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

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

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

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

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

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解释: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词人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形象地表达了郁结在心中难以排遣的哀愁,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背诵赏析注释译文原文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及注释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一、作品原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白话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三、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四、作品鉴赏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五、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月儿如钩。

深院里长着寂寞的梧桐,锁着寂寞的清秋。

那剪不断梳理却又乱了的是离愁。

唉!是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赏析】
以“无言”起首,寂寞孤独感醒人眼目,再加以“独”字强调之,非孤独寂寞至极者难以道出。

孤独者偏欲登楼,正因伤心人别有怀抱,不可与人者,只可面对自然也。

“月如钩”三字如画,背景为一片明朗的夜空,正与词人之心互为观照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寂寞”关照上文之“无言独上”,总是宇宙之内,只我一人而已之意,并以“寂寞”提领下片之意象:深院中的梧桐,深院中关锁的清秋,“梧桐”、“深院”为实,“清秋”为虚,虚实相映,实以象之,虚以广之,正见一切言外之象也。

下片写心境,写离愁,写上片反复强调了的寂寞感、悲哀感。

人类的感受是抽象的,特别是一种心绪的感受,很难道出。

词人将这种抽象化为具象的丝缕,纷乱如麻,剪也剪不断,欲要梳理好却又霍然散乱。

这是以具象说抽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以人类的某一种感受来说另一种感味,并且说这种离愁的感受,是不同于人们已经表述过的能够以词汇表达出的滋味,譬如酸、甜、苦、辣、咸、淡等等,也不同于疼、痒、麻、胀等的生理感受,词人指出,这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滋味。

这是以抽象说抽象。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由李煜所创作的,作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相见欢李煜诗词原文赏析我爱古诗词

相见欢李煜诗词原文赏析我爱古诗词

相见欢李煜诗词原文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李煜【朝代】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及注释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相见欢》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译文注释及赏析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及注释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五代】李煜《乌夜啼》

【五代】李煜《乌夜啼》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75.【五代】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离愁寂寞月下孤独【诗词原文】《乌夜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精华赏析】“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言”既有无话可说的意思,更是有话不能说、有话不敢说、有话无人可说的多层涵义,这简直就是李煜被囚禁之后的真实写照了,他有满腹的悔恨、委屈、痛苦,却不能说、不敢说、也没有人可以听他诉说,甚至即使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他只能沉默无语,沉默忍受一切。

也许正是为了排遣这种无处不在的孤独,他才会在失眠的深夜里独自西楼望月,偏偏他所见到的一切不仅不能为他消愁,反而更添愁绪:他抬头看楼上,孤悬夜空的月亮并不是团团圆月,而是一弯残月,就好像词人伤痕累累的心一样,是残缺不全的,原来月亮也和他一样的孤独;他低头看楼下,梧桐瑟瑟,秋意凉凉,原来人迹罕至、门窗紧锁的深深院落也和他一样的寂寞忧伤。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忧伤呢?答案在下半阕:“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几句词暗用了比喻,离愁怎么可能剪得断呢?显然,词人是将离愁比喻成了一张密密实实的网,错综交织的线紧紧缠绕着他,让他拼命想剪断、想挣脱却终是挣脱不了。

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将无形的情绪用有形的事物来进行比拟,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具体可感了。

而李煜的确是擅长使用这种比喻的,他会将愁绪比喻成“一江春水”,会将离恨比喻成“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都是这种比喻手法成功使用的范例。

既然剪不断,那就看看能不能理得顺吧?“剪不断”是本能想要摆脱的迫切反应,“理还乱”就是退而求其次的试图平息愁绪了,然而词人终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

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办法用语言准确形容这种绝望的情绪,他只好徒劳地发出最后的叹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