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一)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_________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代汉语试题

30. 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不同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之二虫又何知?
C.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D.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履帝武敏歆。(步迹) B.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事情)
C.造托江流兮,敬吊先生。(到……去) D.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使……躲藏)
E.及年岁之未宴兮,时亦犹其未央。(过了一半)
6.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不含贬义的是 ( )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C.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D.冯唐已老听吹嘘。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16.下列训释属于声训的是 ( )
A.《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集解:“苞氏曰:蔽犹当也。”
B.《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C.《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泄泄犹沓沓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属于同一个词的是 ( )
(1)形貌昳丽。(2)丽土之毛。(3)将军身被坚执锐。
(4)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5)鬼侯有子而好。(6)遂开门纳众。
A.(1)和(2) B.(1)和(5) C.(3)和(4)
D.(1)、(2)和(5) E.(4)和(6)
2.下列各字,按照“六书”分析属于形声字的是 (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使动用法的是 ( )
古代汉语练习及答案

习题1:常用工具书·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许慎_编著的《说文解字》,共分为540部首,收9353单字,重文1163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字面生涩而义晦的词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较为完善的有《隋书•经籍志》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经部•小学类。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检字法。
8.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经籍籑诂》;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故训汇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释名》。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经典释文》,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
20XX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经典释文汇校》。
古汉练习题

古汉练习题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的()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2、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日除鱼B、象朱牧闻C、集日信暴D、山河旦车3、下面各组复音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A、匍匐参差萧条狼藉B、栗烈荒忽婀娜造次C、凛冽燕婉婵娟独特D、淡漠扶摇逶迤消息4、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D、宋何罪之有?5、下列四句中,用作指代性副词的“见”是()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6、下列四句中,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施事者)的是()A、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遂置姜氏于城颍。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7、在“是谁之过与”中,“是”的语法分析是()A、指示代词作主语B、判断词,表肯定判断C、指示代词作定语D、指示代词作谓语。
8、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A、姜氏欲之,焉辟害?B、万钟于我何加焉?C、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D、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9、下列四句中,含介词前置宾语的“孰与”句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0、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A、宫之奇以其族行。
11、下列各句中,“之”是动词的是()A、之二虫又何知?B、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负耒耜而自采之滕。
D、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尽心焉耳矣。
12、《论语·季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萧之言肃也”,这一注释属以下训释方式中的()A、义训B、声训C、形训D、互训13、在“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段是()A、用典B、委婉C、共用D、分承14、在“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中,“壮”的用法是()A、形容词用作谓语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5、下列各联诗句,有对仗的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古代汉语,又称古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的一种形式,它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 请解释“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2. 阅读以下古文段落,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 请解释“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并给出例句。
5. 阅读以下句子,并指出其主谓宾结构:> 吾日三省吾身。
6. 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7. 请解释“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并给出例句。
8. 阅读以下古文段落,并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答案1. “之乎者也”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于句中起到停顿、连接或强调的作用。
“之”通常用来代指人或事物,“乎”、“者”、“也”多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判断或陈述。
2.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又时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3.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用作使令的意思,使宾语做某事。
例如:“使”字,可以翻译为“让”或“使”。
4. “宾语前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会放在动词之前,起到强调的作用。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身”就是宾语前置。
5. 主谓宾结构为:“吾(主语)日三省(谓语)吾身(宾语)”。
6. “意动用法”是指动词表示一种意向或愿望。
例如:“欲”字,可以翻译为“想要”。
7. “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句式,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互换,起到强调或修辞的作用。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桃之夭夭”就是倒装句。
8. 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和拟人。
“桃之夭夭”是排比,“灼灼其华”是拟人,将桃花比喻为有生命力的少女。
(完整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1.---------------1.汉字是【B】A。
拼音文字B。
表意文字C.图画文字D.想象文字2.最早界说"六书"的是【A】A.许慎B.王引之C.段玉裁D.张玉书3.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B】A。
指事B.象形C.会意D.形声4.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B】A.象形B.指事C。
会意D.形声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C】A.苗闻病功B.领宇斧暮C.颖阁辨霖D.肌篱衷眉6.与"颖"的形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B】A.领颇颔题B.修腾佞赖C.项颜戴藏D.颍稽指诣7.与"罟"的声旁所在位置相同的一组是【A】A.茅简耄空B。
嫔帘屏疗C.窜症肩届D.扉屈痣近8.依据文字的通行时代命名的是【C 】A。
甲骨文B。
金文C.战国文字D.小篆9.以形体特点命名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战国文字10.因用途而命名的是【B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11.标志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最终完成的是【C 】A.甲骨文B.隶书C.楷书D.魏书2.---------------1.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C】A。
只有现在的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B.只有本字引申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C.只有早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D.通过字形探求词义。
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 】A.许慎B。
张玉书C.阮元D.王引之3.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学著作是【B】A.《康熙字典》B。
《说文解字》C.《经籍纂诂》D.《辞海》4.下列例句"发"字用其本义的是【C】A.秦王发图B.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C.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D.王何不发将而击之5.下列例句"驰"字用其本义的是【A】A.毋驰而弓B.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一、填空题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汉著。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三十和七十列传。
现在最通行的是“三家注”本,集解,索隐,正义。
2.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个,韵部有个。
3.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划分出来的。
4.反切的原则是、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相国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原书分为十二,六,八,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因为书中有,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6.据王力研究,上古30韵部按韵尾的不同,分为三种,分别是、、。
7.反切的原则是、8.《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相国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原书分为十二,六,八,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因为书中有,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9.据王力研究,上古30韵部按韵尾的不同,分为三种,分别是、、。
10.《吕氏春秋》是相国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原书分为十二,六,八,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因为书中有,后人也叫这部书为。
11.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个,韵部有个。
12.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划分出来的。
二、选择题1.《吕氏春秋》是什么时候相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A.战国末年B.春秋末年C.战国初年D.春秋初年2.下面不属于现在最通行的所谓《史记》“三家注本”的是( )A. 南朝宋裴骃集解B. 唐司马贞索隐C. 唐守节正义D.唐孔颖达注疏3.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A.发音方法B.发音规则C.发音部位D.发音理论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中存在的特殊语法现象是()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名词用作状语D.名词作动词5.下列加点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B.吾将曵尾于塗中.C.奏刀騞然,莫不中.音D. 木之中.绳,而輮以为轮6.对“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通罹B.取指被举用C.文学指古代文学名著D.罪当理解为意念上的被动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省”的词义是()A.检查B.节约C.省略D.采纳8.“外称恶,以待强敌”中“称”的意义是()A.称许B.称作C.量D.行9.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韵部各有多少个()A.28,30 B.30,32 C.30,28 D.32,3010.反切的基本原则是()A.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B.上字取韵和调,下字取声C.上字取声和调,下字取韵D.上字取韵,下字取声和调三、概念题1.阴声韵2.古无舌上音3.貌、之貌4.读如5.拗救6.阳声韵7.五音8.貌、之貌9.正义10.黏、对11.入声韵12.叠韵13.七音14.浊音15.孤平16.阴声韵17.声纽18.貌、之貌19.对转20.拗救21.读为22.古无轻唇音23.字母24.黏、对25.清音四、释义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文中义)1.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2.是境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3.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
6.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7.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8.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9.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10、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11.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2.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13.外称.恶,以待强敌。
14.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于。
15.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16.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17.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18.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19.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20.诸将效.首虏,休,毕贺。
21.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22.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23.则举国而委,效.玺而请兵矣。
24.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于。
25.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
26.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7.言战者多,被.甲者少矣。
28.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29.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30.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
31.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
32.“故狗似玃,玃似母猴..。
33.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34.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
35.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36.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37.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38.蘭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39.学不可以已.。
40.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41.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42.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43.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44.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45.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願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46.至使人有功当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47.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48.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49.则举国而委,效.玺而请兵矣。
50.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于。
五、归纳题(1)按王力先生的关于上古音系三十韵部说,指出下列各字的归部情况)识握择扬枝烝赐淡文芝终慎择职芝冬文拯识枝(2)归纳题(按王力先生的三十韵部说,“诸”属鱼部,“管”属于元部,“暗”“属于侵部,那么属于“侵”部,那么下列各字各属于什么韵部)五、论述题1、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哪一时代的声母系统?其全浊声母都是那些?2.写出七言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3、先古声母研究的成就中对上古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4.写出七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5、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什么年代的声母系统?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所分的全清字母的代表汉字有哪些?6.写出七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7.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哪一时代的声母系统?其次清声母都是那些?8.写出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9、论述上古音系中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并举例说明。
10.写出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六、阅读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得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用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8分)2.找出文中的被动句,并翻译成现代语体(8分)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体(4分)邹与鲁閧.。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长上之死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饑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忧.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8分)2.将文中的用通假字写出的否定副词选出,并注出它的意义(4分)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曾子寝疾,病.。
乐正子春坐于床下。
曾元、曾申坐于足。
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huǎn光泽的样子),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无!起,易箦。
”曾元曰:“夫子之病亟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举杖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1.将文中的判断句选出,并译成现代语体(6分)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8分)3.选出名词作壮语的句子(2分)4.选出带补语的句子(4分)楚王问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变,何也?”曰:“昔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者,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揽其文而忘其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伯嫁女同类。
故其言多不辞。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8分)2.指出文中的判断句,并译成现代语体(6分)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说明其相对应的本字,并解释意义(6分)六、将下列文字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二一、填空题1.现在最通行的《史记》“三家注”本是集解,索隐,正义。
2.宋人36字母中发音部位是舌音的,而且属于全清的字母是、,属于全浊的是、。
3.据王力研究,上古30韵部按照韵尾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
4.近体诗押的是韵,共包括韵部。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相国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原书分为十二,六,八,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因为书中有,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6.现在最通行的《史记》注本是“三家注”本,其中包括集解,索隐,正义。
7.反切的原则是、8.《吕氏春秋》是相国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原书分为十二本纪,六论,八览,全书现存共篇。
因为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
9.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个,韵部有个。
10.近体诗押韵要依照韵,该韵共分部。
1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汉著。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三十和七十列传。
现在最通行的是“三家注”本,集解,索隐,正义。
12.据王力研究,上古30韵部按韵尾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