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免疫规划知识培训材料教学文稿
村医计划免疫培训

村医计划免疫培训一、培训目的保障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免疫服务,提高农村地区医务人员的免疫知识水平,加强对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疫苗接种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免疫知识技能,提高工作水平。
二、培训对象全国各地培训对象为农村地区基层卫生人员和免疫机构工作人员,培训对象一共约8000人。
三、培训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座谈研讨、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四、培训内容1. 疫苗基础知识- 疫苗类型及功效- 疫苗接种程序- 疫苗存储和运输2. 疫苗免疫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常见免疫接种程序- 不同年龄段免疫接种推荐3. 疫苗接种技能- 注射技术及操作规范- 疫苗接种后常见问题及处理4. 偏远地区免疫服务- 偏远地区疫苗接种计划制定- 机动接种服务- 应对新疫情的免疫策略五、培训时间持续培训时间为4天,每天8小时,总计32个课时。
六、培训目标1.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重要性,增强其免疫知识水平。
2. 培养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技能,保障接种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3. 提升医务人员对偏远地区居民的免疫服务能力,加强免疫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开展。
4. 增强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管理能力,保障疫苗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七、培训承办单位1. 组织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 协办单位: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县级卫生健康机构八、培训成果评估通过课程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双重考核,合格者颁发专项培训证书。
九、培训后续跟踪定期跟踪培训人员在免疫工作中的实际执行情况,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村医计划免疫培训的相关内容,通过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免疫知识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免疫服务,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能够认真组织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免疫服务水平。
免疫规划知识培训 (2)

免疫规划知识培训
免疫规划知识培训是指向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免疫规划的知
识和技能的培训活动。
免疫规划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策略,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人群对特定疾病的免疫力。
免疫规划知识培训可以涵盖以下内容:
1. 传染病和疫苗基础知识:介绍各类传染病的特点、传播
途径、疫苗的种类以及疫苗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 免疫规划理论和政策:介绍免疫规划的理论基础和相关
政策,包括疫苗接种策略、接种时间表和适应症等。
3. 疫苗接种程序和技术:介绍疫苗接种的程序和技术要点,包括疫苗存储和运输、接种途径、接种剂量和接种部位的
选择等。
4. 免疫规划的管理和监测:介绍免疫规划的管理和监测体系,包括疫苗供应管理、免疫活动监测和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等。
5. 免疫规划的推广和宣传:介绍如何有效推广和宣传免疫规划,包括制定宣传计划、培训宣传人员和运用媒体等。
通过免疫规划知识培训,专业人士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规划的理论基础、政策要求和实施技术,提高疫苗接种的质量和覆盖率,从而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村医计划免疫培训内容

村医计划免疫培训内容第一部分:免疫学基础知识1.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2. 免疫相关疾病- 传染病与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疾病种类及症状3. 疫苗与免疫- 疫苗的种类及作用- 疫苗接种程序与注意事项第二部分:免疫接种知识1. 儿童免疫接种- 儿童疫苗接种时间表- 常见儿童疫苗及其接种要点- 儿童免疫接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2. 成人免疫接种- 成人应接种的常见疫苗- 成人疫苗接种时间表- 成人免疫接种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3. 特殊人群免疫接种- 孕妇疫苗接种- 老年人疫苗接种- 残疾人疫苗接种第三部分:免疫接种工作流程1. 疫苗接种相关法律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 疫苗接种管理条例2. 疫苗接种流程- 疫苗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疫苗接种现场操作规范- 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3. 疫苗保管与运输- 疫苗冷链管理- 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第四部分:应对疫苗接种常见问题1.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疫苗接种后的常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处理和报告2. 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疫苗接种时的注意事项3. 知识问答及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答形式,检测学员对免疫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印象第五部分:实操培训1. 疫苗接种现场操作培训- 学员将模拟进行疫苗接种操作,由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和评估2. 疫苗冷链管理实操培训- 学员将模拟疫苗冷链管理的操作流程,加强对疫苗冷链管理的理解和掌握3. 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实操培训- 学员将模拟对接种后患者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以上是村医计划免疫培训的内容,通过此次培训,村医将全面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了解免疫接种的相关知识和流程,提高免疫接种工作的水平,为村民提供更加规范、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
乡村医生免疫培训计划

乡村医生免疫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乡村医生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着乡村居民的健康保健工作。
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乡村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免疫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指导居民接种疫苗、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提高乡村居民的免疫水平,保障其健康。
因此,本次培训旨在提升乡村医生的免疫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疫苗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
二、培训内容1. 疫苗知识(1)疫苗的分类及作用原理(2)疫苗的接种适应症和禁忌症(3)疫苗的保存和运输(4)疫苗的预防接种程序2. 预防接种工作(1)预防接种服务流程(2)预防接种证管理(3)疫苗接种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处理3. 健康教育工作(1)免疫知识的普及(2)健康教育在疫苗接种中的作用(3)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4. 疫苗接种现状及政策法规(1)疫苗接种现状分析(2)疫苗接种政策法规解读三、培训方式本次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线上学习组织专家录制视频课程,提供给乡村医生进行学习。
视频课程包括疫苗知识、预防接种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乡村医生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2. 线下实践组织乡村医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如到当地预防接种点学习现场操作技能、观摩疫苗运输和保存过程等。
同时,还将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乡村医生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培训时间和地点本次培训将安排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进行,各次培训时间不超过10天。
培训地点将选择当地的卫生院或预防接种点进行。
五、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各乡村医生,鼓励乡村医生携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与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
六、培训效果评估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我们将进行培训后的效果评估。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考核评估对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疫苗知识、预防接种工作、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 实践评估观察和评估乡村医生在实际预防接种工作中的表现,包括服务流程、预防接种证管理、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
计划免疫村医年终培训

计划免疫村医年终培训一、培训目标本次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免疫村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免疫工作,提升村民的免疫意识,提高免疫率,保障村民健康。
二、培训内容1. 免疫基础知识本部分培训着重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机制,以及疫苗的种类、制造过程和免疫程序等知识点。
2. 疫苗接种技术本部分培训内容包括疫苗的保存、运输、接种技术和接种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等内容。
3. 免疫预防工作流程本部分培训将围绕免疫预防工作的具体流程进行讲解,包括疫苗接种前的准备工作、接种程序和接种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4. 免疫健康教育本部分培训将重点介绍免疫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技巧,以及免疫健康知识的科普和宣传工作。
5. 免疫应急处理本部分培训将介绍免疫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和应急处理措施,包括疫苗意外事件处理、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6. 免疫工作管理本部分培训将介绍免疫工作的管理体系、监督机制和数据统计方法等内容,以及如何做好免疫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三、培训方法1. 理论讲解培训将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理论讲解,使村医们全面掌握免疫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免疫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让村医们了解和掌握免疫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实操演练培训将安排免疫工作的实际操作演练,让村医们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免疫程序和技术。
4. 互动交流在培训过程中,将安排讨论、分享和互动环节,鼓励村医们交流和分享经验,促进共同学习。
四、培训安排时间:2022年12月1日-5日地点:XX市XX县培训内容:Day 1:免疫基础知识和疫苗接种技术Day 2:免疫预防工作流程和免疫健康教育Day 3:免疫应急处理和免疫工作管理Day 4: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Day 5:总结交流和考核评定五、培训考核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和提高培训质量,将安排考核评定环节,包括笔试、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
六、培训评价在培训结束后,将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听取村医们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
乡村医生免疫规划知识培训材料

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注:1. 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μg/ml。
2. 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二、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的补种原则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在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时,对未完成免疫程序的儿童,按以下原则进行补种:一、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按照疫苗免疫程序进行补种;二、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三、未完成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6岁儿童使用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7~11岁使用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12岁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型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四、未完成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以下儿童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的应补种完成3剂次。
4岁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的应补种完成4剂次;五、未完成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应补满至2剂次;六、如需补种多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两种疫苗可以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两种减毒活疫苗可在同一天注射,如未在同一天注射,则接种注射时间应至少间隔4周。
严禁将不同疫苗混合在1支注射器。
三、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病程迁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症状,一旦感染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少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还会转变为肝癌。
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经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
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我国现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对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程序:第一针在儿童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二针、第三针分别在第一针后一个月、六个月时接种,共接种3剂次。
接种乙肝疫苗禁忌症:(1)发热、患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严重脏器畸形者(2)对酵母成份过敏者(3)严重皮肤湿疹者接种后一般反应个别婴儿注射部位肿痛和偶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愈。
免疫规划培训内容

乡村医生免疫规划补充培训内容免疫程序的制定: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免疫效果,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的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制定免疫程序时要综合考虑当地传染病控制规划,疾病负担。
疫苗特性,免疫学原理,传染病流行特征,接种利弊和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
1、免疫起始月龄确定起始月龄要考虑婴幼儿接种疫苗来自母传抗体的干扰、个体免疫系统发育情况、传染病暴露机会三方面的因素。
减毒活疫苗在母体被动抗体干扰的情况下,会影响抗体生产,同时月龄过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往往免疫不成功,月龄过大则会增加暴露的机会。
所以不能早于起始月龄接种,有要求及时接种。
脊灰强免“0”月龄接种不计入免疫程序。
2、接种剂量接种最佳剂量一般由疫苗的性质决定。
过小不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不能产生有保护水平的抗体,接种剂量过大,会产生免疫耐受(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影响免疫效果,且会加重免疫反应的临床过程,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接种剂次是由疫苗的性质决定的,剂次少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多了增加儿童痛苦,增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4、接种间隔增加接种间隔不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会增加暴露风险;减少间隔可干扰抗体反应和降低保护作用。
短与规定最小间隔可减弱抗体应答水平,因此短于规定最小间隔接种,不作为1剂有效接种。
5、接种途径6、加强免疫在完成基础免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会逐渐衰减。
尤其是接种灭活疫苗,抗体在几年后降至保护水平以下,因此进行定期加强是必要的。
7、不同疫苗的同时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4周以上。
同时接种应尽量避免,因为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时,难以界定哪种疫苗引起的。
特别同时接种一、二类疫苗时,难以界定由谁补偿而引起纠纷。
村级计划免疫培训教案

村级计划免疫培训教案一、教学目的和任务1. 目的: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村级干部和村民对免疫知识的了解,增强免疫意识和能力,提高免疫接种率,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保障村民的健康和安全。
2. 任务:通过对免疫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村级干部和村民掌握基本的免疫知识和技能,了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免疫接种率,提升村民的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免疫知识的介绍2. 常见疫苗的种类及接种程序3. 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4. 疫苗接种后的监测和反应处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免疫知识,向村民传达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免疫意识。
2. 示范法通过演示疫苗接种程序,让村干部和村民了解免疫接种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方法。
3. 互动法组织小组讨论和答疑环节,让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内容详解1. 免疫知识的介绍(1)概念:免疫是指人体对外来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方式。
(2)免疫的作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免疫接种的意义:通过免疫接种,可以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形成免疫记忆,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常见疫苗的种类及接种程序(1)百白破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接种程序为一针三剂。
(2)麻风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接种程序为一针两剂。
(3)水痘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接种程序为一针两剂。
(4)流感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接种程序为一针一剂。
3. 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1)接种前:需了解接种疫苗的种类和程序,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和地点。
(2)接种时:注射前要对疫苗进行核对,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接种的种类,接种后要观察患者的反应。
(3)接种后:接种后要及时记录接种情况,观察接种后的反应,必要时进行处理。
4. 疫苗接种后的监测和反应处理(1)接种后的监测:接种后要观察接种者的身体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注:1. 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⑷/ml。
2.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二、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的补种原则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在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时,对未完成免疫程序的儿童,按以下原则进行补种:一、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按照疫苗免疫程序进行补种;二、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三、未完成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6岁儿童使用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7〜11岁使用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12岁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型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四、未完成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 岁以下儿童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的应补种完成3剂次。
4岁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的应补种完成4剂次;五、未完成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应补满至2剂次;六、如需补种多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两种疫苗可以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两种减毒活疫苗可在同一天注射,如未在同一天注射,则接种注射时间应至少间隔4周。
严禁将不同疫苗混合在1支注射器。
三、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 )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病程迁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症状,一旦感染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少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还会转变为肝癌。
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经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
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我国现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对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程序:第一针在儿童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二针、第三针分别在第一针后一个月、六个月时接种,共接种3 剂次。
接种乙肝疫苗禁忌症:(1 )发热、患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严重脏器畸形者(2 )对酵母成份过敏者(3 )严重皮肤湿疹者接种后一般反应个别婴儿注射部位肿痛和偶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愈。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于轻型病人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多且不易被发现,因此是主要传染源。
人群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多发生在v 5岁小儿,尤其是婴幼儿。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肢体麻痹。
严重病人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预防措施切断传染途径,患者用具,衣物随时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暴晒、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场所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提高人群的抵抗能力,建立免疫屏障。
免疫程序:首次免疫从2 月龄开始,连服3 次,间隔28 天,4 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服苗前后半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能喂奶,以免影响效果。
禁忌症: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免疫低下者,无论是先天免疫缺陷者,或因服药、感染、肿瘤引起的继发免疫低下均不可用。
患活动性结核病,严重佝偻病,慢性心、肝、肾病者,以及急性发热者,暂不宜服疫苗。
口服疫苗后很少引起不良反应,偶有轻度发热、腹泻。
四、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气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主要感染婴儿。
百日咳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阵发性咳嗽,带有吸气性尾声或呕吐,易合并肺炎和脑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表现为咽、喉等处充血、肿胀,并有灰色假膜形成以及由白喉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
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
在皮肤创伤后,存在于土壤、锈铁等处的破伤风芽胞进入伤口;破伤风芽胞在坏死组织内由于氧气的消耗,转变成破伤风杆菌并产生破伤风毒素,侵犯中枢神经,以致肌肉痉挛,运动失调,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症状;最后可因窒息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预防这三种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百白破疫苗。
目前使用的有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吸附百白破)和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类混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
免疫程序:我国现行的国家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3 足月就应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第一针,连续接种3 针,每针间隔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8 天,在1 岁半至2 周岁时再用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 针,6 周岁时用精制白破二联疫苗加强免疫1 针。
接种途径:上臂三角肌附着处肌内注射。
接种百白破疫苗禁忌症: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病、癫痫等或有既往病史者,以及属于过敏体质的人不能接种;发热、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缓种。
接种第一针或第二针后如出现严重反应(如休克、高热、尖叫、抽搐等),应停止以后针次的接种。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
感染后症状为突然发热、胃痛、食欲消失、头痛、疲乏、呕吐、尿呈浓茶色,粪便变淡色,粘膜、皮肤、巩膜黄染(黄疸)。
婴幼儿患者症状较轻,和成人患者相比,较少出现黄疸。
预防措施预防甲型肝炎关键在于把好“病从口入”关,但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接种甲肝疫苗。
国家已将甲肝疫苗逐步纳入免疫规划,我市林口县18 月龄儿童免费接种甲肝疫苗。
免疫程序:甲型肝炎有两种疫苗,分别是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在儿童18 月龄时接种1 剂次,灭活疫苗在儿童18 月龄、24 月龄时接种,共接种2 剂次。
接种途径:灭活疫苗为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减毒活疫苗为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接种甲肝疫苗禁忌症:(1)发热、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
(2 )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减毒活疫苗)。
(3)过敏性体质。
(4)孕妇(减毒活疫苗)。
甲肝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最常见的反应主要是局部轻微疼痛,个别人有发热。
症状一般较轻,24 小时可缓解。
五、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
飞沫、尘埃可经病人咳嗽、喷嚏甚至谈话从空气而传播,若机体免疫力低,感染后就可能患肺结核。
病人有发热(常在午后开始有低热)、出冷汗、咳嗽、咳痰,严重病人有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预防措施结核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接种卡介苗,对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等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
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儿、婴幼儿。
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 ,在产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一出生就应接种。
免疫程序:新生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接种禁忌症:(1 )、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能接种卡介苗。
(2)、患有活动性结核病的,或者曾经患过结核病、做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的儿童,都不需要再接种卡介苗。
(3)、早产,难产或伴有明显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发热( > 37.5 C)、腹泻,急性传染病,心、肝、肾的慢性疾病,严重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对预防接种有过敏反应史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脑膜或脑脊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起病急骤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 小时内危及生命。
流脑一般好发于15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 个月至2 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发热、头痛、呕吐是流脑三大主要症状。
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伴有高热、拒食、烦躁、哭闹不安等;暴发型流脑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被褥勤洗、勤晒,流脑流行时不要带小孩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或病家串门。
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增强体质。
对易感人群接种流脑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国家已将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
免疫程序按我国扩大免疫规划方案要求,流脑疫苗共需接种4 剂次,其中A 群流脑疫苗注射2 剂次,为基础免疫,在6—18 个月时接种,2 剂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 个月;第3、4 剂次接种A+C 群流脑疫苗为加强免疫,分别于3 周岁、6 周岁时接种。
接种禁忌症(1)、癫痫、抽风、脑部疾患及有严重过敏史者。
(2)、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型肺结核。
(3)、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受乙脑病毒感染的人和动物是传染源,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本病起病急,患者症状轻重不一,有隐性感染、轻症脑炎、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重症病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
预防措施重要措施是防蚊、灭蚊。
充分利用蚊帐和驱蚊剂、灭蚊剂,同时消除积水,填平洼地,消灭蚊子的孳生地等。
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一项非常有效措施。
免疫程序:乙脑减毒活疫苗在儿童8 月龄、2 周岁时接种,共接种2 剂次。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 剂次,儿童8 月龄接种2 剂次(两针间隔7-10 天),2 周岁和6 周岁各接种1 剂次。
乙脑疫苗禁忌症(1)、发热;患有急性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肾及肝脏等疾病;(2)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本疫苗。
疫苗接种后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多为低热,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
个别人在注射后24小时内局部出现疼痛或红肿,1〜2天后消退。
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麻疹、风疹、腮腺炎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好发于儿童,多见于冬春季。
麻疹病人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和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并发中耳炎、支气管炎和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与麻疹相似,但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头痛、咳嗽、咽痛等,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为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
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病人飞沫传播,由口腔粘膜和鼻粘膜侵入而发病,还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衣服、玩具、食品等传播。
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呕吐、头痛、咽炎及结膜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易并发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严重疾病。
预防措施患者是这三种疾病的唯一传染源,在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病人家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