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药物外渗是指在医疗过程中,药物意外流入静脉外组织,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疼痛、炎症、溃疡甚至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下面是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第一步:立即停止注射当发现药物外渗时,首要步骤是立即停止注射。

停止输液可以减少药物的进一步扩散,降低局部损伤的程度。

第二步:保持局部安静停止注射后,需要保持患处安静。

不要刺激局部,以免加重损伤。

第三步:评估局部损伤对外渗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评估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观察是否有局部皮肤变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第四步: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通知负责处理此事的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会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损伤的情况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第五步:拍照备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拍照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

拍照可以作为治疗及后续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六步:处理药物外渗部位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处理药物外渗部位。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1. 冷敷:对于温热或有炎症表现的部位,可以用冰袋或冷敷巾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2. 清洗:用生理盐水或清洁的温开水对外渗部位进行冲洗,以将药物冲洗出体外。

3. 创面处理:对于有明显创面的情况,应进行适当的创面处理,如消毒、换药等。

第七步: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对于药物外渗的情况,需要详细记录,并向医护人员报告。

记录中应包括外渗药物的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外渗部位和相关症状等信息。

第八步: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对于药物外渗造成的损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

如局部红肿、渗液量增多、局部温度升高、生命体征异常等,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药物外渗是医疗过程中的意外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以减轻损伤并防止后续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1、停止注射。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2、减压是关键。

针刺减压注意严格消毒,防感染。

水疱不建议挑破皮,针刺回抽泡内液体,严防感染。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分钟左右。

针刺减压后可以配合挤压,但注意用力不能过大,还要注意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针刺减压方法:消毒整个肿胀皮肤,用1ml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5度斜刺,让皮下渗漏的液体流出来。

3、告知医生,做好记录。

4、局部封闭。

局部有苍白,先用酚妥拉明封闭注射应该会缓解变紫缺血的情况。

5、高渗液外渗可使用50%硫酸镁湿敷(浸湿4层纱布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
6、结合理疗,辅助微波或红外线等。

7、使用水凝胶片状敷料。

8、建议使用喜疗妥,对渗漏初期效果非常好。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快速处理:发现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并立即处理外渗部位。

因为药物外渗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其他不良反应,所以迅速处理可以降低患者的风险。

2. 保持药物稳定性:如果药物外渗的药物是稳定的,可以考虑将外渗的药物收集起来重新使用。

但需要注意,不同药物的稳定性有所差异,有些药物可能会因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降解,导致失效,所以在决定是否重新使用外渗药物前,需要根据具体药物的特性进行判断。

3. 外渗部位处理:药物外渗后,应立即清洗外渗部位,避免药物进一步渗入组织。

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当的清洗液进行清洗,将药物残留物清除干净,同时避免损伤皮肤和组织。

4. 监测患者症状:药物外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灼热感、肿胀或其他异常反应,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5. 做好记录:药物外渗事件发生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外渗部位、处理方法等。

这样可以为日后的药物管理和患者安全提供参考。

总之,药物外渗处理的原则是迅速处理、保持药物稳定性、合理处理外渗部位、监测患者症状和做好记录。

具体处理方法应
视药物的特性和患者情况而定,应采取个体化的处理策略。

此外,药物外渗的发生可以通过规范的输液管理和观察技术来减少。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部位外渗出来,导致药效减弱或者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对于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致观察药物给药部位是否有渗血、药物外渗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2. 选择合适的给药部位,避免选择有动脉、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的部位;3. 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包括正确的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等;4. 合理选择药物的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大的剂量和过高的浓度;5. 避免过于频繁的注射,给药部位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恢复;6. 避免局部肌肉活动过大,可在注射后适当按压注射部位。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外渗,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1. 对于脂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热敷或者按摩的方式促进药物的吸收;2. 对于水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少药物的外渗;3. 对于药物外渗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等情况,可以采用局部止痛药或者消肿药进行处理;4.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如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

最后,预防药物外渗也是非常重要的:1.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避免自行更改给药部位或者剂量;2. 注射前对给药部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清洁,避免细菌感染;3. 定期更换给药部位,避免局部组织受损导致药物外渗;4. 对于需要长期给药的患者,定期检查给药部位是否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的特性以及给药的技术等因素。

只有合理选择给药部位、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才能确保药物的有效给药和疗效的实现。

希望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重视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共同努力,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特殊药物肌注引起硬结处理方法
药物名称
处理方法
氯丙嗪+异丙嗪
用天仙子或75%酒精或仙人掌外敷硬结处
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的处理:输入一般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50℃左右,10-15分钟观察反应。也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5%酒精热湿敷。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
2.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损害。然后根据不同药物选择不处理方法。
药物名称
处理方法
20%甘露醇
0.9%NS6ml+利多卡因4ml局部闭,50%MgSO4湿敷
4%Soda
0.9%NS2—4ml+VitC2ml局部封闭,654-2湿敷
10%葡萄糖酸钙
0.9%NS6ml+2%利多卡因4ml局部封闭,50%Mgso4湿敷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0.9%NS6ml+2%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垂体后叶素):
0.9%Ns10ml+立其丁5mg局部封闭,热敷
高渗溶液(10%Nacl、脂肪乳等)
0.9%NS6ml+2%利多卡因4ml局部封闭,654-2湿敷。禁用硫酸镁湿敷
ß-七叶皂甙、呋地西酸钠
0.9%NS6ml+2%利多卡因4ml局部封闭,50%Mgso4湿敷

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 冷敷热敷各有选择
冷敷 药物:其他化疗药物。 方法:注射部位间断冰敷 24 小时,渗出后立即冷敷 30 ~ 60 分钟,接着在 24 小时内每小时冷敷 15 分钟(记住:这里只有 奥沙利铂、长春新碱和鬼臼类是热敷,其他的是冰敷。) 冷敷须在 6 小时内进行,24 小时后热敷。 原理: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 可以使药 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减少,以达到减小渗漏范围的 目的。


提醒:冰敷、热敷后,局部用 50% 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外涂及 微波治疗,也可局部黏贴水胶体敷料。 对外渗部位应持续观察,按药物外渗护理单内容及时做好记录。 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请外科或伤口小组会诊, 做清创处理。 外渗原因多 预防在先不可忘




1. 发疱性:严重,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药物:蒽环类 (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抗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 D、 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生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 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2. 刺激性:中度,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组织坏死。 药物: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 等。 3. 非发疱性:轻度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 药物:环磷 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 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注:静脉部位的疼痛或灼伤、 红肿、不能回血、输液的性质改变,在不能肯定是其他原因所致 时,任何一个这样的主诉或体征都应考虑为外渗的症状。
如何局部封闭?
方法 1:输液外渗时的封闭,只需把麻药注射到皮下及筋膜。
方法 2: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上肢大范围液体外渗。 方法 3:用 12 号注射针刺破皮肤及筋膜,打若干个孔,利于液 体外渗,无菌敷料包扎防止感染。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过程中从血管内部逸出到组织间隙或
者细胞内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处理药物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1. 立即停止给药。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首先要立即停止给药,以阻止药物
继续外渗,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2. 保持局部清洁。

对于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或
者其他外界因素进一步加重损伤。

3.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外渗部位的情况,可以进行冷敷或热敷处理。

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外渗;热敷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4.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在处理药物外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情况,特别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救治。

6. 预防再次发生。

在处理完药物外渗之后,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找出外渗
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再次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总之,药物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正确处理药物外渗对于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至关重要。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外渗,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外渗对患
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希望本文介绍的处理流程能够对临床医护工作
有所帮助。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是一种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的常见事件,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介绍关于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1. 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进一步渗漏。

2. 确认患者情况。

询问患者的感受,记录病史并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检查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情况,评估药物外渗对患者的影响。

3. 保持输液通路的畅通。

检查输液通路是否畅通,移除阻塞的血管导管。

输液通路的畅通将有助于药物在体内被更快地清除。

4. 建立静脉通路。

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需要建立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可以保证药物在身体内被准确输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5.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药物外渗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为了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液体和药物。

6. 监测患者反应。

药物外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一些不适症状,如疼痛、红肿以及过敏等。

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监测患者的反应,如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护理和药物治疗。

7. 记录事件及处理过程。

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后,要详细记录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处理过程,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降低事件反复发生的风险。

总结。

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的输液意外,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减少患者的风险和损伤至关重要。

建立清晰的应急处理流程和完善的跟踪记录机制,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处理和预防药物外渗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50%硫酸镁湿敷(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 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 酸钙,)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 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 换1次,持续湿敷。 50%GS+25%硫酸镁+VitB12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 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 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 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药物外渗分类
化 疗 药 物 外 渗
+
非 化 疗 药 物 外 渗
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 博来霉素 阿糖胞 苷 甲氨喋呤 氟尿嘧啶 刺激性药物:VP-16、 M-26、 环磷酰胺 、异 环磷 奥沙利铂 紫杉醇 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 素) 、蒽环类(柔红霉素 阿霉素 表阿霉素去 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 长春的 新)、氮芥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红润、肿 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 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 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3.机械因素 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 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 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 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 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 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 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一般处理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敷 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 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 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 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 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 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 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 封闭治疗。
化疗药液渗漏的防护
1 、化疗科护士首先要加强责任心,了解化疗药物 的分类和毒性,特别对毒性较强的发泡性化疗药物, 制订静脉使用计划,选择血管管径粗、弹性好、走 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输注药物。 2 、对于恶病质患者长期用药,血管充盈差,应主 张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PICC导管应用, 可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 3 、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巡视病 房或更换液体时都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漏, 确保液体通畅。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 英寸,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 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 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 径大于6英寸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渗出的分级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 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 水肿 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循环障碍, 中等 到重等程度疼痛.
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 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 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 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 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 用。

药液渗漏的防护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 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 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 织。
特殊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 、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 黑色 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 红白相间呈条纹状 、 刺痛、 烧灼痛, 约8-10h 变性坏死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 根据毒性不同 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 局部红润、 苍白 灰白、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1 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 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 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 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 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 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 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 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 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使用静脉留置针 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 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 脉的破坏。 4.熟悉药液的性质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 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 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 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 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 措施。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6、红霉素、安定:冷敷
Hale Waihona Puke 7、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 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10ml在 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1次/天, 连续3天。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 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 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3、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 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 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4、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 水2ml-5ml局部封闭。 5、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 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 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 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 闭。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 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 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 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 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 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 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 翘起挤压针管。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 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 痛。
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药物因素 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 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 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 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 炎症及水肿等。 2.物理因素 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 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 头的选择有关。
3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 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 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 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 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 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 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 按压3 min左右。
封闭的方法
解抗药物
1、阿霉素: 碳酸氢钠8.4%5ml 减低与DNA结合 2、丝裂霉素: 维生素C 1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 位多处皮下注射。 4、长春新碱、诺维本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 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 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 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脂肪乳外渗 -1


脂肪乳外漏: 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 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 肪栓子,引起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 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 处理方法: 1.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 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 2.透明质酸酶为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促使 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 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 处注射。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溃疡形成的处理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抬高患肢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必要时手术治疗
外科处理
如果药物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 疼痛或者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部位无愈 合倾向,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 具体的手术时间、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核磁共振检查及荧光素注射加紫外线 照射法可以帮助判断外渗范围,用于确定 手术范围。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冷敷
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 素、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 西他赛等药物外渗。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 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 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药物摄取,以达到减轻 渗漏范围的目的。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 (4℃~6℃) 48~72 h, 1次/6 h,每次20~ 30 min。
药物外渗相关知识
南钢医院
主要内容



1.概念 2.常见刺激性药物的分类 3.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原因 4.刺激性药物外渗的预防 5.刺激性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6.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对症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