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诗词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附赏析)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出塞》·王昌龄·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枫桥夜泊》·张继·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着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名扬海内外)《早发白帝城》·李白·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九年级下册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个“异”字统领上片,写出了边塞的特有风光,化用“雁飞回雁峰”的典故,极言塞外天气极寒。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的手法,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但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典,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自比孙权,表现了词人的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化用“遣冯唐”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情感。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化用“天狼星”的典故,(比喻,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将敌人比作天狼星,)表现了词人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用典,化用“晋王恺有良牛”的典故,并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声音,写出了军旅生活的激越雄壮,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8、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用典,化用白居易的诗,表现了词人革命道路上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
9、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比,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极不合理。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以春景写冬景,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互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辛。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视觉描写,一红一白,相互映衬,色彩鲜明,表现了边塞战士不屈的斗志。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留白的手法,含蓄委婉,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怅惘之情。
1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典,借用曹操的话,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逢入京使(XXX)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XXX)XXX不久归,各式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XXX。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
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
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84首)带赏析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⒈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⒉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⒊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述,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⒈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⒉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3.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⒈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⒉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4.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5.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初中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一)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毛毛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赶。
1.这首诗经过描述_______、小雨翻萍、_________的春日情形,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好的画面。
(2分)2.三、四句中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过山村[ 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如何的特色(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谈谈幸亏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低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腾而去。
一、二句写出了“雨”如何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6分)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述了如何一幅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怀方式,抒发了如何的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泛吴淞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夕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课外十首诗词赏析《龟虽寿》曹操,。
,。
,。
,。
,。
,。
,。
1、开头点出两个意象、点明它们虽长寿,但终有终结一生之时,写出苍生之伟大,寓藏哲理。
2、诗中刻画了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3、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及对未来宏图大业的向往。
4、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句《过故人庄》孟浩然,。
,。
,。
,。
1、本诗语言朴实平易,由“”到“”到“”又到“”一径写去,叙写一次应邀到农家做客的过程。
2、“绿树”两句写出了,“开轩”两句写出了。
3、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把和,融成一片,情景交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
,。
1、本篇是一首写景诗,逼真地描写了寺院的,表现了作者的情绪。
2、诗中哪两句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该画面。
3、“山光”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其中“人心”指。
4、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两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1、起句景物的描写暗寓节令正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点明王昌龄跋涉之苦。
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夜雨寄北》李商隐,。
,。
1、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以诗歌的形式写给妻子的回信,明明是写,却设想,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和,抒发了诗人的美好心愿。
2、“”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其后成了离情的代用词。
3、第三句中的“”紧扣“未有期”,表示愿望,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杜牧,。
,。
1、本诗写的是在晚唐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的一种情绪,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歌女,讽刺的对象而是那些。
2、第一句用词生动凝练,请找出来,说说它创设了怎样的意境?3、“”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人把该曲视为。
4、“,。
”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堪称“绝唱”。
《浣溪沙》晏殊,。
?,。
1、该词是伤春感时之作。
上片既写现在,又写过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交织、融合在一起。
2、“”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3、“,。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
1、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2、诗的前半部为,后半部为,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比喻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
,,。
1、这首词追叙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2、“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时间是“”,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3、两个“争渡”有何妙处?《观书有感》朱熹,。
,。
1、这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诗,实际上是写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寄托着对莘莘学子的希望。
诗以源头活水比喻,其蕴含的哲理。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两句。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中的“如许”指“”。
七年级下册课后十首诗词赏析《山中杂诗》吴均,。
,。
1.这首诗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2.诗中“窥”炼得极妙,试赏析。
《竹里馆》王维,。
,。
1.这首诗写了的情景,构成了的意境,传达出诗人的心情。
2.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3. 这首诗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
诗中还有诗人孤独凄凉一面的描写,如“”、“”等语辞的运用便是。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1.这首诗紧扣字,抒发感受。
2.“散”字用得妙。
试作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
,。
1.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逢入京使》岑参,。
,。
1.此诗作于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之情。
2.、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
《滁州西涧》韦应物,。
,。
1.这首诗些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传达了一种的心情。
2.此诗运用了的写法,例如。
3.这首诗构思、练字都十分精巧。
请举例说明。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
1.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之感。
2.全诗用手法,写出唐王朝昔盛今衰的现实,及无比沉痛之感。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
1.本诗借描述,表露的情怀。
2.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的佳作。
《约客》赵师秀,。
,。
1.,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出它的“寂静”。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论诗》赵翼,。
,。
1.此诗通过对诗家、成就的回顾,表现了一种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的主张。
2.文中更体现出了大家常说的一句话:。
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长歌行》《乐府诗集》,。
,。
,。
,。
,。
1.本诗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2.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人生哲理,寄寓于、、等鲜明景象中。
3.富有哲理的主旨句,表明《野望》王绩,。
,。
,。
,。
1.诗中描绘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语句。
2.全诗于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
,。
,。
1.与题目中“早寒”相照应的景物描写的诗句2.诗中正面抒发作者思乡的语句,一个“”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3.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
,。
,。
1.诗人借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自己的心愿。
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景象,后四句抒写的心情。
2.“欲济无舟楫”比喻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言外之意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最能体现洞庭湖壮观景象的两字是、。
《黄鹤楼》崔颢,。
,。
,。
,。
1.前四句抒写、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烘托之情。
2.崔颢的《黄鹤楼》中,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中描写诗人在楼上眺望山川、草木景象的句子是,。
《黄鹤楼》中表达归思难禁的愁绪的句子是,。
《送友人》李白,。
,。
,。
,。
1.前两联记和。
第三联前半句以,来去不定,比喻;第三联后半句以,依依不舍,比喻。
末联借犹作别离之声,衬托。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
“青山”“白水”写出了,“”字勾勒青山的静姿,“”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秋词》刘禹锡,。
,。
1.前两句是(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
后两句描绘形象,抒发诗人之情。
2.诗中一反写秋萧瑟凄凉之感,反而显得爽朗明快、积极进取的诗句。
《鲁山山行》梅尧臣,。
,。
,。
,。
1.能点明深秋时节的语句2.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改”,“迷”妙在哪里?3.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浣溪沙》苏轼,,。
?!。
1.这首词上片表现词人心情,下片进而由,联想到,全词充满的情绪。
2.词的上阕描写了“”、“”、“”三幅画面。
3.“唱黄鸡”指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
1.体现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为国效力的语句2.“”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体现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3.以梦境的形式表明诗人抗敌复国的爱国之情的语句八年级下册课外十首诗词赏析《赠从弟》刘桢,。
,!,。
,!1.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
这是第二首,作者以为喻,勉励他的堂弟。
2.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分析: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4.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
,。
1.赏析“辅”“望”两字。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4.本诗中说明不要“共沾巾”原因的句子是,。
5.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象。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6.“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7.《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一般送别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何异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一.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分析“古人”和“来者”。
三.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的感情基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两句,并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