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一一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合集下载

不着点墨,尽显风流——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

不着点墨,尽显风流——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

不着点墨,尽显风流——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留白,原本是中国绘画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即在整幅画面中适当留下空白,什么也不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以达到“此时无笔胜有笔”的艺术境界。

后来,这种手法渐渐被移植到文学创作中。

作者故意隐去要表达的含义,而运用一些特殊的文字,让读者去揣摩诸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蕴含的哲理、人物的情感等。

这种技巧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简约含蓄,有“言有终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而读者则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徜徉在想象的殿堂之中。

留白,可以在文章任何一处展开,但多用于结尾。

留白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悬念设疑式这是最直接的留白方式。

悬念迭起的情节,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思维,让读者欲罢不能。

或者反客为主,原本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却用设置疑问的方式,将问题抛给读者,让读者自己从只言片语中去寻找答案。

【典例一】苗若兰站在雪地之中,良久良久,不见二人归来,当下缓缓打开胡斐交给她的包裹。

只见包裹是几件婴儿衣衫,一双婴儿鞋子,还有一块黄布包袱,月光下看得明白,包上绣着“打遍天下无敌手”七个黑字,正是她父亲当年给胡斐裹在身上的。

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着那婴儿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万种,不禁痴了。

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归来和她相会?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金庸《雪山飞狐》)【典例二】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那是自然的呼唤,那是乡情的呼唤,那是困处的歌唱,那也是人性的歌唱。

为了寻找那一只蟋蟀,城市人一窝蜂地背起行囊,加入到自助游的行列中。

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吴丹红《城市里的蟋蟀》)例一中,胡斐、苗人凤、苗若兰三人之间,交织着仇人、恋人、亲人这些复杂的关系,其中胡斐最为为难:不砍,父仇难以得报;砍,如何面对若兰?然而,金庸不愧是武侠巨擘,他在小说结尾连设两个悬念,把难题转嫁给读者,让读者去设想结局。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及鉴赏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及鉴赏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及鉴赏《人月圆·山中书事》是由张可久所创作的,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具体写作时间不详。

作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月圆·山中书事》元代: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

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

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

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人月圆·山中书事》注释人月圆:曲牌名。

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

《中原音韵》入“黄钟宫”。

曲者,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到老。

《人月圆·山中书事》赏析序文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

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

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

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

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到的, 只是供给他们适 当的条件和照料 , 让他们 自己成长 。如果
严重 的后 果 甚 至 是 学 生 失去 了对 母 语 的 兴 趣 和 热情 。
把他们 当做工业原料 , 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 , 硬要把他们 制造成

还有些课 堂 , 内容安排的很满 , 活 动安排 的丰富 , 表演 、 唱歌
么, 在语 文阅读教学 中为什 么特别需要留 白, 什 么样的留白才更有效 , 才称得上真正的留白艺术 , 正成为本文试 图阐述 的主要 内容。
【 关键 词 】语文 阅 读教 学 留白艺术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3
意义
方式方法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9 9 2 — 7 7 1 1 ( 2 0 1 6 ) 1 2 — 0 3 8 — 0 1
阅读 教 学 的课 堂 上 给 学 生 留下 足 够 的 接 受 、 理解 、 整 理 的空 间 。
如果利用 留白艺术 ,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 的特 点有意 识地 留出一段空 白时间让学生 消化 、 吸收 、 思考 、 练习 、 回答 、 辩 证等, 以激发 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 而且 教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 中,
“ 新课 标” 也要求说 : “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 的行 为 , 不应 以 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 受 、 体 验和理解。” 在 阅读教学 中合理 的利用 留白, 既符合学生 的身心 特点 , 也符合语 文文本 的特征 , 能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 。
语文是母语课程 , 具有民族化特点。同时它与数学 、 物理 、 化 学、 生物等 自然科学 的学科不同, 它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 , 它是通 过对 授课节奏 的强弱控制 , 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每个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热情 , 使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绘画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虚实。

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他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

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而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空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

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唐诗最善于留白,“犹抱琵琶半遮面”、“小叩柴扉久不开”、“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等都是留白。

使用省略是诗的基本特点,留下空白,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艺术。

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的大部分文字是写老妇“前致词”的。

老妇的话全是让吏逼问出来的,可是吏“一何怒”的逼问,没有在诗中出现,省略了。

作者不说出来,就是要让读者补上。

通过我们的合理想象,老妇先是尽力摆脱,后是主动要求,其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中吏的形象是我们通过老妇的答话想象出来的,如果直接写出来,失去了空白,诗就变得苍白了。

空白是一种美,读诗要读其有,还要读其无,虚实的表现就是作者灵气的表现,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跌宕起伏、悬念迭生的小说情节本身就是留白的结果。

艺术是相通的,小说中留白的艺术也是某些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所在。

例如下面这篇:愿望10岁时,伟站在家乡的田坝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但肚子咕咕直叫。

他想,要是能饱饱地吃一顿白米饭,看几本心爱的小说,那该多好啊!20岁时,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顿顿有鸡鸭鱼肉,书柜里摆满各种书刊。

他想,要是能把倾慕已久的鹃娶回家,那该多好啊!30岁,伟成了单位领导,娶了鹃做妻子。

他想,要是再有个红颜知己,那该多好啊!40岁,伟成了主管部门领导,也金屋藏娇了。

他想,要是银行是我家开的,那该多好啊!50岁,伟进了监狱,四面高墙电网。

他想,要是能站在家乡的田坝上,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那该多好啊!这篇文章纯粹地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空白”,让你去想象、去补充、去创作,从而思之得之。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艺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含蓄。

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所以在力求做到以言传情的同时,还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像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托物寄意古诗常常借客观的物象或寄兴或言志,将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对照。

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

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

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

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此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对面落笔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邀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由自己对月怀人,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设想将来共同看月的团聚之乐。

想像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

大家熟知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

反笔见妙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

关于中国画留白的诗句

关于中国画留白的诗句

关于中国画留白的诗句
1. “留白之处韵味长,恰似那山间缭绕的云雾。

看那幅《寒江独钓图》,大片的空白,不正给人无限遐想吗?”
2. “中国画的留白呀,就如同寂静深夜里的那一抹月光,柔和而神秘。

想想《泼墨仙人图》,那空白多妙啊!”
3. “留白,那可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啊!就好像一首没有歌词的优美旋律,让人沉醉。

像《溪山行旅图》不就是这样吗?”
4. “哎呀呀,这中国画的留白简直太神奇啦!好比空旷原野上的一阵清风,舒爽惬意。

瞧瞧《富春山居图》里的留白呀!”
5. “中国画留白,那是一种无言的诗意表达啊!宛如平静湖面上的一只孤雁,寂寥而动人。

《牧马图》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6. “哇塞,这留白在中国画里可太重要啦!如同广阔天空中自由飘荡的云朵,自在又洒脱。

看看《雪景寒林图》的留白嘛!”
7. “中国画的留白啊,真的是别有洞天!好似广阔沙漠中那一眼清泉,珍贵而独特。

《匡庐图》不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吗?”
8. “嘿,这留白可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呀!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孤岛,充满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留白不也很有意思吗?”
9. “中国画留白,真的如同魔法一般!仿佛寂静森林中突然传来的鸟鸣,清脆悦耳。

《万壑松风图》的留白不正是这样吗?”
10. “哇哦,中国画的留白太绝啦!恰似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温暖而治愈。

《荷石水禽图》的留白就是很好的证明啊!”
我的观点结论:中国画的留白有着无尽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赋予作品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情感表达,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不画一笔,尽得风流——写作中的“留白”艺术探微

不画一笔,尽得风流——写作中的“留白”艺术探微
, , ,
岁 那 年 大 人 们 说 肯 听话 飞 顽 皮 岁

,
,

来 写 得 太 满 反而 不 好 而 含 蓄 曲折 藏 而 不 露
, , ,
,
,
,
曲径 通 幽 弦 外 有 音 言 外 有 意 文 虽 止 而 意 却
岁 时 我 和 青去 听香 港 巨 星 演 唱 会

听了
义 与人 生 学
小作家
、、
碌 一转 一 有 了
。 ,
他 眼 珠 子 骨碌
,
飞 能从 第 一 关 打 到 第 十 关
让 我佩服不
于 是 小 心 翼翼 地 提 笔 添 上 疆
绳 第 二 天 老 板喜 滋 滋地 迎 接 买 主 买 主 一看 画 就 要 退 定银
, ,
我 我
岁 那年 大 人 说 岁

,
,
肖聪 明
,
飞 也聪 明

老 板 一头 雾 水
,
他 让你 在 读
,

飞 玩 电 脑玩 网 络 已 玩 得 出 神入 化
。 ,
南方 一 家
, ,
其 作 品时 如 同咀 嚼橄 榄 果 愈 嚼 味 愈淳 美 满 是 余 香 良久 有 回 味

, 。

大 公 司花 高薪请 他 过 去
飞 走 时说 妹 别 怕 又点 点 头
, 。

… … 这 许 许 多 多 艺术



学不 是命运 我
出 息了
, 。

我摇摇 头
,
,
白 恰 像那 根没 画 出 的
,
缓绳

似 的 存在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者:沈新林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04期清初大诗人王士祯(1634—1711),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

他作为钱谦益之后的诗坛盟主,领袖文坛数十载。

“五十余年,海内学者仰如泰山北斗”(宋荦语)。

他弘扬司空图、严羽的诗歌理论,论诗标举神韵,创清初神韵诗派,提出“兴会神到,得意忘言”,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推崇王维、孟浩然清远闲淡的意境;并以大量的创作活动和实践风示天下,一时和者甚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艺景观。

《再过露筋祠》:“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以白莲喻指露筋女神圣洁高尚的节操,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

而《真州绝句》其二:“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则深得王维“诗中有画”的壸奥,富有神韵。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不仅在诗歌创作中颇受青睐,而且影响到作为叙事文体的小说。

一般看来,诗歌篇幅较短,字数十分有限,文字整饬精炼,作者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苦吟诗人完全可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小说文字庞杂散漫,要斟酌推敲,达到如此境界,肯定就不那么容易了。

事实又是如何呢?细细研究,其实不然,那部“看来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平常”的《红楼梦》,最伟大又最复杂,就十分娴熟地运用了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艺术表现手法,笔者曾经称之为“不写之写”(沈新林《无为有处有还无——论〈红楼梦〉的不写之写》,《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也有学人称之为“空白艺术”,其本质一样,仅仅称谓不同罢了。

下面请先欣赏小说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一段文字: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留白一一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作者:李晓云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9年第09期
写文章就像绘画,讲究留白,所谓留白。

就是在行文时不把话说尽、说透,有意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

这样“不着点墨”,却“尽显风流”。

我们来看看刘凤飞同学写的《小鸡和竿影》:
小鸡看见竿影横在地面,以为是条虫子在晒太阳,飞快地跑过去,用尖尖的小嘴巴啄着竿影,可是它怎么也不能把“小蟲”啄进嘴里。

一群小鸡看见了,叽叽喳喳嘲笑它。

这只小鸡受到同伴的嘲笑,羞愧地低下了头。

以后它看见什么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小鸡因不敢提虫子,结果饿死了。

短文写的是一只小鸡因害怕同伴嘲笑,不敢捉虫子,结果被饿死的故事。

故事精短,却耐人寻味。

小鸡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竿影的?它是怎样啄的,为什么没能把“虫子”啄进嘴巴里?一群小鸡是怎样看到小鸡啄竿影的,说了些什么嘲笑的话,说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是怎样的?小鸡听了心里是怎样想的,它为什么感到羞愧?这些文中没有写,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想象。

这样的留白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抵万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小鸡一样,害怕嘲笑,一旦遭到讽刺打击,就畏缩不前,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结果放弃了。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

哪里“留”,哪里“白”,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和中心决定。

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我们能够洞察人的内心世界。

好的题目简约而不冗长,新颖而不俗套,生动而不呆板。

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人教版五年级上)这个题目很有特色。

“童年”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基调,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个词语看似互不相干,意思却紧密相连,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画面,营造出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若不仔细阅读、体会,是体会不到这层关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