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史学理论与方法第四讲:客观主义史学
史学理论与方法

.
1
一、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性质、研 究对象、内容和特点
(一)性质 1、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概括和综
合。 2、与其他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并列
的学科。
.
2
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关于历史科学 的一般性学科,具有多学科概括 和综合的性质。
.
3
研究学科的性质,应考虑以下实际情况
1、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 2、高等院校专业学科对本学科教学的实际 需要; 3、当代科学发展对本学科的实际要求。
.
4
学科的日益分化: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学科;
史学的综合性发展: (1)加强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
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还吸收 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概念、范畴、逻辑体 系等,促进了史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2)在各门具体历史科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 遍意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等问题。 (3)反映了史学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使各学 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并从整体上证实了历史科学 的整体性,使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更加确 切的说明。
.
5
(二)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对象:历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 内容:
(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 ②史学的 发生 (2)史学认识论 (3)史学方法论
①历史研究的方法 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6(三)特点源自(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
.
7
二、学习的意义
.
31
——(英)爱德华·卡尔:“历史就意味着解释”。“相信历史事实 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 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可根除的谬论。”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比较分析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比较分析作者:王新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5期摘要:在各种史学流派中,有两种史学的特点大相径庭,一种是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另一种是以离经叛道、抨击传统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史学。
这两种史学对历史编纂和历史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兰克史学主张著史应该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作者在编撰时应该抛弃所有个人因素。
后现代主义史学显得激进甚至偏激。
后现代史学抨击传统史学的客观性原则,甚至认为文史应该不分家,是对传统史学的一个反叛。
它们既不尽相同,又相互影响。
关键词: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异同比较一、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内容概要史学史作为历史学重要的分支,一直是一大热门。
从古到今,有很多史学派别,如浪漫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年鉴学派,等等。
其中,兰克史学代表客观主义史学,长期处于史学研究的正统地位,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在看待史学的功用这一方面,兰克学派一反以往浪漫主义史学流派将情感流露于史学编撰及推崇直觉感悟的习惯。
在浪漫主义史学盛行时期,某些浪漫主义史学家习惯于运用深奥的修辞和抒情的手法,对历史过程做细致的详尽的描写,甚至是对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做一系列情景再现,以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激发读者走近历史的兴趣。
兰克学派作为反思浪漫主义史学弊端而产生的产物,其主张史学家著史的职责就是如实还原历史真相。
在兰克《1494—1514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历史》一书中,他强调:“有人认为历史的任务是判断过去并且为了未来世代而启迪现在,本书不敢期望这样崇高的任务。
它仅仅要求表现出事情曾经真正是怎样的……”①兰克以一种纯粹的客观主义态度对待历史学及其功用,认为历史事实的陈述应该绝对的严谨,虽然历史编纂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在编撰历史著作方面,兰克主张绝对的如实、客观。
他认为其实历史撰写中主观性很大程度来自作者自身。
因此,他主张“历史学家要摆脱一切先入之见,避免个人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各种偏见,仅仅依靠确凿的史料依据,如实地叙述过去真正发生的事件”②。
史学理论与方法讲义教程

三种素质是:
〔1〕根本技能,包括阅读、倾吸、表达、运算能力;
〔2〕思维能力,包括创新、抉择、发现并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分析并运用事物规律 解决问题;
〔3〕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敬业精神、自立、自信、 自治、自律、正直老实、遵守社会公德。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对象、内 容体系和学科特征。
11、〔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 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
12、〔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 纲?,王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期刊类: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 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历史学? 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
史学的综合性开展: 〔1〕加强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
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还吸收 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概念、范畴、逻辑体 系等,促进了史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2〕在各门具体历史科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 遍意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等问题。 〔3〕反映了史学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使各学 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并从整体上证实了历史科学 的整体性,使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更加确 切的说明。
13、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4、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港台书目: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三民书店1985年 2、黄俊杰:?史学方法论丛?,学生书局1981年。 3、王尔敏:?史学方法?,东华书局1983年。 4、许冠:?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龙门书店1976年。 5、张致远:?史学讲话?,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 6、罗光:?中外历史哲学之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丛书
自考0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2018年4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代码0077400774))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制定位置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人类的历史意识萌发于人类的历史意识萌发于A.A.原始社会原始社会B.B.母权制社会母权制社会C.C.父权制社会父权制社会D.D.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历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
当原始先人们开始使用原始的工具进行生产劳动,面对严酷的大自然,为自己群体的生存繁衍而艰苦卓绝地奋争时,便开始思考他们的现在与过去,开始记忆、思索自己的历史。
P2答案:A2.2.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A.A.基本相同基本相同B.B.各不相同各不相同C.C.部分相同部分相同D.D.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不同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也各不相同。
P3答案:B3.3.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A.A.历史本体概论历史本体概论B.B.史学方法概论史学方法概论C.C.史学认识概论史学认识概论D.D.历史哲学概论历史哲学概论《史学概论》主要讲述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也都是属于历史哲学问题。
因此,所谓的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
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史学概论》要讲述的基本内容。
P20答案:D4.4.日本右翼势为新编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日本右翼势为新编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多次宣布此类教材为合格教材的是日本政府A.A.教育部教育部B.B.文化部文化部C.C.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省D.D.文化教育省文化教育省2001年4月,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确认了日本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合法性。
(王)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

+ 以当前我国的学科分类来说: + 历史学门类下有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 世界史、考古学
变化历程:1996年、2010年,两次大调整 2010年前的二级学科:八个二级学科(史学理 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世界史、考 古学与博物馆学) 一分为三的学科变化 学科间的关系:彼此既独立又联系 学问的根基相同
王国维认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 周以前,其史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 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 矣。‛‚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 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 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 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者谓之事。 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会的历史与自然史有着密切 联系 1.自然界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 展。
如河流与文明的关系、如贵州的地理环境对贵州 历史的影响;
2.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史的内容。 如对澳洲的影响、对西藏的影响
一)史学的含义 ‚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
章学诚有言:‚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沈潜者尚考索之 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譬犹日昼而月夜, 暑夏而寒冬,以之推代而岁功,则有相需之益;以之 自封畛(zhen)域,则有两伤之弊。‛
+ 第二、从认识过程来看,对历史的微观考察属于
感性认识的阶段,是要弄清楚一个一个的历史现 象,而对历史的宏观考察则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 是由表及里、认识历史本质的过程。 + 微观考察是认识历史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有微观 考察,还不能说已经真正地认识了历史。 + 盲人摸象 + 历史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历史分析和批评

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历史分析和批评史学作为一门研究历史的学科,通过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人类社会的过去,并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真相。
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是史学研究的基石,它们的演进和发展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下进行。
本文将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进行历史分析和批评,探讨其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其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史学理论的历史分析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原则和规范的总结和归纳。
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史学研究的需要息息相关。
在古代,史学理论主要以纪传体和编年体为主,追求对历史事实的准确描述和记载。
到了近代,随着历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不同的史学理论流派。
唯物主义史学理论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原因,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唯物主义史学理论强调对社会条件、生产方式和阶级矛盾的分析,通过研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化,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与之相对的是唯心主义史学理论,它认为历史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与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
唯心主义史学理论关注思想、文化和个体的作用,强调历史中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诠释。
辩证唯物主义史学理论是综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历史的多因素性和多面性,认为历史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史学理论注重探索历史发展的矛盾和冲突,揭示历史中的变化和转折点。
以上仅是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中的一部分派别,实际上史学理论还有各种各样的变体和流派,每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侧重点。
史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受到历史环境、社会政治背景以及学者个人思想的影响。
正是由于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史学研究才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二、史学方法的历史分析和批评史学方法是指在史学研究中运用的一系列工具和技术,以获取和处理历史材料,从而得出结论并进行史学解释。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3-史学观与学派

阶级斗争史观: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史学思想之一,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也尔等倡导以“阶级斗争”不断创造历史的阶级史观。
在解释历史时,运用了阶级斗争的学说,把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动力,认识到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对立,宣扬资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客观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西方史坛百余年,由兰克学派倡导。
主要倡导以“如实直书”为基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形成“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其最大的“失”过分强调客观性的科学理性,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
哥丁根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
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普鲁士学派:活跃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史坛的政治史学派,以达尔曼为精神之父,主要代表有聚贝尔、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
主要是鼓吹民族主义,通过历史著述论证普鲁士统一德国这一政治使命的学者。
他们崇尚强权政治,不少人走向了沙文主义。
但他们在德意志统一中也成为一批文化先锋,对后来德意志的历史甚至于哲学都留下了非常深的积累。
实证主义史学:近代西方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孔德奠定了实证主义哲学之基础,并将之运用到历史研究当中去,批评历史虚无主义,提倡在历史研究中进行比较。
主要代表有巴克尔、布克哈特、泰纳等。
他们看来,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自然科学没什么两样,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却陷入了将历史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的困境。
文化形态学:又称社会形态学、比较形态学,现代西方史学最为重要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