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青年节: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一)
向英雄致敬,做有为青年作文八年级

向英雄致敬,做有为青年作文八年级英雄,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令人敬仰的光芒。
在我们的生活中,英雄可能不是那些拥有超能力、拯救世界的人,而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坚守初心的普通人。
我家附近有一位老爷爷,大家都叫他李爷爷。
李爷爷是一位退伍军人,他参加过很多战役,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疤,那是他英勇战斗的见证。
李爷爷的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驼了,但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透露出坚定和勇敢。
听邻居们说,李爷爷在战争年代,那可是冲锋在前,毫不退缩。
有一次,他们的部队被敌人包围了,粮食和弹药都极度匮乏。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李爷爷主动请缨,带着几个战友,趁着夜色,悄悄地潜入敌人的营地,想要偷一些粮食和弹药回来。
那夜,月亮躲在云层后面,四周一片漆黑。
李爷爷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敌人的营地,心跳声仿佛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突然,一只鸟被惊飞,发出一阵扑棱棱的声音,李爷爷他们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被敌人发现。
好在只是虚惊一场,他们继续前进。
好不容易摸到了存放粮食和弹药的地方,李爷爷他们正准备动手,却发现有几个敌人在巡逻。
这可怎么办?如果等巡逻的敌人走了,说不定就会错失这个机会。
李爷爷当机立断,决定直接冲上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几个敌人。
说干就干,李爷爷和战友们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扑向敌人。
一番激烈的搏斗后,他们成功地解决了敌人,拿到了粮食和弹药,为部队解了燃眉之急。
战争结束后,李爷爷回到了家乡。
他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战功,享受一些特殊的待遇,但他却选择了默默地做一个普通的农民。
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去田里劳作,精心照料着每一株庄稼。
村里有人问他:“李爷爷,您当年那么英勇,现在咋就甘心当一个农民呢?”李爷爷总是笑着说:“啥英勇不英勇的,我就是做了我该做的。
现在能种种地,看着庄稼丰收,我就心满意足啦。
”李爷爷虽然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但他的军人本色从未改变。
村里要修路,他第一个带头捐款;哪家有困难,他总是伸出援手。
记得有一年夏天,连续下了好几天的暴雨,村里的小河水位猛涨,眼看就要漫过河堤,淹没庄稼和房屋。
初二我们的青年节作文600字(通用4篇)

初二我们的青年节作文600字(通用4篇)初二我们的青年节600字篇1“五四”青年节又称中国青年节。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93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青年节。
“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历史。
啊!多么感人啊,我们青少年应当向他们学习,何况我们是团员呢,胸前佩带着团徽,然而这正是五四青年节的标志,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
5月4日也是我们的节日,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等待着我们去实现。
所以北大的学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具有团结、勇敢的精神品质,拥有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与发现,为美好的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矗在学校中,赵晶同学也是我的好榜样,她学习认真刻苦,是我学习上奋斗的目标。
她在班中任班长及语文课代表职务,但她丝毫都不摆架子,而且平易近人,温顺得像只小绵羊,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班长也是我的好伙伴。
每当有人问她题目时,他毫不吝啬,总是耐心地去帮助他们,教他们弄清为止,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宽容的人。
那是一节历史课,老师让班长记在课上说话的同学的名字,我原以为三个调皮鬼一定会大大地记上一笔,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听到了三个调皮鬼的忏悔后心又软了,擦掉了名字。
她不仅成绩好,而且很文静,所以同学们对她的印象都很好。
她从来不疯疯癫癫,哪怕是遇到什么高兴的事,她也只是一笑了之,那一笑,可一定不简单:是微微的,不露齿的,甜甜的一笑。
最吸引人的是,他那两只大大的眼睛,好比像两个明珠一般,闪闪发光。
关于5.4青年节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作文600字精选5篇

关于5.4青年节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作文600字精选5篇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绽放我们华丽的青春吧!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5.4青年节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篇一:5.4青年节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作文600字】各位同仁,当你面对学生求和苦渴的眼睛时,当你目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面庞时,当你走上神圣的讲台时,你想到了什么?——民族的发展,祖国的昌盛,孩子的未来……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应该思索的。
但此时此刻,年轻的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想到你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想到了如何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美丽?青春是迷人的。
很多人在青春年华里就谱写出了辉煌灿烂的人生。
宋朝的辛弃疾年仅21岁,就领兵抗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鲁迅先生也是21岁东渡日本,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9岁就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决心把青春献给祖国解放事业……他们是华夏的铁骨精魂,是永远不落的星辰;他们是挺立潮头的英雄,是无数人心中的楷模!抚摸时代的丰碑,追寻英雄的足迹,心潮澎湃人们不难发现,英模们那一颗颗爱国之心,那一腔腔沸腾热血,凝聚成了两个字:奉献!各位朋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讲台,就选择了默默奉献。
其实,奉献对任何人都不苛刻。
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才,不妨是一颗小草为春天献上一丝新绿;不能成为高山昭示一种雄壮,何不当一块路碑,为迷途的为旅人拂去心头的阴云;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又怎么不可以是一条小溪为入旱的土地捧上甘露。
我们的奉献应该是赤诚的奉献、无私的奉献、崇高的奉献。
我们的奉献像火把,是无怨无悔的燃烧,是至死不渝的真情。
我们的奉献像一泓清泉,是长年的流淌,是不计名利的付出。
我们的奉献,更像一首经久不息的颂歌,永远回荡在广袤的神州大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名人故事作文600字

新中国成立后的名人故事作文600字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
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
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
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
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 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
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
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
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
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中国青年榜样及事迹

中国青年榜样及事迹中国青年榜样及事迹(精选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
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青年榜样及事迹(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青年榜样及事迹1年仅30岁的广西驻村第一书记、北师大定向选调生黄文秀在百色洪水中不幸遇难的消息令人悲痛。
她将知识带回家乡,用行动建设家乡,她将30岁的大好年华定格在扶贫路上,用生命谱写扶贫乐章。
身体力行,不忘初心,知重负重,砥砺前行,她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践行者,同为选调生的我们,更要以她为标杆,主动担起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重任,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用实干谱写未来。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心里要燃气一团火。
要像黄文秀一样,在选择理想的时候,要让自己真正热血起来,要主动响应祖国和社会的需要,投入到真正可以发挥拳脚的地方,基层是广大青年干部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要走向基层,拥抱基层,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将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挥洒在基层这边给祖国谋复兴,为人民谋福祉的地方。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手里要攒起一股劲。
要像黄文秀一样,放下自己的舒服圈,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怕泥泞和荆棘,不怕风雨和烈日,像钢铁巨人般,将自己置身于愈挫愈勇的战场,那些走烂的鞋子,那些轮胎压过的纹路,那么干裂的嘴唇和晒黑的皮肤就是一枚枚军功章,刻印在祖国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史册上。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眼里要汇成一面旗。
要像黄文秀一样,将党纪国法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督促自己,在履职的道路上,时刻不懈怠,在尽职的途中,永远风雨兼程。
驻村的工作不好干,没关系,那就加班加点干,那就流血流汗干,脱贫致富的工作不好干,那就精疲力尽干,想法设法干。
黄文秀的故事,是在给党员干部竖起一面精神旗帜,鼓励大家要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之路与祖国的建设发展之路紧密结合起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奋斗的路上干出一番新天地。
关于五四青年节的优秀作文素材: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

关于五四青年节的优秀作文素材: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5月,满眼是锦簇的花海,到处激扬着青春的旋律。
从志愿垦荒、扎根边疆的杨华、陈家楼,到为了保护集体羊群不惜牺牲自己双脚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从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张海迪,到“感动全中国的女村医”李春燕;从“中国玉米之父”李登海,到在普通岗位默默奉献的李素丽,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一批深入人心的青年楷模。
无论是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无论是搏击改革开放的大潮,还是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他们始终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共奋进,用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用青春的激情唱响奉献之歌。
这是一群热血青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奔赴荒原,艰苦创业,唱响了建设新中国的雄劲战歌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1955年出现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就是这个高潮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杨华就是这支队伍的一个突出代表。
杨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人。
1949年家乡解放时才17岁,因为父亲是村里的土改小组组长,所以他每天也跟着父亲跑前跑后,并且成为乡里最年轻的土改积极分子。
1955年4月,团中央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那里安家落户。
早有此愿的杨华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表示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愿意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8月5日,杨华和庞淑英、李连成、李秉衡、张生一起商谈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有关事宜,表明了自愿去边疆垦荒的心愿。
8月9日,他们5名发起人向团北京市委提交了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书。
现已75岁高龄的杨华至今仍记得申请书的内容:“我们不是说空话的人,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8月30日,杨华接过“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带领一支由60人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奔赴辽阔荒凉的“北大荒”。
初中作文-青年节: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一)

初中作文-青年节: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一)无论是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无论是搏击改革开放的大潮,还是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他们始终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共奋进,用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用青春的激情唱响奉献之歌。
这是一群热血青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奔赴荒原,艰苦创业,唱响了建设新中国的雄劲战歌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1955年出现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就是这个高潮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杨华就是这支队伍的一个突出代表。
杨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人。
1949年家乡解放时才17岁,因为父亲是村里的土改小组组长,所以他每天也跟着父亲跑前跑后,并且成为乡里最年轻的土改积极分子。
1955年4月,团中央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那里安家落户。
早有此愿的杨华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表示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愿意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8月5日,杨华和庞淑英、李连成、李秉衡、张生一起商谈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有关事宜,表明了自愿去边疆垦荒的心愿。
8月9日,他们5名发起人向团北京市委提交了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
现已75岁高龄的杨华至今仍记得申请书的内容:“我们不是说空话的人,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8月30日,杨华接过“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带领一支由60人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奔赴辽阔荒凉的“北大荒”。
10天后,在黑龙江萝北的荒原上,60名垦荒队员,庄严地举起右手,发出了坚定的誓言:“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我志愿来到萝北县。
面对祖国的河山,脚踏边疆的荒地,背负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坚持到底、不做逃兵,要把边疆变成家乡,勇敢劳动,打败困难,要把荒地变成乐园……”经过一年的奋斗,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开垦荒地1800亩,生产粮食14万公斤,建房1200平方米,涌现出29名劳动模范,35名播种能手、44名农具手。
扬中国精神 承青年担当人物事迹

扬中国精神承青年担当人物事迹咱中国人啊,从古至今就有着一种精气神儿,那是一种能让人挺起脊梁,勇往直前的力量。
这中国精神啊,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你看那古代的岳飞,精忠报国四个字可不是说说而已。
金兵来犯,他带着岳家军那是打得金兵闻风丧胆。
他背上的“精忠报国”刺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那是对国家忠诚不二的信念。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保卫国家的事业,这种爱国精神就像那熊熊燃烧的烈火,永远不会熄灭。
这难道不就是中国精神的一种体现吗?我们当代的青年啊,就应该像岳飞一样,心中怀着对国家的热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近代的鲁迅,那可是一位用笔做武器的勇士。
当时的社会啊,黑暗得像一个不见底的深渊,老百姓们就像在泥沼里挣扎的鱼儿。
鲁迅看到了这一切,他拿起笔,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破黑暗的天幕。
他写的那些文章,就像一颗颗重磅炸弹,炸醒了多少麻木不仁的灵魂。
他本可以躲在安全的角落里,过自己的小日子,可他偏不。
他就像一只领头羊,带领着一群有识之士去寻找光明的出路。
咱青年呢,也要有鲁迅这样的担当,看到社会上的不公和黑暗,不能装聋作哑,要勇敢地站出来发声,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改变现状。
还有咱们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科学家们,像钱学森。
美国那边啊,给他再好的待遇,就像给他一座金山银山似的,可他心里想的始终是祖国。
他冲破重重阻力,就像一只归巢的大雁,一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在艰苦的条件下搞科研,那困难就像一座座大山横在面前。
可他不怕啊,带领着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导弹等一系列成果。
这就是中国精神中的那种坚韧不拔和爱国情怀的体现。
我们青年要学习钱学森这种精神,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不达目的不罢休。
现在呢,也有很多平凡的人在默默诠释着中国精神,践行着青年的担当。
就拿那些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吧。
疫情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乱了大家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作文-青年节: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英模纪事(一)2017-12-02无论是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无论是搏击改革开放的大潮,还是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他们始终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共奋进,用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用青春的激情唱响奉献之歌。
这是一群热血青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奔赴荒原,艰苦创业,唱响了建设新中国的雄劲战歌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1955年出现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就是这个高潮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杨华就是这支队伍的一个突出代表。
杨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人。
1949年家乡解放时才17岁,因为父亲是村里的土改小组组长,所以他每天也跟着父亲跑前跑后,并且成为乡里最年轻的土改积极分子。
1955年4月,团中央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那里安家落户。
早有此愿的杨华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表示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愿意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8月5日,杨华和庞淑英、李连成、李秉衡、张生一起商谈组建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有关事宜,表明了自愿去边疆垦荒的心愿。
8月9日,他们5名发起人向团北京市委提交了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书。
现已75岁高龄的杨华至今仍记得申请书的内容:我们不是说空话的人,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8月30日,杨华接过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带领一支由60人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奔赴辽阔荒凉的北大荒”。
10天后,在黑龙江萝北的荒原上,60名垦荒队员,庄严地举起右手,发出了坚定的誓言: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我志愿来到萝北县。
面对祖国的河山,脚踏边疆的荒地,背负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坚持到底、不做逃兵,要把边疆变成家乡,勇敢劳动,打败困难,要把荒地变成乐园……”经过一年的奋斗,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开垦荒地1800亩,生产粮食14万公斤,建房1200平方米,涌现出29名劳动模范,35名播种能手、44名农具手。
陈家楼就在杨华带领垦荒队员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挥洒汗水的时候,上海一位名叫陈家楼的青年也坐不住了。
这位街道工作积极分子曾经和十几名热血青年联名给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写信,要求到边疆开荒,建设共青城,当时他只有21岁。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了,我们要让15亿亩荒地醒过来。
我们仔仔细细想过了,我们不能坐在家里等国家分配工作,我们应该组织起来去边疆开荒,1万人开到边疆去垦荒,几年以后就是一座新城!”陈家楼的倡议得到了广大上海青年的热烈响应,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就有万余名青年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垦荒队。
1955年10月,作为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副队长的陈陈家楼,从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手中接过绣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山变成良田”的锦旗,率队开赴江西省德安县垦荒。
不久,又有上海知青陆续到江西垦荒。
据统计,1955年上海知青志愿去江西垦荒的有848人。
沉睡千年的荒地惊醒了。
烈火烧荒的燃爆声,劳动号子的呼喊声,垦荒队员追逐跳越的欢歌声,汇成了一支壮美的青春交响曲。
凭着对祖国的赤诚,凭着对垦荒事业的真情,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和志气,垦荒队员当年就开出300余亩荒地。
和杨华、陈家楼一样,20世纪50年代,有许多青年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激动,为自己开创的光荣事业而骄傲。
侯隽有人说,在20世纪60年代,侯隽”不仅仅是一个姑娘的名字,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坐标。
作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回乡知识青年代表,她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的号召,舍弃繁华舒适的城市生活,意气风发地投入农村建设。
1962年,侯隽以门门满分的成绩毕业于北京良乡中学。
这一年,就在她全力以赴准备报考大学时,国家号召削减城市人口,支援农业第一线。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侯隽毅然决定到河北省宝坻县(现天津市宝坻区)窦家桥村安家落户。
在农村,她一干就是18年。
这期间,侯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推行科学种田,被当地百姓称作特别的姑娘”。
在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回乡知青典型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投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据统计,1962年,全国农村已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回乡知青3000万人。
是时代的召唤和需要影响了我们大家。
”侯隽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很自豪的,因为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为国家承担过压力,减少过困难。
既然选了这条路,就要用一生来兑现自己的承诺。
”改革大潮,造就了一批英姿飒爽的时代弄潮儿。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他们的真实写照.1978年,中国大地上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
青年是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他们以特有的激情和活力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