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docx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docx

写景状物散文解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景物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景、民俗貌当作主要描写象,写出它的形声色味、情特性,充分展示其采魅力,以吸引人、感染人,作者情意的目的。

此散文通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作者此地、此景的喜之情或以索,或移步景以空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作者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型及解技巧:一、句子含的解答:(如2010年第8)的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或短用了比、比、借代、象征等表方法。

答,把它所指的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2009年第7,2010年第7)( 1)它本身的作用;( 2)合句子境。

1.比、人:生形象;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加气、一气呵成等;答格式:了+象+特性3.:引起者注意和思考;答格式:引起者+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加气等;4.比:了⋯⋯突出了⋯⋯5.反复:了⋯⋯加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007 年第 9 )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 年第 14 题, 2007 年第 11 题, 2006 年第 8 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 年第 12 题)运用的方法 +具体内容 +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 2009 年第 10 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解题思路和关键:一、读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圈画关键词或句子,做到心中清楚: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3)怎样来写作本文的?(找线索、理清文章结构)二、找规律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一、散文常识特征:形散神不散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解题方法 1、研读题干(题目) ,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细读摘关键句 自己的话概括4、原则:答案在文章中一定有根据 三、如何解读散文的主旨(考点剖析一) 方法:1、看标题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3、准确表达。

( 1) 摘关键词、看注释、看过度句(段)、看开头结尾句、看抒情议论句6、看反复出现句(段)概括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分清主旨、主题、梗概、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的异同。

)领会为什么写的题型(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四、写景状物+作者技法)类散文规律(考点剖析二)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

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阅读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五、题目的作用(考点剖析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饰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段落与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四)1、分析段落的位置: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2、分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3、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承上(写出内容)启下(写出内容)六、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剖析五)分析语句或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写景散文品味语言答题技巧和方法

写景散文品味语言答题技巧和方法

写景散文品味语言答题技巧和方法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写景散文的线索前面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3、牢记写景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互渗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写景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景传神”和“以神驭景”,通过“景”的分析,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以景传神的意境需要循景察情。

写景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景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景物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景,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以神驭景的意境需要追问背景。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驭景”,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

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

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写景散文中的形象往往是作者自己所亲闻、亲见、亲历的,是作者饱蘸着酣畅淋漓的情感写出来的,那么我们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必然受到作品所饱含着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熏陶,并激发出丰富的想象。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写景状物散文题型及解题技巧 ppt课件

写景状物散文题型及解题技巧 ppt课件
为2文020意/4/10的转折作铺垫。(表达效果)
小结2:考查分析评价文章思想 内容的能力。
• 写景状物类散文与一般散文的不同之处在 于作者需要借助某种思想情感“载体”来 寄托自己的情志,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寄托 在对这种“载体”的描绘中,较一般散文 表情达意的方式更含蓄更隐晦,能否读懂 作者寄托在物象之中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是检验考生阅读理解能力高下的重要依据 。因此这类散文特别强调对理解文章主旨 的考查。
【提示】要有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通 读全文的时候,把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对象 202的0/4/1特0 征(修饰语、形容词),作者的观点
• 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 征意义。(5分)(2009年湖南卷《云南看 云》)
• 【答案】 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 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 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 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 战到底)。
4,理清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 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由物后及人
5,赏析艺术手法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
小结1: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 能力。
• 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 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 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作者往往 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象的外在的形和 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 。因此,对所托之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是 托物言志散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明手法)
把黄金树比作“伞兵”把树叶比作“美羽”,使用了比喻;“ 准备跳伞”“商量”“耳语”等词将黄金树的树叶拟人化,使用 了拟人(点明何处用了该手法)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

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描绘景物为主得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得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得阅读目得.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得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得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与比拟得手法,把作者得思想寓于形象得外物之中,就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得真理得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得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得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得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二、修辞手法得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得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得注意与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得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得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得信息,提炼自然段得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得就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得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得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篇一:怎样阅读写景状物类文章怎样阅读写景状物类文章呢?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和课外阅读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写山川风貌(如草原、山岭、河流等)、自然现象(如风、雨、雪等)、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写景类文章;我们还经常看到描写事物的,如动物、植物、静物等,通常称为状物类文章。

面对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我们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阅读呢?一、初读文章,读懂文章写了什么。

首先把文章通读一遍,想一想文章大体上写了什么,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还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是描写支物的,还是描写植物的。

有了初步的印象,阅读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查字典或请教他人弄明白,为后面的阅读扫除障碍。

二、细读文章,思考文章是怎样写的。

接着要细致地阅读文章,理解重点词语,读懂每一句话,把文章所写景物或状物的特点和写作的顺序读书攻。

阅读写景类的文章,我们要读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一般来说,作者常常采用以下几种顺序来写:1、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

2、按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等。

3、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来写。

阅读状物类的文章,我们要看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写动物,一般抓住它的外形、支作、生活习性等;写植物一般抓住它的形状、颜色、滋味等;写静物,一般抓住它的样子、结构、用途等。

三、品读文章,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对于优秀文章,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多读几篇,积累其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在平时的说话和写语中活学活用。

(一)山间小记我越来越喜欢植物世界了,因为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和谐与生机,充满了宁静与安祥。

植物们就是这样,生在哪里便站在哪里,老老实实地站上一辈子,谁也不会跑,谁也不会走,自己找养分,自己找阳光,自己成长自己,自己健壮自己。

写景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写景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写景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 哎呀呀,写景类的阅读理解可别一股脑儿地读呀!就像看一幅画,你得先整体感受呀!比如读《荷塘月色》,先别急着抠字眼,要感受那夜晚荷塘的氛围呀!你难道不觉得就像走进了那片美景中吗?
2. 嘿,注意细节呀!那些描写景物的小词语可别放过哟!像“潺潺的流
水”“微微的风”,看到这些不就像真的听到流水声、感受到风一样嘛!就像你读《济南的冬天》里的那些细节描写,是不是一下子就仿佛置身其中啦?
3. 千万别忘了想象呀!文字就是带你去旅行的翅膀呀!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构想出那个画面呀!读柳宗元的《江雪》,你就使劲想象那孤舟独钓的场景,多带劲呀!
4. 可不要死抠每一个字哟,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呀!景色描写可不是单纯地写景呀,那是带着作者的心情的呀!读《故都的秋》,你得体会到作者那淡淡的忧伤呀,不能光看那些景呀!
5. 留意那些修辞手法呀!比喻呀、拟人呀,就像给景色化了个妆一样,更生动啦!看“太阳像个大火球”,一下子就懂了太阳的热辣吧!《春》里面不就有好多这样的嘛?
6. 多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联系呀!你自己看到美景时啥感觉,和文章里的对照对照呀!这样更容易理解呀!比如你看到秋天的枫叶,再读描写秋天树叶的文章,是不是更有感触啦?
7. 哎呀,别光读呀,读完了也想想呀!想想作者为啥这么写呀,这景色有啥特别的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里面的描写,你读完不想想作者对那个地方的情感呀?
8. 读写景文章也得有耐心呀!别走马观花呀,慢慢品味呀!就像品一杯好茶一样呀!《桂林山水》那么美的景色,你不静下心来能感受全吗?
9. 总之呀,写景类阅读理解要用心去感受,想象画面,留意细节和情感,这样才能真的读懂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的阅读目的。

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的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的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解题思路和关键:一、读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圈画关键词或句子,做到心中清楚: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3)怎样来写作本文的?(找线索、理清文章结构)二、找规律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

作者选择的景物,一定关照着他内在的情感和感悟。

写景状物——抒情(主旨)有一条基本的创作思路,即文章的前一部分为揭示主旨作铺垫,后一部分则卒章显志。

表现思路大致归结为三步曲:主要的景物——其它的景物——揭示主旨。

主要景物的描述为了直接揭示散文的主旨,其它景物的描述除了起到与前者形成对比或类比、反衬或正衬的作用外,还有引对象、作铺垫等作用。

环境描写则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的作用。

三、抓词句1、抓体现内容情感的句子,初读时就勾画中心句、题旨句、概括句、议论句、抒情句;注意文章各段间关系,总分取总,并列合并,层进取后,因果取果: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就可见出作者情感。

2.抓概括景物特点的词。

首先通过仔细审题明确问题的指向;其次找到问题对应的文段,即答案所在区域;然后筛选相应信息,整合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注意作答时尽可能使用文中词句。

四、析手法熟悉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等等。

答题时对号入座,并结合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答题。

五、品语言把握常见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来作分析和思考。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训练一:巷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①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

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②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懒洋洋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

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③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

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

她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

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④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

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⑤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

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只在你到巷里踯躅⑥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

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少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工作太劳累了?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

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

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晚视,恶意的斜视,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反身回避了。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⑦,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注释】①湫(jiǎo)隘:低湿狭小。

②趿(tā):趿拉,穿鞋只套着脚的前半部分。

③市廛(chán):集市。

④踅(xué):折回,旋转。

⑤天籁(lài):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⑥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⑦钲镗:钲(zhēng),古时的一种用铜做的打击乐器。

镗(tāng),拟声词,钟鼓或敲锣的声音。

1.第②段描写了上海的小巷中“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联系下文看,在内容和行文上有什么作用?(4分)答:2、第③自然段中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⑤自然段中却说“墙门口显出一个人影”,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3.第④段中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答: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 第③自然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 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肝。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

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皆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

作者的爱憎直书纸上。

5.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分)答:参考答案:1、“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是上海小巷慵懒、疲沓特征的标志性景象。

内容上与江南小巷构成鲜明的对比,以反衬江南小巷的悠娴贞静。

评分标准:内容上、结构上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不矛盾。

无人和有人都是根据文章需要而定的。

第③自然段为了表现“巷”的“幽静”“悄悄的”“寂寂的”,就不必有人出现。

第⑤自然段说明“巷”里没有“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便显现出一个“娇羞”的姑娘,用来对比,表现“巷”超凡脱俗的圣洁,是“爱宁静淡泊”的人的好去处。

3、用典,以刘禹锡诗中表现出来的昔盛今衰之意来衬托小巷里的家庭也有兴衰史。

使用“现代”一词说明巷内的小家庭虽历经兴衰,但给人以美感,置身巷中,使人忘忧,净化一切。

评分标准:用典不一定要说出来,但要写出“乌衣巷”及“现代”这两个词所具有的意义,意思正确即可。

4、C、E(4分)5、四个“爱”引导的这一组排比句,将不同嗜好者的不同品味表现得鲜明、有层次,从而将小巷的魅力表现到极致。

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起读者的感情,富于感染力。

(4分)阅读训练二: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阴暗灰尘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他重逢。

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他说:你好,西藏!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

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

广袤的天空下,任何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

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

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意思生命的痕迹。

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

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

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他们独自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污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

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