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院考考试范围
国际经济学重点考试内容

国际经济学重点考试内容1绝对成本;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
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
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
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
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
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
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是存在很大的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优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2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
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异。
一要素丰裕度较高,则在生产同种产品上的生产成本就相对较低,另外一国较高,这样的成本差别导致了产品价格的差异,成本低的国家产品价格就相对低,这样就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两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都占据了比较优势,这样,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3.进口配额是在保护数量,关税是贸易壁垒一种措施。
两者的出发点均是保护保护本国工业。
配额是一国在一年内进口国外某种产品的数量限制,关税则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种,抬高其价格,增强了本国商品价格竞争力。
进口配额与关税都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能够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升(与关税幅度一致),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产品价格不会进一步上升;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上升。
所以,对消费者有利的是关税而非配额。
关税壁垒起保护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消费者的需求。
国际经济学复习范围

国际经济学复习范围题型: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四、案例分析(共1题,25分)范围:一、名词解释二、范围:名词解释FTA:自由贸易区。
消除成员国间的所有贸易壁垒,对非成员国保留其贸易壁垒。
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不同要素被密集使用的程度亦即要素的投入比例。
要素丰裕度: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要素拥有的相对状况。
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与其要素丰裕度有关。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原理指出自由国际贸易会使得一国相对短缺要素的实际收益下降,相对丰富的要素的实际收益上升。
产品内贸易: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布到不同国家的现象称为产品内分工,由此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同一行业或宽泛产品组内差别产品间的国际贸易。
产业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跨界流动,称为国际贸易结算、资本流动及官方储备的主要货币。
里昂惕夫之谜:经验数据表明美国的进口替代品比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
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便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悖的结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有效关税率:即有效保护率,以生产某产品的国内附加值计算的关税。
国际收支平衡:凡自主性交易借贷双方相等,不需用调节性交易弥补时,称国际收支平衡。
复式记账法:按照复式记账原理,每一笔国际交易都要分别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和贷方。
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
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出当出口品和进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总和大于1时,外汇市场是稳定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考试大纲

《国际经济学》考试大纲教材名称《国际经济学》,科学出版社,邱继洲编,2005年版I、课程性质与设考目的和要求《国际经济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开放经济的资源配置以及由此发生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其内容是阐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国际金融政策等。
《国际经济学》的先行课程主要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实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重视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的统一,并兼顾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Ⅱ、考核目标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一、考核知识点1、绝对优势原理;2、比较优势原理;3、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4、成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二、考核要求1、识记:绝对优势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机会成本2、领会:绝对优势原理与比较优势原理的关系、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的关系、成本递增的贸易模式第二章贸易均衡理论一、考核知识点1、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2、均衡分析: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3、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4、基于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二、考核要求l、识记: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提供曲线、贸易条件、偏好差异2、领会: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贸易条件的含义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一、考核知识点1、H—O模型2、国际贸易对短期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3、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5、里昂惕夫之谜二、考核要求1、识记: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里昂惕夫之谜、要素密集度变换2、领会:H—O模型的内容、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的关系、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第四章现代贸易理论一、考核知识点1、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3、需求结构贸易理论4、技术差距贸易理论二、考核要求l、识记: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差别产品2、领会: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行业内贸易的概念与产生原因、偏好相似理论的内容、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的内容。
经济学院考研复试笔试《国际经济学》课程大纲.doc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国际经济学》课程大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专业考)考研《国际经济学》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的学科范围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应用,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要素流动、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整的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样题参见本纲第三部分。
二、评价目标《国际经济学》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
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运用国际经济学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考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满分为分):国际贸易部分国际金融部分(四)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
分析题 .问答题(五)参考书目:方齐云编:《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方齐云,方臻旻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关系。
.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
封闭经济均衡。
开放经济均衡.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的起因..贸易提供曲线。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绝对利益论与比较利益论。
.比较利益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分析.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丰富与要素密集。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及结论。
.-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国际经济学考试大纲

国际经济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3686)(90学时)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国际经济学课程任务是培养应考者了解当今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组织、汇率交易及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经济分析,从而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国际经济学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使用教材共有15章,主要研究的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以及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协调,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与要素流动理论、国际收支、汇率交易和汇率决定、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体系。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国际经济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和调节过程;2、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与要素流动理论、国际收支、汇率交易和汇率决定、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3、掌握各种国际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操作步骤和应用。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国际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绝对优势理论的概念;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
2、掌握:绝对优势理论中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的分析。
3、熟练掌握: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及评价;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及评价。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的基本概念;要素密集度颠倒和人力资本论的概念。
2、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内容;里昂惕夫之谜的概念。
《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一、考试性质《国际经济学》考试是财经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教诲部授权各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主意的控制程度。
该考试大纲遵照教诲部经济学课程指导小组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经济学专业对考生的知识要求制订。
大纲力求反映专业特点,以科学、平等、确切、规范的尺度去测评考生的经济学相关知识水平、基本判断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评价目标(1)对国际经济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控制是否全面。
(2)对国际经济学基本主意的理解深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及范围(一)国际贸易部分1、基本要求控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并能按照基本理论和政策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
2、考试范围: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李嘉图原理;俄林—赫克歇尔模型;制成品贸易;产品内贸易;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贸易保护理论;战略贸易理论;贸易壁垒;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技术转移(二)国际金融部分1、基本要求了解国民收入核算和国际收支平衡;控制汇率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含义、种类、外汇市场资产需求及外汇市场均衡;控制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了解最优货币区及其欧洲的经验2、考试范围:展开经济下的核算框架;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展开经济中的乘数分析;弹性主意;吸收主意;常常项目的普通均衡模型;资本流动;汇率政策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光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
(四)试卷可能包括的题型1、挑选题:每个问题都有若干个挑选,按照题目内容挑选其一个准确答案。
2.判断题:按照题目内容判断其描述问题的准确性。
3.简答题:按照题目要求,简要回答问题。
国际经济学考试重点汇总

1.什么是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学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属于应用经济学。
2.国际经济学发展脉络。
3.相关概念:✧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进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
✧对外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情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情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当年贸易条件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系数大于100,条件改善;系数小于100,条件恶化)✧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1.绝对利益学说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
2、生产中只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3、两国的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这意味着,在一国范围内,当经济资源从一个部门转向另外一个部门时,其中一个部门的流入就是另外一个部门的流出。
4、生产要素(即劳动)在国内流动是自由的,且从一个部门到另外一个部门转移时的机会成本不变。
5、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匹,且不同国家生产的同种产品的质量没有差异。
6、商品可以在两国内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动,要素根本不能流动。
7、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与流入的价值相等。
8、没有运输和其他交易费用。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者其生产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体,如果每一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既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暨南国际经济学考试范围(卜国琴范围)

暨南国际经济学考试范围(卜国琴范围)《国际经济学》复习范围题型: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判断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范围:I. 名词解释1. Interindustry tradeTrade in which the products of one industry are exchanged for products of another industry. 2. Intraindustry trade Two-way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within an industry or broad product group.3. Intraproduct tradeTrade in which the products of one industry are exchanged for products of another industry.4. The Balance of PaymentA summary statement of all the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of the residents of a na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during a particular period of time ,usually a year.5. Comparative Advantage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s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is goods in terms of others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other countries.6.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effect)If the relative price of a goods increases , holding the factor supplies constant, then the nominal and real return to the factor used intensely in that goods will also increase while the nominaland real return of others will decrease.7. Heckscher-Ohlin TheoremA country will export goods that use its abundant resources intensely while import those using its scarce factors intensely.8.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International trade leads to complete equalization in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returns to homogenous factors across countries.9. Optimum tariffThe rate of tariff that maximizes the benefit resulting from im provement in the nation’s terms of trade against the negative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reduction of trade.10. 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The tendency of exchange rates to immediately depreciate or appreciate by more than required for long-run equilibrium ,and then partially reversing their movement as they move toward their long-run equilibrium levels.11.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The theory that postulates that exchange rate depends on relative prices in the two countries.12. Law of one priceThe proposition that in the absence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 tariffs and other obstructions to the free flow of trade ,the price of each identical traded commodity will be equalized in all markets by commodity arbitrage.13. The Fisher EffectA rise (fall) in a country’s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will eventually cause an equal rise(fall) in the interests rate that deposits of its currency offer.14.The J-CurveAfter a real currency depreciation, the CA of a country may first worsen and then improve. The changing path of CA in terms of time is like a “J”, so we call this curve “J-Curve” that describes the time lag with which a real currency depreciation improves the CA.15.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sThe policy of intervention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by monetary authorities to smooth out short -run fluctuations without attempting to affect the long-run trend in exchange rates.16. sterilized interventionA sterilized intervention is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foreign currency by a central bank to influence the exchange value of the domestic currency, without changing the monetary base. 17. Capital flightCapital flight is a large-scale exodus of financial assets and capital from a nation due to events such as political or economic instability, currency devaluation or the imposition of capital controls.18.vehicle currencyA currency that is widely used to denominate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made by parties who do not reside in the country that issues the vehicle currency.19.interest parityInterest rate parity (IRP) is a theory in which the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equal to th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forward exchange rate and the spot exchange rate. Taking dollar and euro as examples, the condition is R$ = R€ + (E’$/€ - E$/€)/E$/€. 20.inflation biasHigh inflation with no average gain in output that resultsfrom governments’ policies to prevent recessionII. Give a T(True) or a F(False)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ayings.涉及每章重要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试题 A卷
每份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
A、人口少
B、国土面积小
C、在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
D、在市场上时价格的决定者
2、需求变动时,配额将导致
A、价格调整
B、进口量调整
C、产量调整
D、消费量调整
3、名义利息率R、实际利息率A和通货膨胀率I之间的关系是
A、A=R+I
B、A=R—I
C、R=A+I
D、R=A—I
4、不属于二战后汇率决定理论的是
A、流动资产选择说
B、汇兑心理说
C、目标汇率说
D、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5、偿债率是
A、未偿还外债余额/出口收入
B、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
C、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
D、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
6、由于大国可以左右市场价格,即将关税负担转移给国外出口商,那么
A、一定会导致福利净损失
B、一定会导致福利净收益
C、一定会导致既无净损失也无净收益
D、以上均不一定
7、当国际收支顺差时,按吸收法应
A、提高生产能力
B、压制生产能力
C、扩张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
D、压缩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
8、国际交换比率接近外国国内交换比率,说明
A、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B、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
C、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小于本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D、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小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
二、名词解释 (每题4分,共16分)
1、经济全球化
2、贸易条件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外汇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列昂惕夫反论
2、简述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机制
3、简述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4、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H—O模型的内在逻辑、基本论点及其意义,并做简要评价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三个调节理论
国际经济学试题 B卷
每份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由于大国可以左右市场价格,即将关税负担转移给国外出口商,那么
A、一定会导致福利净损失
B、一定会导致福利净收益
C、一定会导致既无净损失也无净收益
D、以上均不一定
2、当国际收支顺差时,按吸收法应
A、提高生产能力
B、压制生产能力
C、扩张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
D、压缩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
3、国际交换比率接近外国国内交换比率,说明
A、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B、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
C、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小于本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
D、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小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
4、不属于二战后汇率决定理论的是
A、流动资产选择说
B、汇兑心理说
C、目标汇率说
D、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5、偿债率是
A、未偿还外债余额/出口收入
B、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
C、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
D、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
6、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
A、人口少
B、国土面积小
C、在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
D、在市场上时价格的决定者
7、需求变动时,配额将导致
A、价格调整
B、进口量调整
C、产量调整
D、消费量调整
C、扩张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
D、压缩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
8、名义利息率R、实际利息率A和通货膨胀率I之间的关系是
A、A=R+I
B、A=R—I
C、R=A+I
D、R=A—I
二、名词解释 (每题4分,共16分)
1、外汇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贸易条件
4、经济全球化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2、简述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机制
3、简述列昂惕夫反论
4、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三个调节理论
2、论述H—O模型的内在逻辑、基本论点及其意义,并做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