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

02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流程
预防与预警
建立预警系统
利用科技手段,如卫星、雷达和 地面监测站,实时监测天气、地 质和水文等变化,及时发出预警 信号。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制定 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 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媒体、宣传册、培训等方式 ,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 自我保护意识。
灾区通信与交通的恢复
通信恢复
尽快恢复灾区的通信设施,保障信息传递的畅通,以便及时了解灾情、协调救援行动和 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多种通信手段,如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确保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
交通恢复
尽快修复受损的道路、桥梁和交通枢纽,确保救援队伍和物资能够顺利进入灾区。加强 交通管制和调度,避免交通拥堵和混乱,提高救援效率。
开展灾害自救互救培训,提高公众在灾害发生时 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应对能力。
建立灾害信息服务平台,向公众提供灾害防范和 自救互救信息服务和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监测技术
01
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
警,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无人机救援
02
利用无人机进行灾区巡查、物资投送、救援指挥等,提高救援
效率和安全性。
Hale Waihona Puke 虚拟现实与模拟演练03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灾害模拟演练,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应
对能力和训练效果。
灾区疫情与卫生的防控
疫情监控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控体系,及时发现、报告 和处理疫情,防止疫情的扩散。加强疫情宣 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卫生防控
灾害学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关于灾害定义的理解: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一)灾害的主体与客体灾害主体-----灾害本身灾害客体-----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类任何灾害都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单方面不构成灾害(二)灾害的现象包括灾害现象和被害现象两个侧面,分别由现象和现象量两个方面来定义。
比如:地震:I、灾害现象----地动、裂缝、火灾、地陷灾害现象量------震级II、被害现象----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死伤人被害现象量----经济损失、死伤人数(烈度)一般认为,灾害的大小是以被害量来定义的(三)灾害现象和被害的关系式:L=f(D,E,A,B)L---被害量,D---灾害现象量,E---当地的自然环A---当地的人工环境,B---事先的防备及灾害时的行动反应等。
二、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
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三、灾害的分类(一)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成灾。
(二)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三)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主次)原生灾害----是主发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是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从属灾害,这种灾害只要提前预防就可以避免。
(四)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二)自然灾害形成的内在规律3、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1)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2)各种周期。
自然灾害概述

二、自然灾害/灾情 成因系统
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成因:从自然环境五要素角度考虑----地形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人为原因:从当地人类活动各方面考虑---- 农业 工业 交通等----重点关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自然资源---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 ---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之一
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两方面表现
心理和精神伤害
(恐慌、忧愁、痛苦等)
2. 财产损失
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高于数 倍的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自然灾害图示 自 然 属 性 事 件 自然异 常变化 现 象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灾情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和受灾体的易损性。异变 频率、能量大小,受灾体的易损性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分析模式
气候条件 地质地貌 水文水系 植被变化 耕作方式 工程建设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时间
成因
人财损失
分布
空间
自然灾害
危害
次生灾害
防治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 定义:是指由于自然界异常变化造成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 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形成条件:诱因:要有自然异变(强度)。 承受客体:要有受到损害的人、 财产、资源。
人员 伤亡
财产 损失 社会 失稳 资源 破坏
社 会 属 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抗灾能力+ 经济密度-
小
大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和防范

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和防范第一章自然灾害的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以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灾害。
自然灾害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洪水、风暴、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是评估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威胁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损失。
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1 灾害发生的概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例如,通过对历史洪水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年度预报提前采取措施,以减轻潜在的损失。
2.2 灾害的危害程度对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有助于理解可能的损失以及救援工作所需的资源。
这些预测可以基于历史的灾害事件研究,以及对地形、水文、气象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以预测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和影响范围。
2.3 灾害引起的风险和影响对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影响的评估,包括对时间、地点和影响类型的评估。
这方面的评估可以基于手动评估和计算机模拟评估,以确定可能的影响程度,如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影响区域。
第三章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预防灾害是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是预防灾害的几个方面:3.1 减少暴露面建筑应以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和环境因素为基础设计,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建筑材料,从而减少被自然灾害侵袭的可能。
3.2 建立预警系统通过建立预警系统,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自然灾害的预报,采取预防措施,减轻损失。
例如,安装水位监测系统可以预报洪水的可能性,安装地震监测系统可以预测地震的可能性等。
3.3 整体防范措施整体防范措施包括:在某些领域(例如农业、林业、渔业等)中,促进适应性管理;降低物资储备成本;增加系统韧性,以避免单个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
3.4 灾后救援尽快采取灾后救援措施,以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包括:构造地震、火 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 5. 地质灾害
主要由地壳表层活动引起。包括: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土 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等。
Hale Waihona Puke 6. 农作物生物灾害 主要出生物圈活动引起。包括;农作物虫害、 农作物病害、农田草害、农田(草原)鼠害等。 7. 森林灾害 主要由生物圈活动引起。包括;森林虫害、森 林病害、森林鼠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分类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研究 工作,它关系到对灾害本质的理论认识、指导对 灾害的科学研究、选择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和灾 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效的监测系统、客观评价 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 已有的自然灾害分类相当繁杂,原因是不同 部门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原则和 不同的分类要求,对某些灾害事件本质的认识和 理解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3.自然灾害
以自然变异为主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 自然变异、自然灾变和自然灾害是3个不同的 概念,前两个属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或异化。衡量 标准是灾变能量的大小(或者灾变强度)和频次;后 者为社会损失,衡量的标准是人口伤亡数量、受灾 体损毁的数量和程度等。 形成自然灾害的2个必备条件:一是自然变异 和自然灾变——引发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二是受 危害的人、财产、资源、环境等受灾体,是造成灾 害损失的社会因素。
1982年7月17日至18日,四川省云阳县城东云 硐乡长江北岸发生滑坡,滑坡体约1500万m3,最 大滑距约200m、折算其强度为5.778级。 1983年6月11日至7月18日,湖北省出现大范围 的暴雨和外洪内涝,受灾农田2000余万亩,死亡 人数近40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大致折 合的致灾强度为6.425。 1975年8月4—8日,河南省低山丘陵区出现我 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8日出现几处中大型水 库和许多小型水库同时垮坝,共1700万亩农田被 淹,死亡近9万人,折算其致灾强度为7.355。
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指的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自然事件。
这些灾害通常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涵盖了地球的各个领域,每一种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地震是最为常见且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地球地壳的震动,由地震带来的剧烈冲击和地面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水源被污染,甚至会引发火灾等进一步的灾害。
许多国家都位于地震带上,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救援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洪水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它们在河流溢出、大雨倾泻、海洋暴风雨和冰雪融化等情况下发生。
洪水会带走生命和财产,破坏农田和城市,造成饥饿、疾病和无家可归的情况。
预先拟定应对洪水的措施,包括筑堤、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紧急疏散计划的制定,能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是飓风和台风。
这些巨大的旋风带来的飓风风暴和强风可以摧毁房屋、破坏基础设施,甚至引发沿海地区的海啸。
在这种情况下,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确保人们安全撤离、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干旱、山火、暴雨、雪灾、地质灾害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每种灾害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应对策略,因此提前做好准备、建立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破坏人类社会和经济,它们还造成了人员伤亡、粮食短缺、水源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后果。
因此,国际社会重视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加强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应急响应,我们可以减少其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破坏。
人类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全球性的挑战。
初中地理中的自然灾害要素概述

初中地理中的自然灾害要素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龙卷风、干旱、泥石流等。
这些自然灾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和损失,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了解自然灾害的要素对于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自然灾害要素主要包括地质、气候和地形要素。
地质要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地质构造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地质过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经常会导致灾害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表面在地壳运动的结果,会引起地面震动、地裂和地面变形,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坏等灾害。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熔岩喷发到地表的现象,会伴随着火山灰、火山熔岩等物质的喷出,造成周边地区的破坏和灾害。
气候要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发生。
洪水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河流水位上涨等导致地表水体暴涨的灾害,造成城市、农田、交通等多方面的破坏。
干旱是由于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等导致水资源短缺的灾害,使得农作物减产,土地荒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
地形要素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形的高低起伏、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等地形因素都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积水导致洪水的发生,地势较高的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此外,地形的开采和破坏也会影响到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开采导致土地沉陷、山体崩塌等现象。
除了地质、气候和地形要素外,人类活动也是引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的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违法违规的建设等行为都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如水土流失、水资源过度开采、河道疏浚、城市建设等都会造成环境破坏、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加剧自然灾害的危害。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了解自然灾害的要素对于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气候和地形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规律,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一系列突发性、不可预测的灾害事件。
这些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雪灾、火灾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从灾害的定义、分类、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自然灾害进行概述。
一、灾害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人类财产造成的严重破坏的事件,它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三大类。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暴雪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和冰雹等。
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所引起的灾害事件。
其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造成地壳破裂,地表产生震动。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损毁、道路中断、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此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们经常发生在山区,由于长期的地质变化和自然气候因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三、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于气候系统异常和气象事件所引起的灾害。
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是台风。
台风是一种巨大的气旋,带来剧烈的暴雨、强风和洪涝灾害。
在沿海地区,台风常常造成沿海城市的洪水和风灾。
此外,暴雨和暴雪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它们会导致山洪、城市内涝、农田洪灾等。
四、水文灾害水文灾害是由于水文系统的异常变化而引起的灾害事件。
最常见的水文灾害是洪水。
洪水是河流、湖泊等水域发生暴雨或融雪时超过河道承载力所引起的水位上涨。
洪水会带来建筑物的倒塌、人员伤亡、农田的被淹等后果。
此外,干旱和冰雹也是常见的水文灾害,干旱会造成农田失收和饮水困难,冰雹会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的破坏。
五、灾害的影响与应对措施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
因此,应对自然灾害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防灾能力,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灾害管理法规,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加强国际间的灾害合作和交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2、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3、通过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展示图片资料)它让我们震惊、悲痛,因为它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生产和生活。
灾害是人类的影子,与人类同存共在。
那么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关注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活动一说说你经历过的某次灾害或你知道的灾害(展示图片与视频资料:感受)过渡:那么什么是灾害?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活动二下面这三个字代表三种不同的灾害,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你能根据字的形状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灾害吗?【点拨】第一个:天灾;第二、三个:人祸火灾。
由此可见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是灾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
活动三教材图l-1、图l-2、图l-3、图l-4,判断哪些属于自然灾害?哪些不属于自然灾害?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法指导自然灾害的判别标准: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活动四快速辨析以下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1)2004年l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
2)2009年8月23日23时20分许,新化县湘KY6278大型客车在新化县上梅镇白洋坪村路段发生翻车事故,车上搭乘的29名乘客,造成当场死亡2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4人,受伤23人的重大交通事故。
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4)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气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过渡: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刻,已认识了自然灾害现象的某些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那么,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二、自然灾害的特点活动五自学---快速阅读课本第4~8页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什么特点?2)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3)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何特点?4)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灾害的特点活动六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它们各突出了自然灾害哪些特征。
材料一:①世界地震的分布图、世界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图②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带。
这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思考:为什么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广泛性区域性材料二:①四川地震相关图片②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
暴雨在平原地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引起山洪暴发,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讲述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联系性材料三:四川地震相关图片(严重性)材料四: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41′,东经122°50′)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l6~21千米,震中烈度为IV 度强。
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了临震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可减轻性、不可避免性)材料五:根据历史资料分析,陕西地区从隋朝到北宋初年约400年间为大旱时期,从宋初到元朝末年的近400年为小旱时期,而从明初至清初的近300年又是一个大旱时期(周期性)材料六:2006年重庆遭遇100年一遇的干旱(区域性、不可避免性、不确定性、频繁性、周期性能力提升)仔细观看视屏材料,看视屏材料<今年(2006年)是6年以来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反映了自然灾害哪些特点。
(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区域性、广泛性、频繁性、不重复性、不确定性、周期性、联系性)第二课时(解决课本问题)活动七阅读课本第4页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并分析为什么日本多地质灾害?活动八投影孟加拉水灾图片、南亚地形图问题:孟加拉国水灾严重,请分析并归纳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
1.孟加拉国主要属于哪一类地形,这种地形对水灾的形成起什么作用?2.孟加拉国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降水有什么特点?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且势力强大时,对孟加拉国会有什么影响?3.流经孟加拉国的最大河流是哪一条?孟加拉国位于这条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形成水灾有什么影响?4.有人说,孟加拉国水灾与海潮有一定关系。
你说对吗?5.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地形、气候、河流、位置等。
)过渡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活动九读图1-7 1963--1992年全世界重大灾害发生次数的增加趋势图,分析说明:(1)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呈现什么趋势?(2)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讲述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活动十阅读思考课本第6页材料,明确“百年一遇”灾害的含义,并思考以下问题:1.某一地震带发生里氏6级以上地震的间隔时间为50年,是否意味着每隔50年就必定发生一次同样震级的灾害?为什么?2.查找资料,说一说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洪水是多少年一遇。
活动十一探究1.根据有关研究结果,l480--1980年的500年中,我国的气候变化有两个干旱期:第一干旱期为l479—1691年,第二干旱期为l891年以后;气温变化有4个寒冷期:即l470--1520年、l620--1720年、l840--1890年、l945--1980年。
你认为我国的干旱期和寒冷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灾害链。
你还能举出灾害链的例子吗?活动十二思考活动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在各种灾害中,哪一类灾害对人类生命构成的威胁最大?请同学们仔细分析“1971--1995年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年均人数表”回答。
1971--1995年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年均人数单位:万人能力提升分析下列案例,分析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特点?1)日本神户在1955以前的几十年中有记录的赤潮仅5次,而10年后的1965年,一年发生了44次,至1975年高达300多次。
灾害的影响范围不断地扩大,以往20年间,自然灾害已造成大约300万人死亡。
2)我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
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l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l029次,较大的旱灾l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残废万人以上的灾害l0~20年出现一次。
【板书设计】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自然灾害的概念2、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教学重点]1. 气象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2. 地质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教学难点]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灾害与资源、环境、人口被认为是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四个主要因素。
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才能使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
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区域分布吗?【板书】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讲述】自然灾害的类型划分,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类型也就不一样。
【思考活动】下面是研究者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些其他分类。
你知道这些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点拨】自然灾害的类型分类依据陆地灾害、海洋灾害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自然灾害波及范围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滨海灾害陆地地形类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出现时问的先后和灾因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未来灾害自然灾害出现时期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度)【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共有四大圈层,每一个圈层要素发生异常变化都会形成灾害,按照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及成灾原因来划分,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