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精美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说课课件(25张PPT)

讲授新课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
最后利用坐标系直观明了地讲解明朝 内阁职权的变化,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等活动,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 加深学生对明朝集权与专权的理解。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
我将这个子目分为两个模块:辉煌与危机。教师通 过让学生识别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自行勾画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感受大明朝的辉煌;接着出示 倭寇的照片引导学生回答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最后通过 史料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侵略的相关史实, 感受明朝面临的危机,并探究其对明朝带来的影响。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
教师出示明朝形势图指出蒙古、藏族、女真部落的 大体位置,并讲解明政府经略这些地区的措施,培养学 生读图和信息匹配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 交叉融合。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两个选择题来巩固所学内容,并跟学生讲解 解题思路;其次通过板书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 课的重难点,也就是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 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最后布置课本上的习题作 为课后作业来结束本节课。
知识目标
(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教材内容,分析明朝 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成因; (2)评价郑和下西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现象的能 力;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的 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 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2)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 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 来,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共94张PPT)

废丞相原因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整,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 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 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结果: 中央行政体系变化,皇帝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明代以前 皇帝 宰相
六部等机构
洪武时期 皇帝 六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①葡萄牙占据澳门 ②荷兰与西班牙争夺台湾
三、对内陆边疆地区的管辖 1.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2.明廷对西藏的管辖 3.明廷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四、明清易代 1.明末农民战争 2.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 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 混愚贤。
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
时间: 1368年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疆域: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 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 万平方公里。
内阁特点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 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 1.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 2.始终没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 政机构(性质)
• 3.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受到司礼监牵制甚 至是控制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内阁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48张PPT)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明朝政治制 度的变化
明朝 建立
称帝定都 推翻元朝 原因 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根本目的
从 明
废丞相 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六部分理 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永不
朝 建
影响 设立)
立 到清军海沿上海交形通势与 入
制度 变化
设内阁
宦官 专权
内陆边疆与 明清易代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内阁制的特点)
宰相制
内阁制
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权力来源) 不 同
职权
法定,制度赋权 行政制度赋予
参与决策
对皇权 作用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皇帝个人意愿、信任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不能 正式统领百官,受宦官牵 制
不能制约,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第1 3课 从明 朝建立 到清军 入关 ( 课件 共48张 PPT)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共48张PPT)
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各方面大大领 先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军
入
关
欧洲 内陆边疆与 殖民 明清易代
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第1 3课 从明 朝建立 到清军 入关 ( 课件 共48张 PPT)
(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 (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第1 3课 从明 朝建立 到清军 入关 ( 课件 共48张 PPT)
明朝政治制 度的变化
明朝 建立
称帝定都 推翻元朝 原因 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根本目的
从 明
废丞相 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六部分理 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永不
朝 建
影响 设立)
立 到清军海沿上海交形通势与 入
制度 变化
设内阁
宦官 专权
内陆边疆与 明清易代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内阁制的特点)
宰相制
内阁制
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权力来源) 不 同
职权
法定,制度赋权 行政制度赋予
参与决策
对皇权 作用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皇帝个人意愿、信任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不能 正式统领百官,受宦官牵 制
不能制约,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第1 3课 从明 朝建立 到清军 入关 ( 课件 共48张 PPT)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共48张PPT)
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各方面大大领 先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军
入
关
欧洲 内陆边疆与 殖民 明清易代
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第1 3课 从明 朝建立 到清军 入关 ( 课件 共48张 PPT)
(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 (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优 秀 课 件 PPT公开 课优质 课PPT课 件第1 3课 从明 朝建立 到清军 入关 ( 课件 共48张 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完美版)

宰相制
宰相
内阁制
内阁首辅
相似
地位
不同 (权力来源)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行政制度赋予
非法定,咨询机构
皇帝个人意愿,信任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参与 决策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 领百官,受宦官牵制
一定程度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说明:历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
权具有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
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 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 义,动乱波及全国。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3.影响:
1、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丞相制度被废除,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专制皇 权发展到高峰 3、加重皇帝政务负担,精力不够,影响行政办事效率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 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1张PPT)(共21张PPT)

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
丞相始也”。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传播编队图
【史料研读】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 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 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用,命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思考: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 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 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 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 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 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 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 朋友。 ——习近平访德演讲 (2014.3.30)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建立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351 年 , 元 朝 爆 发农民起义,迅 速涉及全国。贫 苦农民出身的朱 元璋成为起义首 领,1368年称帝, 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府(南京) 明太祖(1328-1398)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1.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君主专 制进一步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
2.明朝对内陆边疆问题的处理得当之处巩固 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处理不好之处则导致 王朝被取代。
3.明朝面临海外贸易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但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实行海禁政策,引发 倭寇猖獗,也丧失了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 的机遇。
01
改革前
02
改革后
皇帝
中央
中书省:丞相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互不
统属。
卫所制度: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 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 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 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 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 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
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 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 建军制度。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②皇帝仅在备“顾票问拟兼”协的理基章础奏上,用红 不参与决策
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成祖
明宣宗
◎文渊阁
明神宗
内阁 内阁 内阁
③明朝参中与期军,国有的大大事学的士商深讨得皇帝信地任位,权逐力渐很上大升,被
比喻为宰相。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
被比喻为宰相。
“票拟”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影响:①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②促进民族交融;③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稳固。
三、明清易代
1.满洲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 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 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皇
1.废除宰相制度
帝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
①目的:加强专制皇权。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②废除: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
实行的宰相制度,严令子 ——明太祖《皇明祖训》
◎赫图阿拉城
统属。
卫所制度: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 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 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 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 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 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
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 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 建军制度。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②皇帝仅在备“顾票问拟兼”协的理基章础奏上,用红 不参与决策
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成祖
明宣宗
◎文渊阁
明神宗
内阁 内阁 内阁
③明朝参中与期军,国有的大大事学的士商深讨得皇帝信地任位,权逐力渐很上大升,被
比喻为宰相。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
被比喻为宰相。
“票拟”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影响:①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②促进民族交融;③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稳固。
三、明清易代
1.满洲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 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 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皇
1.废除宰相制度
帝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
①目的:加强专制皇权。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②废除: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
实行的宰相制度,严令子 ——明太祖《皇明祖训》
◎赫图阿拉城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精品课件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 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课堂小结
从
明朝政治制
明
度的变化
朝
建
立 到 清
海上交通与 沿海形势
军
入 关
内陆边疆与 明清易代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 明太祖:废丞相
明朝中央制度变迁 明成祖:设内阁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东南沿海的“倭乱”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满洲崛起 明清易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沿海危机 1.东南沿海的“倭患” ①背景:
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②举措:
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戚家军。 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③结果: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拓展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1)明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的强盛; (2)统治者支持:①为炫耀国威,完善朝贡贸易体系;②海洋事关国 家的贫富与安危;南洋地理位置重要;明朝船队强大,可以用来发展 贸易,并使其他国家臣服。 (3)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达; (4)郑和个人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时间轴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课堂小结
从
明朝政治制
明
度的变化
朝
建
立 到 清
海上交通与 沿海形势
军
入 关
内陆边疆与 明清易代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 明太祖:废丞相
明朝中央制度变迁 明成祖:设内阁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东南沿海的“倭乱”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满洲崛起 明清易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沿海危机 1.东南沿海的“倭患” ①背景:
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②举措:
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戚家军。 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③结果: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拓展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1)明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的强盛; (2)统治者支持:①为炫耀国威,完善朝贡贸易体系;②海洋事关国 家的贫富与安危;南洋地理位置重要;明朝船队强大,可以用来发展 贸易,并使其他国家臣服。 (3)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达; (4)郑和个人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时间轴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精品课件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管理边疆的举措
(1)对蒙古(鞑靼、瓦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堡之 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设立互市 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军事打击;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2.政治制度的变化
(4)宦官专权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 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 卫,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督、侦查, 有权逮捕、施行。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 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能制约皇权
内阁的工作流程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
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
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
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2)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 (南京),建立明朝。明军攻占 大都,推翻元朝。
朱元璋又是如何治理这个新国家呢?
2.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
材料一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
部……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
对丞相的使用开始就存有戒心。
司礼监
材料六 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睑书、秉笔与管文
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内官监视吏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次
殖100民0-1之500人旅
17艘
长24.5米宽6米
促进资本主义 美洲的古发巴展、海地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的统计,从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 的百年间,通过贸易有3亿两白银货币流入中国,占世界 白银产量的1/4至1/3,相当于明代国库税银收入的总和。
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
西方殖民者东来——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 攫取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班牙,独占台湾。
明朝建立
时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定 都:应天府(南京) 国 号:大明
思考:面对广阔 疆域,曾参与农 民起义的朱元璋 如何维护统治?
明代疆域图
一 政制改革:废丞相设内阁
【自主梳理】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中央官制:废丞相(明太祖),
设内阁(明成祖), 内阁拥有“票拟”权(明中后期)。 特务统治:锦衣卫、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
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问题2:明朝强化皇权、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背景知识】 政治—— 中央:废丞相,设内阁;特务统治。 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三司分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权。 军事——调兵权、统兵权分离 思想——八股取士 法律——《大明律》
明神宗(万历皇帝),
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三十 余年不上朝。
魏忠贤,明熹宗时
出任司礼秉笔太监, 被称为“九千岁” 。
二 对外关系:从“海禁” 到“开海”
【自主梳理】: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元末开始 倭寇骚扰 东南沿海
明太祖 明成祖 厉行海禁 郑和下西洋
明朝中期 再次海禁 戚继光抗倭
“隆庆开海” 放松对私人海 外贸易的限制
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试教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1368-1840)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 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 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 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 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 的危机。
沈阳故宫—清朝初期的皇宫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 一建州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 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迁都沈阳。
➢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为清。
问题4:观看视频,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本课小结】
从 清明 朝朝 入建 关立
到
政制变革:废丞相设内阁 对外关系:从“海禁”到“开海” 边疆统治: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问题1:内阁的性质?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 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 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 改革”。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
观点1: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张居正 (1525-1582)
观点2: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严重削弱了 君主的权力。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基本保持少数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 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 己管理。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 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推荐阅读】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樊树志 《晚明大变局》
谢谢聆听!
三 边疆统治: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自主梳理】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措施
对蒙古: 1571年,俺答汗被封为“顺
义王”,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对藏族地区: 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 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对东北: 明前期进行招抚,设奴儿干都司, 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对云贵地区: 设立布政使司
【概念释读】羁縻政策
西方 1215年,英国通过限制王权 的《大宪章》。
1492-1504年,新航路开辟。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 立。
1566-1609年,尼德兰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始。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你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 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在人类历史 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 ——费正清《东亚文明史》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中国 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加 强君主专制。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567年,隆庆开海。
1572-1582年,张居正改革。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 明朝,清军入关。
在现存的皇帝画像中,唯有朱元璋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画像, 一为端庄圆脸之俊像,一为怪异长脸之丑相。
明代官方朱元璋画像
明民间及清代朱元璋画像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辩证分析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2.了解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等史实; 3.了解明朝的边疆政策和清的崛起,认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能运用所学正确认识明亡的原因、面临的挑战。
问题3:比较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性质?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7次
人数
和平278之00人旅
大号宝船有62艘 船数 (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
船只
长44丈(151.8米)
大小
宽18丈(61.8米)
范围
亚非30宣多个扬国家国和威地区(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哥伦布航行 1492-1504年
殖100民0-1之500人旅
17艘
长24.5米宽6米
促进资本主义 美洲的古发巴展、海地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的统计,从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 的百年间,通过贸易有3亿两白银货币流入中国,占世界 白银产量的1/4至1/3,相当于明代国库税银收入的总和。
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
西方殖民者东来——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 攫取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班牙,独占台湾。
明朝建立
时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定 都:应天府(南京) 国 号:大明
思考:面对广阔 疆域,曾参与农 民起义的朱元璋 如何维护统治?
明代疆域图
一 政制改革:废丞相设内阁
【自主梳理】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中央官制:废丞相(明太祖),
设内阁(明成祖), 内阁拥有“票拟”权(明中后期)。 特务统治:锦衣卫、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
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问题2:明朝强化皇权、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背景知识】 政治—— 中央:废丞相,设内阁;特务统治。 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三司分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军事权。 军事——调兵权、统兵权分离 思想——八股取士 法律——《大明律》
明神宗(万历皇帝),
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三十 余年不上朝。
魏忠贤,明熹宗时
出任司礼秉笔太监, 被称为“九千岁” 。
二 对外关系:从“海禁” 到“开海”
【自主梳理】: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元末开始 倭寇骚扰 东南沿海
明太祖 明成祖 厉行海禁 郑和下西洋
明朝中期 再次海禁 戚继光抗倭
“隆庆开海” 放松对私人海 外贸易的限制
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试教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1368-1840)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 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 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 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 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 的危机。
沈阳故宫—清朝初期的皇宫
➢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 一建州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 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迁都沈阳。
➢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为清。
问题4:观看视频,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本课小结】
从 清明 朝朝 入建 关立
到
政制变革:废丞相设内阁 对外关系:从“海禁”到“开海” 边疆统治: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问题1:内阁的性质?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 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 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 改革”。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
观点1: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张居正 (1525-1582)
观点2: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严重削弱了 君主的权力。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基本保持少数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 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 己管理。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 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推荐阅读】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樊树志 《晚明大变局》
谢谢聆听!
三 边疆统治:羁縻政策与清的崛起
【自主梳理】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措施
对蒙古: 1571年,俺答汗被封为“顺
义王”,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对藏族地区: 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 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对东北: 明前期进行招抚,设奴儿干都司, 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对云贵地区: 设立布政使司
【概念释读】羁縻政策
西方 1215年,英国通过限制王权 的《大宪章》。
1492-1504年,新航路开辟。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 立。
1566-1609年,尼德兰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始。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你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 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在人类历史 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 ——费正清《东亚文明史》
【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中国 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加 强君主专制。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567年,隆庆开海。
1572-1582年,张居正改革。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 明朝,清军入关。
在现存的皇帝画像中,唯有朱元璋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画像, 一为端庄圆脸之俊像,一为怪异长脸之丑相。
明代官方朱元璋画像
明民间及清代朱元璋画像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辩证分析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2.了解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等史实; 3.了解明朝的边疆政策和清的崛起,认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能运用所学正确认识明亡的原因、面临的挑战。
问题3:比较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性质?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7次
人数
和平278之00人旅
大号宝船有62艘 船数 (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
船只
长44丈(151.8米)
大小
宽18丈(61.8米)
范围
亚非30宣多个扬国家国和威地区(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哥伦布航行 1492-15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