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概论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现象学与存在论

现象学与存在论

现象学与存在论
现象学是由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主要关注对意识的意向性本质的分析,以及生活世界的观点。

胡塞尔认为,现象是意识的构成物,是意向活动的结果。

他提出了“意向性”结构,认为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该对象在意识中以某种方式被给予。

同时,胡塞尔也强调了生活世界的重要性,认为我们经验到的世界是一个预先给定的、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性。

存在论则关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虽然对于存在论的定义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但一般来说,存在论研究的是关于存在、实体、本质和真理等基本问题的哲学分支。

海德格尔是存在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存在即本质”的观点,认为存在不是一种属性或关系,而是一种本质。

现象学和存在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现象学关注对经验的直接描述和分析,试图揭示意识的本质和结构,而存在论则更加关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试图探究存在的根源和本质特征。

然而,两者都试图超越传统的形而上学范畴,寻求一种更加本源和基础的哲学思考方式。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记整理

[全]杨文轩《社会学概论》第2版重点笔
记整理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本书旨在
提供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社会的本质和
运作方式。

第一章: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 社会学通过观察、调查和理论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

-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第二章: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 社会学的理论取向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交互主义。

- 功能主义关注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功能。

-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的影响。

- 符号交互主义关注个体间的符号交流和互动。

第三章:社会化和社会控制
- 社会化是个体研究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 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 社会控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手段。

第四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 社会结构是由角色、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构成的。

-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

-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 社会阶层是按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划分的群体。

-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个体机会和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以上是《社会学概论》第2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内容请阅读原书。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

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

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

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答案:首先,角色就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犯罪行为模式。

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二者联系的。

角色就是人们对于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们犯罪行为的期盼。

其次,社会角色的饰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普遍认可就可以饰演。

也就是说,必须展开角色确认,提问“我就是谁”的问题。

去确认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当好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认自己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有问题。

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确认不好自己的角色,即为发生了角色确认不当。

从而发生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饰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发生了角色紊乱现象,犯下了角色不明的错误。

即为陶姓女工对自己所饰演角色的犯罪行为标准不确切,不晓得自己该搞什么,不想搞什么和怎么回去搞。

从而引致了角色失利。

材料一: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

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

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

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

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了解现象学哲学产⽣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法、理论内容、哲学⽬标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现象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能够正确地把握现象学哲学的成就和局限,以及它对此后西⽅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节现象学概论⼀、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的哲学运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潮之⼀。

所谓“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

传统西⽅哲学是在与“本质”、“本体”的对⽴中来使⽤现象⼀词,所以做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认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对事物起决定作⽤的东西。

康德对现象和物⾃体的区分是其典型代表。

现象学虽然是把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但它对现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事物本⾝,没有现象之后的问题;现象作为“显现”,不仅是对感官⽽且是对意识的显现,⽽且正是在意识中事物本⾝被认识;同时,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也不再是主客观关系,因为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是意识的⾃我显现。

这⾥“意识”已经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是⼀个揭⽰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也不是不依赖于意识⽽存在的精神实体,⽽是在意识活动或⼈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容。

现象学正是要通过意识的⾃我显现来揭⽰事物本⾝。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灵与⾝体、⼈与物的对⽴,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

⼆、现象学⽅法现象学不是⼀个统⼀的学派,⽽是⼀个由不同理论和学派组成的哲学思想运动。

各种理论和学派的⼀致性在于他们都采⽤了现象学⽅法。

斯⽪格尔伯格(H.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书中总结了现象学⽅法的七个要点。

学习社会学概论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社会学概论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社会学概论的心得体会范文研究社会学概论的心得体会在研究社会学概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有关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知识。

这门课程使我进一步认识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让我思考了许多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社会问题。

以下是我研究社会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社会学概论帮助我理解了社会的运作方式。

通过研究社会学概论,我了解到社会是由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则和价值观,而社会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和理解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我深刻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社会学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析其中的规律和行为模式。

其次,社会学概论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社会学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

通过研究社会学概论,我开始思考诸如社会不平等、种族关系、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议题。

社会学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社会学概论,我了解到社会不平等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这让我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等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激发了我为社会问题做出贡献的动力。

最后,研究社会学概论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

社会学注重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通过研究社会学概论,我学会了怀疑和质疑已有观点和理论,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批判思维能力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用,也对其他领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学习社会学概论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获得了对社会运作方式的深入理解,还培养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我相信这些学习将在我的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论述题解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论述题解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论述题解析一、论述题1. 论述社会结构对社会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解析: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

它对社会个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结构决定了个体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个体的消费行为和职业选择。

其次,政治结构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规范个体行为,保障社会秩序。

再次,文化结构通过价值观念、习俗传统等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例如,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2. 分析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答案解析: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等。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减少贫富差距。

其次,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再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引导科技发展与人类价值观相协调。

此外,公民个人也应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3. 论述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解析: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为互动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个体通过社会化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成为社会的一员;另一方面,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青少年通过教育和社会交往学习社会规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可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结束语:通过上述论述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概论不仅关注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注重对社会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希望这些解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精华版)

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精华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3秋季精华版)一、考卷形式:半开卷考试+机考二、考试时间:90分钟,以考试通知单为准三、考试题型1、单选题20个,20分2、多选题20个,40分3、判断题10个,10分4、简答题2个,14分5、案例分析题1个,16分四、复习策略:把主观题部分认认真真抄在半开卷用纸上,多理解。

平时打字不快的同学请提前练习打字。

单选和多选要多做多看。

下面的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答案请抄在半开卷用纸上。

四、简答题(10个里面考2个)1. 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2. 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4.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5. 社会控制有哪些特点?6.城市社区有哪些特点?7.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角色?8.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9.家庭的功能有哪些?10.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五、案例分析题(四个案例里面考一个)题目: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

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

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

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题目: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当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

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

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

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

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答案:首先,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

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

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

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

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材料一: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

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

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

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

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现象学的方法
2. “悬置”/epoche的三个层次
——按照DAVID WOODRUFF SMITH & RONALd McINTYRE的观点
理论来源: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改造并将其普遍化 ①还原的第一步(心理学还原)
所要悬置的“自然态度”:自然世界是实际存在着的, 我们的意识所指向的物体对象是实存着的,我们自己和我 们的意识经验也是这个自然因果世界的一部分。(日常生 活的态度)
悬置:对这种前设要进行悬置,也就是不采用这关的整个自然科学)→
对其是否真实存在存而不论(置入括号) 悬置之后: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的物体上,转移
到意识/意识经验之上。——反思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还原的第二步(先验还原)
第一步的还原并未把这种态度悬置掉:我们自己是自然的人 的实存,我们的意识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人的身体,特别是脑 的)机能的表现。认识活动是进行认识的有机生物的体验,我们 在生物发生学的联系中对认识进行研究。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进 行归纳、概括等。
a归纳法:尽可能多观察一些红色的实例,如红色的苹 果、红色的T恤衫等,然后归纳出什么是红色
b本质还原(本质直观):对红色的载体和红色本身如 何实存存而不论,对红色进行想象和变更,最终形成一个 完整的红色的序列。这些序列是先天必然的,反而是一些 红色得以可能的前提。(早期的柏拉图实在论立场)
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设的”。 一切未经审查的预设(任何理论)都要被悬置。 因此,找到的阿基米德基点只能是直观——直接的给
予 “一切原则之原则”: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
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照其给予的那样来理解, 并且只能在它被给予的限度之内来理解。”
——《观念I 》§24
直观:直接把握对象的方式。直接地看/自明。
——斯皮尔伯格:《现象学运动》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现象学共同的特征 1. 承认“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最后 检验标准。(承认”直接性“) 2. 回到对本质结构的洞察。
——胡塞尔/“现象学宣言”/《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
本质/观念:绝对普遍必然的,而非偶然的任意的 如:海德格尔 在此在的日常状态中考察此在的存在的本质结构。无论实际的此 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该保持为规定着此在的结构。
①实存的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自我及自我的意识活动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理-心理学意 义上的存在者/实体 → (自我)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悬置的结果是:纯粹意识的领域。从而,意识的本质
(普遍的)结构得以呈现:即意向性结构:意识总是对某 物的意识。(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某物)(对此,后文将 专门讨论)
勿使惹尘埃。
慧能也作了一偈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 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 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 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
①意识活动一侧;②意识活动的对象或内容一侧。例:
想念母亲——①想念 ② “母亲”; 回忆童年的一个故事——①回忆 ② “童年的一个故事”; 计算2+2=4——①计算②2+2=4; 怀疑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①怀疑②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
某个意识是一种活动(行为),这个意识总是对某个 对象(内容)的意识。
②还原的第三步(本质还原)
功用:从对特殊的个体事物研究转到对一般事物(共相/ 性质/种类)研究,由此实现对一般事物的直观(本质直 观)。例:
个别事物:这本书/那个人/桌子的红色/这个苹果、
一般事物:“书”/“人”/“红色/redness”水果/这个 因果关系的实例vs 因果关系本身
方法:与归纳法采取的对事实的观察不同,本质还原采取 对于可能情形的想象和变更来实现。如:基于观察到经验 的红。(抽象出共性vs舍掉个别性)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我看的是”一“本书。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b. 意向活动的对象是意向活动的单层次或者多层次综合的结果。 意向活动的性质和质料的两个因素: ①质料的因素(意向活动的内容):如华工西湖 ②性质的因素:如知觉、想象、回忆。 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性质:对西湖的当下的知觉,对西湖的想
在此,理解胡塞尔的关键点是: 区分①心理活动;②心理活动的内容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3. 心理主义会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如果逻辑是思维(作为心理活动)的艺术,而每个人
的心理活动都会有差异,思维结果因此就有可能不同,也 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不 能是”对于某某人/情形”的,而是在任何时空中都是真 的。 4. 胡塞尔对逻辑规律的理解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思维与所思维之物的直接统一。认识与认识对象在意 识活动中的完整统一。意识活动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对象。
广义的意向活动中,包括 ①质素(非意向的)的方面;②激活质素的方面(统握/统 摄/立义)。 例:对苹果的直观活动 ①质素的方面:红色、圆形、甜味等;或者不同角度的 ②激活质素的方面:把所有这些质素激活统握起来,赋予 其意义,形成“苹果”——“苹果”作为意向活动的对象 得以构造出来。(the breath)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某物并非只指时空中的实在物体,而是指所有可能的
对象,无论是实在的还是观念的东西,甚至是虚妄幻觉中 的对象。比如:对苹果树的意识,对数字“2”的意识,对 “公正”的意识等等。
现象的定义:即意识/纯粹意识。显现和被显现者的关系 等等。
第二部分 胡塞尔现象学概论
——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 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一 胡塞尔现象学的任务和发展过程
1. 根本任务:认识论批判。为一切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自然科 学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自然科学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没有进 行反思。根本问题: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对象相一致? 认识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准确地切中认识的对象? (康德)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任务的划分:基于某个前提,上溯vs下行。
教育学:人是可以教好的→教的方法、检验手段
哲 学:.人是可以教好的 → 性善性恶论→人性/上帝
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任务;现象学就是认识和认识对象的现
象学。
——《现象学的观念》第一讲
2. 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大致过程
a. 研究数学和逻辑问题,试图用心理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的规律。但后来发现这
但这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并不考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在未澄 清认识是如何可能之前,这些态度必须被悬置起来。胡塞尔认为, 这些对于人类自我的前设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也应被悬置, 而且悬置掉以后我们还可以对人类的意识经验进行描述。
→对人的自我和自我的意识行为不做存在的任何假定(本体 论上的中立),尤其是不假定为自然的、经验的实体,而只按意 识行为在意识中呈现的方式和呈现的东西来描述这些意识行为。
《逻辑研究》: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 律——类似于柏拉图的实在论的立场。在《观念I》中稍 微弱化,但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
三 现象学的方法
1. 现象学的绝对开端:“一切原则之原则” 认识论批判的任务决定了,现象学不能采用任何自然
科学或其它任何科学的成果或假设。 → “现象学是无预
1. 19世纪末的心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逻辑是思维的艺术,逻辑规律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真
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 有绝对的真理。 2.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心理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 涉及的内容混淆了。如:计算“2+2=4”。一个人去计算是 一种心理活动,其心理活动的内容是2+2=4。这种心理活 动可能会犯错,如2+2=3;但“2+2=4”本身却是必然的, 不会因人的心理活动而改变。或者说,心理主义错在把逻 辑规律/数学规律混淆于心理活动的规律。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 意向性的基本规定: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或者意向的行为和意向的对象存在一种普遍的相互关联。 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意识的对象/或指向某个对象。 一个知觉总是对某物的知觉;一个评价总是对某个事态 的评价;一个愿望总是对某物的愿望…… 一个意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粗略的划分) :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a. 意向活动/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的相互关系。 词源1: noein(v.)=to think; nous(n.)=mind
noesis=thinking; noema=a thought (what it though)
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b. 开始批判心理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自在地存在的规律(类似于柏拉
图的理念),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人的意识只是发现它们,而非创造它们。
c. 但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通过人的认识发现的,于是转向认识论。先验现象学—
—认识论。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只剩下一条单一的纯粹的意识之流。自我只是所有单一意识 体验的主体的代称。
先验还原则把意识的结构/意向性结构(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 主题)最终给展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