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合集下载

绵阳市灾后“特困”农户情况调查及思考

绵阳市灾后“特困”农户情况调查及思考

绵阳市灾后“特困”农户情况调查及思考摘要:当前,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要实现发展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重建新的楼房、新的道路以及其它种种新的设施,我们还必须重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生产生活水平,重建生产生活信念、构建良好精神风貌。

仅仅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关注、不重视因灾返贫、因重建致贫的弱势群体,我们的重建就会是不完整不彻底的。

重建后的民生艰难问题已经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认识到“特困”农户这个困难群体的存在,意识到他们困难的严重程度,并作为全面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课题予以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

关键词:“特困”农户;扶贫帮困;新农村建设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村民家园及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尽管中央给重建房屋的农户在资金上有一定的补贴,但真正要建成一套砖混结构的房屋,中央的补贴是不够的,80%的资金还需要农民自己筹集。

因此,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原已脱贫致富的农民重新返贫,绵阳市有50%—70%左右的农户处于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有30%左右的农户甚至会处于特别困难的境地。

如何进一步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脱贫致富?通过对绵阳部分受灾乡镇的深入调研,针对农村“特困”农户的实际困难,根据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找出解决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绵阳市灾后“特困”农户的状况调查绵阳市有276个乡镇,590个行政村。

在2008年前,绵阳市委市政府依据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标准将年收入在686元的农民确定为绝对贫困人口,将年收入在986元的农民确定为贫困人口,2009年以后,将年收入在1196元的农民确定为贫困人口。

经统计2007年绵阳市农村有贫困人口约12.9万人,到2009年因受5·12特大地震的严重影响,农村返贫人口增加到23万。

四川省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人身、财产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预测和识别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重要科学问题,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对稳定的地质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部门有效地制订防灾减灾方案,对维护社会安定、推进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地质灾害常常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基于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进行科学预测和有效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建立绵阳市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提高地质灾害预测准确度和防灾减灾效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综合分析绵阳市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机制2.对绵阳市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采集相关数据3.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神经网络模型等多种方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4.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模型计算,绘制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并进行有效性验证(二)研究方法1.资料调查法——通过梳理文献、地质图、航空照片等资料,收集相关数据2.实地调查法——对绵阳市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3.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和分析4.GIS技术——通过GIS技术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并绘制易发性分区图三、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调查和实地调研(1个月)第二阶段: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3个月)第三阶段:综合应用,分析验证(2个月)四、研究预期效果本研究将从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内在机制入手,利用多种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科学评价,掌握各项参数的变化规律,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和参考,提高地质环境稳定性和社会稳定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国家)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国家)

目录(一)总则(二)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三)灾害信息的统计报送二、报表目录三、调查表式(一)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二) 《救灾工作情况统计快报表》(三)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年报表》(四) 《救灾工作情况统计年报表》(五)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需救助情况统计表》(六)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已救助情况统计表》(七) 《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台账》(八) 《因灾倒损住房户台账》(九)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政府救助人口台账》四、指标解释五、附录(一)灾害种类术语解释(二)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规程(三)附则(一)总则1.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为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制度。

2.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

3.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和管理,并接受同级政府统计机构的业务指导。

民政部负责全国自然灾害情况的汇总、发布等管理工作。

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报送工作,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本制度的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漏报、迟报,不得伪造和篡改,应当严格执行本制度中有关的自然灾害统计报表格式、指标设置、统计口径等规定。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灾情,提高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1.本制度以乡镇(街道)为统计单位,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为上报单位。

2.本制度所称的自然灾害是指干旱、洪涝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

3.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灾害种类、受灾范围、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统计范围包括农垦国有农场、国有林场、华侨农场中的受灾人员。

绵阳市人民政府

绵阳市人民政府
(五)推进“群防”体系建设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是防御地质灾害的根本方针,要利用 各种方式向灾害区干部、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讲解 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报和避让措施,填写“明白卡”提高群众 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促群防体系建设。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 管部门和地质环境监测人员应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速出 动,开展应急调查,确定治灾救灾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六)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气象、地震、水利、交通、防洪、救灾等部门要加强联系, 通力合作,及时掌握气象、汛情、灾情,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的全面顺利开展。 (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要建立健全层层负责、汛期值班、险情巡视和灾情速报制度。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
0816-2345526
盐亭县国土资源局(何大贵) 0816-7222858
绵阳市地环站(岳辉)
0816-2345526
游仙分局 ( 罗彩玉) 绵阳市地环站(岳辉)
13708111352 0816-2345526
游仙分局 (罗彩玉) 绵阳市地环站 (岳辉)
13708111352 0816-2345526
应急防御措施 加强监测、尽快 治理
避让、加强监测
避让、加强监测 避让、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 居民搬迁 加强监测,搬迁
加强监测,治理 治理 治理 加强监测,尽快 治理
-7-
县(市)
位置
平武县铁笼堡
类 型 规 模 险情预测
引发因素
滑坡
特大型
危及平武县城及铁 龙堡村村民159 人
地震、降雨
防灾责任单位 负责人
附:绵阳市二 00 五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表
主题词:地质灾害 防治 方案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 检察院,市法院,绵阳军分区。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31•【字号】绵府发[2009]27号•【施行日期】2009.08.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绵府发[2009]2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新修订的《绵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市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绵阳市人民政府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绵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通过本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法建立健全我市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1.31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3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火灾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事故,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 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制度目的和内容概述 • 灾害情况统计 • 灾害情况上报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制度实施和保障措施
01
制度目的和内容概述
制度目的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 监控和预防能响应自然灾害预警 信息,做好应急处 置工作。
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监测、预测 、预警等技术手段,提高灾害防治 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制度的实施提 供技术支撑。
监督和评估机制
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自然灾 害情况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 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 改,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
性。
评估机制
定期对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 验教训,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 运行机制,提高制度的科学性
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平台,如政务网、电子邮件、手机APP等,提高上报效 率和数据准确性。
04
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
数据收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广泛收 集自然灾害相关信息,并汇总 至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
灾害情况上报制度平台。
数据清洗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 ,包括筛选、分类、比对、校准 等,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灾害原因
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如气象条件 、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为后续的 灾害预防提供参考。
统计方法
现场调查
对于突发自然灾害,应组织专 业人员开展现场调查,收集第 一手资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自然灾 害进行监测,获取全面的灾害
信息。
数据分析
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 灾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 取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2.16•【字号】•【施行日期】2023.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其他规定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现将《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绵阳市人民政府2022年12月16日绵阳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第三章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第四章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六章责任追究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政府投资条例》《四川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绵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市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市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指使用市本级财政资金,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实施的市本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下统称政府投资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等项目。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参照本办法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管理。

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严格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管理。

政府投资资金按项目安排,应符合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有关要求,并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

第三条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统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市发展改革委是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的组织管理,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导和协调招投标工作,指导和监督项目后评价、项目实施调度管理等工作。

绵阳市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

绵阳市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

绵阳市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发表时间:2019-07-24T10:13:43.90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5期作者:王艺霖任然[导读] 近50年来,两个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有所减小,但总体来看,仍然是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年平均降水量。

(绵阳市气象局,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本文利用绵阳地区8个台站1965年12月-2015年12月的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研究了近50年绵阳市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仅供参考。

关键词:绵阳市;气温;变化特征1资料与方法利用绵阳市8个台站1965年12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降水量数据,所选用季节划分均为北半球的季节,主要分冬季(12,1,2月)、春季(3,4,5月)、夏季(6,7,8月)和秋季(9,10,11月)四个季节。

主要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针对绵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时间分布特征2.1.1年平均降水的时间演变近50年,绵阳市的年平均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年为降水较多的时段,90年代以来总体进入一个降水的偏少期,可见,1990年是降水时间变化的转折点。

统计表明,绵阳市5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912mm,年平均降水量降幅为84mm/50a,历年降水最大值出现在1982年为1224mm,最小值在2002年约660mm。

2.1.2季平均降水量的时间演变前冬平均降水量变化比较平稳,绵阳市前冬平均降水量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53.4mm),最低值发生在1993年(9mm)。

绵阳市春季平均降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春季平均降水量降幅为6mm/50a,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存在着降水增多趋势,2000年之后降水显著减少。

从长期趋势来看,近50年来,春季平均降水量是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的。

夏季平均降水量降幅与春季一样,为6mm/50a。

总体来看,近50年来,夏季平均降水量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降水量有所上升;二是80年代中期之后,降水量减少比较明显;三是2000年以后,降水量上升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一、总则
(一)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为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绵阳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制度。

(二)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情况。

(三)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工作由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和管理,负责自然灾害情况的汇总、管理工作,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后可对外发布。

(四)民政部门开展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报送工作,不得虚报、瞒报、漏报、迟报和篡改,应当严格执行本制度中有关的自然灾害统计报表格式、指标设置、统计口径等规定。

(五)民政部门应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灾情,提高自然灾害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本制度以乡镇(街道)为统计单位,县级民政部门为上报单位。

(二)本制度所称的自然灾害是指干旱、洪涝灾害、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

(三)自然灾害统计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灾害种类、受灾范围、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统计范围包括绵阳市辖区内的所有受灾人员。

三、灾害信息的统计报送
(一)自然灾害快报
主要反映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

1、初报
本行政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县级民政部门应在灾害发生的2小时内,经分管县(市)区长审核后向市民政局报告。

市民政局接到县民政部门报表后,在2小时内审核、汇总数据经分管市长审核后向省民政厅报告。

对于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房屋大量倒塌、农田大面积受灾等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应在上报省民政厅时一同上报民政部。

2、续报
在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县级民政部门均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

24小时零报告制度是指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县级民政部门每24小时须上报一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即使数据没有变化仍须上报,直至灾害过程结束。

县民政部门每日9时之前将最新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向市民政局报告。

市民政局10时之
前向省民政厅报告,并根据情况需要报市政府分管市长。

3、核报
灾情稳定后,县民政部门应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在5日内核定灾情和救灾工作数据报市民政局。

市民政局在3日内审核、汇总数据报分管市长审核后报省民政厅。

(二)《自然灾害统计快报表》填报方式
1、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的,需填写《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台账》经公安部门确认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长签字后上报。

2、造成房屋倒塌损坏的,需填写《因灾损坏住房户台账》,县级民政部门分管救灾工作领导(或主要领导)及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市)区长签字后上报。

3、农作物绝收情况需填写《农作物绝收情况台账》,县级民政部门分管救灾工作领导(或主要领导)及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市)区长签字后上报。

在灾情初报时只填报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在核实准确后在核报时填报。

4、在填报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时需填写《紧急转移安置台账》,要明确人员身份和安置去向。

5、在填报救灾工作和其他损失情况时应简要反映相关灾情和救灾工作的文字说明,包括灾害发生过程情况、灾害特点、现场情景描述、趋势预测等灾情内容和反映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民政等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已采取的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
本生活等方面的各项措施,以及灾区需求、面临困难、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救灾工作内容。

6、对于启动应急响应的自然灾害,需提供反映灾害情况和救灾工作的照片。

四、重要指标解释
(一)灾害种类:指干旱、洪涝灾害、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

(二)因灾死亡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三)因灾失踪人口:指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员数量。

(四)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指因受到自然灾害风险威胁或自然灾害袭击,由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区域,需进行临时安排吃住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五)被困人口:指因自然灾害造成道路中断等原因被围困,生命受到威胁或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需紧急转移或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六)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是指除紧急转移安置人员外,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当下吃穿住等发生困难,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给予即时生活救助的人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因灾造成口粮、衣被和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毁坏、灭失,无法维
持正常生活;2.因灾造成交通中断导致人员被困,无法购买或加工口粮、饮用水、衣被等,造成生活必需用品短缺;3.因灾造成在收作物严重受损,导致收入锐减,当前生活出现困难。

(七)农作物受灾面积。

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减产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八)农作物成灾面积:指因灾减产3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九)农作物绝收面积:是指因灾减产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十)倒塌房屋:是指因灾导致房屋整体倒塌,结构塌落、或承重构件多数倾倒或严重损害,必须进行重建的房屋。

以自然间为计算单位,不统计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住房。

(十一)严重损坏房屋:是指因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或部分倒塌,需采取排险措施、大修或局部拆除的房屋,以自然间为计算单位。

不统计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住房。

(十二)一般房屋损坏:指因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轻微裂缝,部分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需一般修理,采取措施后可继续使用的房屋。

以自然间为计算单位。

不统计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住
房。

(十三)直接经济损失:指受灾体遭受自然灾害后,自身价值降低或丧失所造成的损失。

计算方法是:受灾体损毁前的实际价值与损毁率的乘积。

(十四)农业损失:指因自然灾害造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统计表式
表1
因灾死亡人口台帐
填报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填报人:审核人:审签人:
表2
灾害受灾倒房户台帐
填报单位(盖章):填报日期:填报单位(盖章):
填报人:审核人:审签人:
表3
因灾损坏住房户台帐
填报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填报人:审核人:审签人:
表4
农作物绝收台帐
填报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填报人:审核人:审签人:
表5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台帐
填报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填报人:审核人:审签人:表6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
填报单位(盖章):
认定灾种认定发生时间认定结束时间
填报人 : 审核人:审签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