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有感.
传承精神,砥砺前行——追忆庄馆长有感

0003
G
2553
G
3228,邮箱:
l
u_zhang@pku.
edu.
cn.
29
年
第
3
业务内容,应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 态,紧 跟 时 代 步 伐. 既 要 明 确 新 时 期 的 目 标 与 任 务,关 注 学 校 师 生
2021
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组织推广“文献检索 与 利 用”课 程,积 极 开 展 对 外 交 流,这 些 在 全 国 乃 至 国 外 图 书 馆
大学图书馆学报
J
o
u
r
n
a
lo
fAc
a
d
emi
cL
i
b
r
a
r
y
分类号 G258.
6
DOI 10.
16603/
.
s
sn1002-1027.
2021.
03.
008
ji
—
— 追忆庄馆长有感
传承精神 , 砥砺前行 —
□ 张璐
∗
我是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图 书 馆 的 新 馆 员,也 是 北 大 信 息 管 理 系 2020 届 毕 业 生. 今 天,作 为 青 年
33
3
经验不足而过分依赖他人,要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潜力,提高执行力,为图书馆各项工作
期
伍,朝着世界顶级大学图书馆奋进,这是对庄守经先生的最好怀念.
庄守经先生的女儿李奕在发言中几度 哽 咽,她 动 情 地 表 示,是 北 京 大 学 给 了 她 父 亲 人 生 的 港 湾,他 在 这
里遇到了此生的好领导,得到了充分的信 任 和 肯 定,赶 上 了 改 革 开 放 的 好 时 候,是 天 时、地 利、人 和 造 就 了 父
刘仁静人生经历以及带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by葛慧敏

刘仁静人生经历以及带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by葛慧敏一、人生经历A、家庭背景与所受教育1902年3月4日,刘仁静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城关。
他的祖上是开杂货店的。
他的父亲刘世芳考中秀才后,在家里开办私塾谋生。
他的母亲是个文盲,一个温顺的家庭主妇。
因为刘仁静在家里是长子,父亲就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科举志愿寄托给了儿子。
科举考试废除后,父亲再三考虑,决定让刘仁静学好洋文,以求能出国深造。
1914年春,刘仁静考入武昌博文书院,这是英国教会办的一所远近闻名的语言学校,在校学生只会死读书。
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两年后他转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就读三年级。
武昌中华大学在当时是比较开放的学校,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之外,允许学生有自由研究的空间和接触社会的机会。
该校涌现了一批后来十分有名的政治家,如恽代英、林育南。
刘仁静利用自由时间,阅读了一些当时比较进步的刊物,很快便成了《新青年》刊物最忠实的读者。
1918年7月,刘仁静中学毕业,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他先在北大理科读了两年预科,其间家庭无力支付高额的学费。
为了能继续学业,北大的教授胡适、李大钊都给他写过拖欠学费的保单。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就保存着李大钊亲笔写的一张字条:“刘仁静同学学费先由我垫。
李大钊”。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两年预科毕业后,刘仁静又转入和李大钊接近的哲学系学习,但没有多久刘仁静又转入英语系学习。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日子,是刘仁静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
B、年少热血—五四时期的刘仁静就在刘仁静进入北大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
北大的一次学生集会中,学生领袖罗家伦正在发表后来被称作“五四宣言”的演讲,刘仁静悄悄地挤进会场,怀里揣着一柄尖刀,他打算用这一柄尖刀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这个危亡民族的生机。
当刘仁静拔出尖刀,向自己腹中刺去时,被身边的同学发现,刀被夺下。
1919年5月4日,数千名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的口号。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精编)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精编)一、阅读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4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热情”。
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
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
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
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
”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
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
我说:“随便。
”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
”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
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把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来。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时弊_________________②泰然_____________3.短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写出来。
____4.短文表现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请结合材料说一说。
__________二、阅读与探究。
把屈辱当作鞭子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
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
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读《大学》有感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
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
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
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
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我总是这样觉得。
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
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
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
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
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
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
北大红楼有感

北大红楼有感北京大学红楼红瓦铺顶,故名"红楼"。
参观完了北大红楼是否有被震撼到呢?下文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北大红楼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大红楼观后感一说起五四运动从小就知道,但是五四运动的深刻内涵却连皮毛都道不明。
怀着求知的欲望和崇敬的心情,那天我走进了住所相邻的早期北京大学红楼“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不像别的纪念馆一样粉刷一新,正相反,他和我们50后看到自己刚工作时住的宿舍楼的感觉是一样的。
而实际上,当我从正门进去,看了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或一个纪念馆。
这栋楼是1916年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
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
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
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
其实,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想,也许仅此一例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
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摇着轮椅上北大》。
这本书写的是郭晖从一个小学未毕业的残疾人,完全依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博士生所经历的事。
下面,就让我来讲一讲她的经历吧!刚开始她有一双仙子般灵活的腿,跳舞、体育都是她的强项。
那么她又是怎么坐上轮椅的呢?一天,她的腿破了,扎了几针却传染上了结核,忽然有一天她的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就坐上了轮椅。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何等的意志才能摇着轮椅上北大呀!别人一定会说,“我不行”。
但郭晖却说出了令人惊叹的两个字“我行”。
刚坐上轮椅,郭晖也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医生的劝说下,他又重新试着拿起了书本,这一举就再也放不下了,她的内心重新燃起了火焰,她的翅膀重新飞向了书海,她虽然失去了康复的希望,但又有了成功的可能。
十几年来,郭晖以信心为腿,以坚强为脚,她以世上独有的姿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创造了中华的骄傲。
郭晖虽然外表是一个娇小的小女孩,实际上她是一个女英雄。
她经过了十几年的苦读,自学了英语、日语、法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可以想一下,她是多么勤奋、刻苦。
勤奋帮她补上了天资不聪的特点,刻苦帮她实现了考上北大的梦想。
她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从未退回。
她的坚强令人感动、她的意志令人赞美、她的信心令人惊叹!她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敬佩。
那么我们呢,我们是个健全的人,我们能超过她么,我相信我们只要有信心、努力、勤奋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中华争一点光,尽一份力。
郭晖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努力、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勤奋、什么是刻苦。
她在磨练中成长,在痛苦中长大,却从不抱怨什么。
希望大家都读一读这本书,成为好学生。
篇二:《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梦想是鸟儿飞翔的翅膀。
不展开翅膀,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你究竟能飞多远,一个人心中有了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就是我看了《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后的感悟。
真的,读着这本书,我不止一次流下了眼泪。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PPT1

•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2)妨碍·妨害 两者都有“使不能顺利进行”之意。“妨碍” 着重指给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 对象常是工作、进度、学习、交通、视线、活 动等;“妨害”,使受损害,着重指有损害, 程度较重,对象除了工作、学习等之外,还常 指革命、和平、健康、治安、利益等。
例:①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是于求学 上很有__妨_碍___的. ②对_妨__害___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在民事诉 讼活动中,为了排除干扰,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保 障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顺利进行,对有实施妨害 ______民事诉讼秩序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具有制 裁性质的强制手段.
青春是一种令人艳羡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 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旺盛的精力, 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凭着巨大的潜力, 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 朋友啊!青春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但时间老 人却把它作了最精确的均分,给每个人的仅有一 份,不论贵贱尊卑,智愚富贫,你一生只能拥有 一次,因而才有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课文回忆作者当时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教,体 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还体现 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提示】 体现了蔡元培一生追求进步革新的人 格魅力。他1917年把既没有在高等学府教过书, 又没有教授博士头衔的陈独秀引入北大任文科学 长,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蔡元培针锋相对 地说:“当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回访母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回访母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回访母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2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访母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访母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篇111月8日,我和四个同事来到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参加长沙市首批骨干教师培训,因这样我又回到了阔别已经的母校——宁乡师范!宁师是我成长的摇篮,她决定了我的人生取向。
当我十二年后重新站在母校的大门口时,才知道现在母校拥有这么多的身份:长沙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长沙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湖南省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恭祝母校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之中,愿母校有更美好的未来!重返母校的我自然的想起在这学习和生活时的情景:冬日在宁乡玉潭镇的大街上进行冬季长跑;在校园内古老的银杏树下早读;在四楼的教室和同学一起学习;在操场的跑道上参加5000米长跑;在寝室的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以迎接学校的考试及自学考试……我和同来的几个进修的同事开玩笑的说,在宁师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谈恋爱。
他们都笑了,似有同感。
重返母校的我自然忘不了拜访我的班主任李水生老师:是他给了我在宁师更好的学习机遇,刚进宁师的我入学成绩排在班上第38名,但我没想到班主任提名让我当班长,而且一当就是三年;是他教给了我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在宁师发奋学习,努力搞好班级工作,最终在宁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是他给了我老师职业的取向。
李老师是教计算机的,在宁师最初是在他的引导下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现在永远记得当时李老师用286的机器及BASIC语言编程解决全班同学成绩统计方面的程序。
现在都记得他把源程序打印出来给我看(我当时是看不懂的)并耐心地讲解的情景(当时他还给了我一份打印稿)……这些直接影响了我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及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也是我今天能作为长沙市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前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有感
2020-05-03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
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
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
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
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我总是这样觉得。
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
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
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
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
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
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
找每一个得分点,学会规矩呆板的答题步骤,我没有任何思维火花,我没有能力去创新。
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一个自由,理性争鸣的人。
我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初衷。
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
人才不等于文凭,而是一个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人。
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归宿。
它应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应帮助我们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应帮助我们懂得热爱,而不是变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