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上课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上课用课件)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押韵,每节押韵,逐行换韵。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单行两个音 部,双行三个音部,形成音节波动。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宋· 柳永)
(5)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的几 首离别诗相比,有何新颖之处?
【新颖一】 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 是人,这首诗离别的 却是康桥的一些自然之 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 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新颖二】 营造的气氛轻松。自古以来,离别总 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 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 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3、回环复沓,首尾呼应,螺旋上升。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 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徐志摩与康桥
1920—1922年,徐志摩游学于 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 时间,回国前夕写下了诗歌《康 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 恋之情。 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 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 的康桥》。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 重温,见到康桥的一草一木,触 景生情,感慨万千,挥洒而成这 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再别康桥》的教案13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的教案1【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
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十章——现代诗歌欣赏,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读,了解作者徐志摩的背景及其创作特点,分析诗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体会其意境美。
2.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掌握其诗歌创作特点。
3. 分析并感受《再别康桥》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诗中意象、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再别康桥》意境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作者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
3. 诗歌全文解读: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讲解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诗中的某一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意境,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再别康桥》2. 作者:徐志摩3. 诗歌特点:浪漫主义、意象丰富、韵律美4. 主要内容:别离、回忆、憧憬5. 重点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首《再别康桥》的诗歌。
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批改,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翡冷翠的一夜》、《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深入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解读2. 徐志摩诗歌创作特点的分析3.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感悟4.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一、诗歌的意象解读《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是理解诗歌意境的关键。
再别康桥(公开课课件)

——《毛诗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再别 康桥
第一步:走进诗歌,体会情感
再别 康桥
第一步:走进诗歌,体会情感
第一节引导:
◇三个“轻轻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 果?
◇意象“西天的云彩”如果改成“西方的康桥”,效 果有何不同?
再别 康桥
第一课时:走进诗歌,体会情感
第二节引导:
◇意象“金柳”融入了诗人什么情感?“那河畔的金 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 人什么情感?
第七节自主学习:
◇末节和首节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 什么感情?
再别 康桥
第一部分:走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歌,体会情感
自主梳理:体会情感的起伏
星辉:快乐 激动 忘情 清潭:赞美 向往 执着 青荇:无限的柔情,不尽的爱慕 金柳:深情 爱恋 不舍 云彩:作别的伤感
笙箫:难舍 低落 云彩:惜别 珍爱
再别 康桥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熟读背诵
再别
康桥 第第二二步步::走走出出诗诗歌歌,,欣欣赏赏三三美美 音乐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 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探究:徐诗是如何体现音乐美的?
再别
康桥 第二步:走出诗歌,欣赏三美
绘画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 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 富于色彩感。
◇由清泉到彩虹似的梦,由梦到寻梦,由寻梦到满载 放歌,诗人的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
再别康桥的课件(上课)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 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6岁的张幼仪成婚 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 年赴美国留学 年赴英国留学 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英,并于1922 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英,并于1922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 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 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 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 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月与陆小曼结婚。 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 应胡适之邀, 年秋,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 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 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 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 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 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 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 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 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 35岁 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1。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2.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 X,到此一游。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八篇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八篇有关《再别康桥》教案八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爱、自由、美”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 “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
结识了影响他 生命、终生为 之倾慕的一个 重要女性——
林徽音。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
到了当时伟大的
诗人泰戈尔,他
的诗作很大程度
上都受到了这位 大师的影响。
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4更加欢喜和眷恋
榆荫浮藻潭水图
3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水草河底招摇图
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1依依不舍
感情基调
首尾呼应
7依依不舍
挥手惜别云彩图
招手作别云彩图
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思考:为什么徐志摩对康桥有这种感情的变化?
• 1、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 。 • 2、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拓展阅读:赏析《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作业:
• 读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 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任选一 首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赏析文字。
再见
在那里,他
与英国伟大的
哲学家罗素、
文学家狄更斯
结为挚友。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 青荇 (xì ng) • 浮藻(zǎo) • 斑斓 (lán) 长篙(gāo) 漫溯 (sù)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诵读:《再别康桥》有什么特色?
1、建筑美(形式) 2、音乐美(语言) 3、绘画美(色彩与意境)
胡适曾经说:
“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
“爱,自由,美”。
总结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 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 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 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思考:
哪些字、词、句的描写体 现作者这种独特的情感?
云彩、金柳、青荇、柔梦、 夏虫、浮藻等
思考:诗人选择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 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诗人选取云彩,金柳,星辉 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 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 欣喜和眷念之情。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