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题乌江亭_诗词赏析_唐_杜牧

鉴赏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 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 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 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 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 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 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 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 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 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 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 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 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 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 “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 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 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 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鉴赏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 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 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 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 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鉴赏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
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 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 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 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 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 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原⽂:叠题乌江亭①王安⽯有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来③?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常的悲哀,中原⼀败之后⼤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卷⼟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兵败⾃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诗,表现了王安⽯对项⽻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胸襟不够宽⼴,如果项⽻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重来。
⽽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刎之处。
项⽻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呢?“男⼉”⼆字,令⼈联想到⾃诩为⼒能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的艺术概括。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乌江,以其清澈的水流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游览。
而在乌江边上的一座古老小亭,更是成为了乌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乌江亭,坐落在乌江畔,被古老的树木环绕着,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这座亭子,虽然岁月的痕迹已经在它的墙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是它却依然矗立在乌江边,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亭子的外形古朴而典雅,采用了传统的中国亭子建筑风格,四根阳柱支撑着朱红色的歇山瓦顶。
亭子的主体结构由花岗岩制成,石材的光滑质感给人一种精致的感觉。
亭子上面有几幅流传下来的对联,其中一幅写着:“乌江水千年,古亭人万代”,这幅对联用简洁而又质朴的语言形容了乌江亭的历史悠久和代代相传的文化氛围。
在乌江亭下,湍急的江水奔涌而过,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天女散花,美丽而动人。
亭子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为这座亭子增加了一抹自然而又清新的色彩。
而在亭子的一侧,是一块平整的石阶,将乌江亭与江水相隔开来。
这里正是人们停留,观赏风景的最佳位置。
站在石阶上,透过亭子的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水中的磅礴与奔腾。
乌江亭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文化的瑰宝。
亭子内部陈设着许多展品,展示了乌江亭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乌江亭的故事,感受到了乌江流域的文化底蕴。
这座小小的亭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代代相传,让人们不忘记乌江的风采和历史。
乌江亭,作为乌江的代表,不仅代表着乌江人民的骄傲,更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每当游客们来到乌江亭,都会带着敬畏的心情和欣赏的眼神,静静地站在亭子旁边,感受乌江的静谧和深沉。
乌江亭,虽然只是一座普通的小亭子,却凭借着它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乌江的一道地标。
它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看,也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和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吟唱的对象。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乌江的独特之处,也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乌江亭,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情感和记忆。
它以它的沉静和宁静,让人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题乌江亭注释译文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

【唐】杜牧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 项 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 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 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 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晚唐杰出诗人,字牧 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杜牧人称“小 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 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 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Page
1
Page
Hale Waihona Puke 2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鉴赏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鉴赏《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叠题乌江亭》原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及注释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注释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项羽。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⑸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鉴赏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乌江亭位于我国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
它坐落在乌江两岸,四周山环水绕,景色宜人。
乌江亭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仿古楼阁式建筑。
亭内的木构架、石柱、瓦片等建筑材料均为当地材料,经过多次维修和保养,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亭外有一湖清澈的湖水,湖中有多种鱼类在水中嬉戏,给人一种宁静和平的感觉。
乌江亭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最吸引人的要数亭内的彩色壁画。
这些壁画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
壁画上绘制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除了彩色壁画,乌江亭还有许多古代的文物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幅《乌江图》了。
这幅画以乌江为背景,绘制了江水潺潺、山峦连绵的壮丽景象。
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代人们过往的生活场景。
这幅画被誉为画界的杰作,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
乌江亭不仅有独特的建筑和文化,还有丰富的民俗和传统习俗。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亭内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元宵节庆祝活动。
届时,亭内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灯笼,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也摆满了亭子的周围,人们可以观赏表演、品尝美食、玩游戏,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乌江亭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的古建筑,它融合了建筑、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在未来,我相信乌江亭将会更加繁荣兴旺,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我们也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乌江亭这样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能够继承、感受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GEYWXX1201904 2019年4 月日编制人:高二语文组课题: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导学提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阅读导纲的补充资料以及聆听老师课堂的讲授,了解杜牧的生活时代和生平,以及杜牧的主要作品和诗歌成就。
2.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整合(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
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二、咏史怀古诗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二)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
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 语言:含蓄
6.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7.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三)鉴赏步骤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
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一、导入
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到的杜牧
杜牧的作品
二、深入学习《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一)《题乌江亭》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
3、作者议论(批判)的依据是什么?
4、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5、对比阅读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按照以上咏史怀古诗步骤鉴赏
史实:
诗人观点:
词句或技巧:
写作目的:
写作技巧:
三、拓展延伸
自主完成对比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检测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②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③承露丝囊:群臣赠送的礼物。
④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成。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
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B.诗人来到前朝遗址,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
写出了紫苔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
得其乐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
从诗的整体看,诗人
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
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
D.诗人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
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