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白杨礼赞》这篇诗歌,学生能够了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掌握其中的生词和诗句,并能够正确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白杨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以及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了解和欣赏;(2)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2.难点:(1)正确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呈现(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3.讲解(教师讲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4.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5.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6.朗读(学生进行诗歌朗读)7.拓展(教师介绍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8.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四、教具准备1.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2.诗歌《白杨礼赞》的教材3.小组合作讨论的工具和材料4.其他诗歌作品的教材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白杨礼赞》,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征和象征意义,并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呈现环节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能是因为诗歌中使用了一些生僻的生词和押韵的句子,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讲解环节中加强对诗歌的解读,尤其是对押韵和节奏的理解。

同时,在朗读环节中,可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另外,在探究环节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背景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情感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水平。

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修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把握文化内涵;情感目标:能够从作品中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教学难点:掌握作品中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教学方法1.预习导入法;2.合作学习法;3.个别差异化教学法;4.讲授法;5.小组讨论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预习导入在课前10分钟,让学生预习本课文章,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步教师讲解1.先整体性讲解白杨礼赞的文章结构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依次解读文章的每一个段落,分析段落中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3.学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点评或提问,提高主动参与度和互动性。

第三步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一些实用性任务,如词汇拓展、文化背景了解等;2.小组讨论后交换思路,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3.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个别差异化教学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诉求,进行个别差异化教学,提高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步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回顾。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通过此次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情评估、效果评估和反馈评估。

其中,学情评估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进行;效果评估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估;反馈评估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意见反馈和整改。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白杨》教学反思 1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__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

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__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

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__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

__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

__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

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

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

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

陈毅同志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到了象征,小学课文《井冈翠竹》也用到了象征,象征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法。

结束语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2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2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2)《白杨》是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主人公白杨在大革命时期的故事,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参与革命的热情。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白杨》进行赞美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部作品进行教学。

首先,我要赞扬《白杨》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情感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白杨为主线,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村青年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白杨是一个乡村少年,敢于反抗恶势力,勇敢地站出来为父亲申冤。

他的坚定和勇敢激励着广大青年加入了革命队伍,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

通过对白杨等人物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希望,从而激发起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其次,我要反思教学中对《白杨》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曾经采用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_2

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_2

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

主要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情感变化,欲扬先抑;借助背景,总结升华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符合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

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个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从文中找到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对白杨树有了整体认知,白杨树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再体会开头的境美,对黄土高原下的白杨树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前后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2.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

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

朗读不仅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比如“力争”“绝无”“一律”“绝不”等。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休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

学生在体会白杨树神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四个反问句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深刻体会到白杨树的精神和意志。

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带领学生在__里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赏析语言、涵咏语言,在朗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师生的语言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达到“师生一心,教学相长”的理想202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一、取得的成果: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15篇)《白杨》篇1《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杨》教学反思,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白杨》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二、学习“学习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四中学刘明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作品,结构之完美,思想之深邃,把散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线索清晰,条理顺畅的结构,让我们教者为之赞叹。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激情导入,学生交流,感知课文,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等教学环节。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我为教学引导。

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我及时的点拔、引导,抓住难点和重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形,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

课堂收到非常好教学效果。

但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方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我觉得对这堂课中问题的提出多是事先设计,不够自然,另外也比较生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

因此课堂问题的提出真正要做到关注学生,感受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健
二、我认为自己做为一各老师在教授本篇文章时在朗读的环节上不够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还有就是在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今后珠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走向更宽广的课堂教学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