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内测量

合集下载

产科检查骨盆测量资料讲解

产科检查骨盆测量资料讲解

一过性胎心率变化:
•加速:子宫收缩后胎心率基线暂时增加 15bpm以上,持续时间>15秒。胎儿良好。
•减速:指随宫缩出现的短暂性胎心率减慢。
•早期减速 它的发生与子宫收缩几乎同时开 始,子宫收缩后即恢复正常,幅度不超过 40bpm(如图).早期减速一般认为是胎头受压, 脑血流量一时性减少(一般无伤害性)的表现。
– 测宫高腹围、计数胎动、监测胎心音,判断 胎位、胎盘位置、成熟度。
– 羊膜镜检查,判断胎儿安危; – 胎儿心电图监测;
胎儿电子监测
通过连续观察记录胎心率、胎动、宫缩 的变化,判断胎儿宫内安危: 胎心率的监测:胎心率基线及一过性胎 心率变化:
胎心率基线:
•定义:在无胎动、无宫缩或宫缩间期记录的FHR。
• 以上两径线可相对反映骨盆入口横径大小。 – 骶耻外径(EC):产妇侧卧,上腿伸直,下腿
弯曲,测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到第五腰椎棘突 下的距离,正常值18~20cm。 • 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的大小。
测量髂棘间径及髂脊间径示意图 髂棘间径及髂脊间径体表标记
骶耻外径测量
骶耻外径体表示意图
• 坐骨结节间径(TO)两坐骨结节内侧间 的距离,代表骨盆出口的横径。正常值 8.5~9.5cm。可用柯氏骨盆出口测量器 测,或用检查者拳头测量,若能容纳成 人手拳,则> 8.5cm。
• 变异减速:宫缩开始后胎心率不一定减 慢。减速与宫缩的关系并不是恒定的。 但在出现后,下降迅速,幅度大(60- 80bpm),持续时间长,而恢复也迅速 (图142)。一般认为变异减速系因子宫 收缩时脐带受压兴奋迷走神经所致。
• 晚期减速 子宫收缩开始后一段时间 (多在高峰后)出现胎心音减慢,但下 降缓慢,持续时间长,恢复亦缓慢(图 143),晚期减速是胎儿缺氧的表现,它 的出现应对胎儿的安危予以高度注意。

骨盆的测量方法实训报告

骨盆的测量方法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骨盆的测量方法,了解骨盆测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提高对骨盆形态、大小及功能异常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四、实训内容1. 骨盆外测量(1)测量工具:软尺、直角尺、测量带子等。

(2)测量方法:①髂嵴间径:被测者站立,两脚并拢,测量两侧髂嵴最突出点之间的距离。

②髂棘间径:被测者站立,两脚并拢,测量两侧髂棘最突出点之间的距离。

③骶耻外径:被测者仰卧,双腿弯曲,测量耻骨联合上缘至骶骨下缘的距离。

④大转子间径:被测者站立,两脚并拢,测量两侧大转子之间的距离。

⑤坐骨结节间径:被测者仰卧,双腿弯曲,测量两侧坐骨结节之间的距离。

⑥耻骨弓角度:被测者仰卧,双腿弯曲,测量耻骨联合上缘至耻骨结节下缘的直线与两侧大腿外侧缘的夹角。

2. 骨盆内测量(1)测量工具:骨盆测量器、阴道窥器、探针等。

(2)测量方法:①骶耻内径:被测者仰卧,双腿弯曲,使用骨盆测量器测量耻骨联合上缘至骶骨下缘的距离。

②坐骨棘间径:被测者仰卧,双腿弯曲,使用探针测量两侧坐骨棘之间的距离。

③坐骨切迹宽度:被测者仰卧,双腿弯曲,使用阴道窥器观察两侧坐骨切迹的宽度。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骨盆外测量结果本次实训中,我们对多名女性受试者进行了骨盆外测量,测量结果如下:(1)髂嵴间径:平均值为X cm。

(2)髂棘间径:平均值为Y cm。

(3)骶耻外径:平均值为Z cm。

(4)大转子间径:平均值为A cm。

(5)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为B cm。

(6)耻骨弓角度:平均值为C°。

2. 骨盆内测量结果本次实训中,我们对多名女性受试者进行了骨盆内测量,测量结果如下:(1)骶耻内径:平均值为D cm。

(2)坐骨棘间径:平均值为E cm。

(3)坐骨切迹宽度:平均值为F cm。

通过对受试者骨盆测量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受试者的骨盆形态、大小及功能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骨盆内测量实验报告

骨盆内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盆内测量,了解和掌握骨盆的形态结构及其测量方法,为临床医学中评估孕妇骨盆大小和胎儿通过骨盆的能力提供依据。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器材1. 骨盆模型2. 骨盆测量尺3. 骨盆测量套件4. 记录本及笔5. 保护性手套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穿戴好实验服和手套,确保实验环境整洁,了解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2. 观察骨盆模型:仔细观察骨盆模型的各个部位,包括骨盆入口、骨盆出口、骨盆侧壁、骨盆前后壁等。

3. 骨盆内测量:- 入口横径:将骨盆测量尺横置在骨盆入口两侧髂嵴之间,测量两髂嵴之间的距离。

- 入口前后径:将骨盆测量尺一端置于骨盆入口前缘,另一端置于后缘,测量前后距离。

- 出口横径:将骨盆测量尺横置在骨盆出口两侧坐骨结节之间,测量两坐骨结节之间的距离。

- 出口前后径:将骨盆测量尺一端置于骨盆出口前缘,另一端置于后缘,测量前后距离。

4. 记录数据:将测量结果准确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5. 分析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分析骨盆的形态结构,评估骨盆的大小和形状。

六、实验结果1. 入口横径:15cm2. 入口前后径:11cm3. 出口横径:9cm4. 出口前后径:8cm七、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本实验测得的骨盆入口横径、入口前后径、出口横径、出口前后径均符合正常范围。

说明本实验所用的骨盆模型具有良好的形态结构,能够反映真实骨盆的测量数据。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骨盆的形态结构及其测量方法,掌握了骨盆内测量的基本技能。

在临床医学中,骨盆测量对于评估孕妇骨盆大小和胎儿通过骨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为临床医学提供有力支持。

九、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避免误操作。

3. 记录数据时,确保准确无误,以便后续分析。

4.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实训骨盆测量实验报告

实训骨盆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骨盆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3. 掌握骨盆测量仪器的使用技巧。

4.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骨盆形态和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骨盆是人体的重要骨骼结构,对生殖、运动和支撑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骨盆测量是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技能。

骨盆测量主要包括骨盆外测量和骨盆内测量。

骨盆外测量是通过测量骨盆的各个部位尺寸,了解骨盆的形态和大小。

常用的骨盆外测量指标有髂嵴间径、髂嵴间径、坐骨结节间径、耻骨弓角等。

骨盆内测量是通过测量骨盆内部的径线,了解骨盆内部的形态和大小。

常用的骨盆内测量指标有骨盆入口前后径、骨盆入口横径、骨盆入口斜径、骨盆出口前后径、骨盆出口横径等。

三、实验器材1. 骨盆模型2. 皮尺3. 骨盆测量尺4.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骨盆模型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模型处于正常生理状态。

2. 骨盆外测量:- 使用皮尺测量髂嵴间径:将皮尺的一端放在髂嵴最高点,另一端放在另一侧髂嵴最高点,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 使用皮尺测量髂嵴间径:将皮尺的一端放在髂嵴最高点,另一端放在另一侧髂嵴最高点,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 使用皮尺测量坐骨结节间径:将皮尺的一端放在一侧坐骨结节,另一端放在另一侧坐骨结节,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 使用皮尺测量耻骨弓角:将皮尺的一端放在耻骨联合,另一端放在耻骨结节,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3. 骨盆内测量:- 使用骨盆测量尺测量骨盆入口前后径:将骨盆测量尺的一端放在骨盆入口的前缘,另一端放在后缘,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 使用骨盆测量尺测量骨盆入口横径:将骨盆测量尺的一端放在骨盆入口的左侧,另一端放在右侧,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 使用骨盆测量尺测量骨盆入口斜径:将骨盆测量尺的一端放在骨盆入口的前缘,另一端放在后缘,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 使用骨盆测量尺测量骨盆出口前后径:将骨盆测量尺的一端放在骨盆出口的前缘,另一端放在后缘,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骨盆测量正常值-粗隆间经

骨盆测量正常值-粗隆间经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骨盆外测量通过测量骨盆外径线可以间接推断骨盆内径的大小。

测量值虽然不十分精确,但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故仍然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常用骨盆测量器测量以下径线:1、髂棘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

正常值为23~26cm。

2、髂嵴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间最宽的距离。

正常值为25~28cm。

以上两径线可以间接推算骨盆入口横径的长度。

3、粗隆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股粗隆外缘间的距离。

正常值为28~31cm。

此径线可间接推测中骨盆横径的长度。

4、骶耻外径: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

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

正常值为18~20cm。

第五腰椎棘突下,相当于米氏菱形窝的上角,或相当于髂嵴后连线中点下1.5cm。

此径线可以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

骶耻外径值与骨质厚薄有关,测得的骶耻外径值减去1/2尺桡周径(指围绕右侧尺骨茎突及桡骨茎突测得的前臂下端的周径)值,即相当于骨盆入口前后径值。

5、出口横径: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抱双膝,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cm。

也可用检查者的拳头测量,若其间能容纳成人的手拳,则一般大于8.5cm,即属正常。

若此径线值小于8cm,则应测量后矢状径,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距离,其正常值为8 ~9cm。

如出口横径加后矢状径之和大于15cm,一般足月胎儿可以经阴道分娩。

可见测量出口横径可直接推测骨盆出口横径的长度。

6、耻骨弓角度:用两手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在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面,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即为耻骨弓角度。

正常值为90°,小于80°则为异常。

此角度可以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

骨盆内测量骨盆内测量能较准确地经阴道测得骨盆大小,适用于外测量提示骨盆有狭窄者。

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

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

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骨盆内外测量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用于评估和诊断与骨盆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准确的测量操作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法的不一致性,导致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存在差异。

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评分标准,以确保测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标准涵盖了骨盆内外测量的各个方面,包括测量方法、仪器使用、操作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解释等。

通过使用本评分标准,操作者可以了解和遵循规范化的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同时,该评分标准也可以用于培训新操作者,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临床工作中骨盆测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在接下来的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所涵盖的内容和具体操作要求。

通过准确使用和理解本评分标准,我们相信可以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档解释了《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质量的标准。

它旨在确保测量操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该评分标准考虑了测量的技术要求、操作步骤、评分标准和结果分析。

测量操作评分标准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要求:评估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骨盆内外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操作步骤:评估者需要按照事先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测量,包括正确的仰卧姿势、标定参考点和测量仪器的放置。

评分标准:评估者需要根据测量操作的准确性、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和结果分析的可靠性对操作进行评分。

结果分析:评估者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包括测量值的准确性、相对误差的计算和结果的解释说明。

骨盆内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的准确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测量操作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准备工作:在开始测量之前,确保骨盆测量仪器已准备好,并确保测量区域清洁和干燥。

骨盆内外测量的内容

骨盆内外测量的内容

骨盆内外测量的内容
骨盆内外测量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盆结构及相关问题。

通过测量骨盆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骨盆内外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骨盆外部的测量,主要是测量骨盆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指标。

骨盆的长度是指从骨盆上缘到骨盆下缘的距离,宽度是指从左髂嵴到右髂嵴的距离,高度是指从骶骨尖到耻骨联合的距离。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骨盆的大小及形状。

其次是骨盆内部的测量,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观察骨盆内部的结构。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和MRI等。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骨盆内部的骨骼、肌肉、脂肪和器官等结构,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骨折、肿瘤、感染等问题。

骨盆内外测量还可以用于评估骨盆的功能状态。

例如,通过测量骨盆的运动范围和稳定性,可以评估患者的骨盆底肌肉功能,进而指导相关的康复治疗。

骨盆内外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骨盆的结构及功能情况。

通过这些测量指标,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这些测量方法的应用,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骨盆测量

骨盆测量
(6)耻骨弓角度(angle of public arch):两手拇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在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测量两两拇指间角度,为耻骨角度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
(2)髂嵴间径:(intercristal diamerter,IC):孕妇取耻外径(external conjugate,EC):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8~20㎝。第五腰椎棘突下相当于米氏菱形窝(Michaelis rhomboid)上焦。此径线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骶耻外径与骨盆厚薄相关,EC值减去1/2尺桡周径(围绕右侧尺骨茎突及桡骨茎突测得的前臂下端)值,即相当于骨盆入口前后径值;
(4)坐骨结节间径(intertuberal diameter,IT):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向腹部弯曲,双手抱膝。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也可以用检查者的手拳概测,能容纳成人横置手拳则正常。此径线直接测出骨盆出口横径长度。若此径值﹤8㎝应加测出口后失状径;
(5)出口后失状径(posterior sagittal diameter of outlet):为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长度。检查者戴指套的右手示指伸入孕妇肛门向骶骨方向,拇指置于孕妇体外骶尾部,两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用尺放于坐骨结节径线上。用汤姆斯骨盆出口测量器一端放于坐骨结节间径中点,另一手放于骶骨尖端处,即可测得出口失状径值,正常值为8~9㎝。此值不小能弥补坐骨结节间径值稍小。出口后失状径值之和﹥15㎝时表明骨盆出口狭窄不明显;
骨盆测量
骨盆测量(external):骨盆大小及其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是决定胎儿能否经阴道分的重要因素,故骨盆测量是产前检查时必不可少的项目。测量骨盆有外测量和内测量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盆的分界
–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
线为界,分为假径 3.斜 径
11 cm 13cm 12.75cm
▲中骨盆平面
1. 前后径 2. 横 径
11.5 cm
10 cm
坐骨棘间径
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为10cm。测量 方法是一手示指、中指放入阴道内,分别触及两 侧坐骨棘,估计其间距离。
坐骨切迹宽度
部位: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即骶棘韧带宽度; 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其宽度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 距离,即骶棘韧带宽度。将阴道内的示指置于韧带上移 动。能容纳3横指(5.5~5.6cm)为正常,否则属中指骨 盆狭窄。 意义:食指置于韧带上移动,若能容纳3横指为正常, 否则属中骨盆狭窄。
对角径(diagonal conjugate,Dc或称骶耻内径)
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 12.5~13cm,此值减去1.5~2cm ,即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 长度,又称真结 合径(conjugate vera),方法是:检查 者伸入阴道的中指 尖触骶岬上缘中点,示指上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以另一 手示指正确标记此接触点,抽出阴道内的手指,测量中指 尖至此接触点间的距离,即为对角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