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合集下载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

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要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拉开了后来40年全面改革开放的大幕。

1979年1月1日,中国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月17日,邓小平接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周叔弢等工商界领导人,听取他们对搞好经济建设的意见建议,并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

总之,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

当时,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所有制结构为多种形式共存,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4月17日,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5月15日,中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提出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

第二个转变,改变了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实行的“一条线”战略。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1986年10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常健摘要: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过渡到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

其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对外开放 30年历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点。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道路。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8个出口加工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30年累计兴办“三资”项目596110个,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16680.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826.73亿美元。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障碍。

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和资源,按照产品经济的思想组织经济建设,其必然对对外开放形成制约。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使对外开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推动各方面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断深化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等改革,又对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开放的认识

对外开放的认识

对外开放的认识一、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合作的过程。

对外开放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着对外开放的传统。

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贸易往来。

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加速了对外开放步伐。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

三、中国当前对外开放政策1. 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制度性障碍,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环境。

2. 扩大市场准入:加大市场准入力度,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3.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合作。

4. 深化自贸区建设:加快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探索新的对外开放模式。

5. 推动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1. 经济发展: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国际地位提升: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要活动。

3. 文化交流:通过对外开放,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例如,“汉语热”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展。

4. 人才引进: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五、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1. 国际竞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中国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2. 经济结构调整: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需要通过对外开放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展与影响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展与影响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展与影响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和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展,并分析其对中国以及全球的影响。

一、背景与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初期。

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方针,将对外开放作为推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此以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加速并深化。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进展与措施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贸易自由化:中国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关税壁垒、取消非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

2. 金融服务开放:中国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大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允许外资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并提供更多财务服务。

3. 投资自由化:中国大幅放宽外商投资限制,取消或放宽多个产业的批准制和限制性要求,鼓励外资在中国投资兴业。

4. 政府支持政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例如税收优惠、用地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5. 区域合作: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SCO)等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

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展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经济增长:外资的引入和市场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外资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就业机会:外商投资的增加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工厂和办公室,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3. 贸易平衡:通过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中国加强了与各国的贸易合作,提高了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平衡了中国的贸易结构。

4. 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在七年级历史学习中,有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演进是长期而艰辛的。

从采集狩猎到定居农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成,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化。

同时,人类文明也在逐渐壮大,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得到不断的提升和进步。

二、古代文明的发展古代文明发展较早。

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文明发展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石;中国古代文明是东方文化的支柱,事实上,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发展都对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封建社会自西周时期开始形成,随后进入了春秋、战国、秦、汉等历史时期。

封建社会最具特色的是它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

相对于其他社会形态,封建社会也更有稳定性。

然而,因为封建制度的刚性,社会发展存在瓶颈,所以封建社会最终被打破。

四、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和演进世界近代史是从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始的。

在这个时期,欧洲不断发掘新的海路。

随后,欧洲国家扩张殖民地。

殖民地制度对殖民地人民的本土生活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破坏。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也在不断进行,最后,世界很多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独立。

五、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和开放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进展。

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笔记。

我们应该注重巩固这些知识点,扎实学习历史课程,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并为未来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道路。

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新特征

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新特征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开放与合作】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新特征*申桂萍胡伟于畅摘要:新时期,沿边地区正由边陲之地变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先手棋和排头兵,推动沿边地区进一步开放是新时期加速形成东西双向开放格局、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历史使命。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大致可分为审慎开放阶段(1949—1977年)、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1年)、战略起步阶段(1992—2006年)、深入推进阶段(2007—2012年)和经略周边阶段(2013年至今)等5个阶段。

从沿边省/区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沿边开放城市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新时期沿边开发开放新特征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沿边省(区)经济发展压力持续加剧,开发开放整体滞后;沿边开放城市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但发展成果并未很好惠及当地居民,且工业空心化特征进一步凸显;沿边开放通道加速健全,以经贸合作促动的科教合作与人文交流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沿边地区全省开放成为沿边开放发展的新特征。

关键词: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演进历程;新特征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144-11收稿日期:2020-10-16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研究”(18VSJ022);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

作者简介:申桂萍,女,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2)。

胡伟,男,经济学博士,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研究员(北京100026)。

于畅,男,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044)。

一、引言沿边地区历来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地理版图的“边缘地带”,又是中国与邻近国家、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与经验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与经验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与经验作者:徐宇,曹飞飞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18期徐宇曹飞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摘要:本文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试验探索阶段、全面开放阶段、体制全面接轨阶段、互利共赢阶段。

本文分析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并在总结成功经验与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十大关系”。

关键词:对外开放进程经验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6(c)-0212-03对外开放打破了长期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它与改革相结合,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对外开放成就卓著,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成功地利用外资并加大“走出去”力度,先后加入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且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贫困人口大大减少,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1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总结中国三十年来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试验探索阶段;从1992邓小平南方讲话到20世纪末的全面开放阶段;从2001年到2006年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的体制全面接轨阶段;2007年后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互利共赢阶段。

1.1 试验探索阶段该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至20世纪90年代初,以重点开放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并赋予特殊优惠政策为主要特征,经历了一个由点(经济特区)到线(沿海开放城市,由线到面(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1.2 全面开放阶段以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开放时期。

1992年3月,中国开放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6省(区)的13个市、镇,形成了沿边开放的雏形。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限制越来越大。

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

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

中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办经济特区。

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市和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

1988年4月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

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以市场调节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试验基地的作用。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毗邻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与的特殊政策,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第二阶段,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其经济技术对外自主权,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先形成投资环境较好的“小气候”,比较集中地为外商提供投资场所,举办工业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产业,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的经济发展。

第三阶段,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区域。

1985年2月,党中央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经历了由小到大,先"小三角"后"大三角"的发展过程。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使我国对外开放由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大大扩大和拓宽了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

第四阶段,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和开发浦东新区,并于1990年6月2日正式批准。

在浦东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特区的政策。

浦东新区按照不同功能定位设立了四个功能小区,其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资金充足,金融商贸机构云集,前景广阔;金桥出口加工区是集出口加工、贸易经
营、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先进出口加工基地。

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保税区,产业规模逐步积聚与增大,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功能效应日趋突现。

张江高科技园区以雄厚的科研、工业基础作后盾,以周围及浦西的科研院所和等院校为依托,强化科学、技术、智力条件来促进浦东新区的发展,并对浦东"龙头"地位的确立具有战略意义。

第五阶段,沿边、沿江及内陆省会城市的全面开放。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先后批准开放了13个沿边城市、6个长江沿岸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32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开放了34个口岸,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第六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

世贸组织于2001年11月9--1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第4次部长级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将由以前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