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
心绞痛西药适应症及正确用药指南

心绞痛西药适应症及正确用药指南心绞痛,也被称为心绞痛症候群,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
该疾病导致心肌氧气供应不足,通常表现为胸痛或不适感。
虽然心绞痛无法根治,但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绞痛常用西药的适应症以及正确用药指南。
一、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是心绞痛的一线药物,常见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异烟肼和曲美他嗪等。
这些药物通过舒张血管、减少心脏负荷以及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适应症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通常是舌下含服或者喷雾。
二、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是另一种常用的心绞痛治疗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以及减少心脏的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
适应症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后的预防。
使用β受体阻断剂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
三、钙通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进入,达到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负荷的效果。
这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绞痛的治疗,特别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
适应症还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以及高血压病等。
选用钙通道阻断剂时,应结合个体情况和具体病情,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时形成血栓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适应症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等。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五、胆固醇降低药物高胆固醇是心绞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胆固醇水平对于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胆固醇降低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帮助降低血脂浓度,减少动脉壁上胆固醇斑块的形成。
心绞痛-合理用药

心绞痛用药的原则
心绞痛用药的原则包括缓解症状、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危险因素。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 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常见的心绞痛用药分类
硝酸酯类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缓解心绞 痛症状。
心绞痛用药的注意事项
1 按时服药
药物需按时按量服用, 避免漏服或过量。
2 遵医嘱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 处方用药,不可擅自更 改和停用药物。
3 注意副作用
不同药物可能有合理用药对心绞痛患者至关重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规律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β受体阻滞剂
减轻心脏负荷,阻断心脏的应激反应。
钙离子拮抗剂
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和心脏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
合理选用心绞痛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
适用于急性心绞痛发作时的紧 急缓解。
β受体阻滞剂药物
适用于长期维持治疗,预防心 绞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钙离子拮抗剂药物
适用于心绞痛患者伴有高血压 或冠心病并发症的情况。
心绞痛-合理用药
心绞痛是指由于心肌缺血,引起胸痛或不适感。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动脉 粥样硬化等。合理用药对缓解症状至关重要。
心绞痛的定义和症状
心绞痛,亦称为心绞痛症或心脏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症状。常表现为剧烈或 轻度的胸痛、压迫感或闷痛,可向左肩、左臂、下颌沿血流方向放射。
心绞痛的常见病因
解读抗心绞痛药物的使用指南

解读抗心绞痛药物的使用指南心绞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和不适感。
为了缓解心绞痛症状并预防心脏病发作,医生通常会给患者开具抗心绞痛药物的处方。
本文将对抗心绞痛药物使用指南进行解读,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一、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抗心绞痛药物主要分为三类: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起到缓解心绞痛症状的作用。
1. 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从而缓解心绞痛。
常见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异山梨酮硝酸酯等。
2. 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心脏及周围血管的β受体,减慢心率并降低心脏负荷,从而减少心脏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常见的β受体拮抗剂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3. 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流入,减少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从而降低心脏的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常见的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二、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1. 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药物:不同类型的心绞痛患者,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心绞痛药物。
例如,对于轻度心绞痛患者,可以优先选择硝酸酯类药物;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选用钙离子拮抗剂。
2. 根据症状进行药物调整:患者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症状的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
如果疼痛减轻或症状缓解,可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增加用药量。
3. 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抗心绞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低血压、乏力、头晕等。
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自身反应,如出现严重副作用应立即就医。
此外,某些药物在特定疾病状态下或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存在禁忌症,患者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三、合理用药的建议1. 定期复诊:心绞痛患者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过程中,应定期复诊并与医生沟通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遵医嘱用药:患者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物前应仔细阅读医生开具的使用指南,并按照医嘱用药。
心绞痛日常用药

心绞痛用药治疗方法如下:
1、抗血小板的聚积,拜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单用或联用,需注意避免胃肠道反应及出血。
2、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还需加强抗凝,可予低分子肝素纳皮下注射。
3、改善症状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拮抗剂,常用的有硝酸甘油静脉制剂微量泵入或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或比索洛尔片口服,或地尔硫卓、尼可地尔口服。
4、他汀类药物降脂及抗动脉硬化治疗,如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
5、改善心肌代谢的治疗,如左卡尼汀、曲美他嗪、辅酶Q10。
6、抗氧化辅助治疗,如普罗布考
7、介入的治疗,对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严重者,可予支架植入术。
心绞痛的治疗方案中医

一、中医病因病机1.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引起心绞痛。
2. 痰浊阻络: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痰湿内生,阻于心脉,引起心绞痛。
3. 心气不足:年老体衰,久病体虚,心气不足,心脉失养,引起心绞痛。
4. 心阳虚衰:久病伤阳,心阳虚衰,心脉失于温煦,引起心绞痛。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白芍、川芎、红花、丹参等。
(2)痰浊阻络型:治宜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方选二陈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参等。
(3)心气不足型: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络。
方选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当归、川芎、丹参、桂枝等。
(4)心阳虚衰型:治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方选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附子、干姜、丹参、桂枝等。
2. 针灸治疗(1)体针:主穴: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气滞血瘀型加太冲、血海;痰浊阻络型加丰隆、阴陵泉;心气不足型加神门、心俞;心阳虚衰型加关元、气海。
(2)耳针:主穴:心、交感、神门、心俞;配穴:气滞血瘀型加肝、胆;痰浊阻络型加脾、胃;心气不足型加肾、肺;心阳虚衰型加心、交感。
3. 推拿治疗(1)按揉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次按揉2-3分钟。
(2)拿捏法:用拇指和食指拿捏肩井、曲池、合谷、委中等穴位,每次拿捏2-3分钟。
(3)抖法:用双手握住患者手臂,从肩部抖至腕部,每次抖动2-3分钟。
4. 饮食调养(1)气滞血瘀型:宜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橘皮、玫瑰花等。
(2)痰浊阻络型:宜食化痰祛湿、通络止痛的食物,如薏苡仁、茯苓、百合等。
(3)心气不足型:宜食益气养心、活血通络的食物,如红枣、山药、核桃等。
(4)心阳虚衰型:宜食温阳益气、活血通络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鹿角胶等。
三、注意事项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 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低糖,戒烟限酒。
心绞痛的临床用药

心肌作用:选择性阻滞细胞膜上慢Ca2+ 通道,干扰 Ca2+ 内流,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降低心 肌作功和耗氧量。
此外,缺氧心肌易发生去极化,增加Ca2+ 的进入,而Ca2+又能激活细胞内一些消耗ATP 的酶活性。ATP 的消耗使得本来已缺氧细胞 中的能量储存进一步耗竭,因而对缺氧更为 敏感。动物实验表明,Ca2+拮抗剂能对抗Ca2+ 通过上述机理造成的心肌损伤,减少并发的 心律失常和可能发生的心梗范围。 抗交感神经作用:交感神经释放递质过程中, 必须有Ca2+进入神经末梢。Ca2+通道阻滞药维 拉帕米和硫氮唑酮能阻滞Ca2+ 进入神经末梢, 抑制交感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故具有 抗交感作用,在心肌缺血中可发挥有利影响。
心绞痛的临床用药
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 一.定义: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冠状动脉供血 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和缺氧 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阵发性 胸骨后及心前区疼痛,并可放射至左上 肢。疼痛是由缺血、缺氧代谢产物乳酸、 丙酮酸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所引起。
硝酸甘油使用注意: 置密闭棕色瓶,存效期6个月 失效: 无疗效 无头胀感 舌下无麻剌感或烧灼感 发作前数min用药效果最好 患者取半卧位效果更佳(但可能头晕) 出现诱因应预防给药
药物相互作用
合用抗高血压药物可加重降压作用 阿司匹林可降低硝酸甘油在肝内的清除 静脉使用硝酸甘油可减弱肝素的抗凝作 用 合用乙酰半胱氨酸可提高其疗效:其耐 受性与巯基的消耗有关
不良反应和防治
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力 衰竭、外周血管病恶化(受体作用占优 势)等;突然停药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 或心绞痛发作;心率减慢,射血延长,心 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硝酸酯类可对抗。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 代谢系统:低血糖(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患 者)
心绞痛的用药方法及禁忌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
目前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有挺多,所以患者要特别注意,以下是为你整理有关于心绞痛的用药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心绞痛的用药方法1硝酸酯类化合物: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疗效可靠,作用迅速,对上述三种心绞痛都能适应。
2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通过它的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来减少心肌需氧量,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
这类药只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劳累性的一种,不稳定型者慎用,变异型者禁用。
3钙通道阻滞剂:对劳累性、自发性和混合性3种心绞痛都有效。
以变异型自发性的一种心绞痛疗效最佳,常为首选药物。
对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疗效更为满意。
心绞痛的用药禁忌禁忌药物要牢记禁忌药物主要有:酒石酸麦角胺、利他灵、硫酸苄二甲胍、加压素、麻黄可引发心绞痛或使其症状加重的药物有:甲状腺素、左旋甲状腺素钠、甲碘胺钠、盐酸胼酞嗪、潘生丁、氟尿嘧啶、喃氟啶等。
体质差异别忽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同样体征的心绞痛病人服用药剂量各不相同。
抗心绞痛药物的安全范围较宽,病人在用药时应先从最小剂量开始,后逐渐加量,直到疗效最佳而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为止。
谨慎防范副作用目前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种类繁多,各种不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对于有些副作用比较严重的,应掌握其早期征兆,及时更换药物,预防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晨起服药防意外心绞痛的高发时间多在晨起时或洗漱时,因此,心绞痛病人应在起床前服药,以免发生不测。
心绞痛的生活注意事项一、平稳时期心绞痛的护理方法:大部分的心绞痛发作均有诱因,看护时应根据病人个人的详细状况,总结出每次发作的特点,调整体力活动量,防预过分的情绪激动、焦虑、发怒、精神紧张,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注意天气变化,忽然受到严寒刺激或饱餐也可引发心绞痛。
二、发作时心绞痛的护理方法: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刻原地休息,坐下或躺在床上,保持安静,直到疼痛消失为止;频繁发作的病人要绝对卧床,条件许可时立刻给予氧气吸人。
心绞痛的常用西药及用药建议

心绞痛的常用西药及用药建议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本文将介绍心绞痛的常用西药及其用药建议,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是治疗心绞痛的一线药物,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增加冠脉血流,从而缓解疼痛。
常见的硝酸酯类药物有硝酸甘油、异硝酸异山梨酯等。
用药建议如下:1. 硝酸甘油: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可用亚舌下含化片,每次0.3毫克,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使用一次,最多连续使用3次。
如果疼痛未缓解,应立即就医。
2. 异硝酸异山梨酯:可采用舌下含化片或舌下含化胶囊的方式使用,每次剂量视患者情况而定,一般为5-40毫克,需要注意不要超过医生建议的最大剂量。
二、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进入细胞,以达到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用药建议如下:1. 美托洛尔:一般起始剂量为25毫克,每日2-3次,逐渐调整至满意疗效。
副作用包括头晕、乏力等,如果出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就医。
2. 氨氯地平:一般起始剂量为5毫克,每日1次,随诊期间剂量可逐渐增加至满意疗效。
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水肿等。
三、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主要通过阻断肾上腺素与心脏β受体的结合,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耗氧量,用药建议如下:1. 美托洛尔:初始剂量为25毫克,每日2-3次,逐渐增加剂量,调整至满意疗效。
注意不要突然停药,应缓慢减量。
2. 阿替洛尔:初始剂量为25毫克,每日2次,渐增至满意疗效,注意不要突然停药。
四、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阻止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对心绞痛患者具有重要的防治作用,用药建议如下:1. 阿司匹林:常用剂量为75-100毫克/日,连续使用,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不适。
2. 氯吡格雷:起始剂量75毫克/日,连续使用,逐渐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有出血倾向等。
综上所述,治疗心绞痛常用的西药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遵循用药原则,定期复诊,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
在临床上,心绞痛的分型命名曾多达十余种。
目前,根据此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医生逐渐趋向于将心绞痛分为3个类型,即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那么,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
心绞痛类型
1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
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比较稳定,斑块的表面较为光滑,没有出现溃疡、裂缝、出血和血栓,而且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也相对固定。
此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发生破裂、溃疡、出血或形成血栓(为一种富含血小板的灰白色血栓),从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了不完全阻塞或过度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加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控制临床症状,但病情稳定后即应停用。
3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而发生了痉挛。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可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在密切监测下使用肝素。
此外,此型心绞痛患者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进行治疗,但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心绞痛常见药物
1.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人全身的动脉、静脉和冠
状动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的需氧量,增加心肌的血流量。
因此,此类药物适合各型心绞痛患者在病情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使用,是一类最重要的抗心绞痛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在病情发作时,心绞痛患者可立即使用硝酸甘油片(嚼碎后每次舌下含化0.3~0.6毫克)、硝酸异山梨酯(也叫消心痛,每次舌下含化5~10毫克)或硝酸甘油注射液(可将5~10毫克的此药加入到250毫升5%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中,进行缓慢的静滴)进行治疗。
在病情的缓解期,此病患者可长期服用硝酸异山梨酯或单硝酸异山梨酯,以减少病情发作的次数。
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具有减慢心率、减弱心肌的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几率等作用,适合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绞痛患者)使用。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①普萘洛尔。
此药的用法为:每次服10~30毫克,每天服3次,宜在医生的指导下从最小的有效剂量开始服用。
②美托洛尔。
此药的用法为:每次服12.5~25毫克,每天服2~3次。
③阿替洛尔。
此药的用法为:每次服12.5~25毫克,每天服1~2次。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可能会引起血管痉挛,因此应慎用此类药物。
此类药物与硝酸酯类药物同用时可发挥协同作用,心绞痛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联合使用这两类药物进行治疗,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在停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逐步减量,以免诱发心肌梗死。
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3.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在治疗心绞痛方面可发挥以下作用:①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的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供血状况,增加心肌的供氧量。
②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和血管内的阻力,减轻心脏的负荷。
③抑制心肌的收缩力,减少心肌的耗氧量。
④降低血黏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改善心肌的微循环状况。
因此,此类药物适合各型心绞痛患者使用,尤其适合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使用。
钙离子拮抗剂主要包括二氢吡啶类药物和地尔硫卓。
二氢吡啶类药物主要包括尼卡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患有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在病情
发作时若服用硝酸甘油治疗无效,可立即舌下含服5~10毫克的硝苯地平,一般在用药3~5分钟后即可见效。
心绞痛患者若需长期用药治疗,应选用控释型或缓释型的二氢吡啶类药物。
4.抗血小板药。
抗血小板药是一类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药物。
抗血小板药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在血管内壁的聚集性,因此可很好地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
此类药物虽不能减少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发病次数,但可有效地减少其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几率。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吡啶和氯吡格雷。
噻氯吡啶的起效速度较慢,而且具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故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日趋减少。
氯吡格雷的起效速度较快,不具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在临床上应用的前景很好。
5.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具有很好的抗凝血作用。
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此药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普通肝素的用法是:每隔12个小时皮下注射5000国际单位,可根据病情连续用药7~l0天。
低分子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钙(如速避凝)、低分子肝素钠(如克赛、法安明)等。
和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具有经皮下注射后可完全被人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副作用小、患者在用药时不需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
因此,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有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
低分子肝素的用药剂量因人而异,心绞痛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使用此类药物。
妊娠期女性应慎用此类药物。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生成、抑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防治冠脉痉挛等作用。
因此,此类药物不仅可减少心绞痛患者的发病次数,还能长期改善其预后,适合所有有临床症状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尤其是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
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苯那普利、卡托普利等。
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可使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
高钾血症患者、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及孕妇应禁用此药。
血
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可阻滞人体内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心血管生理效应,从而发挥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似的作用。
此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本相同。
但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比,此类药物具有药效持续的时间更长、副作用更少、不会引起刺激性干咳等优点。
常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有缬沙坦、氯沙坦、洛沙坦、伊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均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因此,这两类药物更适合同时患有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服用。
未患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服用这两类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以免发生低血压。
7.他汀类降脂药。
他汀类降脂药不仅可有效地调节血脂,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等作用。
因此,心绞痛患者(尤其是同时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目前,此类药物已成为心绞痛的常规治疗用药。
他汀类降脂药主要包括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此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是易使患者出现乏力、肌肉疼痛、胃肠不适及皮疹等症状。
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的水平。
此外,心绞痛患者若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心脑舒通等中成药,也可起到舒通冠状动脉、改善其各种临床症状的作用。
此病患者可根据自身的病情选用上述的一两种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