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片区城市道路方案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

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道路改造方案设计说明为了满足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对出行安全的要求,道路改造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因此,在进行道路改造时,必须制定详细的方案设计说明,以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分析和评价在进行道路改造方案设计之前,需要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交通流量、交通状况、道路宽度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明确道路改造目标和具体的设计方案。

二、目标设定道路改造的目标可以包括减少交通堵塞,提高交通效率,创造更安全的出行环境等方面。

同时,目标设定还需要考虑政策和资源等因素,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三、设计方案在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现状和目标,同时还需要关注实用性和可行性。

具体的设计方案可以包括:1. 车道设置和优化:要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情况进行车道设置和优化,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

2. 路面和边坡改造:要根据道路现状和交通流量情况进行路面和边坡的改造,以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 路灯和标志标线设置:要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情况进行路灯和标志标线的设置,以确保夜间行车安全和提高路面的识别度。

4. 交通设施改造: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岛、人行横道等设施的改造,以提高交通效率和行车安全。

5. 环境美化:要积极进行道路周边环境的改造和美化,以提高城市形象和道路使用者的舒适度。

四、成本和收益道路改造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成本主要包括资金、人力和时间等因素,而收益主要在于改善城市交通和提高市民出行安全和便捷性等方面的效果。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

五、实施和监督经过设计、评定和调整后,道路改造方案需要进入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同时,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六、结论综上所述,道路改造方案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和改造目标,制定具体、实用和可行的改造方案,同时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

市政道路方案设计说明(市政工程(含道路、交通专业等)

市政道路方案设计说明(市政工程(含道路、交通专业等)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初步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项目的地理位置项目地理位置图平阳县,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

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陆域介于北纬27°21ˊ~27 °46ˊ、东经120°24ˊ~121°08ˊ之间,陆域面积105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00平方千米本项目位于温州市平阳县某某某,某某某是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下辖镇,地处平阳县西北部,东、东南、南、西南、西与水头镇为邻,西北与文成县平和乡接壤,北、东北与瑞安市高楼镇交界。

行政区域面积80.10平方千米。

1.2工程规模、概况本次设计某某某道路起点西接某某某,道路起点桩号K0+000,终点桩号K0+888,实施道路全长888m,现状道路红线宽度1.9~7.6米,等级参照城市支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为20Km/h。

1.3道路现状现状某某某为周边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沿线两侧有大量居民住房及商业用地,现状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破损严重,多处出现板块沉陷,脱空、开裂等路面病害,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及某某某的镇容镇貌。

因此本次设计对现状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并对沿线附属设施进行补充设计。

现状道路(一)现状道路(二)现状道路(三)现状道路(四)1.4 设计内容我院承担该项目的设计内容为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等。

2、设计依据2.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电子地形图;2、相关规范及地方法规;3、本工程签订的设计合同。

2.2采用规范( 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 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3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4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5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7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8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9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2.3-2009)(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12)《道路交通反光膜》(GB/T 18833—2012)(1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4)《温州市市政工程设计导则》2012.09;(15)建设部发布的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2013年版)建设部、交通部颁发的其它有关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1.以人为本,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与用地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

3.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确保设计与施工质量。

4.景观构想新颖独特,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该区域将在未来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该区域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已形成以商用汽车、重型机械和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该区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该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

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最大冻深为35cm。

该区域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第二部分:绿地景观设计本次设计的指导思想为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同时,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实地实情,确保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设计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与用地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确保设计与施工质量;景观构想新颖独特,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泾渭新城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干燥寒冷,春季降水较多,夏季炎热多雨但伏天降水偏少,秋季多连阴雨,晚秋晴气爽。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说明书一、背景介绍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交通流畅和居民的出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提高道路安全性和舒适性,道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道路设计提供详细而全面的说明。

二、设计目标1.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确保道路设计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流量的承载能力,并确保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拥堵现象的发生。

2. 提升交通安全性:设计道路时需充分考虑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确定合理的交通流线和交通标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3. 提供良好行车体验:设计道路时要注重道路质量,确保道路平整、没有明显凹凸不平的地方,减少车辆的颠簸感,提高行车的舒适性。

4. 保护环境:设计道路时要注意保护周边自然环境,采取措施减少噪声与污染,确保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

三、设计要求1. 道路布局:设计应根据周边建筑、道路网络和交通需求确定合理的道路布局。

确保各个交叉口的设计符合通行规则,避免交通堵塞,提高通行效率。

2. 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要求,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和宽度,确保车辆的舒适行驶,提高道路运行效率。

3. 车行道与人行道划分: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交通需求,合理划分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宽度,确保行人与车辆的安全通行。

4. 路侧停车位设置:根据周边建筑和居民的停车需求,合理设置路侧停车位的数量和布局,确保停车场所的充足性和通行便利性。

5. 公共交通设施:根据地区公共交通状况,合理设置公交车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减少私家车出行。

6. 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根据道路设计要求和交通规则,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引导车辆和行人正确通行,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7. 道路照明:确保道路照明设施的合理设置,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设计流程1. 背景调研:了解道路设计的背景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交通流量、周边环境等。

2. 需求分析:根据背景调研结果,确定道路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道路规划说明

道路规划说明

道路规划说明
简介
道路规划是指对城市道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减少交通堵塞和事故率。

我市为了实现城市交通高效有序,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道路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
道路规划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 增加建设合理的道路网络,加强路网的密度和连通性;
-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
- 优化道路布局,加强非机动车、公交车、行人的通行保障;
- 改善交通环境,提高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水平。

规划内容
道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主干道路规划,对城市主干道路进行规划设计,采用科学的交通流分配原则,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并对主干道路进行改造升级。

2. 市区快速路规划,规划快速路,从市区进出口布局、统筹外环线、快速路与主干路的衔接等方面考虑,缓解进出城交通拥堵。

3. 交通节点规划,规划交通节点,建立高效的交通换乘体系。

4. 交通设施规划,规划城市交通设施,包括路灯、隧道、立交桥、桥梁等,保障城市交通设施的安全与畅通。

规划实施
道路规划需要逐步实施,建设周期较长,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和整合。

重点在于实施前期调查和论证,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资金、保证工程质量、实现规划目标。

未来,道路规划将继续按照“疏堵结合、有机衔接”的原则进行推进,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效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说明1. 设计依据略2. 设计标准和工程验收标准2.1 主要技术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2016年版);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7、《道路用抗车辙剂沥青混凝土》GB/T 29050-2012;8、《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50330-201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1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建质[2013]57号。

2.2 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车速:30km/h3、车道数:双向4车道4、车道宽度:3.25、3.5米5、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沥青混凝土设计年限:10年交通量达到饱和设计年限:10年6、路槽顶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小于40MPa7、抗震设防: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道路不设防,构筑物简易设防8、停车视距:30m最小净高:机动车4.5m,非机动车3.5m。

2.3 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3. 工程概况3.1 工程范围及规模略3.2 主要设计内容本工程设计内容为全线道路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及附属构筑物设计等。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绪论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客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

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

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

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

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

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根据国家《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道路还可划分为四级,如表所示:道路四级划分表:项目级别设计车速(km/h) 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机动车道宽度(m) 道路总宽(m) 分隔带设置一级 60~80 >=4 3.75 40~70 (必须设)二级 40~60 >=4 3.5 30~60 (应设)三级 30~40 >=2 3.5 20~40 (可设)四级 30 >=2 3.5 16~30 (不设)道路是交通的枢纽,它对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使我基本掌握了城市道路设计的全部过程,能够全面、独立、系统地完成一段道路的技术设计。

它培养了我独立工作、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课本知识也学到了很多来源于实际的现场施工经验。

街路整治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街路整治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街路整治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一、前言街路整治工程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和改造,对城市道路和街道进行综合整治和提升,以改善城市道路和街道的交通流线、环境质量和功能品质,从而提高城市综合形象的工程活动。

在城市发展中,街路整治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输和环境质量,也是城市形象塑造和品位提升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维护管理等方面,对街路整治工程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二、规划设计1. 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是整个街路整治工程的基础,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道路网络、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制定出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和改造措施。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交通需求、市民出行习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因素,以达到规划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2. 道路设计在道路设计方面,需要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对道路的宽度、车道数、路面材料、交通信号、停车设施等进行详细设计,并考虑到不同的交通类型和行人通行的安全性。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使得道路设计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3. 绿化设计绿化是街路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在绿化设计方面,需要根据道路的位置、长度、宽度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和景观构建,以实现绿化的美观性和生态效益。

4. 光照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合理设置路灯和照明设施,以确保道路的照明效果和安全性,提高市民的出行舒适度和安全感。

5. 污水排放设计对于城市的雨水和污水排放方面,需要根据道路的坡度和排水势力,进行合理的排水设计,以避免水患和污水积聚,确保城市的环境卫生和交通安全。

6. 设施配置设计除了道路本身的设计以外,还需要对整治工程中所用设施进行配置设计,包括交通信号灯、路牌、围挡、护栏、垃圾桶、座椅等设施,以满足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三、工程施工1. 施工前准备在施工前,需要对整治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和设施进行全面勘察,清理施工现场,修复已有设施和基础设施,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预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次干路方案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次设计为常宁市宜阳路、朱家山路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工程项目位于常宁市南一环以北,夏风路以西,宜乐路以南,常宁市八中以东。

具体道路指标见下表:设计道路一览表二、设计采用规范、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03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8、《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 GB5768-2009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200310、《土工实验规程》 JTG E40-2007 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 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 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1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15、《给水排水工程管道设计规范》 GB50332-2002 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1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2006 1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1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 20、《工业和民用电力装置接地设计规范》 GBJ65-8322、国家及地方行业有关法规、规范和文件三、主要技术标准及指标主要技术标准表四、建设条件1、场地条件根据对现场踏勘,工程范围内一部分为已形成简易路面,一部分为分为未利用土地,施工场地条件较好,沿线对本工程的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地貌地物主要有鱼塘及房屋建筑。

2、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本次设计道路路均位于常宁市内。

累计全长2668.476m。

沿线主要分布有鱼塘、山丘及农田。

(2)地层岩性根据本次勘探所获资料及已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现将本勘探区内的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根据已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现将本路线范围内的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①填筑土(Qs):紫红色、褐黄色,成分以粘性土为主,次为粉砂质泥岩风化碎石、卵石等,此层主要分布于宅基地及沿线简易公路。

②耕表土(Q4ml):灰黑色,灰褐色,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有植物根系,湿,松散或软塑,主要分布于林地及菜地表层。

③淤泥(Qp):灰黑色,成分以粘粒为主,含腐植质,有淤泥嗅味,饱和,软塑~流塑,主要分布于沿线水塘底部。

④粉质粘土(Qal):黄色、灰白色、灰黄色,成分以粘粒为主,次为粉粒,含少量灰白色高岭土条纹及黑色铁锰质结核,稍湿,硬塑-可塑,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往下粉粒含量增大,局部夹薄层状粉土透镜体,分布于武水及蒸水Ⅰ级阶地内。

⑤粉质粘土(Qel):褐红色,硬塑至坚硬状,夹较多原岩碎石,厚度变化较大,为残积成因,分布山坡及谷地。

⑥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2d):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

⑦中风化粉砂质泥岩(K2d):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面有黑色铁锰质薄膜,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质较软,长期暴露易风化破碎。

(3)区域地质构造根据《1﹕20万衡阳幅区域地质报告》分析,勘探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衡阳盆地中部,据地表调查,结合本次勘察资料可知,勘察区内未发现活动性断裂构造迹象,场地稳定性良好。

(4)地震效应①抗震设防基本参数根据衡阳地震史和近期资料记载,场区从未发生过大于Ⅵ级的地震,属弱震区。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场区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地震动峰加速度值a<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s=0.35s,设计地震分区为第一组。

②液化判别本线路工程全线位于抗震设防烈度<Ⅵ度区,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无须进行液化判别。

(5)气象、水文①气象拟建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及春夏之交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征,春季:始于3月下旬,历时50天左右入春和雨季开始时间基本同步;夏季:始于5月中旬,历时约140天,多高温,雨量多集中在5-6月。

秋季:10月上旬开始,约60天,一般少雨时段;冬季:12月上旬开始,长达110天左右,霜雪天气较常见。

②水文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白垩系粉砂质泥岩风化节理裂隙、层面裂隙及构裂隙中,水量随季节变化略有变化,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10~50T/d,单位涌水量0.01~0.05L/m·S。

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及外围裂隙含水层侧向补给,以下降泉形式排泄于沟谷地带。

(6)不良工程地质路段本次勘察在场地钻孔控制深度及范围内未发现岩溶、滑坡、泥石流、危岩及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工程地质作用。

(7)特殊性岩土测区内区域地质条件较简单,地形、岩性变化不大,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软土淤泥,为第四系河湖相沉积,灰黑色,饱和,软塑~流塑,主要分布于沿线水库及水塘底部,工程性质差,但分布范围不大,建议直接清除,再进行上部回填。

3、工程地质评价(1)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综上所述,本勘探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

本勘探区所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因此,本勘探区内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要求,本次路基可不设防。

3、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筑路材料(1)土料常宁市土料分布零星,区域就存在大量土方,土质良好,厚度较大,储量丰富,开采运输条件便利,运距1.0~6.0公里。

(2)石料常宁市所辖乡镇都有丰富的石料,分布较广,储量较大,岩石新鲜、坚硬、饱和,抗压强度较高,质量较好,水陆交通方便。

(3)砂砾料常宁市周边分布有数十砂砾料场,总储量丰富,可以满足本工程建设要求。

砂粒以石英砂岩为主,含泥量少;砾石成分以石英砂岩、砂岩、硅质岩及灰岩为主,磨圆度好,砾径一般为2~6cm。

水陆交通方便。

(4)水泥市周边水泥厂生产的高标号水泥稳定可靠,可满足工程所需。

(5)钢材、木材市内均可购买到,资源充足。

运输条件常宁市公路交通发展有一定的水平,从市区至工程地区一般可使用汽车进行运输,局部路段需设置简易道路或施工便道。

工程用水及用电工程区自来水取用方便。

沿线电网密布,电力充足,用电方便。

可满足工程用水、用电要求。

五、路线方案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严格按照规划方案以及结合现状道路进行。

3、道路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以规划为依据,根据道路技术等级及功能的要求,并结合道路的实际确定横断面设计方案,特针对本项目提出推荐方案。

横断面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横坡为2.0%,人行道横坡为2.0%。

(一)横断面设计方案如下:宜阳路:6.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1.5米(非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3.25米(机动车道)+3.25米(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1.5米(非机动车道)0.5米(路缘带)+6.0米(人行道)=30.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一)罗塘路、朱家山路、茶箭路:4.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2.0米(非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2.0米(非机动车道)+0.5米(路缘带)+4.0米(人行道)=20.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二)仙岭路:9.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3.75米 X 3(车行道)+0.5米(分隔带)+3.75米 X 3(车行道)+0.5米(路缘带)+9.0米(人行道)=42.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三)湘山路:2.5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3.0米(车行道)+3.0米(车行道)+0.5米(路缘带)+2.5米(人行道)=12.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四)文昌路:3.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3.5米(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0.5米(路缘带)+3.0米(人行道)=14.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五)(2)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路面标高。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横坡坡率采用1.5%,人行道采用-1.5%,机动车道路拱横坡采用二次抛物线型路拱;(3)横断面布置中采用车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面布置;(4)机动车道外侧采用麻石侧石,侧石顶高出路面15cm,人行道外边缘采用压边石。

4、路线交叉本次设计对规划相交道路及现状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平交。

(1)应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设计速度、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及自然条件等进行平交口设计,设置足够的交叉口车道和候车道长度。

(2)充分考虑人行过街的安全和便捷。

(3)交叉口信号灯处理1.平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道路交叉设置采取办法:次干道—次干道交叉:平A1类次干道—支路交叉:平A1类、平B2类支路—支路交叉:平A2类、平B2类、平B3类六、路基、路面方案设计1、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原则路基及其边坡的稳定是保证道路使用质量的关键。

1)路基应根据道路功能、道路类型、交通量,结合沿线气候、地质及道路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2)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路基填挖高度、环境景观要求等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边坡坡率和路基高度、防护及排水措施。

3)加强外业基础资料的收集,深入分析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确保路基的稳定,并有足够长度和耐久性。

4)注意路基路面的综合设计,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系统、防排水设施和防护设施的设计。

5)在路基防护和路基支档构筑物中,要充分考虑通过造型或图案进行美化设计,将生态建设和生态防护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来处理。

6)在路基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优先选用生态环保型的材料和新技术,减少施工期对环境的破坏,并加大生态景观建设的力度。

路基设计方案1)一般路基设计路堑边坡:边坡路段,第一级边坡坡率采用1:1,坡高为8.0米;第二级边坡坡率采用1:1.25,坡高为8.0米;第三级边坡坡率采用1:1.5。

路堤边坡坡率一级采用1:1.5,二级为1:1.75, 边坡进行必要的防护。

路基压实度要求见下表: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强度要求见下表:路基填料强度指标2)、特殊路基设计道路沿线部分路段为鱼塘路段,两侧水塘中分布有厚度1.00~4.0m 左右的淤泥,路基施工,小于3m 的淤泥可直接清除,换填素土后再行路基填筑;大于3m 可进行抛石挤淤,再回填0.5m 碎石,然后进行路基填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