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

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

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

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

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

”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

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

”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

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

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

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

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

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

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

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

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丹江二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高一语文本试卷共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

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

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

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

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释。

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枳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

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

苏轼直到晩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

跟随苏轼贬谪儋州的苏过,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

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淄博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023.0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

《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

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

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

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

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

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

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

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

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

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

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

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

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

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

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祈祷杞人忧天稽首乞哀告怜B.魁梧发聋振聩窥探揆情度理C.缉私放荡不羁跻身反唇相讥D.饼铛瞠目结舌嗔怪称孤道寡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卓见真知卓见疾驶疾风劲草B.消灭销声匿迹滂沱气势滂礴C.冒犯贸然行动呼吁长吁短叹D.淡薄淡泊明志辕马心辕意马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在欧元区的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其他国家。

2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群众来信,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作出答复。

3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择要而是 /或者B.涉及择要就是/或许C.涉及摘要而是/或者D.波及摘要就是/或许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写议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文章才能入情入理,否则就只能是隔靴搔痒。

B.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商讨他拟定的语文研究学习实施方案,他洞若观火,对方案作了很多修改。

C.只要台湾当局领导人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来,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柳暗花明的。

D.我们写一篇文章文思泉涌的时候,一定是来自命不凡的,否则就根本不会动笔了。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B.一部全国性的《职业病防治法》将提交中国最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审议,有望使劳动者保护自身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C.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改革,在这些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该地城镇户口。

D.广东将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培育3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的格局。

6.什么是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就想到乙。

江苏省宿迁北附同文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宿迁北附同文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同文实高202X-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毫无疑问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

大致许多人没成心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天经地义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不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

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状。

在多数情形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固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

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

即便内忧外患最为沉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

民族意识则常常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

但今天,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

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庞大成绩并保持社会稳固的强大推动气力。

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由于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动规范体系。

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动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的本钱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固与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9月28日,尼泊尔希塔航空公司的一架小型飞机在从首都加德满都起飞后不久坠毁。

初步调查显示,这次失事主要的原因是飞机撞上飞鸟后迫降时起火所致。

B . 近年来,我市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办成了一批惠民实事,为城乡建起了一座坚固的“底线民生”。

C . 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2年9月25日在成都隆重开幕。

资阳市以“绿色资阳、西部车城”为主题向世界展出了近年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和产业优势。

D . 高考前学习繁忙,考生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感,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难道我们能否认高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吗?2. (2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有人认为,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与大地所能供给的粮食会愈来愈不成比例,人类的处境会日益恶化,贫富不均的情形将每况愈下。

B . 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象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

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着。

C .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珍藏多年自认为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了一块不名一文的瓦片。

D . 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危害百姓,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会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3. (6分) (2017高一下·太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源头领略中国文学之美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常常以为学过了“关关雎鸠”或“蒹葭苍苍”就是学过了《诗经》,我们以为吟唱被改编过的“我愿逆流而上,寻找她的方向”就是在亲近《诗经》,我们甚至以为读一些作家对《诗经》的纯美解读就感受到了《诗经》之美。

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去深入《诗经》,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呢?《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学之“祖”。

读《诗经》,你会有一波又一波的惊喜,你会发现,你学过的那么多唐诗宋词,你用过的那么多词语典故,原来是出自这里。

《诗经》里最美的送别。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燕》),诗中那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的燕子,使一幅“劳燕纷飞”的悲伤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伫立在那里的人,看着被送之人,一直看到看不见为止。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应该就是这“瞻望弗及”场景的延续吧。

明代学者称这首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确实一点儿都不过分。

《诗经》里有最美的女子。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名句,同样出自《诗经》。

整首诗的名字是《硕人》。

“硕人”就是“高大的人”,古代以高大健硕为美。

这是《诗经》305首中写得最美的一首诗,后世那些描写美人之美的词汇,与这首诗相比,都显得大为逊色。

诗中写到,这美人,她的手像嫩嫩的白茅草,她的皮肤像润肤膏凝聚起来那样。

最关键的,是她笑起来是那么优雅,她的眼睛是那么顾盼生姿。

如此华丽丽的比喻,出现在上古时代,你是不是会觉得惊讶?、《诗经》里还有最美的男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淇奥》),这位绝世男子性情稳重儒雅,举止庸容高华。

古人打磨骨叫“切”,打磨象牙叫“磋”,打磨玉叫“琢”,打磨石叫“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更何况,这男子“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喜欢开玩笑,但不令人难堪。

他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于谈笑之间,大事成就。

这样的男子,是不是好男儿的典范?《诗经》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民间的男子女子,还是征夫思妇,或者王公贵族,他们都有形有神,那么真实而生动地生活过。

一个小官吏在出差的路上感叹:“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天上小星三五颗,自己却得连夜走在路上;淇水河边,姑娘叫小伙子去看水,小伙子说已经看过了,姑娘说再去看看吧(《溱洧》)……沿着《诗经》的河流逆流而上,你会感受到他们那些平凡的生活,那些与我们一样的情感路径。

他们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他们的悲愤,他们的讥讽,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抑郁……都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以或喜或悲的感染。

不同年龄的人读《诗经》,感受会有不同。

但我想说的是,在你人生的任何年龄阶段,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而如果一生都没有好好读过《诗经》,也一定是一件遗憾的事。

了解中国文学的根,请从《诗经》开始。

(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唐诗宋词、词语典故,都能在《诗经》中找到源头,因而《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根,是中国文学之“祖”。

B .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有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也有悲愤,他们或喜或悲,真实而生动地生活着。

C . 《诗经》记录了上古时期人们的平凡生活和现代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它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风尘,到今天仍然感染着我们。

D . 《诗经》中最美的送别,有最美的女子,还有最美的男子,我们需要好好读《诗经》,否则一定会遗憾终生。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硕人》的名句,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美人顾盼生姿的神态,后世描写美人的词汇都无法与之媲美。

B . “瞻望弗及”语出“万古送别之祖”《诗经·燕燕》,“唯见长江天际流”“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其有同样的意境。

C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淇奥》,它形容男子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的风度。

D .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塑造了一个朝夕为公务繁忙,夜里仍在赶路的小官吏的形象,对他的刻画有形有神,真实而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非常之少。

B . 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亲近《诗经》,感受《诗经》之美,就应该深入其中,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

C . 《诗经·淇奥》中的男子不仅稳重儒雅,高贵坚定、丰神俊朗,而且具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

D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诗经》会有更丰富的感受,但作者强调,无论年老年少,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4. (18分) (2015高一上·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金涛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

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

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

”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

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

“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

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

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

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

“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

”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

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

”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这种精神是普世的。

”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

“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

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

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

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

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

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

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

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

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

“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

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

“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

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

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

“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