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出存货成本计算

合集下载

做账实操存货单位成本计算公式

做账实操存货单位成本计算公式

采购成本计算公式:采购成本=订货成本+物资材料成本+存货成本+缺货成本。

物资材料成本=数量*单价(价格/成本分析就是分析单价)
存货成本:维持库存需要的费用。

采购成本指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的物流费用,包括采购订单费用、采购计划制订人员的管理费用、采购人员管理费用等。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采购成本不包含进项税额;但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进项税额包含在其采购成本之中。

材料单位成本计算公式简单可以理解为:存货单位成本二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成单位成本X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材料单位成本计算公式细致可分为:
1.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X存货单位成本
2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3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
单位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而平均耗费的成本。

一般只要将总成本去除以总产量便能得到,是将总成本按不同消耗水平摊给单位产品的费用,它反映同类产品的费用水平。

ERP成本计算方法

ERP成本计算方法

ERP成本计算方法1、先进先出法,是以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为假设前提,对发出存货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例如:假设库存为零,1日购入A产品100个单价2元;3日购入A产品50个单价3元;5日销售发出A产品50个,则发出单价为2元,成本为100元。

2、后进先出法和他相反,是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设前提。

3、加权平均法:单位存货成本=(月初成本+本月收入成本)/(月初结存数量+本月收入数量)发货成本=发货数量X单位存货成本4、移动加权平均:(一批收货后单位存货成本=(原有库存成本+本次收货成本)/(原有数量+本次收入数量)发货成本=发货数量X一批收货后单位存货成本5、个别计价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一致,按每一存货的购入成本来确定发出成本6、计划成本法: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都以计划成本计价,同时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

具体内容好多了,可以看看会计方面的书。

移动加权平均法,库存每发生一次变化,就会做一次计算并更新结果。

因此移动加权平均法的开销较大,一般的企业在应用时都使用的先进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

存货计价方法的筹划是采取合适的计价方法将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在选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计价方式应与批次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便于管理系统进行价格进行实时核算与分析。

物料的物理的先进行出、后进先出、分别认定与存货计价方式可以分开处理,比如物料的进出库存采用,先进先出但它的计价方法可以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

不同的计价方法,会使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有所不同。

期末存货的大小与销售成本的高低成反比,从而会影响到当期纳税利润数额。

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减少;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利润可能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的利润会增加,期初存货过高,当期利润会减少。

在物价上升情况下,企业耗用原材料的成本较高,当期利润减少,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如果原材料价格下跌,就应用先进先出法;如果价格比较平稳,就用加权平均法;如果材料价格涨落幅度大,宜用移动平均法。

发出存货成本计算方法

发出存货成本计算方法

【例8-2】某企业M商品的期末实际盘点 数为220件,期初库存和本期购进情况为: 6月1日 期初库存 6月5日 购进 6月18日 购进 合 计 (一)按先进先出法计算:
☆ 期末结存商品成本 = 200 × 15 + 20 × 12 = 3 240(元) ☆ 本期发出商品成本 = 2 000 + 4 800 + 3 000 - 3 240 = 6 560(元)
200件 400件 200件
单价10元 单价12元 单价15元
计2 000元 计4 800元 计3 000元 9 800元
(二)按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
☆ 加权平均单价 = 2 000+4 800+3 000= 12.25(元/件) 200+ 400 + 200 ☆ 期末结存商品成本 = 220 × 12.25 = 2 695(元) ☆ 本期发出商品成本 = 2 000 + 4 800 +3 000 - 2 695 = 计算方法
一、期末存货数量的确定
步骤: 1.进行实地盘点,确定盘存数
2.调整盘存数,确定存货结存数
二、期末存货和本期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
存货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 期末存货实地盘存数 × 单价 本期发出 存货成本 = 期初结存 存货成本 + 本期入库 存货成本 ― 期末结存 存货成本
(三)按个别计价法计算: (若期末结存220件商品中,有50件系期初结存的存货,有70
件系6月5日的进货,有100件系6月18日的进货)
☆ 期末结存商品成本 = 50 × 10 + 70 × 12 + 100× 15 =2 840(元) ☆ 本期发出商品成本 = 2 000 + 4 800 + 3 000 - 2 840 = 6 960(元)

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

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

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在存货计价中常用的方法,它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存货成本的变化情况。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

公式是这样的: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本次进货之前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 + 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之前库存存货数量 + 本次进货的数量)发出存货成本 = 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 期末存货的数量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我给您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公式怎么用。

之前我在一家小超市工作的时候,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超市里进了一批水果,第一批进了 50 斤苹果,每斤 5 元;然后又进了 30 斤,每斤 6 元。

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来算,第一次进货后的单位成本就是 5 元/斤。

当第二次进货后,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就是:(50×5 + 30×6)÷(50 + 30)= 5.375 元/斤。

如果这时候卖出了 40 斤苹果,那么发出存货成本就是 40×5.375 = 215 元。

期末存货成本就是剩下的苹果数量乘以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假设此时还剩下 40 斤苹果,期末存货成本就是 40×5.375 = 215 元。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及时反映存货成本的变动,让我们对存货的价值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不像一些其他的存货计价方法,可能会在成本计算上有一定的滞后性或者不够准确。

在实际的商业运营中,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于控制成本、制定价格策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通过准确计算存货成本,我们可以合理地制定商品的售价,既能保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又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再比如,如果我们发现某种商品的存货成本一直在上升,那可能就要考虑调整进货渠道或者减少进货量,以避免成本过高影响利润。

而且,这种方法对于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也很有帮助。

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存货价值的变化,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哪些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哪些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哪些存货的计价方法是指企业对存货进行成本计价的方法。

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对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是先进先出法(FIFO)。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先进入库存的存货也先出库存,因此最先进入库存的存货成本被先分配到成本费用。

FIFO法能够使企业在通货膨胀时减少盈利,而在通货紧缩时增加盈利,因此适合于价格稳定或者上涨的情况。

其次,其次是后进先出法(LIFO)。

LIFO法与FIFO法相反,它假设最后进入库存的存货最先出库存,因此最后进入库存的存货成本被先分配到成本费用。

LIFO法能够使企业在通货膨胀时增加盈利,而在通货紧缩时减少盈利,因此适合于价格下跌的情况。

另外,加权平均法是另一种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所有存货的成本加总,然后除以存货的数量,得出平均成本。

之后,将平均成本分配到出售的存货上。

加权平均法能够平滑成本波动,适用于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的情况。

此外,还有特定标准成本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实际成本和实际数量计算出的存货成本。

特定标准成本法适用于生产成本较为稳定的情况,能够准确反映出实际成本情况。

最后,还有零库存成本法。

这种方法假设企业不会存储任何存货,因此成本只在存货出售时计算。

零库存成本法适用于服务型企业或者生产周期短、存货周转快的企业。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对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以及各种计价方法的优缺点,从而选择最适合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在企业经营中,存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对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

一、先进先出法(FIFO)先进先出法,即按照存货进入仓库的时间顺序,先卖出最早进入仓库的存货,后卖出最近进入仓库的存货。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优点:1. 可以避免存货过期、陈旧,保证存货的新鲜度和质量。

2. 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存货,可以避免成本计算出现较大误差。

缺点:1. 当存货价格不断上涨时,会导致成本计算偏低,利润虚高。

2. 无法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

二、后进先出法(LIFO)后进先出法,即按照存货进入仓库的时间顺序,先卖出最近进入仓库的存货,后卖出最早进入仓库的存货。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优点:1. 可以避免存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成本计算偏低,利润虚高。

2. 可以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

缺点:1. 无法避免存货过期、陈旧,容易导致存货质量下降。

2. 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存货,成本计算会出现较大误差。

三、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即按照存货数量和成本的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每次发出存货时,都以加权平均成本计算销售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平稳地计算成本。

优点:1. 可以避免存货价格波动导致成本计算偏高或偏低的问题。

2. 可以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

缺点:1. 无法避免存货过期、陈旧,容易导致存货质量下降。

2. 对于存货价格稳定的情况下,成本计算偏高。

四、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即根据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制定标准成本,每次发出存货时,都以标准成本计算销售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计算成本。

优点:1. 可以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提高经营效益。

2. 可以避免存货过期、陈旧,保证存货的新鲜度和质量。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计划成本法例题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计划成本法例题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计划成本法例题好啦,今天咱们来说说存货的计价方法,特别是“计划成本法”。

别看这个名字一听就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又聪明的办法,让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它的存货成本。

它也就像是咱们家做饭时,提前估算好食材的费用,省得最后结账时被吓一跳。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计划成本法是怎么一回事,顺便看看它怎么帮助企业“算账”的。

你想想吧,企业的存货就像咱们家里的冰箱,东西一多,就得有个办法知道到底剩下了什么,哪个是最新买的,哪个已经快过期了。

存货不仅要看着清楚,还得管得精打细算,尤其是那些零散的小物件,难免容易丢失,或者有时候账面上是一个价,实际拿出来的时候又变了价钱。

计划成本法就是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把这些波动控制得比较好。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卖玩具的小商店老板,今天你进了100个玩具,进价每个20元,按照计划成本法,你会设定一个统一的“计划成本”,比如每个玩具就按21元来算。

等到第二天,你的存货里可能进了新的玩具,价格又调整了,市场上可能已经有了新的供货商,你还是按照那个21元来算,不管你进货时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为什么呢?因为计划成本法就是为了让你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避免大幅度的价格浮动让你脑袋大得很。

这样做,既简单又容易管理。

说白了,计划成本法其实是在提前给存货定一个“预期价格”,这个价格和实际进货成本有点区别,但反正不管是涨是跌,你都不急着动摇。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存货买了一层保险,大家也不会对库存的变化感到太紧张,反而有了个相对固定的估算依据。

就算偶尔会有一些波动,这种方法也能平滑地反映到财务报表里。

你也许会觉得这样不够精准,实际进货成本是20元,按21元算是不是有点“赚”了客户的钱?可事实是,这么做反而能避免一些麻烦。

比如你用这个标准价格去做账,最后核算时,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玩具卖得好,哪些卖得不好,库存的周转速度怎样。

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你想嘛,计划成本法毕竟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实际操作中,一旦遇到价格大幅度波动,估算的偏差就会比较大,可能导致你跟实际成本有点差距。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标准成本法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标准成本法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标准成本法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是指企业对存货进行发出计价的方法,而标准成本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之一。

标准成本法是以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根据实际发出数量对存货进行计价,以反映实际发出的存货成本。

本文将从标准成本法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读者对该计价方法有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标准成本法的概念**标准成本是指企业事先根据一定的标准成本体系和成本控制要求,对生产成本进行合理分析和划分,制定出的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应具备的标准成本。

而标准成本法则是一种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来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通过将实际发出的存货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进行计价,以此来反映实际发出存货的成本。

**标准成本法的特点**标准成本法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先确定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的核心在于预先确定的标准成本,这些标准成本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和成本控制要求事先设定的。

2. 灵活性较高:标准成本法不同于其他计价方法,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生产运作。

3. 反映实际情况:标准成本法在计价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际发出存货的成本情况,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存货成本的变化。

4. 便于成本控制:由于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偏差问题。

**标准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标准成本法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标准成本:企业需要根据生产条件和成本控制要求确定相关的标准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2. 计算标准成本率: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计算出各项成本的标准成本率,即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3. 计价处理:在实际发出存货时,根据实际数量乘以相应的标准成本率,计算出存货的标准成本,作为存货的发出成本。

**标准成本法的优缺点**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其优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出存货成本计算
例:A公司2009年1月1#材料,期初结存500kg,有关业务如下:
1。

3日,购入300kg,@2.50元;
2.8日,领用600 kg
3.15日,购入600 kg,@2.33元
4.18日,购入300kg,@2.12
5.27日,领用400 kg
要求: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并登
记明细账。

原材料——1#材料明细账
(先进先出法)计量单位:千克
原材料——1#材料明细账
(个别计价法)计量单位:千克
原材料——1#材料明细账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量单位:千克
单位成本=(1000+2784)/(500+1200)=3784/1700=2.23(元
/kg)
发出材料成本=1000*2.23=2230(元)
原材料——1#材料明细账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量单位:千克
3日移动平均单价=(1000+750)/(500+300)=2.19(元/kg)8日领用材料成本=2.19*600=1314(元)
15日移动平均单价=(436+1398)/(200+600)=2.29(元/kg)18日移动平均单价=(1834+636)/(800+300)=2.25(元/kg)27日领用材料成本=2.25*400=9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