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7课《溜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是阿城《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要求“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会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本单元还有小说《孔乙己》、《变色龙》,与前两篇课文相比,《溜索》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上相对较弱,但其语言却别具一格。

因此,本篇文章需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特色来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特点,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此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在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标分析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欣赏小说作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小说的教学一要紧扣“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二要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成表达。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有能力根据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材料初步理解课文,但他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语文阅读的误区,如:脱离语言而进行抽象地分析概括,浮光掠影而惰于深入思考,依赖权威而无独立见解等等。

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独立性与依懒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希望独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方面又受困于有限的经验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提升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1. 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大致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小说,有教读课《孔乙己》《变色龙》,自读课《溜索》《蒲柳人家》。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梳理小说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不同风格的小说写人手法的异同;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溜索》选自于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

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文章篇幅不长,寥寥几笔,人物身姿神情毕现。

在学习《溜索》之前,已深入分析了《孔乙己》和《变色龙》,所以我将《溜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了在赏析阿城的语言特色中进行文本分析。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熟悉的。

七年级时学过《植树的牧羊人》,八年级时学过《社戏》,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九年级下册又有《孔乙已》和《变色龙》。

对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学生是熟悉的。

在这样反复学习小说的基础上,自读课《溜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根据小说三要素,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完成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环境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可行的。

而阿城的语言特色和文章的深层意蕴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第二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品析语言贯穿文本分析,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应该可以实现。

【教学目标】1.“小”“大”之辩,理解小说主题。

2.品读文本,探究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语言特色。

明确:写出鹰平稳飞行的从容淡定,侧面表现溜索位置之高、峡谷之深、溜索之险。

也映衬了瘦小汉子的勇敢镇定。

第 24 段: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07《溜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07《溜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7课溜索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概括主要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概括主要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

从此,这种交通工具便成为壑深万丈、壁陡崖悬的怒江峡谷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天,我们要跟随小说《溜索》一起到怒江边,一览溜索的风姿。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阿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笔记小说”的内容。

学生了解“笔记小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笔记小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稠()坠()呕()跺()盘桓()扭绞()顷刻()滇西()锱铢()千钧之力()战战兢兢()溜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盘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锱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钧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自读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句式概括。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7溜索优秀教学设计

7溜索优秀教学设计

《溜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析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2、表达对作品主题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品析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表达对作品主题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小组合作,勾画批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溜索、怒江、马帮,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为阿城的《溜索》。

(二)初读,概括故事情节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提示:(1)用方框圈出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并标序。

(2)用曲线画出你喜欢的词、句、段。

2、《溜索》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3、读完文章后,让你记忆深刻的是?(三)再读,分析人物形象跳读课文,赏析首领、瘦小汉子以及“我”的形象。

1、用横线勾画出直接描写人物的语句。

2、用圆点标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字、词,品一品,批一批。

3、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

追问:概括出文章在表现人物性格时,选词炼字有何特点?预设:1.精选动词2.多用叠词3.巧用形容词4.辅以修辞(四)复读,探究作品主题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依据是什么?2、说说阿城这样安排的意义。

预设: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驼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环境中成长。

3、小结课文(五)拓展利用阿城对自己的介绍及作品哲学,推荐学生用所学方法阅读《棋王》《峡谷》《雪山》,感受阿城作品反映的世俗。

六、板书设计溜索(阿城)首领:————(主要人物)人物形象瘦小汉子:——(次要人物)“我”:————(见证人)。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2023年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7溜索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溜索这一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能够正确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和讨论溜索运动。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掌握溜索运动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要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溜索设备及场地。

- 准备相关的呈现材料和实例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以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溜索运动的兴趣,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10分钟)讲解溜索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相关规则。

结合图片和简单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示范与实践 (20分钟)3.1 示范动作要领:老师进行溜索动作的示范,并重点强调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3.2 生活实践: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轮流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溜索实践。

每组学生都能有机会体验一次。

4. 小结归纳 (5分钟)梳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再次强调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5. 板书总结 (5分钟)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留作复参考。

五、巩固与拓展- 学生自由组队进行溜索比赛,并进行实时评分。

以增加学生的动力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加入相关社团或俱乐部,深入研究和实践溜索运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溜索运动有了初步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实践操作也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

可能需要补充更多的示范动作和技巧讲解,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7、《溜索》教案

7、《溜索》教案

7、《溜索》教案研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勇敢的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2、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标注法、问题引导法、谈论法、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XXX的吉热拍格。

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怒江上惊涛骇浪,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以前都是靠“溜索”过江。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一起体会一下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桥方式。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XXX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首要的运载手腕,面对险恶而随时变革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俗忌讳和行话。

关于溜索: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可分平溜和陡溜等。

陡溜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色、家畜等。

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首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克服自然的意味,是一种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山地性情的写照。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教案(四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教案(四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教案工具概述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

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

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

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课件。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1)字音锱铢(zī zhū) 滇西(diān) 盘桓(huán)顷刻(qǐng) 千钧之力(jūn) 绞(jiǎo)跺(duò) 呕(ǒu) 战战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2)词义【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溜索》教学设计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工具概述
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
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

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绳索有牦牛毛绳、
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

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

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
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
..(zī 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 千钧.之力( jūn) 绞.(jiǎo)
跺.(duò) 呕.(ǒu)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

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
他人的关爱。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
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
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

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

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

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溜索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的教学进度比较合理,虽说没有详细解读,但是重点突出。

我引导学生们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表现手法做了一定的了解。

但其他比较深层的意蕴,如鹰、马、牛三种动物形象的隐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没有展开深入研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