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研究论文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报告论文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报告【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98-01【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采用后侧切口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
结论采用肘关节后侧切口,该入路显露充分,便于手术中准确复位和更好地保护神经血管,减少穿针引引起的医源性损伤。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小儿内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70%。
常见于3-10岁的儿童,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1]。
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5月共收治小儿肘部骨折134例,其中肱骨髁上骨折104例,均经手术治疗,现就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患者76例,女患者28例,左侧83例,右侧21例;新鲜骨折95例,陈旧性骨折19例;开放性骨折8例,合并其他骨折5例;伸直型87例,屈曲型17例。
年龄3岁至14岁,绝大多数患儿为跌伤及摔伤。
(二)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是:①不可复位骨折或整复对位不理想的骨折;②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③开放性骨折。
手术时机选在伤后5-7天肘关节肿胀基本消退后。
方法主要是肘关节后侧入路。
患者仰卧位,患肢置于胸前,在肘后正中以尺骨鹰嘴为起点向近端作4-6cm切口,必要时向远端延长1-2cm,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于肱骨内上髁后侧尺神经沟内探查尺神经并游离保护,用骨膜剥离器在肱骨下端内外侧作肱三头肌腱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端[2],将近折端由桡侧引出,清除血凝块,以恢复尺侧解剖形态为标准整复骨折,扪及骨折基本或复合复位后,分别用直径2.0mm或2.5mm克氏针2-3枚分别向内外上髁交叉固定骨折,清洗术野,探查尺神经无卡压后,逐层缝合,克氏针尾折弯于皮外。
常规石膏托功能位固定。
二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3月-1年随访,术后4-6周随诊x线片绝大多数患儿有明显骨痂生长,予以拔除克氏计及解除外固定,在局部热敷下指导其监护人进行功能训练。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的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多枚克氏针多维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47例患儿,术后进行应用疗效评定,全部随访,平均5个月。
结果:47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患者术后针道感染Ⅱ期行手术处理;7例患者术后肘关节疼痛伴肿块,随访平均5个月,原有疼痛症状均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肱骨髁上骨折的术后效果与切口和内固定物的选择无关,但与手术时间的选择、术中准确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以及术后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有关。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效果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l humeru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 in children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 Methods: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47 cases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multiple Kirschner wire fixation,and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5 months. Results:4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wounds were healed in stage II surgery treatment of 1 cases of pin tract infection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ain of elbow with a mass,followed 5 months in average original pain symptoms disappeared,joint function recovery. Conclusion: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and postoperative effect of inci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hoice has nothing to do,but with the choice of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accurate anatomical reduction and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Key words:children;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surgical treatment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4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探讨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肘内、外侧双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9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39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切开复位+多枚克氏针多维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治疗。
结果经3~12月随访,骨折愈合良好,且肘关节功能均在3月内恢复,39个病例中优37例,良2例,差0例。
结论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多枚克氏针多维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可供临床参考选择。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双切口多枚克氏针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随着目前儿童娱乐项目的增多,儿童骨折开始多发,肘部骨折占所有儿童骨折的30%,其中肱骨髁上骨折占50%~70%[1]。
由于骨折多为直接暴力致伤,往往骨折移位、关节畸形严重[2]。
如不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易出现Volkmann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及肘部畸形等并发症。
对文献进行回顾,多采用保守治疗或采用肘后方正中切口术式手术治疗,由于医疗设备条件及技术条件以及儿童依从性差等因素,使得治疗结果难以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自2007年以来,我科选择一些临床病例采用肘内、外侧双切口手术切开复位,3~4枚克氏针作断端多维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在肘关节生理和功能的恢复上均能取得很满意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9病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
年龄4~12岁,平均7岁。
左侧21例,右侧18例。
伸展型35例,屈曲型4例。
其中就诊较晚的18例伴有皮肤张力性水疱,26例为经手法整复治疗失败而转为手术,患肢肿胀严重。
均无合并动脉和神经断裂病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5天~15天。
1.2 手术方法术前作患肢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详细了解骨折类型以及旋转等情况。
先采用患肢抬高及临时石膏固定,所有病例均在肿胀大部分消退后实施手术。
采用臂丛麻醉或全麻,平卧患肢胸前位,全部病例均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双切口联合入路,内侧切口约2~3CM,外侧切口约3~4CM,内侧切口时注意尺神经的保护,暴露内外髁骨折端后仔细冲洗清理骨折端血块和小碎片,以手指触摸尺骨鹰嘴窝或冠状窝,保持骨折的解剖对位并维持;取2枚适合的克氏针由骨折远端内、外髁斜向骨折近端穿出骨皮质交叉固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30例手术治疗评价论文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30例手术治疗评价【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04-02【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法复位、骨牵引及外固定仍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但对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手法复位失败及陈旧性骨折宜选择手术治疗。
笔者自1999年1月—2007年6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或钢板固定治疗23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0例,男156例,女74例;年龄5—15岁,平均7岁。
左侧122例,右侧108例。
开放性骨折38例(主要为骨折断端穿破肘前侧皮肤)。
合并损伤:神经损伤21例,其中正中神经损伤7例,尺神经损伤2例,桡神经损伤12例;血管损伤12例;肱二头肌断裂13例。
合并其他骨折35例,其中尺骨骨折23例,桡骨骨折7例,锁骨骨折3例,股骨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根据年龄大小分别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及基础麻醉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对38例开放性骨折(为前侧或前外侧开放伤口)及正中神经神经损伤7例、肱动脉损伤12例采用前侧入路进行清创、神经血管探查修复及骨折复位。
入院时肘部肿胀明显病例,行上肢皮牵引及药物治疗3—7d肿胀减轻后行切开复位。
121例采取肘前外侧或外侧入路手术,于肱骨外髁处或前侧纵向切开,在桡侧腕长伸肌、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骨折部,其中12例桡神经损伤同时进行神经探查及修复。
11例采用肘后入路(均为2周以上的陈旧性骨折),其中3例行“v”形切断肱三头肌腱,直视下暴露骨折部,“y”形缝合肱三头肌腱;8例行肘后正中“z”形切口,不切断肱三头肌,从肱三头肌两侧暴露骨折部。
13例采用内侧入路,以肱骨内髁为中心切开皮肤,游离并保护尺神经,从内侧肌间隙进入骨折部,其中2例尺神经损伤同时进行神经探查及修复。
28例骨折后肿胀严重的采用肘内外侧联合入路,以外侧为主,辅以内侧小切口。
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研究

图 1伤后 X光片 图 2术后 X光片 图 3术后 4周拔 除 克氏针后
( ) 能锻炼 : 3功 早期 以握拳 , 屈伸 腕关节及 肌 肉静止性 收缩 活动为主。外固定解 除后 , 指导患儿循序渐进对关节屈伸活 动 ,
( 下转第 1 6页) 5 CH N I AMOD R OC OR 中国现代医生 1 3 E ND T 5
2 0 年 l 月第 4 卷第 3 期 08 1 6 2
・
临床探 讨 ・
儿 童伸直 型肱骨髁上 折的 研究 骨 临床
侯宪堂 ( 山东省东 明县人 民医院骨科 , 山东东 明 24 0 ) 7 5 0
【 要】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的治疗 方法。方法 19 摘 9 6年 6月 ~2 0 0 5年 1 2月我院共 收治儿童肱骨髁上伸直 型骨折 13 , 2 例 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 固定或经皮克 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 。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 6个月 ~3 ( 均 1 年 平 . ) 6年 的
l 。 以上 。 5
1 材 料与 方法
11 一般 资 料 .
本组 13例 , 7 2 男 2例 , 5 例 ; 女 1 年龄 2~1 , 中 1 2岁 其 2岁 5例 , 8~1 1岁 4 , 0例 5~7岁 4 例 , 3 2—4岁 3 5例 ;伤后 2 d内 就诊者 9 , ~7 4例 3 d就诊者 2 例 , 2 1 8~1d就诊者 8例 ; 左侧 6 2
位 固定 , 桡偏型前臂旋后位 固定 。少数如肿胀严重 , 骨折不稳定
或石膏不能维持骨折位 置的 。在 C臂 下行经皮克 氏针 内固定 。
采用臂丛 或氯胺 酮麻 醉 ,于内上髁 偏前 时针 ,与肱前 纵轴 成
《2024年预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范文

《预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活质量。
因此,构建并验证一个能够预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过程。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1.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因素包括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康复等。
这些因素将作为模型构建的基础。
2. 数据收集:收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康复情况等。
3. 模型选择: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如回归分析、机器学习等,进行模型构建。
三、模型构建的具体步骤1.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编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特征提取: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出与肘关节功能相关的特征,如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后康复等。
3. 模型训练:利用提取出的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或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模型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评估模型的性能。
4. 模型优化: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提高预测精度。
四、模型验证1. 内部验证: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比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评估模型的性能。
2. 外部验证:将模型应用于独立的数据集,进行外部验证。
通过比较模型在外部数据集上的表现,进一步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
3. 结果分析: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模型提供依据。
五、结论与展望1. 结论:通过构建并验证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模型,我们发现该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术后肘关节功能。
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得到了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证实。
2. 展望: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模型:一是扩大样本量,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二是加入更多的影响因素,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三是探索更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模型,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
2021年儿童肱骨髁骨折治疗分析论文

2021年儿童肱骨髁骨折治疗分析论文[论文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C臂X机透视下,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60例。
结果:临床愈合时间3.5~5.0周,平均1个月。
随访3~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针孔感染,无肘内翻畸形,无V olkmann挛缩,无术后再移位。
按照Jupiter等肘关节平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30例,良26例,可4例,优良率为97%。
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方法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开展。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肘部常见骨折,发生率占肘部骨折之首,临床上占儿童骨折的3%[1]。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都有外伤史和肘部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只是难以有效的固定,易再移位而留下后遗症。
我院于2005年采用C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疗16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160例,其中,男103例,女57例,年龄3~15岁。
受伤原因:摔伤130例、车祸30例。
伸直型135例、屈曲型25例;尺偏124例、桡偏36例;桡神经损伤4例,正中神经损伤2例,无血管损伤。
伤后至就诊时间为1h~1周。
1.2治疗方法采用基础全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助手配合下行手法复位,牵引矫正侧方移位及短缩,再矫正前后移位。
由助手维持屈肘位,在C臂X光机透视下调整骨折到满意位置。
术者摸清楚内上髁的位置,并注意尺神经是否前移。
在内上髁偏前进针,与肱骨纵轴成35°~40°角,向后10°钻入直径1.5~2.0mm克氏针,突破对侧皮质2mm。
外侧针在外上髁近缘偏后进针,或在肘侧位透视下在滑车外侧柱前后皮质构成的圆弧中心进针,紧贴肱骨外脊向内上方推进,使之在近骨折段与内侧针交叉后穿过内侧皮质2mm。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论文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0例,行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临床方法分析。
结果:12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疗效果满意优良率为98 %,无神经、血管损伤,住院期间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通过治疗使骨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避免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发主,防止肘内、外翻发生,以及骨化性肌炎形成。
若有神经损伤,恢复神经正常功能。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72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16-01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损伤。
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
因儿童时期,肱骨髁上部位在结构上最为薄弱,加上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相对较坚固,故在肘部外伤后不易发生脱位,而多造成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7.5%左右[1]。
选取临床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0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其中男94例,女36例;左侧 80例,右侧40例;年龄4~16岁。
骨折类型:伸直型88例,屈曲型17例;尺偏型64例,桡偏型31例。
1.2 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及畸形明显,肘关节活动障碍,检查时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后三点关系正常。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易损伤肱动脉及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手的功能。
1.3 影像表现:肘关节正侧位片即可确诊。
正位片表现特征:髁上部骨小梁排列连续性破坏,有清晰的骨折线;有些青枝骨折,仅看到皮质的皱折;移位骨折,远端重叠,并向尺或桡侧偏斜;旋转移位x线表现远近端骨横径不等宽。
侧位片表现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方移位为屈曲型骨折。
1.4 治疗:治疗上应及时复位,防止肘部畸形,注意血管神经损伤等合并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研究论文
肱骨髁上部解剖关系特殊,是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是儿童外伤后的多发骨折部位。
自1999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共50例,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0个月~12岁;本文所统计的均为CartlandⅢ型,50例中47例系闭合性骨折,因骨折端刺破皮肤致开放性骨折3例;其中40例系伸直型骨折,10例系屈曲型骨折;右侧28例,左侧22例;伴血管神经损伤1例,长斜型并粉碎性5例;初诊距损伤时间1h~8天,其中保守治疗45例,手术治疗5例。
1.2治疗方法首先根据受伤机制及X线片所示骨折移位情况诊断是伸直型骨折还是屈曲型骨折,并检查有无血管、神经损伤,了解肿胀情况,预防Volkmann’s综合征。
如有血管神经损伤症状,需立即手术。
除外长斜型并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后外固定不能维持固定需行手术治疗外,其余骨折都通过手法复位达到解剖对位。
现举例手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首先明确是伸直尺偏型还是桡偏型,一般采用基础麻醉或臂丛腋路麻醉,采用3人整复方法:第一助手握住患儿前臂中下段并使前臂旋后位,第二助手握住上臂中上段对抗牵引,先纠正重叠移位,术者握住肘部用对挤手法纠正侧方移位,注意桡偏型勿矫枉过正;术者双手拇指推肘尖同时一助在牵引下屈肘纠正前后移位,同时做前臂带骨折远端外旋,石膏固定肘关节于90°功能位。
屈曲型骨折整复手法与伸直型相反,术后固定肘关节于伸直30°~50°位。
复位后拍肘部正侧位片复查对位情况(一般拍
侧位片即可)。
根据肘部肿胀情况每1~2天调整石膏松紧度,术后3~4周拆除石膏,加强肘关节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方法,取肘关节外侧长约5~6cm的弧形切口,顺肱桡肌与肱三头肌间隙分离暴露骨折端,探查松解损伤的血管神经后,整复骨折解剖对位,顺、逆行各穿1枚Φ1.5mm的克氏针交叉固定,注意勿损伤尺神经。
术后3~4周拆除石膏,5~8周取出内固定物,并加强肘关节功能锻炼。
如肘关节功能恢复差,可配合理疗。
所有病例配合静滴骨肽半月,口服中药治疗,2周内的中药方为: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6g,黄柏10g,防风10g,木通6g,甘草6g,乳香5g,云苓10g,泽泻10g,酒大黄5g,陈皮6g;2周后中药方为:当归12g,赤芍12g,续断12g,灵仙12g,生苡仁20g,寄生20g,骨碎补12g,五加皮12g,土鳖虫12g,田七10g,煅自然铜10g,枳壳6g,乳没各10g。
3日1剂。
2治疗结果
本组50例中,临床愈合时骨折端达解剖对位45例,近似解剖对位5例;关节屈伸功能均无明显受限,无血管、神经损伤,无缺血性肌挛缩。
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有6例患者携带角较健侧减少5°~10°,但无肘内翻,有5例患者伸屈功能丢失约5°,1例>5°,根据有关疗效评定标准:优44例,良6例,优良率达到100%。
3讨论
整复肱骨髁上骨折的关键在于纠正旋转和移位。
因为骨折后在上肢保护体位和前壁重力的作用下,骨折远端大多有旋前的移位,所以前臂要旋后位牵引和做前臂带远折端外旋活动。
而在整复牵引时配合由桡侧向尺侧侧压,是因为
上肢伸直位时前臂的长轴在上臂长轴延长线的桡侧(即携带角),侧压能使骨折桡尺侧平行受力,平行纠正重叠。
本固定法不用夹板用石膏可减少肘部压力,特别是对静脉的压力,有利于消肿和修复,并能预防旋转、减少肘内翻的发生。
但前臂一定用三角巾悬吊,预防重力所致的剪力。
手术切开复位穿针时,因肱骨髁部是松质骨,必须一次成功,并注意勿穿刺损伤内侧的尺神经。
手术出血会引起肘关节肿胀加重,破坏断端血供,相对较保守治疗骨痂生长要缓慢一些,肘关节固定时间越长,恢复就越慢越差。
配合骨肽中药治疗肿痛消失较快,骨痂生长迅速,功能恢复理想。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要求高,必须一次性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否则后遗肘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
有的医师主张手术治疗减少术后的风险性,并认为手法复位成功率不高,若多次反复暴力复位容易造成患肢肿胀加重,且患儿不配合治疗,外固定不牢固容易移位。
笔者认为只要掌握了复位手法,术前认真阅读了X线片,均能一次性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石膏托外固定配合肌肉的内应力一般情况下不会再移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尽量避免手术,减轻患儿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