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论文

合集下载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简析摘要: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它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独特内涵。

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仅是社交手段,主要是通过茶会和茶礼来达到陶冶品性、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1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

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

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

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

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

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

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

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

日本茶道的相关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的相关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的相关论文欣赏日本茶道渗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它也体现了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礼仪方式。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相关论文欣赏,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相关论文欣赏1浅谈日本茶道摘要:茶道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

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长智之书画道、积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乐道为一体,是日本独特的生活文化。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古以来,日本茶道人口分属的社会阶层就很广泛,既有皇室贵族政客大贾,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众。

茶在日本非常受欢迎,是日本民众最为喜爱的饮用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众多的日本茶道修习者,或将茶道视为创造交友之缘的工具,或将茶道视为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或将茶道视为其不为无益事且度有生闲暇的娱乐手段。

总之,日本茶道一直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

从茶道的角度研究日本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茶道; 茶艺; 文化一、历史起源及形成茶原产于中国,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的茶文化。

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是不喝茶的。

去中国学习佛教禅宗的日本僧侣在学习传播中国文化的时候,把中国的茶种和喝茶的道具和礼仪一起带回了日本。

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

刚开始,这些茶叶作为一种贵重药物被利用,后来在日本栽培成功逐渐推广饮用,与此相对的符合日本人的茶道礼仪也渐渐制定出来。

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众多茶道大家的推广和发展。

茶道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三位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

在室町时代,商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产品增多,竞争激烈,商业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

很多人为了享受宁静、闲寂的生活,追求“侘”的审美意识,往往找一块僻静的处所,过起了隐居的田园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村田珠光主张茶与禅在精神上的统一,提出了“谨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创作了“侘茶”这一茶道方式。

日本茶道文化(5篇)

日本茶道文化(5篇)

日本茶道文化(5篇)日本茶道文化(5篇)日本茶道文化1一、茶禅一味的思想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

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

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

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

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

珠光在四张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对圆悟克勤的禅语,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独特的草庵茶风。

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于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执、切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

同时他也揉合进了当时流行的连歌中的冷枯之美,在当时一直以唐物为中心的完美豪华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种残缺的美。

珠光曾说明月也嫌无云时,比起一览无余的满月,于云中时隐时现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给人一种朦胧美。

珠光茶室中还表现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张将唐物与和物合为一体,备前烧、信乐烧等日本的瓷器也都进入茶道。

珠光追随一休参禅,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禅与茶道的结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传播者这种客观的历史背景,但禅与茶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应当说更为重要。

这种现象并不是日本所特有的。

中国禅宗也有相应十分生动的例证。

据传,有一天,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问一位外来的僧人是否到过他这里,对方说曾经到过,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来,赵州同样问他是否来过,对方回答没来过,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问赵州为什么让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去吃茶,于是赵州便喊了一声: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并不仅仅是以茶解渴,其中当另有深义。

日本茶道的论文欣赏2篇

日本茶道的论文欣赏2篇

日本茶道的论文欣赏2篇千利休作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四规七则,其中四规作为日本茶道的宗旨,高度概括了日本茶道的精神,简洁但是内容丰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论文欣赏,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论文欣赏1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探析摘要:日本茶道就是日本茶人所推崇的茶汤道礼仪,日本茶道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具有很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饮茶艺术。

日本茶道自身讲究摒弃悦乐,甘于苦寂,日本茶人潜心探究精神修炼之道。

禅、美、气以及型是其具有独特性的四大文化元素,是日本茶人经过百般冥思苦想才能够抵达无形的茶道境界以及茶道的规则,所谓的禅是指从茶自身的饮茶氛围、饮茶心境以及钢管特质来看,茶和禅的枯淡特性、幽玄特性以及寂静特性相结合,美是指实用茶具中散发出来不修饰、不刻意以及不拘泥自然之美,气是指客人和主人在茶室里面对于彼此的用心进行体会,隐现人和人之间相互尊重的精神,而型是指饮茶人通过反复思考才能够抵达无形茶道的境界以及茶道的规则。

本文中,笔者就探析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文化元素文化礼仪茶原产自于中国,茶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植物之一,在我国古代时期,茶经由丝绸之路,经过汪洋大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国家所接受,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饮茶的文化。

比如英国的午后红茶、土耳其的浴室饮茶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独具一格,然而,在各种演变饮茶的文化领域中,日本茶道因为其具有繁复形式手法,具有神秘深奥精神文化内涵,而被世人所尊崇和瞩目。

我国的茶文化十分悠久,我国具有礼仪之邦之称,对于日本的茶道文化进行研究,明确其人生哲学的文化体系,对于发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构建独特品位文化以及独特境界的文化十分重要,下面,笔者就对日本茶道及其茶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一、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日本相关文献已经明确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四月时,朝廷召集了百僧到禁廷讲传《般若经》的时候,曾经经历了赐茶之事,纵观日本茶历史,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的初期,弘仁年间已经成为了日本古代茶文化黄金的时代,学术界将其称为弘仁茶风,弘仁年间这一个阶段已经成为了日本茶道发展起源的阶段。

日本茶道论文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

日本茶道论文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

日本茶道论文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下面是WTT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有关日本茶道的论文1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学以及伦理结合到一起,从而成为了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化活动。

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质上的享受,而且还可运用茶会来学习茶道礼仪,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道德观。

日本茶礼是一套能够表现出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程序,立足于欣赏茶道表演,可以从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义。

本文论述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日本茶道知识,并阐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文化为日本茶道之源头,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认可的经典性著作。

我国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会对日本茶道观念以及世界观具有极为深刻之影响。

所以说,日本茶道是在我国茶文化为基础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结合了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以及建筑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

日本茶道并不注重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要运用茶会等方式,让大家学茶道增长见识,离开浮躁,提升审美能力与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日本茶道已经走向全世界,为多个国家所认可与赞赏。

通过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够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动中日茶道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日本茶道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

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这就代表了茶艺操作当中追求与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

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两国一直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联系,而茶文化则是两国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源自于我国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时,比较早地进入到了日本列岛。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交流可谓是源远流长,一千多年以来始终绵延不断。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2)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2)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2)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篇3浅谈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1.日本茶道的历史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

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

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

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

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

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

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

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

日本茶道精神的相关论文

日本茶道精神的相关论文

日本茶道精神的相关论文日本茶道精神的主要体现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和理念是“和敬清寂”,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精神的相关论文,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精神的相关论文1浅析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观念摘要: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也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条通道。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却不像中国茶道一样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综合影响,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以禅宗思想为主的新的审美观念和具有日本民族味的特有的内蕴。

本文主要根据日本茶道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来分析了的日本茶道精神里独特的“和”、“敬”、“清”、“寂”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日本茶道禅宗思想审美观念一、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有两种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

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而煎茶道则诞生于一百五十年前,在日本,人们把抹茶道称之为茶道,谈及煎茶道时要加以“煎”字,本文阐述的茶道是抹茶道。

茶道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日本本生并没有饮茶习俗。

唐朝时,805年,遣唐使者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带回了茶籽。

至今在日本还可以找到空海与嵯峨天皇一起饮茶的诗文,诗的名字叫做《夏日访大将军藤原冬嗣闲居院》,这个时候,饮茶在日本还未普及,只是在官僚僧侣之间进行。

宋朝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制茶工艺又有了新的突破。

宋代高雅的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

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又将这种点茶法带回了日本,其中,荣西和尚的贡献是较有影响力的。

他从天台山回国后便写下了《吃茶养生记》。

他又把从天台山带回去的茶籽普及栽培,为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明朝时,中国的茶叶生产发生了变革,把饼茶制造改成炒茶。

这时期,日本开了小茶架点茶之先河,因为点茶的过程要在将军面前完成,所以点茶人的整套动作便十分讲究,茶道具的摆设就开始有规定,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是千利休完成的。

他将茶会整合成一套程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展示了日本生活文化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今天,日本拥有茶道人500万,从日本的教学内容上不难看出茶道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

论日本茶道

论日本茶道

论日本茶道目录 1.绪论.........................................4 2.论日本茶道???????????????????5 2.1.日本茶道的历史?????????????????????6 2.2.日本茶道的文化?????????????????????6 2.3.日本茶道的礼仪?????????????????????6 2.4.日本茶道的精神?????????????????????7 3.结语????????????????????8 4.参考文献??????????????????8绪论笔者学习日语已经两年了,对日本的一些传统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一次的毕业论文,老师要求写与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工艺、艺术等有关的论文。

笔者自学习日语以来,就对日本的茶道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平时就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日本茶道和收集了很多与日本茶道有关的资料,所以笔者这次的毕业论文,就选择了研究日本的茶道。

也就是论日本茶道。

虽然仅仅是茶道,但包含了礼仪,礼节直到思想,哲学。

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特色是烹调饮用一种粉末的绿茶(称为抹茶),以品茶为手段进行社交,同时陶冶自己的性情。

品茶时,敬客人以清香可口的名茶,待客人以优雅高尚、训练有素的礼仪,通过这种文雅独特的社交,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这是茶道所追求的。

这次笔者将会从日本茶道的历史,礼仪,文化,精神等方面,去研究日本茶道。

让大家能更深入了解日本茶道。

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网上搜索来收集资料。

希望本次研究能让大家对日本茶道有一些了解。

论日本茶道摘要:原来只有从中国引入茶叶的僧侣才喝茶,不久喝茶作为武士阶级的爱好和社交手段而盛行起来。

现在是专属女性的爱好,多被看成一种技艺练习。

茶为什么能够在异国他乡的日本,作为一种独自的文化----茶道而扎根开花呢?这是由于茶道中包含日本文化的特征。

奈良时代,从中国的茶,茶道是一种综合文化艺术融入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建筑等,笔者将从茶道的历史,文化,礼节,精神这几方面,去研究日本的精华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鉴赏11级建筑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姓名:韩文秀学号:3011205291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人们通过饮茶可以休养身体,平静心情。

饮茶及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正因为此原因,茶自古就是人们所以爱的一种饮品,不仅仅是中华儿女,许多外国友人也深深被茶的魅力所吸引着。

茶最早以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当时由于南方气候温暖,适宜茶叶的种植,所以中国各大名茶均产于南方,其中尤以西湖龙井最为著名。

人们以茶来作为饮品,其苦中带甜,涩中有滑,清新淡雅,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所见具有的优秀的比品性之一。

人们以茶招待客人,宋朝诗人杜耒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初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自古亦有“以茶代酒”之说,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 足以见得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茶的重视。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朝时,大多以僧人饮茶,他们以求静气凝神的作用。

的确如此,茶和酒同时饮品,酒是刚烈刺激的,而茶是柔顺平和的。

酒是感性的,茶是理性的。

酒是好的,但少有人饮酒能浅尝辄止,故而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而且癫狂,所以,僧人饮茶已表明他清净的心态;诗人饮茶以表明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世人饮茶以表明他生活的自在与安逸。

再后来,查到进一步发展,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宫廷中,王公贵族以茶会见众大臣,气氛和悦;寺院中僧人饮茶诵经,无不有一种脱俗之感;文人不仅以诗交友,更以茶交友,边饮茶边吟诗,至情至性,乐哉乐哉!再来说说中国茶道的传播。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被日本吸入起源于日本本土且遍种的茶种和茶叶中。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可见,茶道最早是由僧人传播,也由此可推断僧人对茶道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自此,茶道传入日本,人本人深深被这种艺术多吸引并将其进一步发展。

茶道虽然最早在中国提出,但并没有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可在日本则不然。

日本人很重视茶道,不仅将茶道视为一种艺术,而且是泡茶为一种仪式。

在我们看来,插到说得很大,其实不过就是拿茶叶用热水泡开而已,而在日本人看来远不仅仅如此。

千利休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在我看来,这四个词意义非常深刻。

“和,敬”是人们待人处物的一种态度,应以和睦敬重的态度对人对物,这也是人本人在喝茶之前要拜祭茶具的原因吧。

“清,寂”则是人们喝茶的一种的环境,应在清雅寂静的环境下饮茶,这不仅仅是对茶的一种尊重,更是修养心性的必要条件。

通过学习日本茶道鉴赏这门选修课,不仅使我对日本茶道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使我对日本人民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茶道是一种仪式,这是与中国茶道最大的区别。

他们的茶道精神不仅仅在于茶上,更延伸到了茶器具和茶室的摆设上。

日本人茶道是主人为客人奉茶的一种仪式,茶室的摆设需清静淡雅,茶叶应精心研磨,住客人有各自的茶室礼仪。

客人进入茶室后应先对茶具进行祭拜,然后入座,主人给客人点心吃,期间主人进行点茶,客人需保持安静,等候,以表对主人的尊重。

然后主人依次献给宾客茶,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茶道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日本茶道中,人们不仅仅可以品到茶,更可以陶冶情操,修心修性,培养人们的审美,这也正是日本茶道的目的所在。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从日本茶道中我们还可以看大许多日本文化。

在日本又有“三道”,其中茶道就是三道之一。

有人说日本人很重形式,做事很繁琐,从茶道我们就很能看出其繁琐,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说日本人只重形式不如说他们不仅重形式更重精神,他们搞很多形式是为了将人们从平时的各种烦躁中解脱出来,抛开一切只集中于眼下的事情,这样可以给人一定程度上的放松与享受。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中开出日本人谨慎的性格,这或许是日本人都具有的一种本性,这种谨慎不仅仅体现了他们对事物的重视,也让他们在做事时有了更高的成功率,心平气和的做一件事,脚踏实地,这或许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

在日本,人们将垃圾分类回收,每月回收一次,一旦错过就要再等一个月,这也是他们的环境和资源有一定的改善,而在我们中国却不会有这些,原因不仅仅在于政府,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垃圾,随有随丢,为何还要搞得这么麻烦,这样的形式,既然这样想,政府实行了也没有用。

所以日本的这种习俗或者说一种习惯是一直养成的,本性如此,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从茶道上看,明明茶道发源于中国,却被日本人发扬成一种文明世界的礼仪,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不应该反思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

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

是的,你可以说治国离我们有些远。

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

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

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

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

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

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

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

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

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这些种种种种,道了当代还有多少能反映到我们身上。

什么“发扬爱国主义活动”“创建文明社区活动”......这些体现传统文化可能有些大了再到马路上有老人倒下有多少人回去上前扶一下?更多的人是默默的走开;去灾区支援还会那些蜂拥而至的现象吗?有多少人在马路上捡了东西会还回去?反而能偷盗现象愈演愈烈。

从这些小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点流逝,作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的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

作为大学生,我们在校园中不仅应遵守规则,也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国家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志愿者,无偿献血,捐钱捐物等活动。

从小事做起,谨慎做学问,做大写的人,将自己的价值更多地奉献给社会,而不是只求自己的好,更求服务于大众。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糟粕,我们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遵纪守法,明礼守信,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这些词应牢记于心,时刻准备付之于行动。

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我们甚至已经可以感觉到它渐趋渐进的脚步声。

在积蓄千年之后,这一回的爆发,是又一轮的摧枯拉朽。

但这一回不只是纯理论的建树,而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它将带着中国文化的胎记将这世界广泛地覆盖。

谁能较早的意识到这一点,谁就可以捷足先登,获取最早,最大,最有分量的的那桶金。

最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定是中国文化。

因为它更本质,更纯粹,更着眼长远,也必然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