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写景状物散文“研讨与练习”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写景状物散文“研讨与练习”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写景状物散文“研讨与练习”研究【摘要】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关于写景状物散文的内容及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回顾。

在分别分析了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状物描写的特点、语言运用的技巧、写景状物对情感和意义的表达,以及研究案例的分析。

最后在进行了小结与展望,对学生写景状物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对于教学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写景状物散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研讨与练习、表现手法、特点、技巧、情感表达、意义、案例分析、小结、展望、学生启示、改进方向、文献回顾、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关于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方式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文学形式。

通过对景物描写和状物描写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研究语言运用的技巧和写景状物对情感和意义的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研究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和练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高中语文学习和考试。

通过对写景状物的研究,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优美语言和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部分的内容如下:2. 正文2.1 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是散文中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风景或物体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景物描写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表现手法:1. 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作者通过客观的描写方式,展现出被描写景物的真实面貌,包括形态、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细节。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的阅读目的。

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的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的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备战2022中考语文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阅读指导与训练(全国通用)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备战2022中考语文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阅读指导与训练(全国通用)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写景状物散文单元“单元说明”(篇目)分析二、散文单元(篇目)“课后习题”与考点衔接三、概念: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托物言志、象征、咏物寄情)。

如茅盾《白杨礼赞》、郑振铎《海燕》等。

四、要素:1、景、物:景物的特点。

2、情意:作者的内在情感、文章的主旨写景、物是手段、依托,抒发情感是目的、归宿;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五、阅读鉴赏的步骤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注意圈点、勾画、批注)(1)研标题、作者、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和结构(注意写作顺序和过渡衔接)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由物后及人。

写物时要注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分析形象(景、物)的特征(1)找准形象:特定物件、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2)抓住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物性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涵(人性方面)(3)分析语境,概括特征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3、根据形象的特征,把握主旨。

(注意首尾段)不同抒情类散文的主旨:(1)写景类散文——把握景物中作者的感情及对景物的思想态度(2)咏物类散文——感悟作者在物中所赋予的象征意,抒发的感情(意愿、人生观点、情感态度)4、分析艺术手法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六、典型题型题型一:分析景或物的特征及形象意义。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docx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docx

写景状物散文解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景物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景、民俗貌当作主要描写象,写出它的形声色味、情特性,充分展示其采魅力,以吸引人、感染人,作者情意的目的。

此散文通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作者此地、此景的喜之情或以索,或移步景以空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作者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型及解技巧:一、句子含的解答:(如2010年第8)的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或短用了比、比、借代、象征等表方法。

答,把它所指的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2009年第7,2010年第7)( 1)它本身的作用;( 2)合句子境。

1.比、人:生形象;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加气、一气呵成等;答格式:了+象+特性3.:引起者注意和思考;答格式:引起者+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加气等;4.比:了⋯⋯突出了⋯⋯5.反复:了⋯⋯加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007 年第 9 )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 年第 14 题, 2007 年第 11 题, 2006 年第 8 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 年第 12 题)运用的方法 +具体内容 +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 2009 年第 10 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解题思路和关键:一、读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圈画关键词或句子,做到心中清楚: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3)怎样来写作本文的?(找线索、理清文章结构)二、找规律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

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描绘景物为主得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得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得阅读目得.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得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得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与比拟得手法,把作者得思想寓于形象得外物之中,就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得真理得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得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得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得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二、修辞手法得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得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得注意与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得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得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得信息,提炼自然段得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得就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得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得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写物类文章阅读指导与训练二

写物类文章阅读指导与训练二

状物类文章阅读指导与训练二一、答题方法点拨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在答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突破点:(一)抓住文章层次和描写顺序状物类文章在描写时常有清晰的层次和详略的安排,例如,描写工艺品、玩具、文具的文章,我们读后对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构造、用途有了全面的了解,但在这中间最让人难忘的可能只有一两个地方。

我们阅读后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题目中最容易出现的地方(二)抓住重点语段和精彩片段描写在状物类文章中,常有一些重点语段和片段描写。

在这些地方常有一些好词和重要语句,我们要认真体会其中的含义和妙处。

在题目中常出现针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画出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等题型,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这些重点部分的时候,做起题来自然就容易一些。

(三)紧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作者在写状物类文章时,常常以物寓理,即通过写物来掲示一定的道理。

在题目中常出现让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所要表达的思想等题型,我们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意思加上自己的理解灵活答题。

二、典例分析老杨树我家门前有一棵高大的老杨树。

春天,万物复苏。

老杨树上挂满了一串串嫣红嫣红的花穗,那花穗足有二寸长,是由无数个小米粒大小的花蕾组成的,好像谷穗缀满枝头。

微风吹来,花穗随风摇曳,远运望去,仿佛一片火红的彩云在空中飘浮。

花开花落,新叶抽出。

小小叶片娇嫩嫩的、绿油油的,在阳光下欢快地跳跃着,展示出无限的生机。

就在这绿叶丛中,一粒粒花蓄渐渐长大成熟,饱胀得裂开了小嘴儿,吐出了洁白的杨花。

那一缕缕、一团团的杨花,像棉絮,像白云,载着树种,带着老杨树的希望,漫天飞舞,飘落四方,去孕育新的生命。

夏天,风调雨顺。

老杨树贪婪地吮吸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那树干高得就像一根擎天柱伫立在天地之间,那树冠大得仿佛一把巨型大伞撑在半空之中,那树叶绿得仿佛滴滴翠色就要流淌下来,那枝叶密得几乎连一丝光线都无法穿过。

当烈日当空、天气闷热时,老杨树敞开它那无私的胸怀遮住了阳光、挡住了热浪,为人们洒下一片阴凉,创造出一块凉爽、舒适的天地。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一、散文常识特征: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二、解题方法1、研读题干(题目),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细读3、准确表达。

(1)摘关键词(2)摘关键句(3)自己的话概括4、原则:答案在文章中一定有根据三、如何解读散文的主旨(考点剖析一)方法:1、看标题2、看注释3、看过度句(段)4、看开头结尾句5、看抒情议论句6、看反复出现句(段)概括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分清主旨、主题、梗概、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的异同。

)领会为什么写的题型(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作者技法)四、写景状物类散文规律(考点剖析二)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

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阅读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五、题目的作用(考点剖析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饰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段落与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四)1、分析段落的位置: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2、分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3、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承上(写出内容)启下(写出内容)六、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剖析五)分析语句或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阅读信息专递】综观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的选文,写景状物类散文地位突出且表现了“稳中求变”大原则中的“稳”。

此类散文文质兼美,文学性与趣味性并存。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具体可感,易于把握,难易适中,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因此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如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四川卷《乡村的瓦》、辽宁卷《杨柳》、江西卷《秋天里的黄金树》、广东卷《夕阳透进书房》,此外,其它省市的选文也不同程度地渗透了写景状物的因子。

或穿插性描写,如全国卷1《阳光的香味》;或以“景物”或“风物”为线索,全国卷2《绵绵土》;或烘云托月,如上海卷阅读(二);或寓情于景、情由景生,如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等。

况且用此类散文命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还能很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门话题。

可以断定,此类散文仍将受到2007年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如全国卷2《绵绵土》第4段“全身心激荡近乎重逢的狂喜”,文末“但在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正是文中由“形”到“情”的两个关键语句。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江西卷《秋天里的黄金树》“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要理解“童话”的含义,则要联想到“童话”的特点,多采用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再结合“荒原不久以前”和后面的“关于树的呼吁”就不难理解作者要表达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

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2、一味摘抄,不会概括。

或误以为“答案从文中来”一字不漏,原文照搬;或以为答案多多益善;或不懂概括之法。

对策:先划出相关语句,去“枝”留“干”,提炼筛选、优化整合、适当抽象、转换表达方式、正面直接回答提问。

3、不辨关系,缺乏条理。

高明的文章在写景状物时,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常见的有总分、并列、承接、因果等。

对策:先找出答案要点,然后辨明关系,去“分”保“总”,归类合并,仔细揣摩得分点,尽量避免重复、交叉和遗漏。

4、游离文本,主观臆断。

对策:转变观念,词由文出。

5、不扣题旨,过于随意。

如全国2卷《绵绵土》,有考生在回答“绵绵土”的特点时,把“厚”“圣洁”也列入其中。

对策:加大审题和思维严谨性训练,多用“代入法”,代入提干,代入文本。

【新题模拟演练】泰山赋李木生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又在反复地翻检二十世纪,并将其永远保鲜地存入记忆之中。

任谁也无法动摇它,更不能贿赂它,泰山就这样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加上人类易于遗忘的天性,有时会使历史面目全非,甚至会让现实也黑白颠倒。

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

他无言地裸露着真实,一次次纠正似乎早巳板上钉钉的定论。

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手大也无法遮天。

两个多年来,鹿还是鹿,马还是马。

是哪个星球与地球的野合,孕生了这个地之骄子?一定有过万雷裂变式的幸福的呻吟,一定有过通体红透的痛苦的燃烧,而后在漫天豪雨与倾海怒涛的淬火中,定格成如此超几脱俗的“这一个”。

二十五亿年间,不阿天,不媚世,独立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

英雄云涌的世纪,他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更多的是委琐的时代,只有神权合一的宝座和宝座下跪着的灵魂。

这时,泰山更加不挠地矗立着,让似乎决定一切的宝座看着,到底还有一个站着的,也让跪着的灵魂领略站着的美丽。

泰山曾经眼睁睁地看着“利欲”二字,怎样地将一个站立的巨人,腐蚀成一团跪着的侏儒。

泰山上的第一块刻石,为李斯所书。

当秦王赢政下令逐斥各国人才的时候,是李斯挺身而出,直面威烈的秦王,上了千言的《诛逐客书》。

这时的李斯,是巨人的李斯。

但是一己的利欲把他的心灵熏瘫了,竟然为了禄位,堕落成与赵高为伍的小人,阿顺苟合胡亥之意,污仁义,咒尧禹,颂残暴。

李斯之后才一百多年,汉武帝蛮不讲理地将站着的司马迁摁趴在地上。

汉武帝像捏碎一个蚂蚁摁倒他又无情地羞辱了他。

蒙着最大的羞辱,被摁倒的司马迁,却踉跄着挺着脖梗站了起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向命运与朝廷发出的挑战。

一个穷而无权身遭残疾的知识分子,终竟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也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

跪,可说是中国的国粹。

也许跪着可以爬一条平坦的仕途,但是跪着的官员怎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跪着的大众怎能走进文明的世纪?于是,站着的人就一个个成为了国家的福音,民族的骄傲,也只有站着的人才真正地为国家为人类留下了传世的文明硕果。

从喜马拉雅山到泰山,中国有一道道屹立的山脉;从屈原到鲁迅,中国有一尊尊站立的知识分子;从陈胜吴广到中国工农红军,中国有前仆后继的站立的民众。

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

我常常会想象二十五亿年前的那个泰山诞生的时日。

穿透兆亿年的混沌,横空而立,一身的岩浆,燃做红透的旗帜。

从此成为人类最古老也最新鲜的歌谣,哪怕梦魔如磐,风雨如磐,都终究在它与旭日的面前败阵。

它和人类共同经历着一世世生活的沉重,一辈辈生旅的磨难,仍然天天以自己屹立的身躯,豁然撑起无垠的天幕,接生旭日,报告光明与希望,也向世界袒开天幕样无垠辽阔的胸襟和胸襟中无比自由的心。

黎明,站在地球之巅的泰山,为宇宙司晨。

啊,泰山,我的泰山。

1.文章前三段着重刻画了泰山的哪两个特征?(4分)2.文中对李斯和司马迁的写法有何不同?文章写这两人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分)3.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分)(1)英雄云涌的世纪,他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2)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

4.文章前后两处写到泰山的诞生却不给人重复的感觉,为什么?(5分)【精粹文段品味】我赞杨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06年辽宁卷丰子凯《杨柳》节选【简析】此语段语言“俏皮”,饶有情趣,恰到好处的应用了比喻、拟人、对比、人称变换等多样手法,表现力极强。

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婉转曲折、自然舒展地突显了文章的主旨。

本段文字还与所有试题信息相关。

仔细品读,既怡情又受用。

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4分)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分)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6分)精粹文段参考答案1.不矛盾。

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

2分)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僧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分)2.①“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

2分)②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

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2分)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分)4.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2分)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2分)结合原文赏析。

2分)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新题模拟演练】参考答案:1.公正阅世,傲然挺立。

2.第一问,写李斯,将其前后的作为做对比;写司马迁,用汉武帝的淫威衬托司马迁的不屈。

第二问,将二人正反对照,揭示出泰山“站着”精神的具体内涵。

3.(1)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泰山对英雄的由衷赞美。

(2)只要不屈的精神存在,站立的中国人就会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4.前面写,侧重赞美泰山诞生的超凡脱俗;结尾写,侧重揭示泰山诞生对人类(民族)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