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第3课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 内容: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 祸。“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三纲五常”渊源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 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 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 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从宋代朱 熹开始,三纲五常常用。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 董仲舒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
田 蚡
董仲舒
辕 固 生
思考:
汉武帝为何要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以一个高 度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中央:设内朝 地方:刺史制, 颁布推恩令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必然要求思想上大一统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马平·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马平·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课堂笔记】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1、汉初的黄老之学社会背景:①经济:经济残败,百业待兴;②政治: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影响:①积极: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②消极:政治上君无为而臣有为;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外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内因:儒家学说积极自我调整,出现新的理论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政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③伦理观: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有利于汉代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得到汉武帝的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起用儒生参政;③文化教育: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授儒家经典。

影响: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限制君权过度膨胀;②教育: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③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延续两千年之久。

④消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汉代新儒学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学“礼”“仁”“仁政”“民本”思想;同时兼采众家思想之长,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全套课件
第1 课孔子与老子.ppt(4.22M)
第2 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1.45M)
第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635K)
第4 课宋明理学.ppt(707K)
第5 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ppt(852K)
第6 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ppt(1.60M)
第7 课汉字与书法.ppt(4.63M)
第8 课笔墨丹青.ppt(2.61M)
第9 课诗歌与小说.ppt(1.21M)
第9 课诗歌与小说.ppt(1.26M)
第9 课诗言志歌咏言.ppt(4.72M)
第10 课文以载道.ppt(1.98M)
第10 课从传奇到小说2.ppt(2.34M)
第11 课梨园春秋.ppt(4.23M)
第12 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2.ppt(837.50K)
第12 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ppt(1.65M)
第12 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ppt(368.50K)
第13 课文艺复兴巨匠的文人风采.ppt(1.20M)
第14 课挑战教皇的权威.ppt(356K)
第15 课理性之光2.ppt(1.32M)
第15 课理性之光.ppt(1.19M)
第16 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ppt(2.05M)。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待人: 真诚,宽容,理解和体贴他人,有爱心,彬彬有 礼,与人和谐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人: 善良、诚信、讲信誉、正派、讲义气、先义后利 *做事: 谨慎、果断、不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课后探究:
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 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 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 为正确吗?为什么?
积极:巩固_大__一__统__国__家__,
加强_中__央__集__权_ 消极:排斥其它_学__派__, 禁锢__思__想____。
大 一 统
政治 大
一统
天人感应(核心) A_君__权__神__授_______ B__天__谴__论__(_仁__政__) _
积极:限制__君__权____ 和防止___暴__政____。 消极:___唯__心____主义, 加强和神化了__皇__权____。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淘汰黄老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萧规曹随
曹参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 ,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 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汉初,___经__济__残__破__,__百__废__待__兴__。 2.内容:__治__身_____(养生),_治__国______。 3.特点:“___无__为__而__无__不__为__”(积极无为)
_______董___仲__舒__的__新__顺儒应学了统治者的需求。
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 104年)西汉思想家和政 治家。他一生治学,苦 读经书。有高尚的道德 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 他融合了百家思想, 创立了新儒学。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课标解读】课标阐述: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领会: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历史史实:理解概念: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学说、三纲五常、太学、董仲舒。

理解记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内容,西汉儒学教育的发展。

2、历史史论:分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时代需要,探讨儒学在西汉“独尊”的因素。

从秦“法家治国”到汉“儒家治国”的变迁,探讨其体现的治国理念的变化。

3、历史史识:探讨“大一统”学说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分析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本课分析】一、知识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运用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考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报道:2009年11月8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乡河北衡水举行公祭大典,纪念这位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诞辰2200周年。

董仲舒在历史上有何作为?后人为何如此尊重他?同时,运用课件展示西汉印象图片。

北京奥运西汉丝绸之路电影《汉武大帝》董仲舒公祭大典1★“设计小贴士”:把久远的历史人物运用新闻视频和文字报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的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板书)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该方式有何特点?学生总结: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2(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2(岳麓版必修三)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 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天同者
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 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 出仓谷,振困穷。”
③大一统的形成 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现了(
)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 C.①③④ D.①②③
B.①②④
汉武帝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淘汰黄老
力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练习巩固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 控制 B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是 C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3、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 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 要。 A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4、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 要求
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
2012年7月第3版第7次印刷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宋明理学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8课笔墨丹青
第9课诗歌与小说
第10课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理性之光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音乐与美术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三)

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 汉初,接秦之敝,诸 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侯并起,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 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 既定,民亡盖藏, 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书 食货志 食货志》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 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 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 3、黄老之学的作用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 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 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 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 官者以为姓号。 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 食货志》 食货志》 《后汉书.食货志
适应社会状况而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适应社会状况而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经济残败、 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修养生息、 修养生息、轻徭薄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D. ① ② ③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 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 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 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
实行“仁政”。 C.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D、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主要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和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君主 专制(封建)统治
“三纲五常”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 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 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 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该如何 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材料一: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 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 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 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不可食。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
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汉刚立时,遗留下很多秦朝的问题,百姓没有生计衣食。米一石五千钱,有 人吃人的事发生,人口减少了一半。于是高祖下令百姓可以买卖子女到蜀汉 之地,那里有得吃。当天下安定以后,百姓们没有房屋储蓄,天子也找不到 同颜色的四匹马给他拉车。而文武官员连马车都没有,只能坐牛车。)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儒家、法家都是“有为”政治,不能适应休 养生息需要。
重点知识:黄老之学的两个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和影响。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B、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 的政策。
(2)内容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因
时制宜”,实质是 “积极无为”
(3)结果: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
子”想混—乱七,国无之为乱而)治不适应君主专制(封建)统治 2、的儒需家求学。说怀有经远过大一目段标时的间汉的武帝自想我把调汉整初,的整无合为出 一整政治套转为变中为央一集种权积服极进务取的的新政的治理,论儒体学强系调。“文 3、事汉武的备强”大,其使积其极统进治取者的不特满点与足汉于武“帝无的为愿”望,相推 崇“切首合先有,提为出儒”统学而一顺治思应。想时,代独要尊求儒登术上,历汉史武舞帝台在。“董对仲贤舒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高考典题 链接
2、(2002年新课程文综)汉武帝“独尊儒
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高考典题 链接
3、(2002年全国)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
教科书:五经 老师:经学博士 学员去处:政府任官
结果: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高考典题 链接
1、(2004·上海)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
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 传》) 董的对策
(4)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 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1•.不汉朝能汉经适初过应推长强行时化“间中黄的央老休之养集学生权”息形,,势经到发济了展上汉的得武到需帝恢要时复。期和, (发展匈,奴政南治下上侵呈汉现;安定诸局侯面“,自但为是法各令家并,存拟,于思天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 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B.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思想 文化上确立主流地位
新儒学的推广: 教育官方化
中央 创建太学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 人才的官立学校
教育为儒家垄断
学而优则仕, 儒学为政治服务
地方 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
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 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 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 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良策”中赏识董仲舒,采纳了他的三大建议,成 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A.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国家统一,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B.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需要 C.儒学形成了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2)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A.“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