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习题答案(4、5、6)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将广泛分布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使其能够互相传送数据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计算机网络可以根据规模分为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根据拓扑结构分为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和网状型等;根据传输介质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3. 计算机网络的优缺点是什么?计算机网络的优点包括提高工作效率、资源共享、信息传递迅速等;缺点包括网络安全隐患、传输速度受限、依赖性较强等。

4. OSI七层模型是什么?OSI七层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通信协议参考模型,按照功能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5. TCP/IP四层模型是什么?TCP/IP四层模型是互联网上的通信协议参考模型,按照功能从下到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第二章:物理层1. 物理层的作用是什么?物理层主要负责传输比特流,通过物理介质将比特流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2.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有什么区别?串行传输是指按照位的顺序将比特一个接一个地传输,而并行传输是指同时传输多个比特。

3. 常见的物理层传输介质有哪些?常见的物理层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电波等。

4. 什么是调制和解调?调制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是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5. 什么是编码和解码?编码是指将比特流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解码是指将电信号转换为比特流的过程。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什么?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数据报传输到相邻节点,以及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

2. 什么是帧?帧是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传输单位,包括字段和控制信息。

3. 什么是差错检测?差错检测是指在传输过程中检测到传输错误的方法,常见的差错检测方法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CRC)等。

计算机网络练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网络练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网络练习题(带答案)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基本功能是(D)A、安全性好B、运算速度快C、内存容量大D、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2,在处理神州号宇宙飞船升空及飞行这一问题时,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协作完成一部分的数据处理任务,体现了网络的(B)功能。

A、资源共享B、分布处理C、数据通信D、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表示局域网的英文缩写是(B )A, WAN B、 LAN C、 MAN D、 USB 4、计算机网络中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分类是以(D)来划分的A、信息交换方式B、传输控制方法C、网络使用者D,网络覆盖范围5,广域网与LAN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BA、采用的协议不同B、网络范围不同C、使用者不同D、通信介质不同6、下面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网络上只要有一个结点发生故障就可能使整个网络瘫痪的网络结构是星型B、每一种网络只能包含一种网络结构C、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有星型、总线型和环型三种 >D、环型拓扑结构比其它拓扑结果浪费线7,局域网常用的基本拓扑结构有环型、星型和(B )A、交换型B、总线型C、分组型D、星次型9、交换机或主机等为中央结点,其他计算机都与该中央结点相连接的拓扑结构是(C)A、环形结构B、总线结构C、星形结构D、树型结构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1、下列属于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设备是(D )。

A、光盘驱动器B、鼠标器C、显示器D、服务器12、下列属于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的是(A)。

A、交换机B、光盘驱动器C、显示器D,鼠标器13、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中,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A )A、光缆B、超五类双绞线C、电磁波D、双线线14、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中,属于无线传输的是(C )A、超五类双绞线B、双线线C、电磁波D、光缆15、下列设备不属于通信设备的是(C)A、路由器B、交换机C、打印机D、集线器16、负责网络的资源管理和通信工作,并响应网络工作的请求,为网络用户为提供服务的设备是(C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C4. B5. A6. D7. B8. C9. A 10. D二、填空题1. 外网2. 客户端3. 协议4. 因特网5. 应用层6. 主机7. 数据链路层8. 路由器9. 局域网 10. 有线三、判断题1. 错误2. 正确3. 正确4. 正确5. 错误四、简答题1.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互连起来的系统。

它能够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等。

2.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通信协议参考模型。

它将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分为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3. IP地址是互联网上每台主机或路由器连接到网络时被分配的唯一标识符。

它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通常以IPv4和IPv6两种版本存在。

IPv4地址分为4个8位字段,用点分十进制表示;IPv6地址分为8个16位字段,用冒号分隔。

4.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上常用的协议集合。

它由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互联协议(IP)两部分组成。

其中,TCP负责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按正确的顺序到达目的地;而IP负责将数据分割为数据包,通过路由器进行转发,最终将数据传送到目标主机。

五、应用题1. 分组交换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将数据分割为大小相等的数据包(分组),每个数据包都附带目标地址和源地址等信息。

分组交换通过路由器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由于数据包是按需发送,因此可以更灵活地利用网络资源。

2.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最顶层,它提供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能力。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FTP、SMTP等。

应用层协议定义了数据的格式、编码方式和传输规则等,以确保应用程序之间可以相互通信。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 章)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P421. 请参考本章对现代Internet 结构的描述,解释“三网融合”发展的技术背景。

答: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基于对等结构的P2P网络、3G/4G与移动Internet 的应用,使得Internet 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三网融合”实质上是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与电视传输网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

2. 请参考本章对Internet 应用技术发展的描述,解释“物联网”发展技术背景。

答:物联网是在Internet 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无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 请参考本章对于城域网技术特点的描述,解释“宽带城域网”发展技术背景。

答:宽带城域网是以IP 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网络通信平台,以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大规模的用户接入提供高速与保证质量的服务。

4. 请参考本章对WPAN技术的描述,举出 5 个应用无线个人区域网络技术的例子。

答:家庭网络、安全监控、汽车自动化、消费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医用设备控制、工业控制、无线定位。

5.. 请参考本章对于Internet 核心交换、边缘部分划分方法的描述,举出身边 5 种端系统设备。

答:PDA、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无线传感器节点、RFID 节点、视频监控设备。

7. 长度8B与536B的应用层数据通过传输层时加上了20B的TCP报头, 通过网络层时加上60B 的IP 分组头,通过数据链路层时加上了18B 的Ethernet 帧头和帧尾。

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效率。

(知识点在:P33)解:长度为8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8/(8+20+60+18) ×100%=8/106×100%=7.55%长度为536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536/(536+20+60+18) ×100%=536/634×100%=84.54%8. 计算发送延时与传播延时。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速率是指(B)每秒可以传输的二进制位数。

A.每个信道B.每个信号C.每个数据包D.每个通道2、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是一个参考模型,它定义了网络互联的(A)层次结构。

A.七层B.五层C.三层D.四层3、在TCP/IP协议族中,HTTP协议位于(C)层。

A.网络接口层B.网络层C.应用层D.传输层4、以下协议中,不属于应用层协议的是(B)。

A. FTPB. TCPC. DNSD. HTTP5、在以下网络协议中,用于实现端到端通信的是(D)。

A. SMTPB. TCPC. UDPD. FTP6、在计算机网络中,域名解析的常用方法是(C)。

A.通过号码簿查询B.通过IP查询C.通过DNS服务器查询D.通过域名服务器查询7、在TCP/IP协议族中,SMTP协议位于(A)层。

A.应用层B.网络层C.数据链路层D.会话层8、在计算机网络中,网关的主要功能是实现(C)。

A.网络互联B.数据传输C.协议转换D.网络安全9、在常见的网络设备中,交换机的主要功能是实现(B)。

A.协议转换B.帧交换C.路由选择D.流量控制10、在计算机网络中,防火墙是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设备,它主要提供了(D)安全保护。

A.数据传输B.网络互联C.协议转换D.网络安全二、多选题(请在答案栏中填写正确的选项编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下列哪些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元素?(AB)A.网络硬件设备B.网络软件系统C.数据传输介质D.数据通信设备E.网络拓扑结构F.网络协议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速率指的是(B)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B.每秒传输的位数C.每秒传输的比特数D.每秒传输的字节数和比特数之和2、下列哪个协议是TCP/IP协议簇中的核心协议?(C)A. FTPB. HTTPC. TCPD. UDP3、IP是互联网中每个主机的唯一标识,它由(A)组成。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概述1-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1-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R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最初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 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要连接在ARPANET 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一、选择题1. B2. C3. A4. D5. B6. C7. A8. D9. B10. A二、填空题1. 分组交换2. 物理层3. 虚电路4. 数据链路层5. 网络层6. 数据包7. 传输层8. 应用层9. TCP/IP10. HTTP三、简答题1. OSI模型是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它是一个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成七个不同功能层的概念模型。

每个层在进行通信时,只需要考虑与该层相邻的上下两个层之间的通信细节,而不需要关心其他层的具体实现。

这样分层的设计旨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物理层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

在物理层中,主要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传输媒介上传输比特流,并确保传输的可靠性和速度。

3. 虚电路是一种通信方式,其特点是在通信前需要建立连接,并且传输的数据包按照建立连接时分配的路由进行传输。

虚电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控性,但建立连接的过程较为复杂,且传输时会有一定的延迟。

4.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转化为数据帧,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对数据进行分组和重新组装,以及对数据的流量控制和传输控制。

5.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并进行数据的分组和重组。

IP协议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

6. 传输层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通信。

传输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数据包进行序列化、分组和重组,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TCP协议是传输层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

7.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

应用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和提供相关的服务,例如HTTP协议用于在Web中传输超文本。

8. TCP/IP是一组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它是互联网的基础。

TCP/IP协议族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9. HTTP是一种应用层协议,它是在Web中传输超文本的主要协议。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一问答题: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答: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那时,人们开始将彼此独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完成了数据通信技术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研究,为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应该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谈起。

ARPANET 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研究成果对促进网络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谈起。

70年代中期,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发展迅速,各计算机厂商纷纷发展自己的计算机网络,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标准化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推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网络协议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计算机网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也面临着TCP/IP的严峻挑战。

第四阶段要从20世纪90年代谈起。

这个阶段的典型技术是Internet与异步传输模式。

Internet作为世界性的信息网络,在当今经济、文化、科研、教育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A TM技术为代表的高速网络技术发展,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准备。

2.什么是公用数字网PDN?为什么要发展公用数字网?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开始出现由邮电部门或通信公司组建和管理的公用分组交换网,即公用数据网PDN。

公用分组交换网为计算机网络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通信条件,它可以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

3.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答:(1)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2)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3)联网激素啊你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4.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答: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4 Review Questionsreview questions:1,2,3,4,8,10,15,16,18,20,23,27,33,34,361.网络层的分组名称是数据报.路由器是根据包的IP地址转发包;而链路层是根据包的MAC地址来转发包.2.数据报网络中网络层两个最重要的功能是:转发,选路.虚电路网络层最重要的三个功能是:转发,选路,和呼叫建立.3.转发是当一个分组到达路由器的一条输入链路时,该路由器将该分组移动到适当的输出链路.选路是当分组从发送方流向接收方时,网络层必须决定这些分组所采用的路由或路径.4.是,都使用转发表,要描述转发表,请参考4.2节.在虚电路网络中,该网络的路由器必须为进行中的连接维持连接状态信息。

每当跨越一台路由器则创建一个新连接,一个新的连接项必须加到该路由器转发表中;每当释放一个连接,必须从该表中删除该项。

注意到即使没有VC号转换,仍有必要维持连接状态信息,该信息将VC号与输出接口号联系起来。

每当一个端系统要发送分组时,它就为该分组加上目的地端系统的地址,然后将该分组推进网络中。

完成这些无需建立任何虚电路。

在数据报网络中的路由器不维护任何有关虚电路的状态信息。

每个路由器有一个将目的地址影射到链路接口的转发表;当分组到达路由器时,该路由器使用该分组的目的地址在该转发表中查找适当的输出链路接口。

然后路由其将该分组项该输出链路接口转发。

虽然在数据报网络中不维持连接状态信息,它们无论如何在其转发表中维持了转发状态信息。

在数据报网络中的转发表是由选录算法修改的,通常每1到5分钟左右更新转发表。

在虚电路网络中,无论何时通过路由器拆除一条现有的连接,路由器中的转发表就更新。

8.(1)经内存交换:在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的交换是在CPU控制下完成的.输入与输出端口的作用就像在传统操作系统中的I/O设备一样.一个分组到达一个输入端口,该端口会先通过中断方式向选路处理器发出信号.于是,该分组就被拷贝到处理器内存中.选路处理器从分组首部中取出目的地址,在转发表中找出适当的输出端口,并将该分组拷贝到输出端口的缓存中.(2)经一根总线交换:输入端口经一根总线将分组直接传送到输出端口,不需要选路处理器的干预.由于总线是共享的,故一次只能有一个分组通过总线传送.(3)经一个互联网络交换:使用一个纵横的网络,是一个由2n条总线组成的互联网络,它将n个输出端口和n个输入端口连接,一个到达某个端口的分组沿着连到输出端口的水平总线穿行,直至该水平总线与连到所希望的输出端口的垂直总线之交点.10.因为输出线速率慢而导致输出端队列长度加大,最终将耗尽输出端口的存储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组就被丢弃了。

15.通过8个接口,要检索3次转发表.16.首部占50%(一般数据报承载共40字节首部(20字节IP首部加上20字节TCP首部)。

18.典型的无线路由器都包含一个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DHCP可以用来为这5台PC机自动分配地址以及路由器接口.是的,无线路由器也用NAT(网络地址转换)来从ISP获得唯一的IP地址.因为处于无线路由器覆盖下的主机的移动性比较大,使用了NAT后使局域网作为一个封闭的网络,其出口IP地址只有一个,在局域网内部NAT路由器在使用DHCP 为局域网中的主机分配IP地址。

这样处于一个路由器下的主机不会因为主机数的增减而频繁的向ISP申请IP地址。

增加了其适用性和扩展性。

20.同意,因为整个IPv6数据报(包括首部字段)在通过IPv4隧道时都是被一个IPv4数据报包裹着的.23.不必要,每个AS系统都有路由管理自治权(内部运行同样的算法即可).不同AS的网关路由器运行自治系统间选路协议以一决定不同AS之间的选路路由。

各个AS内运行不同的自治系统内选路算法不会影响不同AS网关路由器的选路路由。

27.因为AS内部选路和AS间选路存在选路目标上的差别(1)策略:在AS之间,策略问题时至关重要的,而AS内部,一切都是以相同的管理控制名义进行的,因此策略问题在AS内部不太重要;(2)规模:一个选路算法及其数据结构在处理大量网络的选路或大量网络之间的选路时的适应能力是AS间选路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在AS内部,可缩扩性是第二关心的问题;(3)性能:由于AS间选路是面向策略的,因此所用路由质量(如性能)通常是次要关心的问题,而在AS内部,选路要考虑的问题更多的集中在一条路由实现的性能级别上.33.(a)无控制洪泛:真;控制洪泛:真;生成树广播:假.(b)无控制洪泛:真;控制洪泛:假;生成树广播:假.34.不用。

36.一棵组共享树,所有的发送者用同一个路由选择树来发送它们的多播通信.而一棵基于源的树,来自给定源的多播数据报通过一个专门为这个源建立的路由选择树选择路由.如此,每个源都会有一个不同的基于源的树,而路由器必须了解多个所给多播组的基于源的树.Chapter 4 Problemsproblems:2,8,10,11,13,15,17,22,23,29,35Problem 2a. 一个链路能够承载的最大虚电路数量=216=65536b.中心节点可以从0到65535中任取一个VC号.这种情况下,进行中的虚电路数量小于65536而没有相同的未用VC号是不可能的.c.每一个链路可以自由的从0到65535中分配一个VC号.因此,很可能一个虚电路每一个链路在它的路径上都有各不相同的VC号.而虚电路路径上的每一个路由器都需要为到达的分组更换一个与输出链路有关的VC号.Problem 8a)前缀匹配接口11100000 011100001 00000000 111100001 2其它 3b)第一个目的地址:3;第二个:1;的三个:2.Problem 10目标地址范围接口10000000到10111111(64) 011000000到11011111(32) 111100000到11111111(32) 200000000到01111111(128) 3Problem 11223.1.17.0/25223.1.17.128/26223.1.17.192/26Problem 13目标地址接口224/8 0225.0/16 1225/8 2其它 3Problem 15a.子网A:214.97.255/24(256个地址)子网B:214.97.254.0/25到214.97.254.0/29(128-8=120个地址)子网C:214.97.254.128/25(128个地址)子网D:214.97.254.0/31(2个地址)子网E:214.97.254.2/31(2个地址)子网F:214.97.254.4/30(4个地址)b.为了简要起见,假设没有报文是以路由器为目标终点的,路由器1最长前缀匹配出口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1 子网A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0000000 子网D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000001 子网F路由器2最长前缀匹配出口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0000000 子网D 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0 子网B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0000001 子网E路由器3最长前缀匹配出口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000001 子网F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0000001 子网E11010110 01100001 11111110 1 子网CProblem 17MP3文件大小为4000000bytes.假设用TCP分段传送数据,而每个TCP报文段都会有20bytes的包头,所以每个数据报可以传送1500-40=1460bytes的MP3文件.所需数据报数量=[4000000/1460]=2740个.除了最后一个数据报,其它所有数据报大小都为1500bytes,最后一个数据报为1060+40=1100bytes.偏移量跨度为185.Problem 22Step N’D(s),p(s) D(t),p(t) D(u),p(u) D(v),p(v) D(w),p(w) D(y),p(y) D(z),p(z)0 X ∞∞∞3,x 6,x 6,x ∞1 xv ∞7,v 6,v 3,x 6,x 4,v ∞2 xvy ∞7,v 6,v 3,x 6,x 4,v 18,y3 xvyu 10,u 7,v 6,v 3,x 6,x 4,y 18,y4 xvyuw 10,u 7,v 6,v 3,x 6,x 4,y 18,y5 xvyuwt 8,t 7,v 6,v 3,x 6,x 4,y 12,t6 xvyuwts 8,t 7,v 6,v 3,x 6,x 4,y 12,t7 xvyuwtsz 8,t 7,v 6,v 3,x 6,x 4,y 12,t Problem 23a.Step N’D(x), p(x) D(t),p(t) D(u),p(u) D(v),p(v) D(w),p(w) D(y),p(y) D(z),p(z)0 s ∞1,s 4,s ∞∞∞∞1 st ∞1,s 3,t 5,t ∞8,t6,t2 stu ∞1,s 3,t 5,t 6,u8,t6,t3 stuv 8,v 1,s 3,t 5,t 6,u6,v 6,t4 stuvy 8,v 1,s 3,t 5,t 6,u6,v 6,t5 stuvyz 8,v 1,s 3,t 5,t 6,u6,v 6,t6 stuvyzw 8,v 1,s 3,t 5,t 6,u6,v 6,t7 stuvyzwx 8,v 1,s 3,t 5,t 6,u6,v 6,tb.Step N’D(x), p(x) D(s),p(s) D(u),p(u) D(v),p(v) D(w),p(w) D(y),p(y) D(z),p(z)0 t ∞1,t 2,t 4,t ∞7,t 5,t1 ts ∞1,t 2,t 4,t ∞7,t 5,t2 tsu ∞1,t 2,t 4,t 5,u7,t 5,t3 tsuv 7,v 1,t 2,t 4,t 5,u5,v 5,t4 tsuvw 7,v 1,t 2,t 4,t 5,u5,v 5,t5 tsuvwy 7,v 1,t 2,t 4,t 5,u5,v 5,t6 tsuvwyz 7,v 1,t 2,t 4,t 5,u5,v 5,t7 tsuvwyzx 7,v 1,t 2,t 4,t 5,u5,v 5,tc.Step N’D(x), p(x) D(s),p(s) D(t),p(t) D(v),p(v) D(w),p(w) D(y),p(y) D(z),p(z)0 u ∞4,u 2,u 3,u 3,u ∞∞1 ut ∞3,t 2,u 3,u 3,u 9,t 7,t2 uts ∞3,t 2,u 3,u 3,u 9,t 7,t3 utsv 6,v 3,t 2,u 3,u 3,u 4,v 7,t4 utsvw 6,v 3,t 2,u 3,u 3,u 4,v 7,t5 utsvwy 6,v 3,t 2,u 3,u 3,u 4,v 7,t6 utsvwyx 6,v 3,t 2,u 3,u 3,u 4,v 7,t7 utsvwyxz 6,v 3,t 2,u 3,u 3,u 4,v 7,td.Step N’D(x), p(x) D(s),p(s) D(u),p(u) D(t),pt) D(w),p(w) D(y),p(y) D(z),p(z)0 v 3,v ∞3,v 4,v 4,v 1,v ∞1 vy 3,v ∞3,v 4,v 4,v 1,v 13,y2 vyx 3,v ∞3,v 4,v 4,v 1,v 13,y3 vyxu 3,v 7,u 3,v 4,v 4,v 1,v 13,y4 vyxut 3,v 5,t 3,v 4,v 4,v 1,v 9,t5 vyxutw 3,v 5,t 3,v 4,v 4,v 1,v 9,t6 vyxutws 3,v 5,t 3,v 4,v 4,v 1,v 9,t7 vyxutwsz 3,v 5,t 3,v 4,v 4,v 1,v 9,te.Step N’D(x), p(x) D(s),p(s) D(u),p(u) D(v),p(v) D(t),p(t) D(y),p(y) D(z),p(z)0 w 6,w ∞3,w 4,w ∞∞∞1 wu 6,w 7,u 3,w 4,w 5,u ∞∞2 wuv 6,w 7,u 3,w 4,w 5,u 5,v ∞3 wuvt 6,w 6,t 3,w 4,w 5,u 5,v 10,t4 wuvty 6,w 6,t 3,w 4,w 5,u 5,v 10,t5 wuvtys 6,w 6,t 3,w 4,w 5,u 5,v 10,t6 wuvtysx 6,w 6,t 3,w 4,w 5,u 5,v 10,t7 wuvtysxz 6,w 6,t 3,w 4,w 5,u 5,v 10,tf.Step N’D(x), p(x) D(s),p(s) D(u),p(u) D(v),p(v) D(w),p(w) D(t),p(t) D(z),p(z)0 y 6,y ∞∞1,y ∞7,y 12,y1 yv 4,v ∞4,t 1,y 5,t 5,v 12,y2 yvx 4,v ∞4,t 1,y 5,t 5,v 12,y3 yvxu 4,v 8,u 4,t 1,y 5,t 5,v 12,y4 yvxuw 4,v 8,u 4,t 1,y 5,t 5,v 12,y5 yvxuwt 4,v 6,t 4,t 1,y 5,t 5,v 10,t6 yvxuwts 4,v 6,t 4,t 1,y 5,t 5,v 10,t7 yvxuwtsz 4,v 6,t 4,t 1,y 5,t 5,v 10,tg.Step N’D(x), p(x) D(s),p(s) D(u),p(u) D(v),p(v) D(w),p(w) D(y),p(y) D(t),p(t) 0 z ∞∞∞∞∞12,z 5,z1 zt ∞6,t 7,t 9,t ∞12,z 5,z2 zts ∞6,t 7,t 9,t ∞12,z 5,z3 ztsu ∞6,t 7,t 9,t 10,u 12,z 5,z4 ztsuv 12,v 6,t 7,t 9,t 10,u 10,v 5,z5 ztsuvw 12,v 6,t 7,t 9,t 10,u 10,v 5,z6 ztsuvwy 12,v 6,t 7,t 9,t 10,u 10,v 5,z7 ztsuvwyx 12,v 6,t 7,t 9,t 10,u 10,v 5,z Problem 29a. eBGPb. iBGPc. eBGPd. iBGPProblem 35图中粗线指出了从A到所有目标节点的最短路径树.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方法.在这一树中,B没有到达C或D的路由.Chapter 5 Review Questionsreview questions:1,2,3,6,7,9,10,13,141.虽然每条链路都能保证数据包在端到端的传输中不发生差错,但它不能保证IP数据包是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