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上课版(备课组讨论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主题: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意境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思考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 介绍《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2. 合理安排时间,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全文3. 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意境4.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思考5. 给予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游褒禅山记》的封面和作者的照片,引导他们了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喜欢去哪些地方游玩?有没有去过名山大川?有没有听过褒禅山这个地方?二、阅读和理解(20分钟)1. 分发《游褒禅山记》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阅读。
2.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文章中描绘的是褒禅山的哪些景物?b. 作者对褒禅山的看法是怎样的?c. 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选择去游玩褒禅山?三、分析景色和意境(15分钟)1.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描绘的山峦、峡谷、瀑布等景物,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受。
2.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 你觉得褒禅山的景色是怎样的?b. 为什么作者觉得褒禅山是一个“人间仙境”?c. 褒禅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和启示?d. 如果有机会,你想去褒禅山游玩吗?为什么?四、欣赏和思考(15分钟)1. 展示褒禅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个景区的美丽。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自然景物有什么独特之处?b. 面对美丽的风景,我们应该怎样欣赏和保护它?五、写作练习(20分钟)1. 以《游褒禅山记》为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游记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互评和集体分享。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写的作品,欣赏彼此的努力和成果。
2.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褒禅山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评估:1. 学生的文字作品表达是否准确,是否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对文中景物和意境的理解。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多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备课时间:2020-10-1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五、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背诵课文六、讲练习篇子。
七、课堂检测八、作业做《步步高》九、课后总结第二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办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4篇)媒体设计]篇一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褒禅山记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1)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2)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1)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2)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分析“其”字的用法。
(4)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1)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2)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3)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4)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1)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2)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3)读准音:“相之”。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游褒禅山记》2. 学科: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褒禅山吗?它在我国的哪个地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课后作业中进行课文背诵。
(2)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游褒禅山记》全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 么内容?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思考题: • 为什么文章从洞的 名称和仆碑写起? • 便于下文写游洞、 游洞的感想以及对 仆碑的感想,它是 文章记叙和议论的 基础。
• 本文主要是借记游来说理,所以记 游很简单,作者只是抓住哪三个字 来写的?
音谬
怠而出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点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 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 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 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 显易懂。
深 难
奇
• 作者要说的主要是什么“理”? 谈谈你对“尽吾志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一句的理解。
• 1、2段记游与3、4段说理有什 么样的关系?文中哪两个字可 以看作由记叙转而议论的关键?
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而其见愈奇。…...盖其又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朗读正音
1、庐冢 (zhǒng) 2、盖音谬也 (miù ) 3、窈然 (yǎo) 4、咎 (jiù ) 5、无物以相之 (xià ng) 6、何可胜道(shèng) 7、王回深父 (fǔ) 8、今言“华” (huá) (huá)者 如“华实”之“华”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王安石在南京 半山园的故居
华 山 洞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朗读停顿
以其/ 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而/余悔其随之/ 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 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自读不懂的标画 出来,请教同学或老师。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之乎?
第二段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山名(本名、别名) 仆碑、音谬 记游 议论
.
洞名(前洞、后洞) 游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