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机考-单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机考-单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机考—单选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2.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 C ) A.费希特 B.洛克 C.费尔巴哈 D.谢林3.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 A ) A.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C.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D.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4.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确的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 D ) A.全盘否定和抛弃 B.全盘肯定和继承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5.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 )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6.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7.马克思主义是( A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C )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9.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D ) 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是( B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11.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是( A ) A.实践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辩证的否定观1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B )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13.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D )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14.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D ) 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进行了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他批判了他们的“思维主义”倾向,以及他们在认识论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还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历史的理解和革命运动的态度。

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维主义”倾向。

他们强调思维和意识的作用,认为思维是第一位的,是实践的先导。

马克思指出,思维不能脱离实践,思维是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实践。

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和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思维不能独立于实践存在。

青年黑格尔派将思维和观念片面夸大,忽视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阶段”这一观点。

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认识论上的错误观点。

青年黑格尔派通过对观念和抽象概念的研究,试图建立一套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理论体系,认为只有理性的思维才能揭示真理。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观念论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幻想和偏见。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观念和抽象概念只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

青年黑格尔派忽视了物质和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否定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马克思强调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表现”这一原则。

马克思还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历史的理解和革命运动的态度。

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历史是由观念的冲突和演化推动的,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思维中产生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社会实践推动的,是由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他指出,观念和意识只是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

他还强调了革命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三重哲学关系逻辑演绎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三重哲学关系逻辑演绎

2019年第3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9(总第1 9 8期)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erial No.198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收稿日期]2019-01-13[作者简介]邹丹丹(1991-),女,博士研究生;黄慧(1988-),女,讲师。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三重哲学关系逻辑演绎邹丹丹1 黄 慧2(1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4;2中共紫云自治县委党校,贵州 紫云 550803) [摘 要]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一直受到康德、黑格尔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二者影响关系的基础上得出黑格尔的影响最深这一主流观点,并概括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三重哲学关系逻辑演绎,即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肯定性继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否定性批判,作为否定之否定的马克思的辩证法。

在上述三种关系基础上总结出共产主义实现的目的是消除私有财产,消除劳动异化,以及人的主体在革命性中的积极作用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 马克思;黑格尔;私有财产;历史理论[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0-2323(2019)03-0013-04 一、马克思哲学渊源的主流关系解读对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关系,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最初源于黑格尔,中间经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但是对于这一种普遍的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和卢卡奇却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阿尔都塞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研读认为,马克思思想的最初来源是康德与费希特派,接着是费尔巴哈,理由是马克思在大学期间曾经研究过黑格尔的著作,后来却转向了康德与费希特,这就说明马克思实际上是离黑格尔越来越远,所以二人之间存在着“认识论断裂”的问题。

卢卡奇在基于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正统”解释时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即运用革命的辩证法去理解历史,从而要求研究马克思就必须回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去寻找根源,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实际是沿着黑格尔遗留下的理论进行的自我阐述与发展,而费尔巴哈的影响其实十分有限,因此唯有黑格尔才是马克思理论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首先,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的。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驱动的,而这种矛盾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对立
的统一。

这种对立的统一是一种新的质量,它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
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现实世界中的阶级矛盾才是驱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矛盾。

因此,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这种经济基础又
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个矛盾的统一不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是在经济
基础的变革中实现的。

最后,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例如,黑格尔
过分重视意识的作用,将人的意识视作现实的主导力量,而忽略了经济基础的作用。

马克
思则认为,经济基础是现实世界的根本,而人的意识和思想只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马克思还认为,黑格尔没有正确地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将它们等同起来,而实
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贡献。


不仅传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为人类思想的进步
和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整理

简答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简述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关系?正确答案:(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正确答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所以它可以与其他商品相比较,可以起到价值尺度的职能。

此外,货币还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发展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第一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地位和体现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地位和体现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地位和体现的思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一)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

黑格尔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

在他那里,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而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颠倒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是国家及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页)国家是从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

这样,马克思就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法的“主词”与法的“宾词”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确定了从市民社会到国家和法的唯物主义法哲学。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财产关系与法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法和国家的全部内容就是财产,揭示了法与财产关系的本质联系:法是财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财产关系则是法的实在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的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浅析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人们也常常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当做是十九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标志。

以下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一)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由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受到柏拉图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深刻影响,在对这些优秀的哲学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2]。

黑格尔在其整个的哲学体系中始终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一世界观中,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的永恒存在之物,外界事物的一切变化都与我无关。

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是与因我的存在而存在,因我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不一样的,认为理性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中最具价值,同时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部分内容。

正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马克思等人才开拓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道路,为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和实践指出了前进方向。

黑格尔的辩证法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需要一个参照物来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参照,也真是因为有了这个参照,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

辩证法理论框架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处于第一阶段的,即人在整个社会现实中占据完全主导的通知地位,科学等技术是受制于人的。

(三)美学思想黑格尔将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到了他的美学思想当中去,他认为艺术中既包含感性因素,又包含了理性因素,二者之间的完美契合构成了美的艺术。

而黑格尔这里所说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也就发展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观与客观。

黑格尔除了上述这些哲学思想之外,他的思想中还包含法学、自然哲学、逻辑学等重要的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又被相应的领域所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为众多哲学分支奠定了思想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1948年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结束美国的流亡生活,回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德国(以下简称东德),次年,他受聘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时年64岁。

在就职演说《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①中,布洛赫强调经济学、哲学、辩证法的重要地位,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

特别是,根据当时东德的政治状况,他要求重新奠定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创造性地解释和发展黑格尔辩证法。

鉴于新康德主义曾经把黑格尔哲学当作一条“死狗”来轻视,布洛赫重申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及其辩证法所作的高度评价,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创造性地接受黑格尔哲学遗产。

虽然在他的早期著作《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中,黑格尔其人其说尚未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他的哲学思维的日渐成熟,他的著述中,关于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越发明显。

1951年,他的黑格尔研究专著《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②由东德建设出版社出版,之后,他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第一卷(1954)、第二卷(1955)也相继由这家出版社出版。

当时,布洛赫就是一位具备世界性影响的哲学家,声名赫赫,闻名遐迩。

由于这个缘故,在东德学术思想界,他关于遗产问题的观点以及对黑格尔的表述引发了强烈反响,但也招来一些非议和抨击。

特别就是,他关于黑格尔哲学的抨击承继立场与当时主张全面驳斥黑格尔哲学遗产的东德官方哲学家鲁加德·奥托·格罗弗(rugard otto gropp,1907-1976)的立场出现负面冲突,因而在东德学界引起一场紧紧围绕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惨烈论争。

由于从一已经开始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问题就牵涉到当时东德政治思想背景,所以在这场论证中布洛赫虽然获得了哲学上的胜利,但政治上却节节败退,以致他的《主体—客体》一书遂沦为他返回东德迁居西德的间接或轻易的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A 辩证法B 唯物主义C 价值论D 阶级斗争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D 可分性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社会实践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 科学发展观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A 形而上学观点B 唯心论观点C 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⒌人的存在方式是()A 时间B 空间C 实践D 运动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改革C 科学技术D 社会精英⒑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B 家庭关系C 政治关系D 分配关系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⒓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通过()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B 改进劳动技术的结果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⒕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是40万元,其利润率是()A 20%B 40%C 200%D 50%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B 交换价值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具体劳动时间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B 剩余价值学说C 商品二要素D 市场经济理论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A 相对过剩B 绝对过剩C 周期性D 不可避免性⒙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⒚()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A 《共产党宣言》B 《德意志意识形态》C《法兰西内战》 D 《哥达纲领批判》⒛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 C2 A3 C4 A5 C6 C7 A8 B9 A 10 C11 B 12 D 13 B 14 B 15 C 16 A 17 A 18 C 19 A 20 B⒈马克思吸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主要是()A 辩证法B 唯物主义C 价值论D 阶级斗争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D 可分性⒊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⒋“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 观察实验方法B 逻辑推理方法C 矛盾分析法D 归法演绎方法⒍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社会实践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 科学发展观⒎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A 实践B 时空C 运动D 发展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改革C 科学技术D 社会精英⒑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 B哲学、道德、逻辑C艺术、法律、科学 D小说、诗歌、戏剧⒒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B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C 社会精英的历史作用D 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⒓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

A 政治关系B 家庭关系C 生产关系D 宗教关系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B 交换价值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具体劳动时间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B 剩余价值学说C 商品二要素D 市场经济理论⒘ 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海圣教育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

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A 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B 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C 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D 虚拟资本泡沫化的必然结果⒙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⒚()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A 《共产党宣言》B 《德意志意识形态》C《法兰西内战》 D 《哥达纲领批判》⒛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 A2 A3 C4 A5 C6 C7 C8 D9 A 10 D11 B 12 C 13 B 14 D 15 C 16 A 17 C 18 C 19 A 20 B1 AD2 AB3 ABCD4 BC5 ACD⒈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的哲学道理()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⒉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A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B 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 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D 感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概念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⒊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A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 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C 资本是个历史范畴D 资本反映了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B是社会主义的入口C具有社会主义的某些成分D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⒌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 CD2 ABCD3 ABCD4 ABD5 ACD⒈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A 根本属性B 唯一特性C 普遍状态D 存在方式⒉唯物辩证法总的特征是()A普遍联系 B 永恒发展 C 仁者心动 D 孤立静止⒊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A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 阶级斗争学说B 剩余价值学说C 唯物史观D 劳动价值论⒌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 AD2 AB3 ABCD4 BC5 ACD三、简答题(10*3=30分)⒈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5分)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2.5分)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5分)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5分)⒉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1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1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分)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分)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1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