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重点聚焦】“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的含义是什么?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
“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难点突破】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韩麦尔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走进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
主要作品《磨房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包括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背景追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戒.尺(jiè)喧.闹(xuān)挟.着(xié)诧.异(chà)奴隶.(lì)祈.祷(qí)钥.匙(yào)字帖.(tiè)2.辨析下列字形响:(xiǎng)响亮折:(zhé)折磨晌:(shǎng)晌午祈:(qí)祈祷掺:(chān)掺杂辛:(xīn)辛苦惨:(cǎn)惨白幸:(xìng)幸福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哽住:声气阻塞。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自测】知识链接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闹(chà)异(ào)悔(qídǎo)( gěng)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分析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
”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解难答疑】4、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5、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拓展反馈】《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赏析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预习自测】1、找出《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探究】2、交流预习情况并提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概念。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选自法国作家阿尔非斯·都德的小说《星期天的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一个小学老师在将要离开的最后一堂课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国家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值得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法国人的爱国精神;2.理解小学老师告别学生、向学生讲述自己职业历程的激励作用;3.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理解小学老师面对国家处境的感情状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解决途径1.讲解分析:简略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引起学生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关注;2.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3.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学生讨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引出本次故事主题。
2.学习阅读(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阅读材料。
(2)重点讲解:1.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2.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3)针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
3.视频欣赏(1)收看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内容,加深学习印象;(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深化思考(1)小组内讨论,思考自己的国家爱情;(2)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国家爱情。
5.展示交流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挑选优秀文章进行分享。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开始懂得爱国爱家,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一课》 导学案

7.《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小说的相关常识。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理解小弗朗士前后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一、走进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xuān( ) 闹 chà( ) 异ào()悔 qí dǎo( )( )gěng( ) 住钥匙.()踱.()郝叟..()()2、理解词义。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6《最后一课》导学案

6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资料链接】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自主学习】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诧.异()懊悔..()惩罚..()..()祈祷郝叟..()戒尺..( )..()宛转..()哽咽捂.( ) 膝.头( ) 赚.( ) 钥匙..( ) 藤.( ) 挟.( ) 皱( ) 踱.来踱去()2、释词征发:祈祷:思量:诧异:喧闹:惨白:懊悔:哽咽:3.整体感知课文: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
【合作探究】“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交流展示】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
2. 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
3. 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
4. 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点评小结】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
【测评达标】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最后一课》导学案及答案

7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都德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构造,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根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开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完毕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交流展示〔预习作业〕: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踱〔〕督学〔〕郝叟〔〕〔〕摊(〕懊悔〔〕()chéng fá〔〕〔〕钥匙〔〕〔〕磨损〔〕 qídăo ( )() 哽〔〕宛转〔〕〔〕2.以下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赫叟〔hǎo sǒu〕惊讶〔chà〕哽住〔gěng〕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3.解释以下词语惊讶:懊悔:哽咽:宛转:4.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三、合作探究阅读小说,小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并简要概括每阶段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学案

6 最后一课【明确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2、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并学好汉语的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自主预习】1、自主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本文作者是国作家,课文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为长篇、、、微型小说。
情节(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ào()悔chà()异qí()祷哽.()咽郝.()叟惩.()罚钥.()匙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②祈祷:③诧异:④婉转:4、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A、本文的主要写了什么事?B、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请据此划分小说层次。
5、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合作探究】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以“小弗郎士过去;今天”的句式说话,提示扣住“变”字,不要求前后字数一致,尽量用原文词句)2、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3、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提示:扣住“变”字说人物;多角度看人物形象;先读原文、后概括。
)【当堂反馈】1、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捂( ) 戒( ) 凳( ) 叟( ) 膝( ) 赚( )
钥( ) 匙( ) 藤( ) 挟( ) 皱(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 )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仪式。
( )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4)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1、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3、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4、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5、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6、“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7、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8、最后一个部分(24-29)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实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四、拓展延伸: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不过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
”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
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
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
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
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不过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
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
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表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以前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
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
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
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
父亲也到达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
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
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1、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横线的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1)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3、本文与已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
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
(1)《山就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走一步,再走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