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

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咏古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在献计献策倾注的情感。

2、品味诗歌象征、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背诵诗歌名句,品味其中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人生阶段中,人最喜欢回忆的过去是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而一个朝代呢?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推进新课:1、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fán)乡,因称“杜樊川”。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题乌江亭丨沪教版(2015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题乌江亭丨沪教版(2015秋)

题乌江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2. 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

4.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牧诗诗歌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杜牧诗的意境和风貌。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

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为弘文馆校书郎,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献诗启》)。

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

《题乌江亭》教案1

《题乌江亭》教案1

《题乌江亭》教案1《题乌江亭》教案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学习《题乌江亭》,初步了解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 、学会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分钟)杜牧,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晚唐诗人的《题乌江亭》,这是一首咏史诗。

这一类型的诗,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接触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以前的课本里有出现过哪一些咏史诗词?《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这些题目都有哪些共同点?1 、出现古迹名、古人名;2 、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 题目中出现以上字词的有可能就是咏史诗。

咏史诗写的是古人古事,而作者不可能单纯写这些人和事,他的主要目的是借这些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情和志,所以咏史诗总的感情特点可以用“借古言志”来概括。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牧写《题乌江亭》要言的是什么志。

二、学习《题乌江亭》1 、学生齐读( 1 分钟)2 、怎样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3 分钟)要了解诗歌中的古人古事。

要了解诗人的现实处境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

挖掘古人古事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点,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3 分钟)——项羽乌江自刎。

乌江亭,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

项羽率 28 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 ”,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doc》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dumu/87546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K12学习】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K12学习】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一、整体背诵。

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二、朗读、提问思考: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件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三、怀古咏史诗1、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国势衰微壮志难酬功业未成2、如何鉴赏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四、鉴赏诗歌1、弄清史实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

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遣怀》2、体会意图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一种英雄气节。

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杜牧,你怎么看?3、诗歌赏析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员工,我们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促进我们的快速成长,让教学工作更加科学。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如何写好呢?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题乌江亭》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史诗的方法。

3.学诗人借古抒情,忧时忧乱的情怀。

4.阅读并背诵《题乌江亭》。

教学* *掌握咏史诗的赏析方法,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忧乱的情怀。

教学困难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进口:亲近经典可以让你走上智慧生活的道路。

有人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懂生活;不尝唐诗,就看不懂中国诗。

今天,让我们漫步晚唐诗坛,领略杜牧史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投影)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Xi)人,唐代诗人。

杜牧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

李商隐也被称为“小杜丽”。

因为他晚年住在长安南樊川山庄,后人称他为“杜樊川”,写的是《樊川文集》。

三.重温杜牧的诗(投影)《清明》《赤壁》《江南春》《泊秦淮》《题乌江亭》小结: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善于把对国家大事和人民群众的忧虑与诗歌紧密结合起来,他的作品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第四,鉴赏史诗的步骤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面?东西?b、诗人的观点?表达的是什么词?C.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老师的补充说明一般有几种:表达对历史认识的人的感受;担心现在还是伤害现在——明朝)D.写作技巧?老师补充说明:立意百花齐放:有写景抒怀、叙述历史抒怀、直接论述感受等几种思路。

技巧主要讲究它的典故,无论是自我比较还是比较等。

动词(verb的缩写)学习《题乌江亭》1.检查预习,阅读全诗(集体阅读)。

思考:这首诗背诵了什么历史?你对诗歌了解多少?提问引导澄清:咏项羽历史。

从诗题《乌江亭》和《江东多才子》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请同学讲一个乌江亭项羽的故事。

(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 题乌江亭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 题乌江亭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法学法
讲授法 问题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回忆过去?为什么?
任务二
1.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并按照归纳的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分析。完成另外两首有关华清宫诗歌的比照阅读。
2.引导学生在完成独立思考的根底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自己的看法。
合作探讨问题:
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段视频,你们会如何拍摄和编排?
3.请个别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进行评价补充。
4.要求学生快速完成课堂小测题。
1.独立自主完成导纲上的题目。
2.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自己的看法,聆听其他组员的意见。
3.完成课堂小测。
3.达成学习目标二。
通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自主学习,对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的迁移运用。
任务三
与学生一起回忆杜牧的其他诗歌,总结杜牧其人及其作品风格和诗歌成就。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课
学生年级
高二
学生班级
授课教师
主备教师
课 时
1
课程标准描述
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编号:GEYWXX1201904 2019年4 月日编制人:高二语文组课题: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导学提纲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1.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阅读导纲的补充资料以及聆听老师课堂的讲授,了解杜牧的生活时代和生平,以及杜牧的主要作品和诗歌成就。

2.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整合(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杜牧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整体背诵。

(《春江花月夜》)
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
二、朗读、提问
思考: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件
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三、怀古咏史诗
1、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
国势衰微壮志难酬功业未成
2、如何鉴赏(或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的方面:)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对比、自比)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四、鉴赏诗歌
1、弄清史实
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

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遣怀》
2、体会意图
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一种英雄气节。

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杜牧,你怎么看?
3、诗歌赏析
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
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总结
1、借古抒怀(议论)。

(诗人重评历史,表达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2、以议论明理,见解新颖、深刻。

(诗中含一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积极意义。


4、领悟感情
5、分析写法:议论
五、对比分析
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它决定找到那一撇。

它找了很多人问那一撇是什么。

对于那一撇,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学生说是分数——“我”觉得这不是它要的,那一撇到底又是什么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

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①杜诗好。

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

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

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③第一首好。

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

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

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2、为什么两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牧乃世家子弟,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杜牧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耻”,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六、小结
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
A、咏古迹
B、怀古人
C、忆古事古事——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2、思想内容:
A、感慨盛衰无常
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
D、评价历史是非
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