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15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 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 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 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 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 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请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 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 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 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 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 壮观”的名句。
作者简介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 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 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 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 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 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 集》。
谢 谢
当堂训练
1. 《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
句子是(
), (
)。
2. “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共30张PPT)八年级上册

【尾联】“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诗人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他,长官正在燕然的前线。
边塞风光
边塞风光
边塞风光
精读课文
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的“边”“属国”“居延”“汉塞 “胡天”“大漠”“萧关”“都护”“燕然”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颔联】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蓬草”、“大雁”,他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边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唐军占领的北方。
分层赏析
【颈联】这两句描绘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景观,诗人先用“大漠”表现了边塞沙漠的浩瀚无际,再用“孤烟直”描绘大漠特有的烽火台浓烟直上的景观。在苍茫的边疆沙漠之地,孤烟升起,无尽的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孤寂的情感仿佛也融入到这广阔的景象中。
尾联
轻车简从,出使边塞
蓬草自喻,抑郁激愤
边塞风光,奇特壮丽
战事紧张
叙事
写景
写景
叙事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分层赏析
【首联】“单车” 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此句点明了诗人的旅程,单车前往边关慰问将士,已经路过了附属国居延。
知识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2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诗人乘舟顺流而下,刚出三峡,两岸山渐 次消失,长江进入广阔平野时的开阔境界。用流动 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 江图,写的是远景。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 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 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 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夕阳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 的奇景。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 的平静与清澈,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 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 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 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 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 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 入了无际的旷野。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 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 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 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 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 眷恋、思念之情。
渡 荆 门 送 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移动视角 化静为动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远景 俯视
对偶
近景 仰视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
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
李
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
白
感觉和体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 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 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文对比
野望 [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故 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 揖”,其诗多写饮酒及 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 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 隐。
《黄鹤楼》
《使至塞上》
作者:
作者: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
唐代诗人。
承 树“承树”就皆是秋第色二,联山承山接唯第落一联晖,。紧或承写题景眼,或颔叙几事处,早展开莺来争写暖,树是,首谁联家的新延燕续与啄延春申泥。。
转
牧“转人”表驱示犊诗返意,转猎折马、带变禽换,归会。联 见由、 之事颈 景及联写人所、乱及花景渐,或欲由迷景人及眼情,、浅及草理才,能总之没要马另蹄辟。
蹊径或变换角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课件(共18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字,20号字。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
“沙堤”或“断桥堤”。
译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 文 条白沙堤。
感悟诗歌
1.哪些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
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水
初平
刚涨
描
几处、早莺、争暖树
莺
谁家、新燕、啄春泥
绘 早
燕
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 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 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 (2)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
号字。点击此处添加章节的描述内容,言简意赅,字数不超过50
了,在不知不觉中字感,20号受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 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 言律诗。
初读诗歌
钱塘湖春行 白点居击易添加标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点击此处添加章节的描述内容,言简意赅,字数不超过50字,20 号字。点击此处添加章节的描述内容,言简意赅,字数不超过50 字,20号字。
春 之 景
花、草
渐欲、才能
刚长起来
感悟诗歌
2.诗人描写早春景物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近 俯视 景 远景
感悟诗歌
3.赏析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课件(共22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 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 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 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 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东皋(gāo):
薄暮:傍晚,太阳快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 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 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 情怀。
山西省河津县的 东皋村,诗人隐
落山的时候。薄,迫 近。
徙(xǐyǐ): 徘徊,彷徨。
依: 归依
居的地方东。 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秋色:一 作"春色"
落晖:落 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犊(dú ):小 牛,这里指群
禽:鸟兽, 这里指猎物。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视; 互看。
采薇:薇, 是一种植物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 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 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 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 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 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 逸山林之志。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 山冈!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 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 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 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 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 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 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 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两联,写神话传说,在下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来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黄鹤楼 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 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 写黄鹤楼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 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这两句诗的“空”字,可以体会 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 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诗作是 不是有模仿的 痕迹?
精读细研
首联巧用典故,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 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 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精读细研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 达作用?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采薇而食。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 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 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 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 有《崔颢集》《黄鹤楼》。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太平 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 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 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 层),高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 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 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读
小组交流,描绘画面
品读
1、诗题说“春行”,说说诗人的游踪。 2、全诗四联分别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3、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景物 各有不同,本诗描写的是哪一春景?说 说你的理由。
赏读
1、颔联中“争”、“啄”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从中你能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诵读
2、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 “画”美在哪里?
结构图示
使至塞上
构图美:
远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苍茫辽阔
线条美: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长河, ——层次丰富
圆的是落日
色彩美:
黄色大漠、浑黄长河、 白色烽烟、红色日落
——鲜明优美
主题概括
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 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描 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 的塞外风光,隐约地透露出 自己受排挤而孤寂伤感之感 以及在雄浑大漠中得到升华 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合作探究
课件PPT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 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 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结构图示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起 颔联 承 颈联 转 尾联 合
叙事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诗人陶醉于这西湖的初春美景,莺歌燕舞、 红花嫩草并不是诗人的最爱,他最爱那绿杨 阴里的白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可总揽全 湖胜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 心旷神怡。 让我们带着一种闲适,一种喜悦与赞美背诵 全诗。
结构花 草杨 堤
喜爱 赞美
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
黄鹤楼
随堂测试
2.《钱塘湖春行》颔联中“几处”“谁家” 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 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3.《渡荆门送别》中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 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 改写这两句诗。
参考答案
1.C (“乱花渐欲迷人眼”并不是说繁花盛开花团锦簇了,因为是 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 2.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 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 “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 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 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句,一种叫做律诗。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
唐有名的诗人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
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结构图示
野 望
百无聊赖的心情——情 薄暮中所见——景
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情
惆怅、 孤寂的 情怀
李 白
回顾诗人
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是屈原之后最 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有 “_________”之美誉,与______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 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 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 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 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 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 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 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 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 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 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诗五首
ysw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唐诗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 意境。 4.多角度赏析名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
参考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 流入广 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自学指导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颈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 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 燕然。
自学指导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首联中哪一个词 写出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做什么? 透露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合作探究
1.颈联描绘了西部边塞奇特壮丽景色, 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 进行赏析。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 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王维奉唐玄 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 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参考译文
轻车简从地前往边疆慰问将士,我途中 要经过辽远的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那样飞出汉塞,像北归的 大雁那样飞入胡天。
2、诗人为何而愁?
3、既然是乡愁,则说明诗人此时 不在故乡,那么他身处何方?看到 何景,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何来到黄鹤楼?除了美景还有何处 吸引着他?
2、诗中出现两个“空”字,试比较 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 同。
主题概括
本诗是崔颢宦游到黄鹤楼时有感而作,描写了在黄鹤楼俯 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 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了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 思乡愁绪。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档案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 门(今山西河津)人。常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和田园 生活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 现实不满。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 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
随堂测试
1、结合《野望》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黄鹤楼》 的颈联和尾联。
随堂测试
3.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 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 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 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 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中唐时期
成绩最卓越的是白居易。
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
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律诗参见教材61页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档案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 “诗魔”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 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参考答案
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 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 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 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 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 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 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3. B (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七月, 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 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 庆三、四年(823、824年) 间的春天。
朗 读 七言律诗可以按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朗读。 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体会心境、想象画面朗读古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崔颢
作者档案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 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 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 伟,著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 那首《黄鹤楼》。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 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 得雄浑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