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第二课《滹沱河和我》教师教案
滹沱河和我(优秀教案)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设计者:龚侃复旦初级中学教学目标:理清“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的精神关联教学流程:一、导入1、1939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奋起抗日,奔腾的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作家牛汉心中又有一条什么河呢?这条河与牛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作家牛汉的回忆文章《滹沱河和我》二、初读文章,自学字词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懂词意。
2、查字典自学字词。
3、从读音、字形、解释三个方面自主归纳本文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做交流。
4、当堂提问5、当堂检测三、理清脉络,把握中心1、出示学习目标:梳理“我”对滹沱河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3、学生自主学习,并做书面记录和归纳(把文中具体表现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句子划出来)4、小组合作交流: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朗读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失望、悲伤——害怕――敬畏——崇敬――热爱的情感变化5、当堂检测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1、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了变化?2、出示学习目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3、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4、学生自主学习,分别标出文中对于滹沱河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句子边上做笔记5、小组交流6、当堂检测资料:侧面烘托侧面烘托\\\'GB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
滹沱河与我

2、“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3、引导学生思考:
①从文中来看作者直面滹沱河场景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②作者何时写的这篇文章?
③一个几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为何还对这条河记忆深刻?
引导学生沉浸、品味文本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讨论交流,
领悟主旨
1、提问:家人一直说“我”很像滹沱河,从文中“我”的表现来看,这样的评价对吗?
2、提问:文中也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我和滹沱河的关系,请找出来。
3、提问:如何理解“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结合生平)
提示:“本命”在汉语中有人出生之后命中注定的意思,“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也就是说滹沱河是对“我”有深远影响的一条河。
认识一条河流,理解一条河流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把握文本主旨。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如果时间允许,课上进行)思考:如果说,滹沱河是牛汉的本命河,教会他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那么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又给予善于海纳百川的上海人怎样的启迪呢?
2、摘抄文中让你心灵震撼的语句,句数不限。
1、即是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也是要将学习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三、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关于描写河流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被人誉为诗坛“硬汉”牛汉也以河流为题材写作了一篇文章《滹沱河和我》,“我”和滹沱河之间存在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请我们共同走进文章。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2

语文初二上冀教版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2【一】教学目标:1、在朗读、圈划、交流中的基础上,品味、积存关键字、词、句,把握课文的要紧内容,理解滹沱河性格和“我”性格成长的关系。
2、领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热爱家乡的诚挚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热爱家乡的诚挚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往常学过《黄河颂》,那么,现在能够回答《黄河颂》颂的是黄河的什么吗?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浩荡汹涌,滚滚而来,是力量的象征,依着这条河流,我们才得以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它在精神上给我们以支撑,是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母亲河,因此我们要歌颂它。
那今天呢,我们要来看的是滹沱河,作者牛汉,闻名诗人,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诗集《温泉》获全国优秀诗集奖。
2、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字词的积存。
2〕学生在散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最能表达滹沱河和我之间关系的一句话:“我”真是个小滹沱河。
3、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圈划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课文要紧内容。
提出突破口问题:文章的标题为“滹沱河和我”,那么我和滹沱河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呢?大伙什么原因要把我和滹沱河联系在一起?1〕找一找,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滹沱河到底是条怎么样的河?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文中的“我”共有三次见到滹沱河。
第一次“我”只见到灰灰的,毫无生气的沙石河床;第二次“我”领略到了滹沱河惊天动地、呼啸磅礴的气势;第三次滹沱河洪水退去,我又见到袒露无疑的沙石。
文中有三次写到作者亲眼见到的滹沱河,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前后两次略写,中间一次详写。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次详写的滹沱河,请学生们圈划出最能表达滹沱河磅礴气势的语句、片段,大伙一起朗读,体会大自然伟大的力量〔除了直截了当描写,还有通过描写动物、人们反应进行的侧面烘托。
滹沱河和我教案

滹沱河和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对滹沱河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情感。
(2)分析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体会其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难点(1)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作者自身性格之间的关联。
(2)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河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河流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课题《滹沱河和我》。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牛汉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打下基础。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一些易错、难读的字词。
4、整体感知(1)提问:课文围绕滹沱河和“我”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
5、精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滹沱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河的气势、声音、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滹沱河的“野”和“狂”。
(3)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4)让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系。
(5)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河流或其他自然景观,说一说自己对它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7、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滹沱河和我教案教学设计

滹沱河和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滹沱河的特点,体会我对滹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作者对滹沱河的描写,感受大自然令人震撼的力量。
难点:理解我对滹沱河的感情。
三、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感受都很深。
有的说读完文章,就像遇见一个充满豪迈之气的北方汉子;有的说真想去看看这条有个性的河。
同学们有这些感受,就是因为作者把他的感情融入了语言文字之中,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感染了读者。
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见识一下滹沱河的性格,来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感情吧。
二、朗读体会:1、每个同学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散读,放开来读,读出感情。
然后交流朗读体会,说说你用这样的语气语调朗读的原因。
(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朗读,有利于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而直接进入这一过程,是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之上。
)2、学生朗读交流,结合解决学生的质疑题。
第二课时一、继续朗读交流第一段:开篇就把“我”和滹沱河联系起来,初步表现了两者的特点:(问):祖母为什么总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我是小滹沱河,可又听不出在骂我,明明有赞美的意思?祖母爱我,所以即使我调皮地出了奇,她们还是带着亲昵的口吻说我。
把我比作小滹沱河,开篇初步展现了滹沱河的特点,引人入胜。
读此段时应读出我“不明白”疑惑的语气。
第二段:读出我对河充满好奇,渴望见到它的心情。
杜相龙:“只晓得这个滹沱河很野,很难管束”这里的感情是贬义的吗?朱铮捷:“或许只有他能管住我”,和最终有没有管住我?第四五段:读出“我”看到无水的滹沱河时失望悲伤的感情。
“那灰灰的沙滩……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
”--“无知无觉”“躺”写出没有水时的滹沱河没有生命力的样子。
“我感到异常的失望……打不醒的滹沱河?”--表现了我极度失望的心情。
“我怀着满腔的悲伤……”第六段:读出姐姐对“我”的关心和对滹沱河的害怕。
姐姐“大声地喊”、“风一般跑下来”、“拽”--急切的表现,既体现了姐姐对我的关心,也从侧面写出了滹沱河的特点。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叙事、写人、绘景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对词句的质疑、欣赏能力。
2.感悟课文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课文提示】1.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
本文通过与家乡河的一段不解之情,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2.滹沱河是家乡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伟大、磅礴、雄壮而又贫瘠、混浊等。
作者对滹沱河的消极因素,并未简单抛弃,而是积极扬弃、亲切抚摸、深藏心里,表达了对民众排山倒海的力量的歌颂,对祖国雄伟美好的前景的热爱。
【正音正字】滹沱hūtuó匝zā噬shì椽chuán翕xī蠕rú栗lì【积累词语】无知无觉莫名其妙不由分说其大无比闷声闷气密密匝匝不由自主凝固不动战栗不安【课文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课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从“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到“我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滹沱河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我”对滹沱河的认识变化过程。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我”的自我描写,“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
首先虚写心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我”见到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我”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首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写“我”终于见到滹沱河时的急切心情。
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接着,写祖母拦“我”、姐姐找“我”,既照应“我”“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又流露了“我”对家乡河的热爱。
最后,自然抒发“我”对滹沱河的深情。
【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冀教版八上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3

滹沱河和我教案滹沱河和我牛汉教学目标:1、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语句进行质疑。
加强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2、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语句质疑能力,加强对课文中心的了解。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作者:牛汗(引《人民曰报海外版》(2000年10月11曰第十一版)的一篇文章节选)诗如其人———诗人牛汉印象牛汉原名“史成汉”,后曾改为“牛汀”,牛汉是他写诗时用的笔名。
我觉得,牛汉才像他的名儿,才应该是他的名儿。
他是那种只要见过一面,就会让你永远记住的人。
1982年春天,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李何林、杨占升先生请来许多学者作家给我们授课,其中就有牛汉。
那天,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牛汉大步走进教室。
嚯!真是“人如其名”。
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
这样的体格,却不打篮球,而是写诗。
他写的是什么诗,该不是那种见月伤心、对花垂泪的诗吧。
果然,他讲的是抗战时期活跃于诗坛的“七月诗派”,他自己也是这个诗派中的重要一员。
他讲课不像有的学者那样理论化,但却生动、活泼、质朴、丰富,让你回到历史现场之中。
牛汉笑起来的时候很天真,一脸的灿烂,像一个孩子。
我印象很深。
说来也巧,1984年毕业后,我到了牛汉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成了他的年轻同事。
几个月后,我竟又和他一起到江苏常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而且住在一个房间。
第一天就寝前,牛汉郑重地告诉我,过去他曾被==抓进监狱,被捕时因奋力反抗,被军警用枪托砸伤头部,落下了颅脑外伤后遗症,夜里有可能突然大声喊叫,也有可能走出房间,到外边游走。
他叫我有个准备,不要害怕。
不知为什么,我听了并不觉得恐惧不安。
几夜过去,也没发生他讲的那种异常情形。
后来,从他赠给我的诗选中,果然读到了《梦游》诗,而且有两首。
选自:《中国文化名人乡情散文选》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体裁:叙事散文2、默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滹沱河告诫拽呻吟铁锹赫然蠕动飞溅脊背和谐密密匝匝喘息吞噬栅栏混浊强迫木椽战栗3、以“滹沱河”为主线,理清文章结构重点:(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以此分出全文的段落层次)难点:“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我”与“滹沱河”之间的纽带)1~2 别人都说“我”像滹沱河,于是我产生了想去见见它的念头(从我三四岁时起)(弄不清楚——虚)3~9 第一次见到滹沱河,被它镇住了(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异常失望(实)——真正的恐怖(虚))10~17 “我”终于见到了气势宏伟的滹沱河(1929年的秋天)(明白——感到自己的渺小)18 抒发自己与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的情感三、深入学习1.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滹沱河是“我”家乡的一条河。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

滹沱河和我藁城市丘头学区丽阳中学-张利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圈划、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滹沱河性格和“我”性格成长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之情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我”与滹沱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我”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以及从滹沱河身上获得的启迪。
教学时间: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故乡情思单元,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故乡情结,那么故乡是什么?他是王维窗前的一支寒梅,他是李白心中的一轮明月,他是鲁迅少年时的一夜社戏,他是贺知章不改的乡音,他也是诗人牛汉家乡的一条大河。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三、解题四、内容探究细读课文1、找一找,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滹沱河到底是条怎样的河?文中的“我”共有三次见到滹沱河。
第一次“我”只见到灰灰的,毫无生气的沙石河床;第二次“我”领略到了滹沱河惊天动地、呼啸磅礴的气势;第三次滹沱河洪水退去,我又见到袒露无疑的沙石。
2、“我”的脾气性格怎样?朗读9、11节中相关的描写,从中归纳出“我”是个任性、倔强、不愿受拘束、不服管教的男孩子,这和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无法预料、难以驾驭、惊天动地何曾相似!3、请在文中找到一句精炼概括出“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句子。
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4、和滹沱河有何相似之处?这和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无法预料、难以驾驭、惊天动地何曾相似!五、感悟提升思想升华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总是令人难忘。
在你看来,作者用心写下这篇《滹沱河和我》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感?仅仅是多年来始终难忘故乡那与“我”脾性相似的滹沱河吗?不是的。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更是为了表达他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六、思维拓展仿写句子我怀念那条河,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册第二课《滹沱河和我》教师教案内容预览:
滹沱河和我
牛汉
【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叙事、写人、绘景的语言,进一步提高对词句的质疑、欣赏能力。
2.感悟课文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3.体会作者通过对滹沱河的描写来赞美大自然的震撼力,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歌颂自然伟力的诚挚胸怀。
【课文提示】
1.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
本文通过与家乡河的一段不解之情,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崇敬和对故乡的热爱。
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2.滹沱河是家乡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伟大、磅礴、雄壮而又贫瘠、混浊等。
作者对滹沱河的消极因素,并未简单抛弃,而是积极扬弃、亲切抚摸、深藏心里,表达了对民众排山倒海的力量的歌颂,对祖国雄伟美好的前景的热爱。
【正音正字】
滹沱hūtuó匝zā噬shì椽chuán 翕xī蠕rú栗lì
【积累词语】
无知无觉莫名其妙不由分说其大无比闷声闷气
密密匝匝不由自主凝固不动战栗不安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散文。
课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从“头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到“我能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滹沱河的“性格”特点;“我”的性格与滹沱河的相似之处;“我”对滹沱河的认识变化过程。
课文对滹沱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我”的自我描写,“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于对滹沱河的认识过程之中。
Secord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
首先虚写心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我”见到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我”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滹沱河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首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写“我”终于见到滹沱河时的急切心情。
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接着,写祖母拦“我”、姐姐找“我”,既照应“我”“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又流露了“我”对家乡河的热爱。
最后,自然抒发“我”对滹沱河的深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Secord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家人为什么说“我”是小滹沱河?
“我”的脾性很像滹沱河:很野,说来就来,很难管束,谁也阻拦不了。
2. “我”初次见到滹沱河时,心理有什么变化?
失望--悲伤--失落--恐怖--被镇住。
3. 第10段,“为什么不叫醒我?”这句话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这句话,表达了“我”当时想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4. 第10段,写滹沱河暴发时,写水声,还写狗吠声和人呼唤声,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描写烘托滹沱河气势宏伟,把一切已知的熟悉的声音都吞没了,突出水声之巨大。
5. 第12段,“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写出滹沱河来势凶猛。
6. 第11段和14段,为什么要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
既写出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情,同时也突出“我”的脾气: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
“我”确实像滹沱河一样谁也阻拦不住。
7. 第13段,“我伸手到混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这句话流露“我”怎样的情感?
流露了“我”当时对滹沱河亲切的情感。
8. 怎样理解第18段的首句“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虽然滹沱河很伟大,而“我”很渺小,但是“我”与滹沱河具有相同的性格和脾气。
9. “我”对滹沱河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没有概念--异常失望--真正恐怖--亲近抚摸--深有感触--深藏心里。
10. “我”对滹沱河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既热爱滹沱河的雄伟壮丽的气势,又震慑于它的不可估量的威力。
11. 本文能不能改成《滹沱河》?为什么?
不能。
因为《滹沱河与我》这一题目,表达了河与人的紧密联系,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显示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及震人心魄的力量,表达了人对大自然伟力的崇敬和热爱。
如果改成《滹沱河》,就不符合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
12.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①以时间先后为序,层次清楚。
②虚写实写结合,形象生动。
③侧面烘托,主题突出。
【课外预习】
1. 读一遍《藕与莼菜》,扫除文字障碍。
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我与天地同在,人与万物并生,保护自然,人类才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