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共33页文档

合集下载

孔子孟子荀子课件

孔子孟子荀子课件
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历代儒家学者所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 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被视为东方文化的重要 代表之一。
03 荀子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1 2
3
荀子简介
荀子,也被称为荀况或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活动在公元前298 年左右。
02 孟子
孟子的生平与背景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被誉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孟子学派。
孟子的背景
孟子生活在周朝末期,当时社会动荡,各国相争,人民困苦。他希望通过推广儒 家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思想与哲学
• 都关注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提出了各自的治理理念和社会伦理思想。
思想体系的异同点
不同点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礼治”,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孟子主张“仁政”、 “民本”,强调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荀子提倡“法治”、“集权”,主张建立统一的国 家秩序。
孔子注重传统和权威,强调学习和遵循先贤的教诲;孟子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道德力量, 提倡自我实现和人格完善;荀子则更注重实践和理性思考,提倡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得真知。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三者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例如,他们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 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如何更好地建立公正、平等的社 会秩序等。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等。在当今社会,他们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孔子 孟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庄子

一、孔子篇儒家思想,纵观整个封建社会乃至今天都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他的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仁学”和“礼学”。

礼学方面,孔子复周礼,强调“礼”对人的外啊影响(“礼学”孔子只要的尊崇周礼,所以这不是孔子思想的重点);“仁学”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注重人的身体(由内而外),下面就孔子“仁学”思想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哲学上,孔子强调“仁者,人也”,所谓“天道远,人道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地间,仁为贵”充分说明孔子“仁学”中的“人本色彩”,孔子注重“人道”,不言“鬼事”。

论语上有“(孔子)祭神如神在”,很多人不免提出疑问:孔子不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吗?”关於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曾子作了一个精辟的回答:“(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意思是要追念先祖使民风淳厚。

荀子也说孔子“祭神”为“其在君子,以为人道,其在小人,以为鬼事”,庄子亦云孔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就连反对儒学的墨子也说“儒以神为不明,鬼为不灵”。

孔子敬“天”,孔子的“天道”亦并非尊神言鬼的宗教论,孔子之谓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由此可见,孔子的“天”即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孔子“仁学”上也非常强调追求自身人格理想的重要性,“为仁由己,求仁得仁”说明求“仁”全靠自己,只要努力,便会“求仁得仁”。

“仁学”在伦理学上首先表现在“修己以安人”,“修己”即“克己复礼为仁”,“安人”即“仁者爱人”。

孔子主张“爱有差等”,即“亲亲,尊尊”,由此导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意即孔子的伦理学思想唯“忠恕”二字,“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是孔子之“安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就是孔子之“修己”。

其次,“仁学”在伦理学上表现为孔子的载欲主义思想。

孔子认为,人都有满足自己合理追求的权利,且这种符合人生追求的欲望也是天道其曰“食不厌精,烩不厌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

《孟子》(word打印版)

《孟子》(word打印版)

《孟子》目录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1)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2)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2)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4)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5)梁惠王章句下.第五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6)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7)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8)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9)公孙丑上.第一章 (9)公孙丑上.第二章 (10)公孙丑上.第三章 (11)公孙丑上.第五章 (12)公孙丑上.第六章 (12)公孙丑上.第七章 (12)公孙丑上.第八章 (13)公孙丑上.第九章 (13)公孙丑下.第一章 (13)公孙丑下.第二章 (13)公孙丑下.第三章 (14)公孙丑下.第四章 (14)公孙丑下.第五章 (15)公孙丑下.第六章 (15)公孙丑下.第七章 (15)公孙丑下.第八章 (15)公孙丑下.第九章 (16)公孙丑下.第十章 (16)公孙丑下.第十一章 (16)公孙丑下.第十二章 (17)公孙丑下.第十三章 (17)公孙丑下.第十四章 (17)滕文公上.第一章 (17)滕文公上.第二章 (18)滕文公上.第三章 (18)滕文公上.第四章 (19)滕文公上.第五章 (20)滕文公下.第一章 (21)滕文公下.第二章 (21)滕文公下.第三章 (21)滕文公下.第四章 (22)滕文公下.第六章 (23)滕文公下.第七章 (23)滕文公下.第八章 (23)滕文公下.第九章 (23)滕文公下.第十章 (24)离娄上.第一章 (24)离娄上.第二章 (25)离娄上.第三章 (25)离娄上.第四章 (25)离娄上.第五章 (26)离娄上.第六章 (26)离娄上.第七章 (26)离娄上.第八章 (26)离娄上.第九章 (26)离娄上.第十章 (27)离娄上.第十一章 (27)离娄上.第十二章 (27)离娄上.第十三章 (27)离娄上.第十四章 (27)离娄上.第十五章 (27)离娄上.第十六章 (28)离娄上.第十七章 (28)离娄上.第十八章 (28)离娄上.第十九章 (28)离娄上.第二十章 (28)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28)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29)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29)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29)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29)离娄下.第一章 (29)离娄下.第二章 (30)离娄下.第三章 (30)离娄下.第四章 (30)离娄下.第五章 (30)离娄下.第六章 (30)离娄下.第七章 (30)离娄下.第八章 (30)离娄下.第九章 (31)离娄下.第十章 (31)离娄下.第十一章 (31)离娄下.第十二章 (31)离娄下.第十三章 (31)离娄下.第十四章 (31)离娄下.第十五章 (31)离娄下.第十六章 (31)离娄下.第十七章 (31)离娄下.第十八章 (31)离娄下.第十九章 (32)离娄下.第二十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32)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32)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32)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33)离娄下.第二十七章 (33)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33)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33)离娄下.第三十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一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二章 (34)离娄下.第三十三章 (34)万章上.第一章 (35)万章上.第二章 (35)万章上.第三章 (35)万章上.第四章 (36)万章上.第五章 (36)万章上.第六章 (37)万章上.第七章 (37)万章上.第八章 (38)万章上.第九章 (38)万章下.第一章 (38)万章下.第二章 (39)万章下.第三章 (39)万章下.第四章 (40)万章下.第五章 (40)万章下.第六章 (41)万章下.第七章 (41)万章下.第八章 (42)万章下.第九章 (42)孟子见梁惠王。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孔子与孟子课件

孔子与孟子课件

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 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 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拒人千里:
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听到这消息,我喜欢得睡不着觉。”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有智慧 有远见吗?见闻广博吗?” 孟子说:“不是。”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喜欢得睡不着呢?” 孟子回答说:“因为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听取别 人的意见就足以治理天下,四面八方的人会不远千里 赶来提意见;听不進别人的意见,说:‘喔喔,你说 的我早就知道了!’‘喔喔’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 人拒绝在千里之外。有志之士在千里之外停滞不前, 而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到来,想治理好国家,能办 得到吗?”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孔子并不是一 个道貌岸然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 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又 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孟子也非天生的圣人,他 也有过性格不稳定的幼年,能 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的 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 女性,她含辛茹苦坚守志节, 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 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 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 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 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