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络上的腧穴分布、特征及其作用。

经络腧穴学深入探索了人体经络的奥秘,揭示经络与腧穴对人体健康的调节作用,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通过经络来连接和调节人体各个部位,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

经络系统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包括主要经络和众多络脉。

人体经络系统被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络脉的气血流动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经络的作用主要有调节气血运行、传导信息、调整脏腑功能等。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流动时,可调节局部组织的气血供应,保障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功能。

经络作为信息传导的通道,可以传递内脏器官的信息到体表,也可以通过体表腧穴的刺激来调节内脏功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此外,经络还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基本生理平衡,促进机体健康。

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经络与体外交叉的部位,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关键。

中医把腧穴视为能够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关键点,通过刺激腧穴,可以改变经络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作用是通过放血、止血、提气、疏通、调和等手段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腧穴的分布多样,不仅存在于全身的肌肉、皮肤等部位,也存在于内脏器官表面和牙齿等部位。

腧穴的特征包括位置准确、质地特殊、对刺激敏感等。

刺激腧穴可以通过神经传导、体液运动、物质代谢等多种途径产生作用。

腧穴刺激的方法有按压、揉捏、针刺、灸烧、拔罐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络解剖、腧穴定位和腧穴刺激三个方面。

经络解剖通过解剖学手段来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分布情况;腧穴定位是根据传统经络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通过触诊、按摩或电生理测量等方法来定位腧穴的位置;腧穴刺激是通过特定方法对腧穴进行刺激,观察其对机体的作用效果。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于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深化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络 总 论
第一节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学习经络腧穴学计划

学习经络腧穴学计划

学习经络腧穴学计划第一部分:学习目标设定在学习经络腧穴学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通过本学习计划,我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熟练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包括经络的走向、属性和功能,腧穴的位置和作用等。

2. 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循行规律等。

3. 掌握经络腧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经络刺激、灸法、按摩等。

4. 熟悉常见疾病的经络腧穴治疗方案,能够运用经络腧穴学进行临床实践。

第二部分:学习内容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我将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 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包括经络的概念、走向、属性和功能,腧穴的位置和作用等。

2. 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循行规律等。

3. 经络腧穴的诊断方法:包括腧穴反应、腧穴诊断等。

4. 经络腧穴的治疗方法:包括经络刺激、灸法、按摩等。

5. 常见疾病的经络腧穴治疗方案:包括头痛、月经不调、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的经络腧穴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我将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 阅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黄帝内经》、《灵枢》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2. 参加培训课程:定期参加相关的经络腧穴学培训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 实践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和实验,锻炼经络腧穴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4. 交流讨论:与同行、老师和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取更多的经验和建议。

第四部分:学习时间安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将把经络腧穴学作为学习重点,安排每周固定的学习时间。

具体安排如下:1. 每周至少安排3天的专业学习时间,包括理论学习、实践练习和交流讨论。

2. 在学习结束后,定期进行知识检测和能力评估,及时总结和调整学习计划。

第五部分:学习资源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经络腧穴学的学习任务,我需要准备以下学习资源:1. 专业书籍:购买相关专业书籍,包括经典著作和教材,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一、前 言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经络学说又是中医
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均有广泛 的指导意义。本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熟悉有 关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辨证施治,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本课 程教学时应辅以电化视听、 CAI 课件、形象教材及实验示教, 尤应加强在人体的点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教学 效果。
第二章 腧穴学概述 10 10
中 篇 第一章 手太阴 4 3 1 第二章 手阳明
8 6 2 第三章 足阳明 10 8 2 第四章 足太阴 6 5 1 第五章 手少阴 4 3 1 第六章 手太阳 6 5 1 第七章 足太阳 10 9 2 第八章 足少阴
4 3 1 第九章 手厥阴 4 3 1 第十章 手少阳 6 5 2 第十一章 足少阳 10 8 1 第十二章 足厥阴 4 3 1 第十三章 奇经八脉 12 10 2 第十四章 奇穴
6
下 篇 第一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8 8
第二章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6 6 共计学时数 126
四、大纲使用说明
1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课外,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 况,围绕教学内容,采用图表、模型、 CAI 课件、幻灯片及录 象等, 以增强教学效果。 2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经络、十二经筋的具体内容,可 按教材的编排顺序,以主带次地(即以经脉连带络脉、经别、经 筋)进行教学,也可将经脉、络脉、经别、经筋分开教学,既可 按流注顺序教学,也可按三阴、三阳归类教学。 3 .点穴示教宜分小班进行,先教师示范,后由学生相互练习, 老师巡回辅导。 4 .除教材外,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其它有关参考书籍,以巩固 和扩大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ຫໍສະໝຸດ 教学篇章 目的和要求 教学内容

什么是经络腧穴学

什么是经络腧穴学

什么是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经络腧穴学这种说法在中医中比较常见。

身体内的诺是非常复杂的,但也可以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调理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想要更好的了解经络穴位,也要清楚经络腧穴学的意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络腧穴学呢?详情了解。

★1.定义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针灸学、推拿学的核心内容。

是研究经络学和腧穴学的一门课程。

经络学是以经络理论和经络现象阐述了人体内脏、体表及各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经络相关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作用;腧穴学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阐述了腧穴的分布位置、作用规律及临床应用。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对临床各科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所主病候,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功效,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腧穴,了解现代对经络腧穴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经络和穴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达到能够对病证辨经、进而辨脏腑,准确定取穴位,运用经络学说和腧穴防治疾病的目的。

为今后学习掌握临床各科,尤其是《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学》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是学好针灸推拿学的关键所在。

★3.理论
在针灸推拿学科中,经络和腧穴的理论是指导运用针灸推拿防治疾病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理论,而且又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内容,经脉的循行路线和经脉的作用,穴位位置掌握的准确与否决定着临床治疗疾病的疗效。

因此,《经络腧穴学》,它既是一门专
业临床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针灸基本技能操作课。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四)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五)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六)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七)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对运动损伤的康复和运动性能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美容养生
经络腧穴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质量,达到美容和养生的效果。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成果和前景
针灸疗法
科学研究
针灸作为经络腧穴学的重要方法, 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将目光投向 经络腧穴学,探索其疗效机制和 临床应用价值。
经络腧穴的作用和功能
1. 促进循环 2. 缓解疼痛 3. 调整内分泌 4. 改善免疫系统
经络腧穴的分类
1 主要经络
2 络脉
包括十二经络和八奇经, 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之外的细小支脉,分 布于全身组织,与经络相 辅相成。
3 皮部腧穴
分布在身体表面的穴位, 常用于诊断和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经络腧穴的诊断与治疗《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是关于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了经络与腧穴的 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功能。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纵横网络,贯穿全身。它们传递 生命能量和信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腧穴
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与脏腑器官和身体组织 相连。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和治疗一系列疾病。
1
治疗
2
运用针灸、按摩、拔罐等手法刺激腧穴,
调理经络系统,促进疾病康复。
3
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症状 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所在。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 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领域
中医药
在中医药领域中,经络腧穴学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腧穴学》教学配套录像


录像内容主讲教师及职称
1 经


论十二经脉陈美仁
2 奇经八脉陈美仁
3 十五络、十二经别等陈美仁
4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陈美仁
5



论腧穴分类陈美仁
6 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方法陈美仁
7 特定穴:五输穴陈美仁
8 特定穴:原穴、络穴陈美仁
9 特定穴:背俞穴、募穴陈美仁
10 特定穴:郄穴-----交会穴陈美仁
11 腧穴的主作与主治规律陈美仁
12





论手太阴经络与腧穴陈美仁
13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胡蓉
14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胡蓉
15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胡蓉
16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李强
17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陈美仁
18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陈美仁
19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陈美仁
20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黄宇辉
21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胡蓉
22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李强
23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李强
24 奇经八脉概述黄宇辉
25 督脉经络与腧穴黄宇辉
26 任脉经络与腧穴黄宇辉
27 经外奇穴陈美仁
28 经络的纵横关系:根结与标本胡蓉
29 经络的纵横关系:气街与四海胡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