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合集下载

福建省2006—2013年高考文化经典题及答案参考资料

福建省2006—2013年高考文化经典题及答案参考资料

福建省2006—2013年高考文化经典题及答案2006年9.阅涣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⑪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2分)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⑫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4分)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4分)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2007年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可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3分)译: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译: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意思对即可)2008年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06年福州市部分达标校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

2006年福州市部分达标校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

2006年福州市部分达标校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组卷:福州格致中学2006.5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12分,每题3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2题。

①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被接受和“操作”。

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

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范围。

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②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

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就值得研究。

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

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

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历史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

“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主要条件。

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

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

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③明了这一点还不够。

回顾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的“吸纳百川”。

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

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1.与第①段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这句话的意思不一致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并非象几何学中的公理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B.应依据时空的变化,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重新审视。

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已经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第 I 卷(选择题,共24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现实利益,而且更大程度上为公众自身的信念所左右。

在他看来,公众的舆论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牢固的信念之上,这种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报道和新闻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报刊等大众媒介通过经年累月的报道和宣传,塑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知觉模式,从而在公众头脑中植入一整套“固定的成见”——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这种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去现察世界并形成舆论。

他说;“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

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这些先入之见把某些事物划分为熟悉的或陌生的,强调了这种区别,所以,看到了有一点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一点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

”他认为,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地形成时,我们都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但是,固定的成见并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常常是有条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社会意识的统一和公共价值的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固定的成见就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1.下列对李普曼的“固定的成见”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固定的成见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使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

B.固定的成见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它是有条理并能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

C.固定的成见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统一社会意识、认同公共价值有积极意义。

D.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2006届高三语文试卷(厦门双十中学)

2006届高三语文试卷(厦门双十中学)

2006 届高三语文试卷命题:厦门双十中学许鹄翔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 和第Ⅱ卷 ( 非选择题 ) 两部分。

共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势必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第Ⅰ卷答案填在第Ⅱ卷前的答题卡上,第Ⅱ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题。

4.考试内容: 2006 年《考试纲领》规定的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 12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 4 题贵州“密码”有望揭开地球生命衰荣之谜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发生六次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此中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那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其结果致使超出90%的海底生物在瞬时灭绝,只剩下少许低级的生物。

今后在三叠纪,这些生物经过起码400万年的时间才渐渐进化为高级生物,并使整个世界渐渐繁华。

长久以来,地质学家们都在找寻致使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由和努力解答今后生命的复苏过程为何这样漫长,而隐蔽在地球某些角落的地质标本就成为他们索求“密码”的“藏宝图”。

这批国际地质学家正在观察的罗甸县区块,属于地质学界有名的“大贵州滩”地区,被地质学界誉为“研究三叠纪的宝地”。

国际三叠纪地层分会主席迈克·奥切尔德说:“我在这里看到了中三叠纪和下三叠纪清楚的界线,在一个剖面上,有这样完好的记录,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它应当作为全世界的样本。

”“大贵州滩”的命名者中国地质学家魏家庸说:“我们所观察的这个地方的地层剖面,集中展现了二叠纪到三叠纪地质变化的过程。

就像上帝之手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中断地按下的快门,这段历史在此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在此次观察中,地质学家们发现了菊石化石和大批生物礁化石。

作为海底生物种群生活的场所,有地质学家认为,生物礁有可能加速了生命复苏的过程。

迈克·奥切尔德说:“地球历史上最大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是诸多要素共同致使的结果。

研究它对人们此刻的生活有侧重要的价值--怎样认识地球环境和应付环境的变化。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和解析(全国卷II)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和解析(全国卷II)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语文(黑龙江、吉林、内蒙、贵州等)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11页。

考试结束后,交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嘉奖誓死如归奏效越俎代疱B.慰籍弱不经风整饬历久弥新C.真谛既往不咎小憩举步为艰D.体恤提缩挈领端倪磬竹难书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须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呤人乐观。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福建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福建卷

2006年福建语文高考试题第Ⅰ卷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现实利益,而且更大程度上为公众自身的信念所左右。

在他看来,公众的舆论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牢固的信念之上,这种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报道和新闻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提刊等大众媒介通过经年累月的报道和宣传,塑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知觉模式,从而在公众头脑中植入一整套“固定的成见:--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这咱刻析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觉去观察世界并形成舆论。

他说:“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

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这些先入之见把某些事物划分为熟悉的或陌生的,强调了这种区别,所以,看到了有一点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一点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

”他认为,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

“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地形成时,我们都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但是,固定的成见并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常常是有条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社会意识的统一和公共价值的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言以薇之,固定的成见就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1.下列对本普曼的“固定的成见”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固定的成见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使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

B.固定的成见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它是有条理并能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

C.固定的成见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统一社会意识,认同公共价值有积极意义。

D.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建立在现实利益苦础上,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公众自身的信念。

厦门双十中学2006届高三语文试卷

厦门双十中学2006届高三语文试卷

厦门双十中学2006届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第Ⅰ卷答案填在第Ⅱ卷前的答题卡上,第Ⅱ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题。

4.考试内容:2006年《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一.(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贵州“密码”有望揭开地球生命衰荣之谜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发生六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那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其结果导致超过90%的海底生物在瞬间灭绝,只剩下少量低级的生物。

此后在三叠纪,这些生物通过至少400万年的时间才逐渐进化为高级生物,并使整个世界逐渐繁荣。

长期以来,地质学家们都在寻找导致这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和努力解答此后生命的复苏过程为何如此漫长,而隐藏在地球某些角落的地质标本就成为他们索求“密码”的“藏宝图”。

这批国际地质学家正在考察的罗甸县区块,属于地质学界著名的“大贵州滩”区域,被地质学界誉为“研究三叠纪的宝地”。

国际三叠纪地层分会主席迈克·奥切尔德说:“我在这里看到了中三叠纪和下三叠纪清晰的界限,在一个剖面上,有如此完整的记录,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它应该作为全球的样本。

”“大贵州滩”的命名者中国地质学家魏家庸说:“我们所考察的这个地方的地层剖面,集中展示了二叠纪到三叠纪地质变化的过程。

就像上帝之手在地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间断地按下的快门,这段历史在此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在这次考察中,作为海底生物种群生迈克·奥切尔德说:“地球历史上最大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是诸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研究它对人们现在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何认识地球环境和应对环境的变化。

”1.文章标题中的“密码”在文中具体指的是:A.生物化石和生物礁化石B.生物化石和生物礁化石包含的信息C.地质标本D.地质标本包含的信息2.下列表达和原文的意思相同的是:A地质学家们都在寻找二叠纪末期导致这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和过程。

2006年高考福建卷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高考福建卷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全卷共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2.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2,回答3—5题。

3. 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4. 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 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 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 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D. 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5. 依图示资料可知A. 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 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 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 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

读表1,回答6—8题。

表一A. 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B. ②国光矿物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 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D. 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7.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8.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第 I 卷(选择题,共24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现实利益,而且更大程度上为公众自身的信念所左右。

在他看来,公众的舆论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牢固的信念之上,这种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报道和新闻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报刊等大众媒介通过经年累月的报道和宣传,塑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知觉模式,从而在公众头脑中植入一整套“固定的成见”——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这种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去现察世界并形成舆论。

他说;“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

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这些先入之见把某些事物划分为熟悉的或陌生的,强调了这种区别,所以,看到了有一点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一点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

”他认为,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地形成时,我们都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但是,固定的成见并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常常是有条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社会意识的统一和公共价值的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固定的成见就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1.下列对李普曼的“固定的成见”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固定的成见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使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

B.固定的成见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它是有条理并能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

C.固定的成见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统一社会意识、认同公共价值有积极意义。

D.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公众自身的信念。

B.公众舆论是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观察世界而形成的。

C.人们对大多数事物的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并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

D.当成见的体系尚未牢固形成时,人们对那些能支撑成见的和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都不会关注。

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

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

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

”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

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

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

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

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

人类的主要疾病不是由一种基因而是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之中还有环境因素。

3.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鼠遗传研究将揭示人类主要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

B.老鼠遗传研究将找到人类主要疾病的新药物和新疗法。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D.老鼠遗传研究将弄清不同的人类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的影响。

4.根据文中提供的倌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欧洲老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它将消除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B.如果“欧洲老鼠”计划能使科学家知道人体两万种基因的作用,就能提高人类智力。

C.如果能够发现“黑六”体内每种基因的作用,相应的人类基因的作用就能得以了解。

D.“欧洲老鼠”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将极大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

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

⑤徂:通“殂”,死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D.余甚或焉或:通“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②⑤⑥D .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 .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 .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 .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第Ⅱ卷(共126分)四、(24分)9.阅涣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⑴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2分)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4分)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4分)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 C . 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3分)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11.默写。

(8分)⑴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⑤选四小题,⑥—⑧选二小题)(6分)①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②,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③金风玉露一相逢,。

(秦观《鹊桥仙》)④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⑦,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⑧,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⑵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课文原文填写。

(只选一小题)(2分)⑨杜甫《旅夜书怀》诗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两句是:,。

⑩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

五、(20分)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泪与笑粱遇春①匆匆过了二千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

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这些怪弄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