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分型
肱骨外髁骨折.ppt

(fracture of the lateral condyle of
humerus)
1
肘关节周围的正常骨骺
鹰嘴多个骨骺
2
肱骨外髁骨折
3
肱骨外髁骨折
4
一 概述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 常见的一种关节内损 伤,为IV型骨骺损伤 (骨骺与干骺端损 伤)。
由于既是关节内损伤, 又是肱骨远端骺板生 长机构主要部分的破 裂,故应引起注意。
13
正常肘三角关系
14
五、X线检查
肘关节正侧位片可确诊, 必要时拍摄对侧片对比。
正常时经桡骨干纵轴所 作的直线必然经过肱骨 小头。
15
六、治疗
原则:因系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以防发 生创伤性关节炎。
畸形旋转移位,若关节面软骨与干骺端和滑车 的残余骨折面并列,必然导致骨折不愈合和继发 的畸形,因为关节软骨不会参与正常的骨化过程。
18
19
肱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20
21
七、并发症
⒈骨折不愈合:为常 见并发症,未经治疗 或保守治疗的病人发 生率高。
多因骨折未充分固定, 骨折处为滑液所浸泡 及软组织夹入造成。
22
肱骨外髁缺血坏死
23
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
24
•⒉肘外翻: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外髁骺板 早闭合均可造成肘外翻,外翻角度大时可导致尺 神经麻痹。
8
肱骨外髁骨折(Ⅰ度)
9
肱骨外髁骨折(Ⅱ度)
10
肱骨外髁骨折(Ⅲ度)
11
四、临床表现
疼痛,活动受限,肘关节微屈,晚期全关 节肿胀。肘外方压痛,可扪及骨擦音和移 动的骨块。正常肘三角消失
12
正常肘关节屈曲成直 角时,内、外上髁及 尺骨鹰嘴呈一大体对 称的等边三角形,并 与上臂的后侧平面平 行。当肘关节伸直时, 三骨点几乎成一直线。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肱骨外髁骨折疾病名称肱骨外髁骨折疾病科属骨伤科疾病概述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关节损伤之一,多见于5?10岁儿童。
诊断要点1、肘关节呈半屈伸位,以肘外侧为中心明显肿胀、疼痛。
2、肱骨外髁部压痛明显,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骨折移位时,在肘外侧可摸到活动的骨折片或骨擦感。
4、早期可因肿胀而掩盖也明显的畸形,及至消肿以后,在肘外侧可发现骨突隆起。
5、晚期可出现肘外翻和牵拉性尺神经麻痹。
6、肘关节正侧位X线照片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辨证分析1、肱骨外髁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跌倒时手掌先着地,若肘部处于微屈位,暴力沿前臂向上传达至桡骨头,肱骨外髁遭受桡骨头的撞击而发生骨折;若肘部处于伸直位而过度内收,附着于肱骨外髁的前臂伸肌群强烈收缩而将肱骨外髁撕脱。
骨折块的移位程度,根据损伤的情况以及前臂伸肌群的肌肉收缩力来决定。
由于前臂伸肌群的牵拉,骨折块还可发生旋转移位。
2、肱骨外髁骨折属关节内骨折,若处理不当,可造成骨不连接,往往会引起肱骨远端呈鱼尾状畸形,而且可发生明显的肘外翻畸形,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3、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
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
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而出现活动功能障碍。
骨折初期应辨为气滞血瘀。
辨证论治无移位骨折仅屈肘90o,前臂悬吊胸前即可。
有移位骨折,要求达到解剖复位和给予妥善固定。
最好争取在局部肿胀之前,进行手法整复。
一般在1周内进行整复,成功率较高;半月内仍可试行手法整复,半月后整复成功率很低。
整复方法1、轻度移位骨折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患肘半屈位、前臂旋后。
助手握持患侧上臂下段,术者一手握前臂下段,另一手拇指按在向外移位的骨折块上,其余四指板住患肘内侧。
术者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使患肘内翻,加大关节腔外侧间隙,同时拇指将骨折块向内推挤,使其进入关节腔而复位。
2、翻转移位骨折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先用拇指指腹或大鱼际揉按骨折部,以消肿散瘀;用拇指摸清骨折块的滑车端和骨折面,辨清骨折块移位的方向及翻转程度,但切忌挫捻皮肤。
肱骨外髁骨折lcc

——梁程程
病例
患儿,女,3岁2月 主诉:左肘外伤伴功能障碍20小时
现病史:20个小时前,患儿玩耍时摔倒后左肘着地,即刻感左肘疼痛 ,伴红肿、活动受限。遂来我院
外科检查:左肘肿胀,以外侧为重,局部压痛明显,可及异常活动度 及骨擦音,肘后三角扪不清,左桡动脉可及,各手指血供好,活动不 受限。
肱骨外髁骨折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肘关节呈半屈曲位,肘关节活动障碍,肘骨外髁明显 压痛 移位骨折可有轻度肘外翻,在肘外侧可摸到活动的骨块及骨擦音, 局部肿胀较轻时可触及骨折面及外上髁端和滑车端 因骨折移位肘后三点关系改变,掌指活动困难,作肘关节伸屈或异 常外展活动时疼痛加剧 早期肿胀明显时可掩盖骨折征兆,晚期可出现骨折不愈合、进行性肘 外翻畸形和牵拉性尺神经麻痹
肱骨外髁骨折
治疗 1.单纯石膏固定:无移位和移位<2mm
3.切开复位和克氏针内固定:手法未能纠正的旋转移位 开放性骨折 陈旧性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
手法复位
肱骨外髁骨折
手法整复成功的标志
扪及肱骨外髁脊平滑
压住骨折块,活动肘关节屈伸良好
肘关节被动活动是、时无响声
病例
左肱骨外髁骨折
病例
初步诊断:左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
病因病理 多间接暴力所致
跌倒时手掌先着地,若肘关节轻度屈曲外展位,暴力沿前臂向上至 桡骨头,然后撞击肱骨外髁,至其骨折,骨折块推向后、外上方
若受伤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且过度内收,则附着于肱骨外髁的前臂 伸展肌强烈收缩而将肱骨外髁撕脱,骨折块向前下移位 肱骨外髁骨折后可发生翻转移位,严重者可达180°
肱骨髁上骨折

正中神经损伤:表现为猿手,出现拇、示、中指不能 屈曲,拇指不能外展及对掌,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 觉障碍。
肱骨髁上骨折
定义: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 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
• 损伤机制: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 系间接暴力所致。
好发年龄:以小儿多见,5-12岁。
临床表现:肘关节肿胀,功能障碍,压痛明显, 限于肱骨髁上部,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肘 关节骨性标志倒等腰三角形 伸展尺偏型 伸展桡偏型 屈曲型
伸展型:系由间接暴力造成,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 位,手掌着地,地面反作用力经前臂传达到肱骨下端, 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上而下的身体重力而将肱骨上 端推向前方而形成骨折。占90%
屈曲型:多由直接暴力造成,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尖着 地,暴力经尺骨鹰嘴,把肱骨髁推向前上方的骨折。
治疗
保守治疗: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复 位原则:先做远侧骨折端的侧方移位的整复, 后做前后方移位。石膏托屈曲90固定。
手术治疗:手法整复失败或存在血管、神经损 伤的骨折类型。
治疗不当的后果
缺血性肌挛缩 神经损伤 肘内翻畸形
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伸直, 拇指不能背伸,以及手背桡侧皮肤有感觉障碍。
运动系统笔记——肱骨髁上骨折

运动系统笔记——肱骨髁上骨折一、解剖概要1.解剖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2.分型肱骨髁上骨折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
分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两型,其中伸直型占97%。
3.并发症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易损伤肱骨髁内侧的尺神经、外侧的桡神经。
在儿童期,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二、临床表现1.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
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易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出现桡动脉搏动难以扪及,手指皮温降低。
出现5P征(无痛、脉搏消失、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肌麻痹)时,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
三、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拍摄肘部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
但应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四、治疗1.手法复位外固定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液循环碍者,可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如果经2~3 次复位对位不佳者应及时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
伤后时间较长,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出现骨折部严重肿胀时,不能立即进行手法复位者也应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指征:①手术复位失败;②小的开放性伤口,污染不重;③有神经、血管损伤。
3.康复治疗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
抬高患肢,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有利于减轻水肿。
4~6周后可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力。
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的病人,术2周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
4.骨筋膜室综合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组织反应,局部肿胀严重,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如果早期未能作出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
①诊断在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中,应严密观察前臂肿胀程度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如果出现高张力肿胀,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剧烈疼痛,桡脉搏动扪不清,手指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即可确诊。
肱骨外髁骨折

2.因附着于肱骨外髁的前臂伸肌群强烈收 缩而将肱骨外髁拉脱
分为:无移位、轻度移位和翻转 移位骨折
分型
I:无移位 II:轻度移位 III:旋转+侧方 IV:侧方、旋转 +脱位
诊断要点
疼痛;肿胀(以肘外侧为中心肿); 活动受限; 畸形;骨擦音/骨擦感;可有异常 活动. 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
【诊查要点】
伤后肘关节呈半屈伸位,肘关节内侧肿 胀,疼痛,有皮下瘀斑,正常内上髁的 轮廓消失
局部压痛明显,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前臂旋前、屈腕、屈指无力
第Ⅰ、Ⅱ度骨折者关节活动尚好,仅有 肘内侧牵拉性疼痛;第Ⅲ度骨折者肘关 节屈伸明显障碍;第Ⅳ度骨折者肘关节 明显畸形,肘后三点关系不正常
合并肘关节脱位者,肘关节外形轮廓明 显改变,肘关节的功能障碍也更为明显, 往往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尺神经症状,出 现小指和环指的尺侧麻木,感觉迟钝
2.有移位的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尽快 进行复位固定;
3.骨折超过1周或闭合复位较为困难, 应切开复位固定
治疗
整复方法;
1.轻度移位骨折 :保持屈肘、前臂旋后,将骨 折块向内推挤,使骨折块进入关节腔复位即可。
2.有翻转移位者
其他疗法:针拨复位
固定
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外髁处 放固定垫,尺侧肘关节上下各放一固定 垫;夹板长度从上臂中上段到前臂中下 段。固定2周后,然后中立位固定1周。
男,13Y,骨折50天,肘关节 畸形及功能障碍;
男,13Y,骨折60天,肘关节 畸形及功能障碍;
术后X-RAY
附: 肱骨内上髁骨折
肱骨内上髁(骨骺)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部 损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约占肘关 节骨折的10%,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和 肱骨外髁骨折,占肘关节骨折的第三位。
左侧肱骨外髁骨折

左侧肱骨外髁骨折左侧肱骨外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在青少年和运动员中。
肱骨外髁是肱骨远端外侧的骨突,是肘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构成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
当手臂伸直时,肱骨外髁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发生骨折。
一、病因1. 直接暴力:外力直接作用于肱骨外髁,如跌倒时手部撑地,暴力传导至肱骨外髁,导致骨折。
2. 间接暴力:外力作用于前臂或上臂,使肘关节过度屈曲或伸直,导致肱骨外髁发生剪切力,从而发生骨折。
3. 骨质疏松: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肱骨外髁骨折。
4. 运动损伤:运动员在剧烈运动过程中,如投掷、击打等动作,肘关节受到过度负荷,容易发生肱骨外髁骨折。
二、临床表现1. 疼痛:受伤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肘部疼痛,尤其在活动时加剧。
2. 肿胀:骨折部位会出现肿胀,有时伴有皮下淤血。
3. 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如屈伸、旋转等功能障碍。
4. 压痛:骨折部位有明显压痛,有时可触及骨擦音。
5. 异常活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肘部异常活动,如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感觉。
6. 肘部畸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肘部畸形,如肘外翻或内翻。
三、诊断1. 病史:询问患者受伤经过,了解受伤机制。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肢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情况,检查骨折部位压痛、异常活动等。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主要方法,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了解骨折端的详细情况,尤其是对复杂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1.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稳定性骨折。
采用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方法,保持肘关节于功能位,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 手术治疗:适用于有明显移位、不稳定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
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
3. 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逐渐进行肘关节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止痛药等缓解症状。
肱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

肱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
肱骨远端骨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AO分型,其按照关节外、部分关节内、完全关节内分为A、B、C3大类型,其更细的分类为27个亚分类,共61小类。
A型:关节外骨折,其中A1型为骨突撕脱骨折,A2型为简单干骺端骨折,A3型为干骺端粉碎骨折。
A1 .1 肱骨外髁撕脱骨折A1. 2 肱骨内髁撕脱骨折,骨折块未嵌入关节;分3个亚型:无移位、移位、粉碎型A1. 3 肱骨内髁撕脱骨折,骨折块嵌入关节;A2. 1 骨折线斜向下内关节外骨折A2. 2 骨折线斜向下外关节外骨折A2. 3 横行关节外骨折,分3个亚型:干骺端无明显移位、干骺端向后移位、干骺端向前移位。
A3.1 干骺端简单粉碎骨折,分2个亚型:内侧型、外侧型。
A3.2 干骺端一侧粉碎骨折,分2个亚型:内侧型、外侧型。
A3.3 干骺端复杂粉碎骨折 B型:部分关节内骨折,其中B1型为外侧矢状面的部分关节内骨折,B2型为内侧矢状面的部分关节内骨折,B3型为累及前面的冠状位的部分关节内骨折。
B1 .1 分2个亚型:骨折线通过肱骨小头、骨折线通过肱骨小头与滑车之间。
B1. 2 骨折线通过肱骨滑车外侧简单骨折分5个亚型:内侧韧带完整、合并内侧韧带断裂、B1. 3 骨折线通过肱骨滑车外侧复杂骨折分2个亚型: B2 .1 骨折线通过肱骨滑车内侧简单骨折。
B2. 2 骨折线通过肱骨滑车内侧简单骨折、骨折线通过grooveB2. 3 骨折线通过肱骨滑车内侧复杂骨折 B3 .1 肱骨小头。
B3. 2 滑车B3. 3 肱骨小头与滑车 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其中C1型为简单关节内、简单干骺端骨折,C2型为关节内简单、干骺端粉碎骨折,C3型为关节内粉碎、干骺端粉碎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外髁骨折分型
肱骨外髁骨折是上肢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肘关节附近。
根据具体的骨折位置和形态特点,可以将肱骨外髁骨折分为不同的类型。
正确的分型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肱骨外髁骨折的分型及其相关内容。
1. 肱骨外髁解剖结构
在介绍肱骨外髁骨折分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解剖知识。
肱骨是上肢长管状长骨之一,位于胳膊部位。
它由上端、干部和下端组成,其中上端包括头部、颈部和大、小结节。
•头部:位于上端,与肩胛盂形成球窝关节。
•颈部:连接头部和干部。
•干部:位于中段,是较粗壮的部分。
•大、小结节:位于下端,参与形成肘关节。
2. 分型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学者观点,肱骨外髁骨折的分型方法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根据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片的位移和角度等进行划分。
2.1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肱骨外髁骨折主要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高位横行型:骨折线在外髁上方水平走行。
•低位横行型:骨折线在外髁下方水平走行。
•斜形型:骨折线在外髁上下方斜向走行。
2.2 根据关节面的受累
根据关节面是否受累,肱骨外髁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关节面完全不受累:外侧关节面未受到损伤。
•关节面部分受累:外侧关节面局部受损,但未完全破裂。
•关节面完全破裂:外侧关节面完全破裂。
2.3 其他分类方法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还有一些其他较少采用的分类方法。
例如按照骨折片的位移和角度进行分类,或者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和关节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分型。
3. 分型及其特点
3.1 高位横行型
高位横行型肱骨外髁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所有肱骨外髁骨折的大部分。
其特点如下:
•骨折线在外髁上方水平走行。
•关节面通常不受累。
•颈部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3.2 低位横行型
低位横行型肱骨外髁骨折较高位横行型较为少见,其特点如下:
•骨折线在外髁下方水平走行。
•关节面通常不受累。
•可能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3.3 斜形型
斜形型肱骨外髁骨折相对较少见,其特点如下:
•骨折线在外髁上下方斜向走行。
•关节面可能完全或部分受累。
•可能伴有其他关节结构损伤。
4. 治疗方法
根据肱骨外髁骨折的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4.1 保守治疗
对于部分稳定的肱骨外髁骨折,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关节固定:通过使用夹板或其他固定装置将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牵引:通过轻度牵引来纠正骨折片的位移。
•康复训练:在适当时机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4.2 手术治疗
对于不稳定的肱骨外髁骨折或关节面受累较重的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钢板内固定:通过使用钢板将骨折片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螺钉内固定:通过使用螺钉将骨折片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外固定:通过外部装置将关节固定在正确位置。
5. 预后评估
肱骨外髁骨折的预后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骨折愈合:观察骨折片是否成功愈合。
•关节功能恢复:评估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稳定性。
•并发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
预后评估结果将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和治疗计划。
结论
肱骨外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高位横行型、低位横行型和斜形型。
正确的分型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的骨折,而手术治疗适用于不稳定或关节面受累较重的情况。
通过预后评估,可以指导后续康复训练和治疗计划,以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