的三个科目。
所以在后面的论述中,笔者也将重点从这三个方面讲唐宋之发展变化进行比较和阐述。
另外还有像明字、明法、明算等科目,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并且是选拔专门性人才的科目,但在当时社会不太受到人们的重视。
另外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目,并不经常举行,有史料可证:(宣宗大中十年)五月中书门下奏:据礼部贡院见置科目内,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明法、童子等九科,近年取人泛滥,曾无实艺可采,徒添入仕之门。
须议亲属,俾精事业。
6而且这些科目的考试内容在唐宋两朝中变化不大,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在分类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在后面的论述中会提到。
一、秀才。
秀才科在唐初地位最高,“谓秀才,上上等,正八品,已下递降一等,至中上等,从八品下。
明经降秀才三等。
明经、明法,甲等从九品上,乙等降一等。
”7但是秀才科要求也很高。
太宗贞观年间规定,凡是被推荐应试秀才科而未被选中的,其所在州的长官都要受到处分,如此一来,应秀才科的人数逐渐减少。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
”8后来明经、进士两科,则成为了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由于唐代在高宗永徽二年便废除了秀才科,所以到了宋代这一科目也没有再重新设立。
秀才科对科举的影响也就止于唐代高宗时期了。
二、明经。
明经科与进士、秀才科有一定的区别,明经科之下还包含了一些具体科目。
《新唐书·选举志》云: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
也就是说,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合起来统称为明经。
那么明经的“经”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因此明经主要是通过考试儒家经典来选拔其人才的。
9明经科考试的范围如下: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
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径各一。
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
《孝经》、《论语》皆兼通之。
10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在唐代也有不同的发展变革。
《封氏见闻录》卷三“贡举”载:“国初,明经取通两经,先帖文,乃按章疏试罢策十道。
”《新唐书·选举志》云:“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
”由此可见,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就是帖经、问义和答策。
当然这里列举的只是唐代明经科考试内容的一个阶段表现,它的发展过程是:唐初试策,永隆二年(681),加试帖经,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规定先试帖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
而发展到宋代时,“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考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
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11由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宋初的贡举科目设置与唐代大部分相同。
其中《九经》指《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考经》、《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开元礼》指唐开元中萧嵩等人奉诏所撰之书;《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传》指《左传》、《谷梁》、6《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条例三》。
7《唐六典》卷三“吏部郎中员外郎”条载。
8《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9陈飞著:《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页。
10《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11《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科目上》,第2257页。
《公羊》。
凡诗一经者则称学究,其中又分《毛诗》、《周易》、《尚书》三科。
12这些科目内容大致与唐代是相似的、基本无变化。
但是对于明经科在宋代则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前面在介绍唐代的明经科时说到它的重要性是很大的,并且唐代的明经科不是指一个单独的科目,而是对于经义取士的科目的总称。
如五经、三经、一经等等。
但是到了宋代,如《宋史》中所记载的,对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等科目都列举了考试范围,却对明经没有作任何解释。
并且在考证了其他文献后也是如此。
因此,在宋初实际上并没有设置明经科。
但在后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六,嘉佑二年十二月戊申条记载:“又别置明经科,其试法:凡明两经或三经、五经者,各问墨义大义十条,两经通八,三经通六,五经通五为合格,兼问《论语》、《考经》十条,策三条,分八场,出身与进士等。
”据此可知,明经科是在嘉佑二年才下诏设置的。
而后在王安石变法中又废除了明经科,所以该科的存在只有十余年。
另外,在史料中提到的学究科,由唐代到宋代也发生了改变。
唐代学究科是列于明经科之下的一个科目,它的考试内容分为《毛诗》、《尚书》、《周易》三科。
而到了宋代开宝七年(974)二月,朝廷下诏:“学究举人所习《诗》、《书》并《易》为一科,及第选叙与《三礼》、《三传》同例。
”13这样一来就将原本学究所包含的三个科目合并为了一科,统称学究。
到了太平兴国四年(979)十一月,“诏以明法科于诸书中所业非广,遂废之;学究并通三经,谅难精至,乃分为三科,仍兼习法令。
”14也就是说因为明法科内容较少,于是废除了明法科,然后又由于学究一科的内容太广博、太精细,又将它分为三科,并且将明法科所习律令加入了学究科。
三、进士。
在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变化分为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唐初进士科以试策为主。
《避暑录话》卷三云:“唐初以明经、进士二科取士,初不甚相远,皆帖经文而试时务策,但明经贴文,而后问大义;进士所主在策,道数加于明经,以帖经副之尔。
”由此可知,在唐初进士科的考试是以时务策为主的,而这一时期又正好沿袭了隋朝以来的“文用骈体,重典故,讲词华,辞藻华丽,言之无物”之遗风,所以主要考察的是策文的文笔、词华,而不是文章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唐高宗至玄宗前期,“调露二年(680)四月: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惟试时务策,恐复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
’”15后来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进士科帖经、试杂文、对策的三场试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个阶段是天宝至贞元年间,进士科从以文取士发展到以诗赋取士。
《登科记考》卷二(永隆二年辛已八月)引高宗《严考试明经进士记》云:“进士试杂文两首。
”下注云:“按杂文两首。
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第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
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
”也就是说进士科目正式确立以诗赋作为取士标准。
最后一个阶段是贞元以后又演变为诗赋文章并存的取士标准了。
而到了宋代,进士科目的考试内容对比唐代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宋代,进士科是科举考试、选官制度的核心,“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