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真课堂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随着语文课改进一步开展,新教育理念正不断深入教师心中,语文课堂也呈现不少新气象,但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目前情况也正是如此。
1.在“综合性学习”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老师的把握却有些偏失。
误把语文上成了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课,似乎语文这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在“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公开课”,对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但很多人误以为不运用多媒体就无法上好课,导致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它需要阅读者结合已有的体验通过内心咀嚼、玩味并借助想象、联想等思维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3.在“创新”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创新是进步的根源,语文学科要与时俱进离不开创新。
但时下不少老师借进步旗号,作退步的事。
语文课变成茶馆,变成法庭,说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别开生面,表面上课堂十分热闹,但这种游离文章之外置文章“情”“思”不顾的热闹又怎能彰显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人情魅力呢?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深处的荒凉,语文教师有责任不能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此外考试指挥棒也令我们的课堂异化成“灌输式”,充斥着应试技巧的课堂自然也寻找不到“语文味”。
对此“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蓄养、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作者:李万海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第12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堂中,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更在于心智的启迪、个性的培养。
为此,我校在“三真”教学上潜心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三真”即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三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给我带来许多感悟,一、在“真问题”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提出真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真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要紧紧围绕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例如,课前的学习提示要求,课后练习题或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
学会通过真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激发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真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在古诗教学《长乡思》中,首先告诉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从词义、词情、词心三个方面来学习。
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感知《长相思》中,起初就让学生读四遍课文,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他们才会更认真。
然后让学生默读,读一读书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这样做改变了以往的诗词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
这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去感悟去理解,体会《长相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准读通顺之后,有两个问题:一是“身”在何方,二是“心”在何方,从问题入手,再一次的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配乐朗诵也是这节课中的亮点所在,学生闭上眼睛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转化角色的环节中,让学生问纳兰性德,找到“心”在何方,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在“真”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生是真研究中最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简约语文: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

著名 语 言学 家 张志 公 先生 说 :
“ 文 的学 习 说 法越 多 . 样 越 多 , 语 花 头
切 不需 要 的奢 华 与 作 秀 . 紧扣 语 文
绪 也 就会 越 复 杂 . 果 只 能是 教者 辛 结
的 本 质 开 展教 学
一
现在 的语 文 课 堂 过 于 追 求 圆 满
一
辛 苦 苦 , 者 迷 迷糊 糊 。 语 文 教 师无 学 ”
需 自己 折 腾 自己 全 国小 语 会 理 事 长 崔 峦 先 生 说 : 扎 扎 实 实 求 发 展 . 回归 常 态 的语 文 教 学 ” 著 名 特 级 教 师 于 永 正 说 :在 语 “ 文 学 习 的过 程 中应 该 体 现 ‘ 四得 ’ 听 : 得懂 、 得 清 、 得 透 、 得 好 。 ” 说 读 写
学 目标 模 糊 .主 要 原 因 是 目标 过 多 。
( ) 目标 泛 化— — 目标 过 多 . 1 不 集 中 . 节课 教师 不 知 道 要 教 什 么 一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布 鲁 纳 的 认 知 理 论 认 为 :任 何 学 科 的 内 容 都 可 以 用 更 为 经 济 、 富 有 活 力 的 简 约 方 法 表
果 缺 一个 月 的数 学 课 .就 会 跟 不上 . 听 不 懂 :但 是 如 果 缺 一 个 月 的 语 文
要 把你 塞进 去 . 目的 是要 学 生 回答 的 内容 接 近 教 师 的 标 准答 案 冷 观 高 耗 低 效 的语 文课 堂 . 们 我 应 该 反 思 :语 文 课 真 的 有 那 么 复 杂 吗 ? 那 么 玄 乎 吗 ? 文 课 必 须 删 繁 有 语 就简 , 追求 简约 . 轻盈 行 走 。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论文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活动缘起:课程改革十年来,给一向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可谓教学形式“百般变化”,教学方法“花样百出”,课堂讨论“百家争鸣”,成果展示“百花齐放”……老师们却时常感慨:“语文到底怎么了?”静心审视,语文课堂有时候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失去了它的本真。
为进一步提高本校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研室的引领下举办本次以“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的农村小学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
前期准备:在卢龙星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为筹备此次活动,做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准备。
专门修建了可以同时供几百人听课的大教室;专门为本次活动排出了语文老师周二下午的空课时间,便于教研组进行研讨。
在教研室专家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做了数次的教学尝试。
活动过程:一、主持引领: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二、课堂观察教学内容:《坐井观天》(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 认识“沿、际、信”3个生字,能把“沿、信、抬”这3个左窄右宽、右边都带有“口”字的生字书写工整;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能抓住“一百多里、无边无际、大得很”等关键词感受“天”的大;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并尝试复述1-5段课文内容。
三、反思研讨第一次课堂实录片段:【课件出示词语】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不信井沿师:谁会读这些词?生:(一学生站起来读,全部读正确)师:“还”字还可以读什么?组什么词?生:huan(第二声)送还,还给师:用“信”字组词,在写“信”的时候,哪一横最长?书空。
师:(演示课件)井口的边叫井沿,桌子的边叫--生:(默不作声,全都好奇地盯着课件上那张漂亮的桌子瞧)师:桌沿,帽子的边叫--生:一个学生猜测性地嘀咕“帽沿”?【读课文,了解争论点】师: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到小鸟,就问--生:你从哪儿来呀?师:小鸟回答说--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师:接下去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一点事,请大家继续往下读4-7自然段。
语文课堂本真状态的理性回归

历 来 为 人 所 诟 病 。 旧 式教 育 毕 竟 承 续 了传 统 文 化 中太 多太 多 民
族 的审 美 基 因 , 同文 化 无 论 如 何 相 激 相 荡 , 终 总是 要 向传 统 不 最 回 归 的 , 性 的 回 归不 是 一 股 浅 水 回 流 , 是用 新 的精 神 滤 去渣 理 而 滓 , 达 时 代 与 个 性 的 理 念 。现 代 私 塾 的 出 现 , 经 热 的兴 起 , 表 读 简 约 朴 素 的 回 归 , 是 这 种 意 识 的 自觉 形 态 。 就
三 、 而 不 同 , 美律 动 中摇 曳 创 造 的奇 葩 和 流
“ ” 做 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最 重 要 的 审 美 标 的 , 不否 定冲 和 , 并 突 , 是 取 消 个 性 的 多样 性 , 和 ” 不 同 , 是 要 寻 找 最 合 适 的 不 “ 而 就
鲁 迅 教 育 青 年 人 最 好 不读 中 国 书 ; 作 家 劝 告 青 年 读“ 子 ” 有 庄 与
读书, 弟子 也 读 书 , 是鲁 迅 《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这 从 留给 我 们 最 初 的 印象 。 秋 雨 先 生 也 曾用 他那 隽永 的文 字 , 达 出对 岳 麓 书 余 表
喜 欢“ 堂 问 ” 满 的教 师 , 往 欠 思 考 , 脚 踩 西 瓜 皮 , 到 哪 往 如 滑
里算 哪里 。教 师 问 : 北 国 风 光 , 里 怎样 呀 ?” 生 答 : 冰 封 。” “ 千 学 “ 教师 问 : 万里 怎样 呀 ? ” 生 答 : 雪 飘 。 ” 是 一 种 愚 人 式 的 互 “ 学 “ 这 动 。还 有 一 种“ 念 化 ” 提 问 , 奔 主 题 , 少 趣 味 性 、 发 性 , 概 的 直 缺 启 原本 是学 生十 分 喜 爱 也 看 得 懂 的 文 章 , 多 问 了 几 个“ 什 么 ” 被 为
三“实”——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种策略和技 能内化为 自我监控 能力 ,并能在新 的条件和环境下 ,
灵活运用这些策 略和技能进行 自我监控 ,进 而解决实际 的数 学
[ 4 ]方金 秋.数 学学习的规律与 方法. 北 京 :北京教 育出版
社 .1 9 9 6 .
的魅力 ;( ( 长相思》 时和一 段悠扬的古筝 曲 ,“ 聒碎乡心梦不甜 ” 课 ,不是学生的课 . 的眷念则感 同身受 ;上 阳冈》 配一段 武松 打虎的录像 ,英 李 肖莉教 学 《 白鹅》 时 ,由于学 生对文本理 解不透彻 而生
[ 8 ]陈辉 、王健 .学生 “ 错题 本” 的巧妙 利 用.教 学与 管
理 ,2 0 0 8( 2 5 ).
[ 9 ]易凌峰 .知识管理及其在教 学领域 中的应用明.上 海教
育 科研 . 2 0 0 5( 0 4 ).
6
砖教 吉论坛 [ 2 0 1 3 年第 9 期]
上添花.《 九寨 沟》 中插入美 丽的图片 ,学 生将惊艳 于祖 国河 山 权利” “ 不犯错误 的不 叫孩子 ” ,没有 “ 缺点” 的课不是真实 的
0
薯
.
一 … 一 j i 譬 j _ 蟹 一 ‘ 薯 强 穗 兰 ■ — — -鞭 - , § 罐 麓 赫 释 - 0 强 j 臻 鬻 痪 薯 } i I — — _ — : i
摘要 :热烈的讨论 、开阔的思维 、激情 的 朗诵 、精彩 的发
( O 5 ).
[ 6 ]王芳萍.培养 学生反思意识促进 学生有效 学习明.福建
教 学研 究,2 0 0 7( 0 6 ). [ 7 ]闫英武.错题 的价值一 对一道错题 的思考 .广 东教 育 ,
让语文课堂回归真本色

显平实 、充实的品格 ,彰显简朴之 美 。简朴是一种境界 ,一种韵 味 , 简朴背后是大气 、精要 、深刻 、智
慧 、超 越 ,不 是 故 弄玄 虚 ,不 是 教
二 、立足 文本解 读 。体会 真 情 实感
语文本 色教学在 于文本阅读 。 语 文课 就应 该在 文本 阅读 的基 础 上 ,进行 听说读 写的挖掘 与创 新 ,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 翻新。课堂教学热热 闹闹 ,教学形 式变化多样 ,可就是听不到琅琅 的 书声 ,看不到对精彩文 字 的品 味 ,
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许多语文教 师都 想在 自己的课 堂上 “ 新立 标 异 ”玩 出点名堂来。特别是置身于 公开课时 ,教师更是刻意于人文精 神 的挖 掘 ,刻意 于作 者情 感 的体 会 ,而淡化 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 的教学。甚至为 了避免课堂上出现 冷冷清清的场面 ,教师在设计教学
语 文 课 要拒 绝 虚 浮 花 哨 ,要 回归 到
生有所 收获 ,实现事半功倍 之效 ,
动性 和直观性 ,将语文课堂变成舞 台 ,让学生 扮 演教 材 中的某一 角
色 ,进 行 形 式 主义 的 过 度表 演 ,完
这 才是语 文课 的真本色 ,这 才 是
“ 原汁原味的语 文” 。语文教师是时
生品味语言文字 ,才可让学生体会
到语 文诤 陛的 光 芒 ,感 受 到语 文 课
但 是如 今 ,在语文课堂上几乎听不 到琅琅 书声 了,一堂课下来 ,教师 的 “ ”一统天下 。许多语文教师 讲 虽然知道读 的重要性 ,却常常 因为 过于 “ 满堂灌” “ 满堂问” “ 满堂
练” ,造 成 时 间 紧 迫 而 把 读 完 全 抛 在 一边 了 。有 的教 师 认 为 课 文 实 在
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谈体验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 推敲》 为 了增强效果 , , 我扮演 贾岛。我把 教 室的 窗帘都拉 了起 来 ,教 室 内很 暗 , 鸦 雀无声 。我在 门外分别“ 、 敲 ” 推” “ 门… …
表演完, 我请 学 生为 贾岛选词 , 生纷纷 学 举 手 。 选 了“ ” 。 都 敲 字
师: 为什 么说 用“ ” 更 好 些 ? 敲 字
一
的“ 大汗淋漓 、 望而却 步” 学 生就有真实深 , 厚的体验。“ 天游峰 ” 下共有一千八 百多 上 级 ,对比攀登过 的仅二 百余级 台阶的小小
的孔 望 山 ,对 天 游峰 上 扫路 老 人 的 敬 佩之 情油然而生。
自在地跳舞 。” 可见, 学生的感受与想象是
分不开的。
师 : 们 再 来 看 看 书 上 的 插 图 , 读 我 读
【 反思】 “ 没有想象的教育就是失败
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在《 解放儿 童》 文 一
中 。 先 提 到 的就 是 解 放 学 生 的大 脑 , 学 首 让 生 的 大 脑 充 满思 想 , 充满 想象 。 起情 感 的 激
而独 特 的情 感 体 验 。 五 、 实践 中体 验 在
“ 夜深人静 ” 了。如果李凝在 家里 , 不定 说 早 就睡觉 了。贾岛“ ” 推 门进去 的话 , 一定
会吓坏李凝的。
【 案例 五】 教 学 《 游峰 的扫路 人》 天
一
程 , 动学 生积极性 ,披文 而入境 ” 在具 调 “ ,
【 反思 】 “ 验是个体立 足于客观世 经
界, 建立在感官知觉上 的对事物 的认识 和 反映 ,是人类和个体 认识成果 的积累 , 具 有普遍性 、 可传授性和 间接 性。经验 是体 验 的 基 础 ” 以 上 教 学 片 断 通 过 引 导 学 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本真课堂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个性化特色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魅力。
语文教学要有个性、富有特色,这是一个经验丰富、思想成熟的语文教师的必然追求。
因此,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阅读教学
我们的课堂想让学生掌握的最根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备课之初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目前教的是一年级,那我觉得我们的课堂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识字、会写字、能够把课文读好。
任何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关于读书,我一直记得我师范里的王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语文味儿”’。
是的,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文字、明白了情感之后才能够读出这种语文味儿,而此时,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要落在实处,问一问自己:我这样做或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想让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就像虞老师说的:有的课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往往其中会有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我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遇到过的,我也是。
所以我的课堂上,读书前一定让学生明白我的要求是什么?等会儿我们探讨的将会是什么?带着问题读书时,我还会不停巡视,跟
读完的学生沟通,特别表扬一些真正在读书的人。
低年级学生虽然好动,但是很重视“表扬”,夸奖一番后学生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一开始就这样做,学生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了。
对于课堂的杂、碎,我个人认为,其实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
正是因为这些“不信任”,导致教师不敢放手,怕学生说不出、做不到,才一步一步牵着走的。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多相信学生一点,说不出时不着急,多给点时间,多给点空间,他们或许就会说出个123来,“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才是最香的,也是会深深留在记忆中的……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
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在一周固定的七八节课、在一节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收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立足本真,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将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1.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
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现如今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
舞蹈、音乐、美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
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
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规律”。
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2.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
根据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实践操作的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落实:
2.1 朗读。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
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
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
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
特色的教学方法。
2.2 读书时写批注。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该让学生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3 述说。
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
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
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
从述说中将感悟体验得更真切、更深刻。
2.4 跨越时空的对话。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种对话。
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
如我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
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
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
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我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
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对话方式。
2.5 宣泄。
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读到感动的地方时,自己也流下激动的泪水。
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宣泄,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得到尽情的表达。
2.6 想象。
阅读过程中的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
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
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
要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需要广大语文一线教师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